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希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蒙特利希腊文化节 (鹏程)-- 中加州海岸系列之十
热度 10 pengl 2015-1-29 12:07
旧金山以南 120 英里的蒙特利市( Monterey ),是个坐落在太平洋岸边的小城:陆地面积 8.4 平方英里( 22 平方公里),人口不到 3 万。不过,蒙特利城虽小,名声却不小: 早在 1777 年 -1849 年,蒙特利就是加州首府 (分别在西班牙和墨西哥旗下的),也留下了许多供后人凭吊的历史文化遗迹。这里有 世界最有名的的蒙特利湾水族馆,世界最迷人的私家海岸“ 17 英里海岸线”,北美洲最大最深的海底峡谷“蒙特利海底峡谷” ( 5,312 平方英里( 13,752 平方公里)之巨, 12,000 英尺( 3,656 米)之深)。所以,写篇蒙特利版的《陋“市”铭》绝对绰绰有余,只需把“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略改为“水实在深,有龙很灵”就行。 2011年劳动节到蒙特利小住一天,适逢一年一度、为期三天的、第25届蒙特利湾希腊文化节(位于市中心的海关大楼广场( Custom House Plaza )和蒙特利州立历史公园( Monterey State Historic Park )):四处飘香的希腊美食佳酿,琳琅满目的希腊工艺品,悦耳绕梁的希腊音乐,欢快喜庆的希腊民俗舞蹈,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笑语写在脸上、欢乐溢满心间的人们。 1. 希腊民俗舞蹈 2. 希腊民俗舞蹈 2 3. 希腊民俗舞蹈 3 4. 希腊民俗舞蹈 4 5. 希腊民俗舞蹈 5 6. 7. 8. 9. 街头儿童乐团 10. 咱是犬盲啊,不知这是啥狗狗。就知道那两大狗漂亮稀罕,专门参加大型比赛,很多人抢着合照。 网上查了一下,这是俄国狼狗(Russian Borzoi)。再来一张: 10b. 11. 12. 蒙特利渔人码头 建于 1870 年的蒙特利渔人码头是 加州的第一个渔人码头 ,它见证了蒙特利的兴衰、变迁和转型:在十九世纪中期蒙特利居民因“淘金热”而几乎搬迁一空,一直到捕鲸工业兴起( 1845-1900 ),渔民和观光客(蒙特利现在还是世界最佳观鲸海湾之一)逐渐挤满了这个小城。在鲸鱼被捕杀一空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大的捕沙丁鱼港。出生在蒙特利地区的、 20 世纪美国最知名、阅读得最广的作家之一(名作包括《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1939) ),《伊甸园东》( East of Eden (1952) )和《人鼠之间》 Of Mice and Men (1937) )、诺贝尔文学奖和普立兹奖得主約翰·欧內斯特· 史坦贝克 ( John Ernst Steinbeck , 1902 年 2 月 27 日- 1968 年 12 月 20 日)的名著《成排的制罐工厂》( The Cannery Row ),让蒙特利名扬世界,现在市中心的观光区(水族馆所在地)仍以“成排的制罐工厂”为名。 20 世纪中叶,蒙特利在沙丁鱼资源匮尽后,成功转型为度假、商务胜地。 13. 蒙特利渔人码头 2 14. 蒙特利渔人码头 3 15. 蒙特利渔人码头 4 16. 蒙特利渔人码头 5 17. 蒙特利渔人码头 6 18. 蒙特利渔人码头 7 19. 蒙特利渔人码头 8 20. 蒙特利渔人码头 9 21. 22. 23. 街景 24. 蒙特利广场酒店 咱所住的蒙特利广场酒店( Monterey Plaza Hotel Spa )是一间位于市中心、紧邻渔人码头的(阳台上可以看到希腊文化节的民俗舞) 4 星级酒店,干净舒适,服务周到。赠送香喷喷新出炉的饼干。附带的自助早餐也很不错,有三文鱼生鱼片和香槟酒。 25. 蒙特利广场酒店 2 26. 27. 鹈鹕和海豹们 看出来吧,海面上漂浮着的、酷似石头的是海豹( Seal )。 28. 磐石般的 海豹 29. 隔水相望的 海豹和海鸥 30. 饱餐海星的海鸥 31. 海里星,亮晶晶 32. 巨型 水母 看得不太清楚,贴上两张在蒙特利水族馆拍的高清水母图: 32a. 32b. 33. 锁不住的好奇 资料:如何辨别海豹和海狮? 海豹和海狮的不同,除了海狮体型较大外,如下图所示: 最显著的区别是,海狮有耳朵和后脚(确切地说鳍状肢)。 以下链接是小学教材,详细告诉如何辨别海豹,海狮和海象: http://www.seaworld.org/just-for-teachers/guides/pdf/ssl-k-3.pdf
个人分类: 玩在美国|15911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阿基里斯追乌龟的悖论可能至今无解
热度 3 岳东晓 2014-3-11 01:05
