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外交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从迷高仓健到苍井空是一个进步
热度 7 岳东晓 2014-11-19 01:36
今天在各大网站看到一个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对一名叫高仓健的男性日本演员正常死亡表示沉痛哀悼,称之为中国人民熟悉的艺术家云云。 带着好奇,我在网上搜索“外交部 演员 哀悼”的关键词组合,看中国外交部是否对世界著名的其他演员的去世表示哀悼。结果令人惊骇。中国外交部除了对高仓健死亡表示哀悼之外,我唯一找到的另一个中国外交部哀悼的外国演员也是日本人,叫山口淑子。过去若干年内,世界上正常或非正常死亡的演员应该不少,为什么中国外交部偏偏对日本演员死亡表示哀悼? 联想起日本人是全球范围内,中国唯一鼓吹为世代友好的对象。中国人不曾跟世界所有其他人民搞世代友好,只跟日本人搞世代友好。 日本人有什么特殊性? 日本人最显著的特征有两个:(1)对中国的破坏最大、屠杀中国人数量最多; (2)日本人在中国培植的汉奸也最多。 这两个特征足以解释中国外交部对日本演员死亡的沉痛哀悼。 首先一点是某些人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就是受害者对施暴者产生的心理依赖。某些持这种心理的人,你威胁要他命,打他几个巴掌,然后揉一揉,给点糖吃,他对你无比爱戴,比对自己爹还亲;打得越狠,他越服帖,完全没有正常的人格。某些中国人对日本就是这种心理。 其次就是日本人在中国培养了不少亲日、哈日、媚日分子。这些人操控了中国的文化市场,导致中国一代人被日本劣质文化产品洗脑。 我高中时期是1980年代,那是电视里经常播放倭国影视的时代,日本的电影我肯定看过一些,什么《人证》、《血疑》、《 追捕 》之类,但基本没有留下印象,也没发现有这几部日本电影,哪个日本演员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性”。以电影《追捕》为例, 日本雅虎视频评分只有3分 (5分满分);日本人 自己打分只有5.89(10分满分) , 基本不及格。 但在所谓中日世代友好的毒害下,对广大的同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日本劣质影视可能成了他们的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食粮。如上所述,这些日本影视就是日本人自己评分也没及格,如果从全球的标准看更可能是相当低劣的,很可能不过是模仿好莱坞的粗制滥造。但对于没有见过世面的中国人来说,可能就是极度精彩了,给他们尚在成型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追捕》的镜头我在YOUTUBE上重新看了一下,男主角表情呆若木鸡,看不出有什么演技。在约一小时处,男主角高仓健与真由美在一堆篝火前进行了一段全裸性爱,这段镜头当年引进时应该被删了,性 演技也很单调、机械,肯定不如下面提到的“苍老师”。这种档次 被奉为中国外交部哀悼的艺术家,明显存在一种主观鉴赏力的极大偏颇。 外交部哀悼倭国演员,实际上是对日本人赤裸裸的刻意讨好。有辱大国尊严。而讨好巴结日本人(中国就不讨好其他国家),最合理的解释是受害者对施暴者的依赖心理。 过去的中国人迷高仓健,今天的中国宅男迷苍井空,我看还是有进步。网上有张照片显示杨澜等人与苍老师同台演出。但愿这位日本“明星” 不幸“逝世”之日, 未来中国外交部不会再次令人作呕地哀悼。
个人分类: 中日关系|10710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分享 旅日华人应民族自觉(2)
热度 9 岳东晓 2013-3-16 16:33
冯锦华,山西太原人,1994年赴日留学,1996年,考上东洋大学法律专业。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日本电讯公司中国业务部就职。2001年,倭国首相悍然膜拜靖国鬼屋战犯,冯锦华在 靖国神社 门前的石犬底座上用油漆喷写了“该死”两字,当场被日本鬼子逮捕,以所谓器物损坏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对此,中国外交部表示,对如此判决表示遗憾。其后,冯锦华被日本取消工作签证, 2002年6月返回中国 。2004年3月24日,冯锦华与7名大陆人士登上钓鱼岛,插上五星红旗,随后被非法登岛的日本人逮捕进行了强行审讯。 冯锦华的事迹在海内外广为传颂。在中国国内与美国华人社区,冯锦华被尊为民族英雄。众多 旅日华人也高度评价冯锦华的义举 。 东洋学园大学教授 朱建荣说:“ 冯锦华的行为,首先是出于一种义愤。这种义愤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冯锦华个人的感情,而且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感情。” 另一名旅日华人 陈福坡(中国和平统一日本促进会会长) 认为:“ 冯锦华的行为,要从什么角度看问题 。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从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出发,他的行为是正义的,可以理解的。 从法律的角度说,冯锦华把人家的建筑物给弄脏了,那当然是不应该的。但法律也不是一点弹性都没有的。有些可抓可不抓的事情,日本多着呢,例如暴走族什么的,警察也没有都抓呀。” 陈福坡先生说得非常好。对冯锦华的行为的看法取决于立场。恰恰是因为他冯锦华指出战犯“该死”,才触动了日本人死不改悔的神经。日本战犯是经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罪大恶极处以死刑,日本人否定战争罪行本身才是犯罪。 2011年12月,广东人刘强在日本向靖国鬼屋 投掷火焰瓶,日本要求韩国将刘强引渡至日本受审,而中国要求韩国将刘强送回中国。对此,韩国法院的裁决是:刘强 的对象是靖国神社,是祭祀主导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战犯们的象征性场所,刘强火烧靖国神社为了政治上的大义, “将刘强引渡至日本不符合多数文明国家的普遍性价值。” 可见,只有站在日本鬼子的立场,才会以所谓法律为借口对冯锦华施以重手。 锅盖对冯锦华的评论是:【大家比较忌讳loser这个词儿。冯不学无术,不遵守所在国的法律,也就只是哗个众取个宠儿... 在靖国神社写条标语就能收回钓鱼岛?不是SB是啥?】【法理上冯傻违反的是“建造物损坏法”,不是因为内容,写天皇万岁也不行】。 我不觉得冯锦华“傻”、SB,更不觉得他是LOSER。 根据网上的报道,冯锦华回国后找不到什么好工作,最后自己做起了生意。但金钱不是成功的标准,靠自己的劳动赚的钱比靠附和日本鬼子迫害同胞来领取日元要强。冯锦华作为登上钓鱼岛的第一名PRC公民,这个是要写入历史的。 我希望有更多像冯锦华这样的人。
15302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分享 主权遭鬼子挑衅竟不敢针锋相对,领土被倭寇国有兀自吹一流大侠 ... ...
