热度 11||
北京:抗战馆首办专题音乐会
昨天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5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首次以专题音乐会的形式纪念“七七事变”,爱国歌曲唱响卢沟桥畔,超过6000名观众自 发来到抗战馆祭奠抗日英烈。 《永远的卢沟桥》、《大刀进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渔光曲》等新老抗战歌曲,在卢沟桥畔响起,激扬的旋律将人们带回那段烽火岁月。
“演出过程中,经常有观众在台下小声哼唱,甚至激动得流下泪水。”抗战馆有关负责人说。毛泽东之女李讷、罗荣桓之子罗东进、黄克诚之子黄旭等200余观众观看音乐会。
抗战馆《不能忘却的记忆―纪念抗战全面爆发75周年馆藏文物展》自6月17日开幕以来吸引了众多观众,更引发了公众捐赠抗战文物的热潮。
昨天,从浙江绍兴来京务工的赵林专程赶赴抗战馆,送来收藏的两份1936年出版的《世界晚报》。这两份老报纸分别是1936年5月16日和17日出版 的,先后以《河边今晨抵平设日军旅团部 一部日兵增开通县 今井定今晚赴榆关》、《日兵一部今晨续开抵平 陈中孚定下午赴津》为题,对日军向华北增兵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
赵林说:“我查阅过资料,《世界晚报》1924年4月15日在北平创刊,这份报纸以言论公正,消息灵通正确,不畏强权暴力著称,因此深受当时民众喜爱和支持。”
赵林捐赠的这两份报纸是今年年初,他刚从一名收藏家手中购得的。“老报纸上的报道证明了日本不断增兵华北,肆意挑起战端,妄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 国’的野心。我特意选择在‘七七事变’纪念日的时候,把两份报纸捐赠给抗战馆,希望这些史料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以物证史是还原历史真相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也为我们客观认识历史提供了依据。”一名大学生在留言本上写道。
长春:伪满皇宫“讲述”屈辱历史
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75周年纪念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举行活动缅怀英烈。许多市民和游客闻讯而来,在了解日军侵华史的同时,通过留言等方式表达对和平发展的企盼。
活动现场,伪满皇宫博物院的讲解员为人们讲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市民和游客表情凝重,手握黄花。听完讲解后,大家为英雄烈士敬献花篮,表达对烈士的哀 思。记者在现场看到,人们纷纷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条幅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也写下对祖国的美好祝福和对和平发展的企盼。
长春市民张丽玲带着6岁的孩子来参加活动,她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些为祖国牺牲的抗日英雄很了不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带孩子来这里,就是为了让孩子了解那段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
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内共展出1000多件文物、1200余张历史照片及14个专题的原始音像资料,全面揭 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罪行。伪满皇宫博物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 地的作用,引导更多人了解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台北:举行“75周年特展”
台北市政府7日在台北中山堂举办“七七事变75周年特展”,亲身参加抗日战争的老人、抗日烈士的后代与台湾抗日志士的后人以及台湾各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共同缅怀中华民族那段不屈的历史。
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抗日战争的序幕,抗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伤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全民御敌的战争。历史的错误或可原谅,但历史的真相不能遗忘。
台北市政府今年举办的“七七事变75周年特展”以“八年、烽火、血泪”等为三大主题,除了展出图片、文物等史料外,还特别将抗战题材的小说、电影、歌曲 等文艺作品融于其中。特展不仅回顾了八年抗战的历史,还讲述了台湾抗日志士不满日本殖民统治,返回大陆参加抗战的事迹。
在特展开幕式 上,台湾抗日志士萧道应之子萧开平教授讲述了先祖萧光明1895年率众在台湾抵抗日军、二子战死的家族史,以及父亲萧道应1940年返回大陆参加抗战的往 事。亲历抗战的郑义波老先生则回忆起年少时目睹日寇侵华的情形,以及自己高中时期投身抗战洪流的种种细节。
此次特展举办地―台北中山堂也深具历史意义,这里是1945年台湾光复时举办日本受降仪式的所在地。
(综合本报记者刘冕及新华社报道)
GMT+8, 2025-1-19 20:11 , Processed in 0.01049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