25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ZENO提出了一个悖论,那就是运动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从一点到另一点。 所用的方法:反证法。 所谓反证法,就是说先假定其反命题成立,在这里就是假定运动可能,然后证明这将导致荒谬的结果。 ZENO论证是:假设阿基里斯可以从一点到另一点,那么他必须先要达到起点与终点之间的中点;现在中点成了新起点,然后以这个新起点开始,为了达到终点必须达到一个新的中点;这样下去无穷无尽,目的地看起来so close, yet so far, 永远也到不了终点。反证的结果是:阿基里斯不可能动。 请注意,上述论证不需要引入距离的概念,只需要引入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有中间点的概念。 据说ZENO做出上面的辩论之后,其辩论对手立刻站起来走了一圈。这个“实验性”的反驳,却并没有推翻ZENO的论辩。 这么深刻的问题,如同欧几里得的第五公理一样,必然涉及深刻的宇宙奥秘,包括我们对空间与时间的理解。 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从一点开始能够画一条直线(段)到另一点是一条公理。也就是说这是大家都知道却无法证明的。 如果能够证明从一点可以画一条线到另一点,或许将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突破---那将意味着我们对空时的理解不再是基于现象,而是更为基本的原理。或许到那时,人们就可以像STAR TREK里的外星智慧生物一样穿越以光年计算的星际距离,而不是像Q“教训”的那样,总是线性地看待时间与空间。 s07e25 - All Good Things (Part 1 2).mp4
个人分类: 科普|945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希腊随笔 (10): 雅典(下)
热度 8 夏鹰 2013-11-23 23:57
希腊随笔 (10): 雅典(下)
希腊城的城门在哪里?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一个比较方便有趣,也让雅典旅游业高兴的设想,是把哈德良拱门( Arch of Hadrian )当作古代雅典的城门。哈德良拱门建于公元 131 年,据说是为了欢迎罗马皇帝哈德良而建的。这个哈德良皇帝(也是“五贤帝”之一)很有意思。政绩卓越不说, 还个性十足,多才多艺,喜游历,爱赌气,蓄须(唯一蓄须的罗马皇帝),加上同性恋。哈德良崇敬希腊文化,曾设想把雅典定为罗马帝国的文化首都。他将雅典城扩大,大搞市政建设,为雅典捐献了大量的财物。雅典人喜欢他。哈德良拱门据说由哈德良亲自参与设计,别具一格,上半部一个希腊式(科林斯式)的顶,加在一个单孔罗马式凯旋门上面。不管你觉得这个式 样好看还是难看(我觉得难看),寓意是美的 -- 有民族和睦的意思。【这里插一句,你可知道英国也有一条长城?比中国的伟大长城当然要短小不少,那条叫“哈德良长城”。为了保卫罗马帝国的疆界不受北方苏格兰人的入侵,哈德良从中国皇帝那里学了这一手。这个“皇帝建筑师”还有很多其它作品,包括大名鼎鼎的罗马万神殿。】 这是位于古市场内的一座哈德良皇帝大理石雕像 。没头没脑,缺胳膊少腿,有年代了。 哈德良拱门两边都有题字。面向卫城的一侧刻有“这里是雅典,忒休斯的远古城市。”忒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国王(又名提赛翁,即古市场那个提赛翁神庙的提 赛翁)。忒修斯有无数故事。纪德写有长篇小说《忒修斯》。这里我提两件事。一件是他曾拐走过海伦(宙斯和凡女所生的女儿因美丽被拐过两次,忒修斯干的是第一次;第二次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 -- 巴黎即取自这个人的名字 -- 拐走,引发有名的特洛伊战争)。另一件是他的父亲,雅典老国王,误以为爱子被牛头人身的怪物杀死了,悲痛跳海。老国王的名字是 Aegeus 。为了纪念他,那一片海后来被称为“爱琴海”( Aegean Sea )。 哈德良拱门的另一面刻着“这里是哈德良的城市而不是忒休斯的城市。”有人说这是指哈德良开拓的雅典新城,也有人说这句话表示这个虚荣好胜的罗马皇帝自视为雅典城的新保护神。 哈德良拱门的近旁就是宙斯神庙( Temple of the Oympian Zeus )遗址。不要将这座位于雅典的宙斯神庙与位于奥林匹亚,里面原来供有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宙斯神像的那个神庙( Temple of Zeus at Olympia )相混。 雅典的宙斯神庙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长 108 米,宽 41 米, 108 根大理石圆柱(用的是高质量的 Pentelic 大理石),每根 17 米高,直径 2 米。