热度 3 wx1wx2 2013-3-7 22:39
1、受辱胯下不知羞,反说拔剑不一流 崔天凯说, “真正的大侠从来不会两句话不合心意,就拔出剑来砍,那都是二三流的角色,”并 质 问道,“如果小国挑衅我们可以强硬,那么大国挑衅呢?” 按 崔天凯的意思, 对大国挑衅不敢强硬,对小国挑衅也不可强硬,这才是一流大侠。 也就是说, 对外别强硬,宁受胯下之辱,容忍“国有化”,才算入流 真大侠 。 2、身为外交官,说话像 天皇 众所周知, 外交官不是中介人、调停人,不是警察、不是法官、不 是世界天皇。 不许 中国 外交部 照顾“各方利益” 分割唐僧肉 。 公道话轮不到崔某来讲。 可 崔天凯说, 中日 两国关系日趋紧张 ,是中日两国造成的! 是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争论不休造成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 3、指望倭寇提觉悟,何不关闭外交部 崔天凯指出,“中日关系说到底,就是日本能不能接受中国的发展壮大,这是根本问题。”崔天凯断言,“如果日本能解决这个认识问题,其他问题都是有办法处理的”。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提高认识,一切问题都是没有办法处理了。照这么说,中国外交部可以关闭了,等待各国提高觉悟好啦。 转帖:http://news.qq.com/a/20130307/000260.htm 外交部副部长:中国是真正大侠 动辄拔剑不入流 崔天凯(资料图) 原标题:崔天凯:对外政策不是软弱,是“大侠风范” 全国政协委员、 外交部 副部长崔天凯面庞清秀,举止儒雅。如果不是一头银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年届六旬的“老外交官”。面对中外各路媒体的围追堵截,他始终面带微笑,还不忘问候记者们一句,“你们辛苦了。” 今天上午,一度被盛传即将赴美担任中国驻美大使的崔天凯在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组小组讨论结束后,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他逐一回应了有关朝核问题、周边亚太小国挑衅等问题,并澄清了此前外媒报道的“崔天凯与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不和”的谣言。 朝鲜半岛问题“一个巴掌拍不响” 3 月 5 日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发表声明,宣布朝鲜自 3 月 11 日 起不再承认《朝鲜停战协定》。 崔天凯说,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我国非常坚定地主张维护半岛和平稳定,“我们主张各方都应多做一些有利于和平稳定的事情,一定要避免造成紧张局势轮番升级的状况出现。” 对于此前有媒体报道“中美达成共识制裁朝鲜”,崔天凯纠正这一说法“不准确”。“ 联合国 安理会正在讨论怎么对朝鲜核试验事件做出反应,这是安理会 15 个成员国达成的共识,不是中美两家的事情。” 一名日本记者询问,中国能否在朝鲜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向朝鲜施加压力”。 崔天凯随即反问,“中国更大的作用难道就是向朝鲜施加压力吗?”他指出,在朝核问题上,“一个巴掌拍不响”,美日两国也应该想办法解除朝鲜的安全顾虑,“我国历来主张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但这个事情靠中国一家也做不到,参与六方会谈的六个国家都要努力。所以如果要施加压力,我倒觉得应该给日本施加点压力。” 崔天凯说,联合国安理会现在通过的所有制裁朝鲜的决议我国都投了赞成票,“但同时我们认为制裁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说,最终还是要靠有关各方坐下来对话谈判,“各方的关切都应该得到照顾,如果你只照顾其中几方,肯定达不成协议。” 他指出,中国在反对朝鲜核试验的同时,也坚决反对其他国家以此为借口,加强军事同盟,甚至做出一些加剧紧张局势的举动。 除了“表示谴责”,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崔天凯还专门回应了前段时间一些网民对“我国在黄岩岛等问题上外交政策过于软弱”的批评。 崔天凯说,我国的原则是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如果小国挑衅我们可以强硬,那么大国挑衅呢?”他说,我国向来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传统,“我们跟其他国家的争议,不管大国、小国,都主张通过对话谈判、用和平手段来解决。有些问题,你采取所谓强硬手段,不见得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他把中国比作金庸小说里的“大侠”,“真正的大侠从来不会两句话不合心意,就拔出剑来砍,那都是二三流的角色。” 对一些舆论认为外交部门“强烈谴责多,实际行动少”。崔天凯回应,外交部门其实还做了很多事,但并非每件事都会第一时间在媒体上公布,“国家之间打交道,不一定在第一时间就公布。如果他国行为损害了我国利益,我国也会采取很多反制措施来应对。” “我和坎贝尔的关系很好” 崔天凯还借机澄清了此前有关他与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不和的传言,“我和坎贝尔这几年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工作关系,不信你可以去采访他本人,他肯定也会这么告诉你。” 此前外媒报道称,崔天凯访美期间在坎贝尔的私人农场与其发生不愉快。崔天凯说,当天,自己确实去了坎贝尔的农场,但并未发生不愉快,相反两人相处得很好,“实际上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交往。” 当天,坎贝尔从其他渠道获悉崔曾在黑龙江“上山下乡”,还开过拖拉机。于是他把自己的老式拖拉机开出来,“问我会不会开,我就给他开了一圈,割了一圈草。我俩都非常开心,还在拖拉机跟前照了相。” 崔天凯再次访美时,还特地带了一个“东方红”拖拉机模型送给坎贝尔。 中日关系说到底是日本能不能接受中国发展壮大 一段时间以来,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争论不休,造成两国关系日趋紧张。在 2007 年 9 月至 2010 年 1 月担任过驻日大使的崔天凯说,现在的状况显然并不符合中日任何一国的利益。就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他说,希望未来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稳定发展的前景,但需要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 “中日关系说到底,就是日本能不能接受中国的发展壮大,这是根本问题。”崔天凯说,如果日本能解决这个认识问题,其他问题都是有办法处理的。 本报北京 3 月 6 日电
个人分类: 弱国,外交|7169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中方呼吁小金 冷静克制,不要采取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转帖】 ...
