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有诸业及异熟果。其中主宰都不可得。所谓作者及与受者
业:就是各种行为留下的“记忆”。行为就三种:脑袋想的,嘴里说的,身体做的(身语意)。业粗分为三类,善、恶、无记。
这些行为都会在心里留下深浅不同的记忆。佛家称之为“种子”。决定命运的就是这些种子现行。没有主宰、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
生命就是从"种子"变成"果实",再回归"种子"的过程。所谓轮回,实际上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的循环。“种现相熏,因果相续”的轮转。
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
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瑜伽师地论.四十七卷》解释为十九种无知。
行:身语意的行为,和“爱、取”的意思差不多。佛家也称之为业。有时候名之为业行。属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中的“集谛”。
识:身语意三行在心里存储的记忆。唯识宗假名为阿赖耶识(种子识)。这些记忆是一个生命在三界五十八处轮回受生的根本动力和能量。
名色:名,精神;色,物质。可以细分为五蕴、六处、六界等。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触: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三和合为触。
受:触对境界的感受,自心对外境的反应。
爱:贪着、爱染。主要是有了感受之后,心中的爱憎取舍。
取:爱染的升级。爱憎取舍的强化。如果说“爱”仅是想法,“取”则落实到行动上了。有了行动必然有业种。
有:本意是存在。由于爱、取的关系,有业力聚集,能量储备。
生:简单讲就是出生。在业力的主导下投生至三界五十八处。业力牵引的果报。
老死:这个不用说了。任何个体生命的必然结果,无一例外。
简单说,由于“无知”,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这些错误留下的记忆形成了“识”。此识入胎形成新的生命。胎坯逐渐发育成熟。出生后稳步成长,接触
外境后就有了觉受。还是因为“无知”又做错了,对外境有了鲜明的爱憎取舍,造作三业。心里再次留下记忆。为来生的生老病死积聚业种和能量。
佛说十二因缘的目的是阐述“无常”“无我”的道理。这个道理是自然规律,佛说与否都存在的法尔道理。
根子是“无明”,也就是十九种无知。由于无知,才会引起“行”也就是“爱、取”。行和爱取是一个东西,过去式名之为行;现在进行式称之爱取。
取引发了有。有什么?有业种,有阿赖耶识,有异熟果。
如果按我的理解:无明、行是过去;识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的异熟。爱、取是现在的行。“有”是连接现在和来世的桥梁。
生、老死 是未来的果。无明则贯穿整个过程。
无明(十九种无知);行(过去的业行)、识(过去的种子,现在的异熟);名色、六入、触、受(业种子的现行位);爱、取、(现在的行);
有(现在的种子);生、老死(来生异熟)。所谓轮回就是“行”相续。缘起非实有,名言假立。所谓因缘。是从果反推何为因,何谓缘。没果之前既没因
也没缘。
在诸行的分位差别上施设名言。比如:把人的一生划分为胎儿、婴儿、童年、少年、中年、老年等。这些给我们的感觉是有个我在做,在受,在生老病死。为此
此,安立种种名言诠释我和我所。姓名、年龄、种族、职业、衣食住行等等。实际上是在业行的相续上,根据需要分段施设的言语。
学佛就是改造世界观,改变自己的身语意行为。“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非大丈夫不要学佛。
GMT+8, 2024-12-4 14:53 , Processed in 0.01118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