就象今天一些国家争相修建“世界第一高楼”一样,宙斯神庙的建造,当时是要赶超以弗所的月亮女神神殿(另一个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宙斯神庙始建于公元前 520 年, 638 年以后(公元 118 年) 才在哈德良手里得以完成。值得指出的是,在雅典民主制期间(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近三百年),宙斯神庙一直处于停工状态。从亚里士多德的著述中可以找到停工的理由:人民认为这样的“政绩工程”太虚夸,太浪费。亚氏在其《政治学》中以未完成的宙斯神庙为例,指出暴君抓人来修筑这样的巨大工程另有目 的:民众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造反了。 公元前 86 年,罗马共和国独裁者苏拉攻陷雅典。洗劫雅典城的同时,苏拉把宙斯神庙建造中的一些圆柱运去了罗马(八国联军的强盗行径古已有之)。后来奥古斯都大帝曾半心半意地试图恢复宙斯神庙的修建,最后成事者则是希腊文化的坚定拥趸哈德良。 宙斯神庙建成后只荣耀了短短一百多年。公元 267 年遭到古代日尔曼人的洗劫和破坏后,宙斯神庙就沦为一堆让人不断盗用的建筑材料。就象一具庞大的动物尸体,被野狗乌鸦之类不断地分食,最终只剩下了几根骨头。 15 世纪时,有人清点并记下:宙斯神庙剩下 21 根圆柱。今天,空荡荡的地面上,可怜兮兮地立着 15 根圆柱,第 16 根优雅地倒在了地上 -- 那是被 1852 年 的一场风暴刮倒的。近几百年,偷盗手段日益高明。如果没有严密的保护措施,这些大圆柱一根都不会留下。 雅典市内另外还有一处古迹连着哈德良的名字:哈德良图书馆。曾经的宏伟建筑,如今只剩下半面墙了。夕阳把墙面刷成耀眼的金黄,那是在向古人致敬么? 离哈德良图书馆不远,便是罗马古市场( Roman Agora ,也称 Roman Forum of Athens )。与希腊古市场相比,占地比较小,也不如前者有名。罗马古市场建于公元前 19 到 11 年,由凯撒大帝和奥古斯都大帝出资建造。后来哈德良皇帝在广场中央铺上了石板 -- 这也是件利民实事。公元 267 年日耳曼人入侵雅典搞了破坏之后,雅典城、雅典人的生活区域缩小,更为中心的罗马市场建起来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希腊市场被遗弃。 在罗马古市场遗址上有过好多次的考古挖掘,挖出过很多住宅,还挖出了一个公共厕所(罗马人的公厕可是有名的文物,其尊容待我写埃及以弗所古迹时再奉上)。罗马古市场今天只剩两样东西可看了:一个门和一种风神塔( Tower of the Winds )。那个门的官名是 The Gate of Athena Archegetis (意思是雅典城创立者雅典娜的门)。八角形的风神塔是个质量非常好的大理石建筑。那是个钟塔,原先装有日晷,水钟,和测风仪。 中篇和本篇前面提到的古迹都在雅典卫城附近。雅典卫城是雅典的第一景观, 1987 年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网上关于雅典卫城的介绍和游记汗牛充栋,我就不多说了。贴几张本人拍的雅典卫城的照片以结束我的希腊随笔。谢谢各位。
17081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希腊随笔(10):雅典(中)
热度 7 夏鹰 2013-11-21 14:18
雅典这个城市提醒你希腊曾经的辉煌,也提醒你古希腊的复兴至今仍然只是希腊人一个遥远的梦想。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喻示世界精神离开了希腊后,似乎再也没有返回这个地方的意向。换句话说,希腊被历史抛弃了。这话不好听,但是现代雅典城的破败落后是个事实 -- 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事实。不光是偷渡客,即便希腊人自己,都把希腊看作去“欧洲”的跳板,而不是“欧洲”本身。伤心。欧洲孕育于希腊;没有希腊,哪来欧洲?如今子孙发达兴旺,老娘竟流离失所了。就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而言,说希腊介于第二和第三世界之间,是恰当的。报个料:雅典是全欧洲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市内汽车废气浓度为世界卫生组织所颁标准的二到八倍。在雅典的很多地方,你恍惚觉得自己身处中国内地的某个城市。 不过,登高俯瞰雅典城,景色是壮丽的。雅典象迟暮的美人,要远看了。看雅典全景,一是上卫城,另一个好去处是 Lycabettos 山。爬山有点费力,但山顶上可以看到包括卫城在内的雅典全景。要是你想给伟大的雅典卫城好好拍个照,我推荐市内另一个小山头, Filopappos 。从 Lycabettos 看卫城比较远,就侧面俯视一个角度;在 Filopappos ,你可以近观,也可以仰视卫城,角度很多。 旅游书上都推荐雅典老城区 Plaka 。游客特别是旅游团经常光顾的,人家告诉你那是“ Plaka ” 的地方,其实是一个旅游商业区。