wx1wx2 2013-3-7 04:32
据中国日报社报道,3月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朝鲜宣布不再承认《朝鲜停战协定》一事进行回应,表示《朝鲜停战协定》对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克制,共同致力于实现半岛以和平机制取代停战机制这一目标。 据报道,5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发表声明,宣布朝鲜自3月11日起不再承认《朝鲜停战协定》,朝将全面终止朝人民军板门店代表部的活动。 对此,华春莹表示,《朝鲜停战协定》对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半岛形势复杂敏感,中方呼吁有关各方从维护半岛和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出发,保持冷静克制,不要采取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 华春莹说,长远看,我们认为半岛应以和平机制取代停战 机制,希望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协商共同致力于这一目标,实现半岛和地区的长治久安。
个人分类: 見聞|3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傅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热度 5 VANO 2013-3-6 00:14
傅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外交官傅莹, 蒙古族 ,内蒙古 通辽 人; 北京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毕业, 英国肯特大学 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中国职业 外交官 。曾任中国驻 菲律宾 、 澳大利亚 、 英国 等国大使,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驻大国女大使。是继 龚澎 、 王海容 之后,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副部级外交官。以善于沟通著称。2013年3月4日任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新闻发言人。 姓名: 傅莹 外文名: Ying Fu 国籍: 中国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内蒙古通辽 出生日期: 1953年1月 职业: 中国 外交部 副部长 毕业院校: 北京外国语学院 宗教信仰: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成就: 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 中国第一位驻大国女大使 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 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罗马尼亚语 父亲: 阿民 目录 生平简历 工作经历 危机大使 所著文章 关于世博 《明镜》周刊采访 小国不能肆意侵犯大国 展开 生平简历 工作经历 危机大使 所著文章 关于世博 《明镜》周刊采访 小国不能肆意侵犯大国 展开 编辑本段 生平简历 傅莹 傅莹的父亲阿民,是 蒙古族 著名哲学家 艾思奇 的学生,曾官至新中国 内蒙古 军区宣传部副 部长 。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读书。阅读的爱好,训练了她 缜密 的逻辑,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父亲蒙冤入狱,傅莹的读书时光也被打碎了。她16岁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广播站劳动。回忆起这段岁月,傅莹说:“这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但并不都是不愉快的。上山下乡锻炼使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不计较得失,能够敢于奉献。”三年中,她往返于兵团各处,不辞劳苦地爬电线杆、架银幕,给战友们放映电影,与此同时还坚持自学,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学习。1973年,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 北京外国语学院 ,她的数学得了满分,被同学们戏称为“数学家”。正是这种“ 数学家 ”的精神激发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 法语 ,可是傅莹似乎还嫌不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她又学习了 罗马尼亚 语。 傅莹 1992-1993年参加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工作。中国第一位参加维和的女性。1993-1997年在 外交部亚洲司 工作,任副处长、一秘、 参赞 等职,主要负责亚洲多边合作和东盟事务。1997年出任驻印度尼西亚使馆 公使衔参赞 。1998年出任驻 菲律宾 大使,当时45岁,成为 中国 最年轻的女大使,也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女大使。2000年出任 外交部 亚洲司司长,经历了 东帝汶 危机、 阿富汗 战争、参与推进中国与东盟建立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朝核问题斡旋和六方会谈。2003-2007年3月任驻 澳大利亚 大使。2007年4月-2010年3月任中国驻英国大使。 在2008年 西藏 骚乱发生后,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 英国 受阻,傅莹以 中国 驻英大使的身份在英国《 每日电讯报 》撰文,对示威者试图夺取火炬的“暴力行为”加以谴责,并抨击西方传媒企图把中国“妖魔化”;同时,她还警告“中西间了解的鸿沟愈来愈大”;而中国则更需要“保持耐性”,“等候世界了解”。 2009年1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 。 傅莹 是个地道的蒙古族人,始终表现出蒙古族人的坚韧与 睿智 。进入外交部后,傅莹很少有机会回家乡,但不管走到哪里,她都带着蒙古族人的习惯。在一些隆重的场合,常能看到她身穿民族服装,庄重之余,更有一种特别的韵致。2004年,傅莹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当有媒体问及她的饮食习惯时,她说:“我喜欢喝奶茶,就从国内带来砖茶,周末熬奶茶喝。”除了喜欢 奶茶 ,傅莹还喜欢听蒙古族的长调。在外交场合,她从来不需要为赠送礼物发愁,因为蒙古族歌曲的CD是她的“送礼专利”。 傅莹简历: 1977年毕业于 北京外国语大学 ,1985-1986年在英国肯特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   1978-1982年任驻 罗马尼亚 使馆随员。 1982-1990年任 外交部 翻译室三秘、二秘、副处长等职,承担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工作,参与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谈判。 1992-1993年参加 联合国 在柬埔寨的维和工作。   1993-1997年在外交部 亚洲 司工作,任副处长、一秘、参赞等职,主要负责亚洲多边合作和东盟事务。   1997年出任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公使衔参赞。   