那里除了饭店酒馆,就是一家家大同小异,贩卖同样的劣质旅游纪念品的小商店。那些商店所在的几条街道也没有什么特色。若无聊没处去,可以去逛一下,看看别的游客,也让人家看看你。想换钱而别处已经打烊的话,去那个地方也许是个好主意。那里多数商店营业到晚上 11 点。 雅典的主要商业街道是 Ermou 街 。逛一下以满足好奇心。真要逛街购物,同胞们还是去南京路或王府井吧,近得多也好得多。 雅典卫城和 Plaka 是同一个区域(古代雅典就是这个范围)。雅典的主要景点就集中在那一带,基本都可以步行到达。雅典及整个希腊的政治中心宪法广场( Syntagma Square )也相距不远。宪法广场上有个议会大厦(原王宫),算是这个城市地标性的大建筑了,但看过欧洲其它地方的同级建筑物之后,希腊的这个国家级中心大厦实在是朴素得可以。议会大厦前的士兵换岗有点意思(据说只是每个星期天有,时间是上午 11 点;想看要算好时间)。看什么呢?主要有两个看点:身穿民族服装的英俊的希腊小伙子和他们的有趣步态。其实,最好看的是小伙子脚上的“绣花鞋”--鞋面上有个毛茸茸的装饰物,女孩子们看见一定会觉得“可爱死了”。卫兵开步时,举腿半天高,神情十分的严肃。我们站在那里看,就在我们跟前,一个调皮可爱的希腊小女孩,小不点,举着腿模仿,差点摔一大跟头。女孩的父亲好象是提了点意见,小女孩先是争辩;可能是老爸批评 了,撅起嘴不高兴了。光顾拍录像了,只拍了一张照。下面这些照片,除了第一张,其余都是从录像里弄下来的,不够清晰。 “这个一点都不难,我不会摔跤的。” “为什么不行,难道我做得不好么?” 这个广场似乎利用率很高,我们在雅典的那几天,广场上天天有聚会活动。还巧遇一个大规模政治集会(好象是抗议政府为消减开支而关闭国营电台和电视台),整个广场人山人海。警察封路以维持秩序,机动车不让通行,但行人自由。我们又是在找中餐馆。一听封路的警察说广场有政治集会,全身每个细胞立刻兴奋起来,三脚并作两步,急忙赶过去。先在旁边拥挤的麦当劳买了汉堡和饮料,然后便在人群中优雅地不急不慢地穿梭起来,想绕到前面去看个究竟。参加集会的人群,穿着随便但整洁,表情认真而轻松,高音喇叭里演讲的是一个中年男子,每个段落停顿处,一片掌声。人们鼓完掌后,再小声地,面带微笑地与身边的伙伴平静地交谈几句。没有愤怒,没有咒骂, 没有“群情激昂”。也许唯一让他们中一些人的那份平静受到一丝搅动的,是在他们面前晃过的一个来自东方的不速之客。不敢拍照,但这段记忆一定会留存很久。愿这些文字今后帮助我回忆。在民主的发源地,见证活生生的民主,堪称完美。 卫城北面山脚下一直到古市场那一片,有一些纵横交错,高地不平,弯弯曲曲的老街。这里才是真正的 Plaka 。有居民,有生活,朴实真切,带给人温暖如家的感觉。受到欧洲游专家 Rick Steve 的鼓动,我们在那里四处转悠,寻找 Anafiotika 。那是一个名声在外的 “都市里的村庄”。不好找。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居于一个隐蔽的角落,很容易便错过了。经过无数次打听,来回折腾后,终于找到了。果不其然,一个娇美动人的地方。 白色的房子,洗过画过的小巷,阶梯,红黄蓝绿的花草,特别是一簇簇艳丽的杜鹃花 -- 似曾相识的一幅画。对,米岛。这个小小的都市里的村庄,最早由来自基克拉泽斯群岛的民工(多数来自 Anafi 和 Naxos )所建,后来又来了一批中东人。今天 Anafiotika 总共有 45 户人家。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村庄”的格局一直没变。几条小路至今没有名字。 Rick Steve 曾与一家村民聊天,还与他们一起共进晚餐。他写道:“在这个藏匿于卫城墙角下的世外桃源,紧张忙碌的雅典似乎是那么的遥远 …... ” 有人住的地方必有教堂。 Anafiotika 的村民先后造了两座, 分别位于村庄的两边。下面照片中的这一座叫做“圣乔治石山教堂”( Church of St. George on the Rock )。建造时,工程显然不小。可以想见当年 Anafiotika 的规模。 沿着 Anafiotika 的那条花团锦簇的迷人小山道一路往下走,不多远便来到了著名的古市场遗址。所谓“古市场”( Ancient Agora ),是古代雅典城的中心广场,商业中心和政务中心。广场周围有很多大型的公共建筑,包括多座神庙。 Agora 这个词在希腊文里的意思是“集会的公共场所”, 与英文词 Forum 对应。 Agora 不是狭义的“市场”,而更多地具有市政广场的职能。这个古市场公元前六世纪已经初步成形,第二次希波战争薛西斯突破温泉关打来时,雅典弃为空城并随后遭波斯人毁坏,古市场的命运可以想象。战后重建,以后又几经战火,到公元 267年 遭日耳曼 人毁坏后,被完全遗弃。今天看到的古市场,是那个时候留下的建筑遗迹。 行前计划雅典的活动时,去这个古市场走走是排在参观雅典卫城之后的第二重点。这个愿望多少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有关。据记载,执拗的苏格拉底曾在古市 场拦住行人,询问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雅典的年轻人喜欢跟在后面围观,开心地看那些装模作样的年长者说蠢话闹笑话。有一天,一个叫“亚里士多克勒斯”( Aristocles )的年轻诗人,听了苏格拉底的谈话后,回去将自己的全部诗作一把火烧了。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 家,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这个人的脑袋,可不是一般的厉害(“柏拉图”一词希腊文里与“宽阔的前额”相关,这个名字据说是一个体育老师给的)。拍拉图在 《理想国》中提出的哲学家为王(政治受哲学指导)的思想,奠定了西方(包括美国)政治的理论基础。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罗马皇帝中有许多哲学家;有些即便称不上“家”,哲学素养也绝对一流。【温家宝欣赏的《沉思录》,作者是犬儒主义哲学家 Marcus Aurelius 。 此人是罗马五贤帝之一,外号“哲学家皇帝”。《沉思录》的正式名字是《皇帝手记》。】政教合一的中世纪也是同一传统的延续。近代欧洲,不管是统治者还是革 命者,都是哲学家在背后指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毫无疑问,属于这一路。美国的创建者是哲学家。咱们的孔夫子,被称为苏格拉底在东方的兄弟,是中国历代皇帝的常任首席军师。论实力论影响(不管你喜不喜欢他的思想),不输他的西方兄弟。 如今,哲学沦落了。脑袋被人体别的器官所取代。哀叹之余,去雅典古市场祭拜一下。下面照片里的那条路,说不定当年苏格拉底曾经在上面走过。 诺大的古市场遗址上,如今只剩下两个比较完整的建筑,其中一个还是 20 世纪重建的。阿塔罗斯柱廊 ( Stoa of Attalos )毁于 267 年。 20 世纪 50 年代由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出资重建。里面有古市场博物馆,藏有古市场珍贵的出土文物。阿塔罗斯柱廊有 116 米长, 20 米宽,双排柱,两层楼结构,上下各 21 个房间。所有立柱和门面为大理石材料,墙面是花岗岩。整个建筑看上去十分气派,美观。据说这是帕加玛(今土耳其境内)国王阿塔罗斯二世为感谢在雅典受到的教育而送给雅典的礼物。古时为商用建筑,底层为商店。 另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倒是真迹。提赛翁神庙(此建筑有几个不同的名字),建于第二次希波战争结束之后。后来古市场地面上又建有多座神庙,包括阿波罗神庙和 阿芙罗黛忒神庙。反倒是最早建的提赛翁神庙,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看上去就象一座小型的帕特农神庙,但远比后者保存得好。很难想象这是将近 2500 年前的建筑,也许历史记载有误,或者我漏掉了什么。 近古市场遗迹入口处有一座拜占庭风格的圣徒教堂( 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 )。这座教堂大约是 11 世纪左右建造的, 不属于原来古市场的建筑。这种式样,这种大小的教堂在雅典有很多,其建筑风格被称为“雅典式”。圣徒教堂是第一座这种建筑风格的教堂。看上去挺新,那是 20 世纪 50 年代整修的结果。
19625 次阅读|47 个评论
分享 希腊随笔(10):雅典(上)
热度 10 夏鹰 2013-11-19 01:38
希腊游记的最后写雅典,不是压轴,是因为难写。希腊的一半在雅典。雅典有那么多好地方,那么多好东西,那么多好故事,让人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另一个烦恼:雅典游记成千上万,还有什么可以写,还能说出什么新意来呢? 想了半天,跟着感觉走,那是唯一可能的新意。 说出来可能会让人觉得煞风景,希腊回来,雅典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地方,不是雅典卫城,不是宙斯神庙,不是古市场或别的名胜古迹,而是雅典 Omonia 地区一个阴暗的角落。几条肮脏破烂的街道上,一家挨着一家,是批发零售服装鞋帽及日常小商品的中国大陆人开的商铺。铺子里除了掌柜,没有别人。希腊这几年深陷债务危机经济糟糕,全世界都知道。这些华人商铺,看得出 惨淡 经营 ,艰难维生。而真正直击我这个中国游客神经中枢的,是这些商铺和商品的劣质低档以及中国小商人险恶的生存环境。海外中国城我逛过不少,我不知道雅典是不是还有其它中国人集中的地方, Omonia 的这个角落给我的印象是最坏的。感觉那是一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走在路上后背一阵阵发凉。据说,这个地区是毒品,卖淫和其它犯罪活动的滋生地。虽然去那里看看不至于有生命危险,但还是小心为好,尤其是在夜晚。 我们是在逛了热闹的 Monastiraki 市场后饥肠辘辘,寻找中餐馆,糊里糊涂闯入这个地区的。