1998年出任驻菲律宾大使。   2000年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参与推进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朝核问题斡旋和六方会谈。   2003-2007年3月任驻澳大利亚大使。   2007年4月-2010年3月任中国驻英国大使。   2009年1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 主管亚洲地区、边界与海洋事务和翻译室 。 爱好阅读、艺术,喜欢体育运动,打高尔夫和网球。   傅莹的丈夫 郝时远 是 内蒙古 武川人,现任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是位民族问题专家。两人育有一女。 中国政府特使访缅 2013年1月19日 在仰光拜会了缅甸总统吴登盛,双方就进一步深化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并一致同意要维护好中缅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作为中国首位 少数民族 女副外长,也是继1974年 王海容 之后中国第二位女性副外长,2013年3月4日,傅莹迎来一个新角色——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自1983年全国两会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至今,全国人大发言人共有6位,依次是曾涛、姚广、周觉、曾建徽、 姜恩柱 、 李肇星 。观察这些发言人的履历,多有处理外交事务、应对新闻传媒的熟稔经验。 编辑本段 工作经历 1992年-1993年,她参与了联合国五常任理事国关于解决 柬埔寨 问题的谈判,经历了难得的一次外交锻炼。傅莹1993年从柬埔寨回国后一直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先后担任综合处处长、亚洲司参赞,主管综合调研、东盟事务、亚太安全等。1997年调任 中国 驻 印度尼西亚 使馆工作,出任首席馆员公使衔参赞。1998年11月,傅莹被 江泽民 任命为中国驻 菲律宾 第八任大使。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民族画报》的 巴义尔 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上任前,傅莹走访了许多单位,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材料,并专程去 山东 德州参观了 苏禄国东王墓 。明朝永乐年间,菲律宾古代国王 苏禄 访问中国,途中病逝于 德州 , 明廷 将其厚葬在德州,该国王的妃子和两个王子等十余人留驻中国守墓,并与明廷调拨的回民通婚繁衍。傅莹在这里感受到了她赴任后对发展中菲两国现实友好关系所必须作出的努力。 2000 年4月,傅莹奉调回国,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是该司建立以来的第二位女司长。此后四年,傅莹经历了东帝汶危机、阿富汗战争、中国与东盟建立 战略伙伴关系 等事件,并参与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推动六方会谈。在此期间,其外交才干更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其中,傅莹尤以推动促成 朝核六方会谈 受人瞩目。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自2002年10月以来,朝核问题再次突出,导致半岛局势紧张,也引起 国际社会 广泛关注。为了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方邀请 朝鲜 和美国来华举行北京会谈。中、朝、美三方会谈于2003年4月23日—25日在 北京 举行,时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傅莹作为中方代表团团长与朝鲜 外务省 美国局副局长 李根 、 美国 助理国务卿 凯利 率领的代表团进行了会谈。在三方会谈上,傅莹明确表示:中国期望通过对等和平的方式来解决朝核危机。最终,在这次会谈中,三方团长把手握在一起,各方同意,通过外交渠道,就继续会谈进程保持联系。这为后来的朝核六方会谈奠定了基础。 2004年3月,傅莹出任中国第十任驻 澳大利亚 大使。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派驻女大使。20余年来,先后共有37位女性担任驻亚非欧美等国家的大使。中国女性出使国家最初大多集中在亚非一些中小国家或 北欧 诸国。傅莹出使澳大利亚,是20多年来女大使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女大使任命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 澳大利亚 担任大使期间,经历了 悉尼 领事馆政治参赞 陈用林 、以及原 天津 市国安局工作人员郝凤军等人的叛逃事件,努力消减这两起事件给中国造成的负面政治影响,并积极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 出使澳大利亚期间,傅莹应邀做一场关于中澳关系的演讲,竟然有550多名听众闻讯赶来,而且都是自掏腰包、购票入场,这样的规模在澳大利亚实属罕见。看到这个阵势,主办方对傅莹开玩笑说:“比尔·盖茨来墨尔本演讲时都没有这么多人参加,看来你的魅力和吸引力超过了盖茨!”演讲结束后,现场观众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踊跃程度让傅莹感到意外。这场演讲,最终持续了三个小时,大大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坐在返回酒店的汽车里,傅莹思绪万千。她说:“在从事外交工作近30年里,我从未像今天这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有这么多人认真聆听,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今天这般广阔的空间。”傅莹在澳大利亚就任的三年,是中澳两国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两国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增长较快。 2007年2月份,在由 澳大利亚 华人团体协会主办的悉尼 华人 华侨欢送傅莹荣调晚宴上, 澳大利亚联邦 律政部长卢铎赞誉傅莹大使:“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2008年4月11日,国家主席HJT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免去查培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驻大不列颠及 北爱尔兰 联合王国特命全权大使职务,任命傅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傅莹也成为继 王海容 之后中国第二位副部长级的女外交官,而且是第一位独立驻西方大国的女性大使。   编辑本段 危机大使 自2007年傅莹出使英国以来,中英关系并不平静。然而,就在公众的注视中,傅莹一次次地化解了危机。 2008年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英国部分媒体不仅不报道骚乱实情,甚至不顾新闻道德和准则,刻意剪辑录像或加工图片,制造假象。中国 政府 和驻英 使馆 向有关媒体提出严正交涉,也陆续收到了一些媒体的致歉。但是,这些迟到的致歉根本无法挽救业已形成的负面影响――中国 大使馆 遭到暴力威胁,北京奥运会遭媒体唱衰,而更加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半个月后奥运 圣火 将开始海外之行。在伦敦,圣火能不能得以有尊严地传递? 傅莹决定正面出击,进行一次媒体公关。