我一边迅速警觉地穿过这个区域,一边想: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这种地方来做这种生意?是啊,中国太大,穷人太多。他们中肯吃苦又有胆量的,本着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的大无畏精神,到处冒险寻找发财的机会。或者跑去国内的发达地区,或者出国闯荡。几乎哪儿都去,通常找到当地最差的一个角落驻扎下来,破破烂烂象个叫花子。没错,确实是来要饭的--虽然带着发财的梦想,有些人后来 也的确 发了点小财。在国外看到这样的景象比在国内看到,更让人不舒服,因为有个 东西 叫“民族尊严”的在隐隐作怪。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国家的经济和财富与之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国内外要饭的中国人仍然那么多?难道中国人就是喜欢要饭?什么时候能够不给人这样一付印象? 逃也似的离开了那个地区,来到 Omonia 广场。从那里往北,可以去雅典科学院( Athens Academy ,不是柏拉图创办的那个),雅典大学,和国立图书馆。这三个地方紧挨在一起,新古典主义建筑,也算是雅典的一道风景。不过说实话,最棒的希腊新古典主义建筑并不在雅典,也不在希腊,在哪里?在上海 外滩 。 原来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后来成为上海市政府 所在地 ,今天由上海浦东开发银行占着的那幢便是。论新古典主义建筑哪里最好,巴黎第一,上海亦榜上有名。 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 (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是雅典最大的博物馆,也是希腊最大的古文物博物馆。下面是该博物馆和几件馆藏珍品。
17412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希腊随笔 (9):希波温泉关之战
热度 12 夏鹰 2013-11-17 05:43
前言:这篇不太象游记,却写得十分起劲,也十分缓慢。只是写完后自己都不想读了。在网络时代,讲一个发生在古代西方的战争故事,有什么意思呢? 温泉关在迈泰奥拉附近,去迈泰奥拉途中稍微拐一下就到了。可是,不想洗温泉,去温泉关干什么呢?答案是温泉关之战 -- 去实地感受一下古代西方最出名的一仗。这场战斗还被一些西方学者认作是西方对东方的优越感的一个重要源头。既然有这样的说法 -- 不管是不是一派胡言,这个温泉关之战也算惹上了我这个东方人了,说两句也在情理之中。 与此有关,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是补缺,补中文网络的缺。看起来许多中国人对这个温泉关之战及其意义,不甚了了。中文网络对温泉关之战的提及和描写,基本就是抄袭外文版维基百科。有的抄多,有的抄少,有的抄得还算通顺,有的抄得莫名其妙 (抄得最多最好的是百度百科,抄了大概 80% ;我不懂为什么不抄完)。抄袭带来的一个毛病是错误,抄错了。小错还好,大错则令人难以下咽。大小错误背后的更大问题是劣质的“中国仿造”,那是特别令海外华人感到有失面子的事。 历史上有两个有名的温泉关之战( Battle of Thermopylae ),发生在同一地点。本文要说的,是发生于公元前 480 年希腊和波斯之间的那一仗(另一个温泉关之战,于公元前 191 年在罗马和叙利亚之间开打)。希波温泉关之战是第二次希波战争的第一场战役。第二次希波战争的缘起是第一次希波战争。第一次希波战争的缘起是雅典和另一个希腊城邦国家埃雷特里亚鼓动波斯统治下的伊奥尼亚人造反 -- 波斯王大流士生气了,起兵征讨。伊奥尼亚位于今天土耳其境内,靠近希腊北部,有很多希腊居民。雅典等挑动伊奥尼亚人起来造反,似乎一部分也情有可原。当然,当人家领导当得很舒服的波斯人不会同意这个说法。大流士挥师西征,一来要教训教训坏小子雅典,二来也可借机扩展波斯帝国版图。这第二条是希罗多德的观点。 希罗多德是希腊人,他的观点和记载未必十分客观。但是在希波战争这个题目上,谁也无法绕过被西塞罗称为“历史之父” 的希罗多德。在西方,“历史”( History )作为一门学问,是从希波战争开始的,奠基人是希罗多德。 第一次希波战争开始了。强大的波斯军队一路扫荡,快速推进到希腊人的门口。大流士傲慢地派出使节照会希腊各个城邦,要他们快快缴械投降,以免一死:“乖乖听话,把你们的土和水进贡给我。”见过大流士的厉害,大多数希腊城邦投降了。雅典和斯巴达却不买这个账,不光不理波斯人的威胁,还把波斯使者给斩了。雅典人处死波斯使者前,还先来个审判,搞个文明的法律程序。彪悍的斯巴达人则嫌雅典人这一套太罗嗦,他们把波斯使者简单地扔到了井里,然后问井里的波斯人: “看见了没有哇?那里有土和水。” 大流士很快拿下包括米岛在内的基克拉泽斯群岛,轻松捣毁埃雷特里亚,直奔雅典而来。长话短说,马拉松一战,聪明的雅典人以少胜多,大流士惨败,退回亚洲。你说,这口恶气怎么咽得下?从回来的第一天起,波斯人便日夜想着复仇雪耻。可准备另一场大战需要不少时间,期间埃及出了点乱子,有人造反,耽误了备战希腊的进程。大流士本人也在埃及平乱过程中,一命呜呼了。儿子薛西斯继位。这个薛西斯(美国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中那个高高的光头),是个比他父亲还要凶狠的角色,镇压了埃及叛乱后,立刻着手进攻希腊的准备。 虽然薛西斯这人性格暴躁(据说曾命士兵用鞭子抽打海水三百下,以教训海水不听话),打仗可不是个笨蛋。没人能够阻挡他的大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向希腊进发。 这时距马拉松战役,正好十年。和他老子一样,薛西斯先劝降。老规矩,索要“土和水”。但这一次,薛西斯的使节特意略过雅典和斯巴达。当然,精明的雅典人几年来也没闲着光晒太阳,也在做着战争的准备。雅典人的计划是,波斯人远道而来,全靠海上补给;在海上打掉波斯人,就能赢得全场战争的胜利。战争开始前的两年里,雅典人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可是陆地上也得有人去阻挡波斯军队,雅典缺人手。大敌当前,还在互相打来打去的希腊各城邦,坐下来开会,决定联合起来抗击波斯入侵,并推举最强大的雅典和斯巴达为盟主,共有盟员 70 余个城邦国。几番商讨后,决定海上在阿特米松海岬,陆上在温泉关阻击波斯大军。 计划不错,但事不凑巧。希腊陆军主力斯巴达人那时正逢卡尼亚节。那是个宗教节日,要敬神(敬阿波罗)。斯巴达法律规定节日期间不得进行战争。马拉松战役时,雅典向斯巴达求援,就是因为这个卡尼亚节,斯巴达没有及时支援。当节后他们匆匆赶到马拉松时,雅典人已在庆祝胜利了。这件事在骄傲的、视荣誉高于生命的斯巴达人的心里,落下很大的一个不痛快(整个温泉关战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与这份心结有关。这个先不提)。紧接着卡尼亚节,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古希腊,体育比赛是宗教仪式的一种,运动会期间停战这个规定必须遵守(当波斯人后来了解到温泉关战役希腊人投入兵力如此之少是这个原因时,不禁哈哈大笑)。怎么办?波斯人打进来了,打呢,还是让波斯人进来看比赛?为了挽回 10 年前因未能及时支援马拉松战役而受损的荣誉,执政的斯巴达元老(五人执政官)破例同意这是紧急情况,可以出兵。 接下来,就是领兵出战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的故事了。 列奥尼达是老国王第一个妻子生的第二个儿子,他上面有两个哥哥。他的母亲很长时间一直不孕,五人执政官要老国王休了这个妻子,老国王拒绝。元老们于是同意 他再娶一个。二房生了个儿子后,大太太跟着也生了,而且一连生了好几个。老国王死后,二太太的儿子成了新国王。列奥尼达的嫡亲哥哥,家中排行老二的那个,一气之下,走掉了。新国王一开始很有作为,后来与斯巴达另一个国王(斯巴达有两个国王家族的传统)闹纠纷,出了点问题,被罢黜了。列奥尼达继位。 列奥尼达是个非常有性格的人。据普鲁塔克记载,当有人对他说“你是国王,此外你一点都不比我们强”时,列奥尼达的回答是:“如果我不比你们强,我就不配做你们的国王。”因为不是太子,他必须接受异常刻苦的军事化的公民训练。列奥尼达由此锻炼出了坚韧勇敢,荣誉至上的战士性格和强健的体魄。 出战温泉关,列奥尼达坚持只要了 300 个战士,以抵挡十万(一说几十万)波斯大军。这人是不是疯了?温泉关的地理位置(一边是山崖,一边是大海)的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斯巴达战士也的确英勇善战。但是, 300 个对至少十万人,没枪没炮的,怎么打?列奥尼达没疯,他只是被德尔菲阿波罗神殿地缝里的那个气晕迷糊了。斯巴达人战前求签,德尔菲神谕对斯巴达人说:“或者你们的家园遭受波斯人蹂躏,或者你们的国王战死。”列奥尼达于是决定:既然我必死,那么跟我一起赴死的人越少越好。这个推理显然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列奥尼达的另一个思考则要理性一些:要战胜强大的波斯,必须鼓动整个斯巴达乃至整个希腊, 300 人的英勇牺牲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他嘱咐前来送行的妻子(也是他的侄女,前国王的女儿)说:“嫁个好人,养群好孩子。”他挑选的 300 个国王卫队精兵都是已婚有儿子活着的人。 跟随列奥尼达出征的总人数后来达到近七千,包括 900 (一说 700 )个斯巴达奴隶(奴隶在古代是不算“人”的)和来自其他城邦的志愿战士。人数少,士气却异常高昂。当波斯人捎信来,说波斯兵黑压压多得数不清,射出的箭矢遮天蔽日,斯巴达人回答:“很好,我们可以在荫凉里杀它个痛快。”波斯王薛西斯军事智商很高,不断地打探希腊人的情况,不断地使用劝降等攻心战术。虽然大老远赶来,补给吃紧,却不急不躁,很有耐心地等了四天。