2008年3月28日,傅莹来到英国广播公司( BBC )第一新闻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早餐》,接受 现场直播 的电视采访。傅莹身穿中式服装,一头银色的短发,气质优雅干练,她怀里抱着两只憨态可掬的“福娃”,又使她平添几分亲切。“最近几个星期,人们每天都在议论北京奥运会,但是议论的方式和内容却让人错觉北京奥运变成了联合国首脑峰会,要负责解决全部的重大国际、国内问题。”听到傅莹的这句话,主持人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显然,时常关注国际新闻的人都有这种感受。傅莹继续说:“政治问题当然很重要,但讨论和解决它们有很多合适的方式,政治问题是不可能在足球场和游泳池里解决的。”“还奥运一个单纯的意义”――傅莹的这句话,道出了关注奥运会的人们的心声。 而谈起即将到来的火炬传递,傅莹既没有表现出忧虑,也没有大谈奥运火炬的神圣意义,而是来了个“换位”思考。她说:“不少中国人印象里的英国人,还是穿着黑色风衣、打着雨伞的形象,而透过火炬传递的镜头,没到过英国的中国人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英国。”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很多伦敦市民终于感受到,奥运并不仅仅属于 北京 一个城市,圣火传递可以把伦敦和北京紧紧连接在一起。 事实上,北京奥运会只是个“由头”。英国人对西藏问题的误解和偏见由来已久。如何让英国民众尽快了解事件的真相呢?傅莹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媒体。 2008年4月5日,就在奥运圣火抵达伦敦的前一天,傅莹在英国的主流大报《 泰晤士报 》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奥运火炬不暗淡》(The Olympic torch is undimmed),细腻地描绘了自己过去在西藏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佐以翔实的数据,将西藏的历史与现实娓娓道来。“西藏的美丽,曾吸引我数次前往……每次看到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善男信女,看到藏族老奶奶摇着转经筒,看到年轻的喇嘛激烈地辩论教义,谁能不深深感动于他们的虔诚呢?”在她的笔下,西藏的形象不再神秘遥远。第二天,伴随着2008年伦敦的最后一场雪,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开始了。伦敦是圣火境外传递中路线最长、时间也最长的一站,但当时谁也没有料到,伦敦也将成为圣火遭到暴力阻截的第一站。傅莹大使作为火炬手参与传递,但很快就发生了“藏独”分子抢夺火炬这令人震惊的一幕。 4月13日,傅莹就在英国另一家主流媒体《星期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她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同行的中国志愿者所受的委屈,讲述了中国年轻人的愤慨,还讲述了自己的女儿对整个事件的不解,惟独把愤怒深深地藏在了字里行间。“在那些大声抗议、示威的人当中,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西藏。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面对西方媒体不分青红皂白的随意评论,傅莹则毫不客气:“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 在一周之内,两度在英国主流大报上撰文,这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后,媒体上便不断传来傅莹的声音。2009年7.5事件后,傅莹发表在《 卫报 》上的文章再度成为热点。这篇《团结流淌在中国的血脉中》(Unity is deep in China's blood),以那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开篇,对英国读者而言可谓新颖别致。文章紧接着回顾新疆的历史,谴责恐怖分子的行径,读来十分引人入胜。此文发表后,在《卫报》网站的读者跟帖中就有读者说:“这篇温和的文章,从中国人的角度反映了最近乌鲁木齐事件的事实和感受。我相信所有国家都珍惜团结、反对暴力。” 2009年11月,英国《 太阳报 》刊登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新闻,说《X元素》(X Factor)这档电视选秀节目的选手,就住在中国大使馆的旁边,“粉丝”们没日没夜的守候与喧哗打扰了大使馆的日常工作,于是,中国大使傅莹“发飙”了,还“上诉”到了英国外交部。这条新闻,要描写有描写、要细节有细节,简直让读者想不信都不行。 这件事算不上大,因为一份大众娱乐报纸,杜撰了一条“新闻”,倒也无伤大雅。可是这事儿要说小,却也不小。《太阳报》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每天的发行量都在300万份以上,实际读者可能超过1000万。这件不大不小的事儿,处理起来很棘手,发个正式通告吧,未免小题大做,而故作大方又显得虚伪――用脚趾头都猜得出来,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确实被《X元素》的“粉丝”们给烦得够呛。 傅莹再次作出反应。首先,二话不说,先把招儿接下来――“这真是太逗了,当读到关于我们大使馆卷入‘外交纠纷’的报道之后,我发现自己竟然也陷入了《X元素》的热潮之中。”接下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报纸爆料,我们就爆更猛的料――其实,大使本人也是《X元素》的“粉丝”,而且点评起选手来头头是道,甚至不吝赞美之辞:“他们十分有天赋,他们能拥有如此众多的粉丝,一点也不奇怪!” 再来一招“借东风”――向英国民众介绍一番中国的“超女”、“快女”等选秀节目,趁机让他们了解,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年轻人也有着同样的娱乐与时尚。最后,话锋一转――“但是在中国,制片方可不会让选手住到居民区里去,否则成千上万的‘粉丝’一来,还不得把居民区淹没了吗”,坦然承认大使馆已经不堪忍受“粉丝”骚扰了。 一套“太极拳”打下来,不仅把误会澄清了,还让英国人看到了大使可爱的一面,甚至了解了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时尚生活。不得不承认,傅莹的沟通技巧实在高明。 但是,傅莹也并非总是柔声细语,在祖国需要的时刻,这位女大使同样能够做到有理有节、掷地有声。 2009年3月29日,伦敦金融峰会前夕,面对BBC的摄像机镜头,傅莹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误读:“当人们给中国扣上‘富裕’、‘有钱’和有大量外汇储备等各种帽子的时候,中国民众会感到这是在吹捧中国,甚至是在忽悠中国。”而在英国毒贩阿克毛被我国依法处决前后,傅莹干脆利索地拒绝了英方的所谓谴责抗议,就连英国的网友也拍手称快道:“中国这次干得漂亮!” 傅莹所表现出的幽默与机智,让人难以拒绝的柔性的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气质和个性的语言,一改往日中国官员“不苟言笑、铁板一块”的形象,也正是她屡屡在关键时刻发出直击人心灵的声音,成就了她“危机大使”的美誉。当中国的对外宣传陷入被动时,难怪有人慨叹:中国的傅莹太少了! 事实上,如何向英国人说明中国以及中国的“西藏问题”,曾让傅莹头疼了很久,而这段心路历程,在奥运火炬伦敦传递过后一个月才终于在媒体上披露出来。傅莹说:“我们生气,我们愤怒,但是冷静下来以后还要考虑怎么办,还要考虑今后怎么跟这个世界打交道。我这些天一直在观察,一直在思考。怎么样让我们的声音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上,怎么样能让更多西方的公众了解我们的立场,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她克制住一时的情绪,用理智的头脑控制着细腻的文笔,写出了那篇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傅莹曾一度产生过放弃发表这篇文章的念头。当时,虽然中方的奥运火炬团队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冲击,但英国的媒体却漠不关心,依旧不负责任地鼓吹所谓“西藏问题”。“后来我看BBC转播奥运火炬在旧金山的传递,评论员尖酸刻薄的评论令我觉得他们实在太不可救药了,就放弃了发表这篇文章的想法。”2008年4月经历了北京奥运火炬海外传递过程中发生的风波后,傅莹在接受本刊书面采访时这样写道。 几天之后,傅莹到英国电讯媒体集团(Telegraph Media Group)与管理层人员座谈。她直言不讳地指出,对3.14事件和奥运火炬传递的歪曲报道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反感,西方媒体应该恪守职业道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而这家集团的高管则坦承,英国媒体普遍对中国缺乏了解,他也表示英国公众对中国并无恶意。眼看北京奥运越来越近,人们对中国的兴趣也不断增长,英国电讯媒体集团的高管趁热打铁,表示愿意加强英中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愿意为英中公众之间的健康辩论提供机会和平台。傅莹感到,这家传媒企业的态度是友善的,便同意将《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给他们发表。而《星期日电讯报》果然没有辜负傅莹的信赖,既没有随意删减,也没有断章取义,而是全文刊发。 事实证明,傅莹的决定是成功的。这篇文章,不仅在英国引发了一场辩论,还被其他一些国家的报纸转载。香港《 大公报 》曾评论说:“动之以情,也更有一种力量。她不断以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传达中国人的感受与声音,以心香之诚,泪酒之悲,纪其实而存其真。相信绝大多数心是肉长的西方人,也会闻之亲切、思之动容的。”傅莹说:“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说明国际社会是希望听到我们的声音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和运用机会。”此后,她就再也没有放松过与英国媒体的联系,时常走访英国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社,与媒体高管会谈,把中国的想法和立场源源不断地“灌输”给这些掌控着英国舆论的人。 虽然现在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兴趣很大,也有了解的意愿,但是了解的途径有限,了解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尽如人意。“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在逐步增加,但是相对而言,还是很不充分的。”在2008年那次书面采访中,傅莹对本刊这样写道,“英国人喜欢看书,但是在英国的书店里找找看,能够把今天的中国说清楚的书太少了。”可能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傅莹从不放过与英国主流人群和年轻一代的沟通机会。牛津、剑桥、伦敦政经学院等著名学府,还有各类非政府组织,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在这些平台上发表演讲时,既不避讳热点,也不惧怕争议,例如中国是强国吗,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国将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与能源等,都是她的话题。 正如傅莹所说,只有“实事求是,要早说话,要多说话,说明白话”,才能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 。 2009年12月外交人事调整中最夺人眼球的当属傅莹由驻英大使晋升为副外长。 傅莹的晋升,可谓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在过去两年中,她在英国的表现堪称优异。最重要的是,与中国外交官普遍的讲究纪律、缺乏亲和力不同,她的公关工作做得很好,以至于国内出现“傅莹模式”的说法。傅莹的晋升也是当局对傅莹模式的认可。 傅莹个人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不代表傅莹模式能够在中国外交战线大面积复制。换言之,学她并不容易。不过,大使为驻在国媒体撰文先例一开,其他外交官所受的限制也就少了。 编辑本段 所著文章 《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4月6 傅莹 日那天早上,我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禁想:今天的北京奥运火炬 伦敦 段的传递将会怎样? 大约八个小时以后,当第80位火炬手,英国著名 中长跑 运动员霍尔姆斯手举 祥云火炬 ,跑上千年穹舞台,点燃了圣火盆时,场内4000多名观众一片欢腾。 这一天将以北京和伦敦之间的一次碰撞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碰撞火花四溅,充满躁动,中国是首次举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而英国则是迎接火炬的第一个西方国家。 在返回机场的大巴上,北京奥组委年轻的女士们,包括前奥运冠军乔,都坚定地认为是全英国的人在跟她们作对。一个女孩说,"这哪里是养育了莎士比亚和 狄更斯 的国家啊!"另一个说,"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说服他们,但从她们潮湿的眼睛中我明白,我没有做到。 我完全理解她们的看法。她们一整天都在车辆间来回穿梭,照应火炬手,鼻子冻红了,双手冰凉,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的觉,有些人刚刚吃上午餐留下来的三明治。更糟糕的是,她们一路上还要反复经受暴力冲抢火炬的行径。 而我很幸运地坐在后面的车上,有机会看到数万伦敦人顶风冒雪前来欢迎火炬,有挥手致意的老人,也有在风雪中表演节目的演员们。 夜幕降临,看着奥运包机慢慢滑动到跑道上,我不禁想,飞机是否变得更加沉重了?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这个艰难的旅程将让13亿中国人民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个年轻朋友看了BBC对火炬伦敦传递的转播,他在给我的信中写到,此刻百感交集,有悲哀、愤怒,也有不解。像他一样,很多人可能从中领悟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最近,在中国两亿网民中最流行的不仅是有人企图抓抢火炬的场景,更是一些感人至深的场面,例如火炬在巴黎段的传递中,坐在轮椅上年轻纤弱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 金晶 ,用自己的双手和身躯紧紧护住火炬,使冲抢火炬的暴徒无法得逞。中国网民们对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一些媒体不惜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和来自别国的假照片攻击中国进行所谓"镇压",也感到尤为愤怒。 而在这堵墙的另一边,情况则完全不同。像我这样身处中西方之间的人,不能不对中国和西方国家公众之间彼此印象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下滑的趋势深感忧虑。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媒体的一概而论的随意批评能够被西方公众不加思考地接受,为 傅莹 什么没有人质疑,这样的批评到底涉及到哪些具体问题,确切情况如何?为什么一些报道,包括数字,能够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连日登载在新闻里面? 那些大声抗议和示威的人里,很多可能从来没有见过 西藏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关于西藏的信息也很充足。每年有四百万游客到西藏 观光旅游 ,过去五年,西藏 农牧民 收入增长了83、3%。2006年,西藏全区有学校1000多所,在校学生50多万人。西藏有宗教活动场所1780余处,平均每1600人一处,比 英格兰 地区每3125人一座教堂的比例还要高。在宗教卷入政治这一复杂的问题上,分裂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而解决温饱问题正是历届中国政府多少个世纪追求的政策目标。西藏有自己的自然特色,不会像东部城市一样完全工业化,但是它会以符合自己条件的方式,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不断取得进步。 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逐步扩大的开放过程,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 8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成长在国家不断繁荣富强、人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自由度不断扩大的年代。在最近事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对西方世界进行新的集体的反思。我的女儿也是西方文化的爱好者,在我们周末长时间的网上交谈中,她至少问了几十个'为什么'。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困惑。很多对西方持有浪漫看法的年青人,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企图十分失望,而妖魔化往往会引发相应的反作用。 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些事情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对西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西方国家仍然是 中国改革 进程中的重要伙伴。 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也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如果西方媒体能够更加关注和报道今天中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纠缠一些不存在的或者陈旧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声誉。 我在英国的这一年里,深感外界对中国的报道比80年代中期我在英国留学时多多了。大多数的报道还是贴近中国的实际的。中国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编辑本段 关于世博 傅莹:世博会在中国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2010年5月3日在世博会波兰馆时说, 上海世博会 为中国人了解世界提供了特别好的机会,在推动中国国际化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 她说,全世界对中国都很关注,“中国人民要尽可能快地适应世界对中国期待升高的现实,世博会就给大家带来这个(适应的)机会”。 傅莹说,中国的生产方式处于转型期,消费者的理念也需要变化,世博会对中国的生产者是一个刺激创新的机会,对中国消费者观念的革命性变化也具有历史性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人以自己对世博会的参与,宣告了参与国际化的热情。“每一个排队的人都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对世界的兴趣,”傅莹说,“很多外国人来到世博会,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了解)中国人。” 在参观过程中,她拍了很多展馆外排队长龙的照片:“这让我很感动,这些排队的人群本身就是最好的展览,表明我们对世界非常有兴趣。 ” 傅莹说,她参观了中国馆和 英国 馆、 德国 馆、 波兰 馆等展馆。每一个外国展馆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很短的时间里,向参观者说明自己,把自己的国家展示出来。中国馆也很好地说明了自己,特别是8分钟电影让她感动,《 清明上河图 》也让她震撼。 2010年5月3日年下午3点多,傅莹出现在波兰馆,波兰总代表麦伊曼一一向她介绍了波兰馆内的展示:剪纸是波兰传统的民间艺术;这个视频展现了波兰过去的生活,那时人们的生活很艰辛……傅莹饶有兴致地看着,并不时和麦伊曼进行交流。 “波兰馆民族色彩很浓,这说明,这个国家对自己的历史非常自豪。而且波兰馆特意选择了很多和 中国文化 有联系的元素,比如剪纸、龙等。波兰馆的“微笑”十分温暖人心,无形中拉近了中波人民之间的距离。”傅莹对波兰馆如此评价。 谈中国馆:“我最爱的当然是中国馆,看到那部讲述一个家庭四代人故事的《历程》,我流泪了。我觉得人物选得非常好,那位老先生是一个农民,通过他们家几代人的聚散离合来展现他们和我们所生活过的农村与都市。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代代从山里走出来,再走向城市,我觉得这部片子让人知道‘我是谁’。还有《清明上河图》实在太棒了,我认识的一些欧洲人说要把这做成DVD,以后拿到学校里让孩子们看。” 谈 沙特 馆:“沙特馆非常上心,做了精心的设计。之前中国人对 沙特阿拉伯 并不了解,但参观完沙特馆之后,参观者就会知道沙特是怎么样的国家了。” 谈英国馆:“英国馆独具匠心。当时英国馆命名时还有点犹豫,工作人员询问我叫什么名字比较好,我说‘蒲公英’就很好。英国人说这个名字在网络上投票分也是最高的,很高兴,英国馆后来真的取名为‘蒲公英’。” 谈德国馆:“德国馆非常丰富,用灯光、色彩和声响打造的‘人文花园’、展示德国设计产品的‘发明档案馆’和‘创新工厂’、展示各种德国发明的新型材料的‘材料 之园 ’,参观到最后的‘动力之源’,还让你大声叫,一刻都不让你闲着。”
6450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日本图穷匕见、中国已无路可退
热度 10 岳东晓 2012-9-26 00:33
日本人已经撕下面具,将钓鱼岛国有化。日本这一行径比当年扶植伪满政权还要严重。伪满名义上还是满洲国,溥仪与日本兲皇名义上平起平坐;钓鱼岛则干脆被日本人纳为其国有财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继续请求日本回到所谓老一辈领导人形成的共识将是极端幼稚、极端软弱的龟缩。 所谓老一辈领导人形成的共识只是中日首脑口头说过的“钓鱼岛问题以后解决”之类的话,根本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日本是法治国家,有关领土的问题必须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才能形成决议。中国法律也是如此。任何与领土相关的条约都得由全国人大批准。所谓两国领导人的口头“共识”,不但他们可以自己任意改变,其继任者也毫无遵循、履行的义务。 更何况几十年前说的是“以后解决”。“以后”可以是一年之后,也可以是20年之后。现在40年过去了,中日领导人都已经换了若干代。今天,日本人用行动明确表示到了解决钓鱼岛的时候。为此,日本做出了将钓鱼岛国有化的举措,在钓鱼岛切实地行使了其所谓主权,包括抓捕登岛的中国人,驱逐进入钓岛海域的中国、台湾船只等等。 相对日本人的决心,有些中国人还在麻木不仁,还在寄希望于回到老一辈的“共识”基础上,竟然还在设宴请鸠山等所谓“老朋友”来华。可惜鸠山不领情,不跟你交朋友,你千杯万盏只能自己独饮。 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包括热核武器、洲际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远程轰炸机、导弹驱逐舰,足以毁灭日本军国主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防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中国在军事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舰队可以长期在亚丁湾来回护航,一去就是几个月;中国的J-11,J10,JH7战机性能先进,航程远及南海。。。 但是,光有武器、光有钱,领导人没有战略决战的意志等于废物。当年,张学良掌握三十万装备德式武器的大军,面对两万日本人的进攻,他胆怯的下令不准抵抗。日本人如入无人之境,号称 “东方克虏伯”之称的沈阳兵工厂、迫击炮厂和火药厂,两百多架飞机、三千多门火炮和十多万支枪,连同张学良自己的公馆就这样兵不血刃,一夜之间成为日本人的财产。此后,东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作了14年的亡国奴。东北三省丰富的资源成为日本全面侵华的物质基础。张学良之流不抵抗主义已经成为惨痛的历史教训与历史耻辱。 毛主席不但给我们留下了热核武器等物质财富,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在国际上面对强敌、主动出击的战争意志。在朝鲜,毛泽东的军队在朝鲜击溃联合国军,为中国人赢得了人权;在金门,毛泽东的军队向美军舰队方向猛烈开炮,迫使后者退出中国领海;在中印边境,毛泽东的军队打垮了尼赫鲁狂妄的前进政策;在珍宝岛,毛泽东的军队与北极熊激战、毫不退缩;在毛泽东生命最后的两年,他还指挥解放军击沉美制战舰,从侵略者手中夺回了西沙。 毛主席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面对日本对钓鱼岛的侵略,我们游行队伍中打出的还是毛主席像。他那慈祥的面孔上写着我们民族坚定的意志与永远的自信。 人固有一死。今天,中国青年为了保卫国土、为了不把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留给子孙后代,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那些面对强敌龟缩退却的懦夫, 跟脸上被日本人打了一枪 、还忍痛签完卖国条约的李鸿章一样,即使寿终正寝也终不过粪土一堆。 希望中国领导人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爱国旗帜,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领土,捍卫国家主权。
735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感动并坚决支持!你呢?
热度 13 新手登陆 2012-9-11 00:51
外交部:若日方一意孤行 一切严重后果由日方承担 2012年09月10日 03:09 来源:中国外交部网站作者:【 大 中 小 】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中国渔民历来在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从事生产活动。早在明朝,钓鱼岛等岛屿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从来就不是什么“无主地”,中国是钓鱼岛等岛屿无可争辩的主人。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趁清政府败局已定,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随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收回日本侵占的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国际法上业已回归中国。历史不容翻案。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 1951年,日本同美国等国家签订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琉球群岛(即现在的冲绳)交由美国管理。1953年,美国琉球民政府擅自扩大管辖范围,将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裹挟其中。1971年,日、美两国在“归还冲绳协定”中又擅自把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中国政府对日、美这种私相授受中国领土的做法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不予承认。日本政府所谓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日中之间不存在需要解决的领土争端,完全是罔顾史实和法理,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缔结和平友好条约谈判过程中,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着眼大局,就“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达成重要谅解和共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大门由此开启,中日关系才有了40年的巨大发展,东亚地区才有了40年的稳定与安宁。如果日本当局对两国当年的共识矢口否认,一笔勾销,那么钓鱼岛局势还如何能保持稳定?中日关系今后还如何能顺利发展?日本还如何能取信于邻国和世人?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今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以为自己出面“购岛”铺路搭桥。人们有理由认为,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所作所为绝不是偶然的,它所反映出来的政治趋向是很值得警惕的。我们不禁要问,日本到底要向何处去?日本未来走向能让人放心吗? 中国政府始终重视发展中日关系。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只能友好相处,不能彼此作对。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本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大局。但是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日本政府的“购岛”行为是同维护中日关系大局背道而驰的。 中国政府严正声明,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丝毫改变不了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丝毫改变不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政府不会坐视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中方强烈敦促日方立即停止一切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不折不扣地回到双方达成的共识和谅解上来,回到谈判解决争议的轨道上来。如果日方一意孤行,由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只能由日方承担。
10996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一也:我深深的感触到时光倒流到了晚期清朝!
热度 2 wx1wx2 2012-8-15 22:41
http://news.sinovision.net/portal.php?mod=viewaid=225663 保钓人士被扣中国外交部紧急交涉 时间: 2012-8-15 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