大战之前,薛西斯仍旧不愿放弃不战而胜的希望,再一次派遣使者前去告诉列奥尼达,如果他和他的军队愿意投降,波斯王可以封他为全希腊之王。列奥尼达回复说:“如果你知道生命中什么是最宝贵的,你就不会成天觊觎垂涎别人的东西。对我来说,为希腊光荣地战死比成为全希腊之王远为重要!”对波斯人要他缴械投降的最后通牒,列奥尼达的回答成为后来刻在他的纪念碑上的名言:“过来拿!” 温泉关之战一共打了三天,极富戏剧性。第一天,波斯人见识了著名的“希腊长枪方阵”( Phalanx formation ) -- 由高大威猛的战士手执宽大盾牌组成盾墙,然后娴熟地在层叠的盾牌之间协调使用长矛凶狠地刺向来敌。短刀短盾的波斯兵,还没见到希腊人长什么模样,就先见了阎王了。因为通道狭窄,希腊长枪方阵只需很少的人就能筑成,人员更换(以保持最强的战斗力)容易,坚不可摧,固若金汤。射箭对盾墙不起作用,波斯人只能一批批硬冲,然后在方阵前一批批倒下。几千波斯精兵迅速没了,而希腊方面仅损失了两三个人。这仗没法打。薛西斯暴跳如雷,却一筹莫展。第二天再试,又是几千人没了,结果毫无差别。薛西斯下令停止进攻,撤回驻地想办法。 (“斯巴达300勇士方阵”,by The Ataru Master) 就象演戏一样,第三天,叛徒出现了。一个当地人,为拿奖赏,去波斯人那里告密说:抄一条小道,可绕到希腊守军的背后,并自告奋勇带路(带路党杰出党员)。难道列奥尼达没有设防,在小道上布兵吗?有。只是他把精兵,他的 300 近卫军,放在前面作战了,后面让其他城邦的友军驻防。友军因为前线捷报频传,自己的驻地太平无事,有点放松了警惕,被摸黑急行而至的薛西斯打了个措手不及, 然后就逃上山了。薛西斯根本不去追赶,转身直插斯巴达人的背后。这一下,不管你斯巴达人多么能战,兵力如此悬殊,输赢哪还有悬念?列奥尼达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一听说薛西斯从背后过来了,他就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为了减少牺牲(又一个缺乏战略意识、后果严重的愚昧的非军事思想),列奥尼达留下他的斯巴达近卫军,命令其他人撤退。 700 名来自塞斯比城邦的战士不肯走,坚决要求留下来与斯巴达人并肩作战。在杀退了波斯人的四次进攻后,留下来的希腊人最后全部战死。希罗多德写道:“他们战斗到最后一刻,有剑的用剑,没剑的用手和牙齿。”波斯人取得了温泉关战役的胜利。虽然波斯军队的主力无损,但是好几千人,包括薛西斯的两个兄弟,糊里糊涂地送了命。斯巴达人的厉害,他是深深地领教了。那个时候波斯人的规矩是尊敬战死的敌人,但薛西斯对列奥尼达如此憎恨,他下令割下列奥尼达的首级(一说挂在旗杆上示众),再将他的身体钉上十字架。一想到血战到底的斯巴达士兵,薛西斯就会心惊肉跳:“是不是斯巴达人都是这样的?” 希波温泉关之战被称作是古代欧洲最有名的战役,经常被谈论,文化意义深远。而受到称赞的一方通常是希腊。考虑到保留下来的关于这场战争的文献都是希腊人写的,以及欧洲文化的强势,这个倾向似乎难以避免。不过,就战争言战争,很清楚,这是希腊的惨败。温泉关被波斯人迅速拿下,是希腊战略上的一个特大失败。波斯人突破温泉关后长驱直入,攻占了大部分希腊,迫使雅典人弃城逃往伯罗奔尼撒。波斯人是耀武扬威的胜利者,希腊人则普遍担心自己快要成为亡国奴了。事实上,一年后希腊人仍然在自己的国土上与波斯人作战,说明温泉关失利对希腊的严重后果。【萨拉米斯海战雅典人战胜波斯人后,担心达达尼尔海峡上波斯人进攻希腊时筑的浮桥被希腊人捣毁而回不了老家,薛西斯率先返回了亚洲 (此人以后再无斗志,沉湎宫廷生活,后来被谋杀),留下一支军队继续在希腊作战。波斯陆海军后来在普拉提亚战役和米卡勒海海战中被双双击溃,第二次希波战争结束。】如果温泉关不那么快地落入波斯人之手,波斯人就会因为缺乏海上补给而不得不退兵(与温泉关战役同时,波斯船队在阿特米松海岬被雅典海军堵住;温泉关被攻克后,雅典海军在阿特米松的努力变得毫无意义了)。那样的话,第二次希波战争以及希腊的胜利可以提前一年。 在温泉关守得长一些,原本是毫无问题的,只要多派一点人,或多留一点人就行了。如果列奥尼达不听信德尔菲神谕,结局很可能就会不同 。 【这里再说一个德尔菲神谕“搅局”的例子:罗兹岛的太阳神巨像原来是可以重建的,埃及的托勒密三世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可是神尔菲神谕说不。】当然历史无法推倒重来,而且一场战争的历史意义不能仅仅从战争角度评价。温泉关战役造出了一个希腊大英雄。这个希腊大英雄的事迹对整个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温泉关之战的精神遗产巨大 -- 其核心是英雄主义和自由至上的价值观。英国历史学家 Tom Holland 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温泉关之战几乎立刻成为对希腊人的一个道德和文化教育。其一般的教育意义是:数量很少的自由人自愿地与数量庞大的被迫参战的帝国属民作战。具体地说,这是战士自由地决定在哪儿作战,怎么作战,跟谁作战的西方观念和专制独裁的东方观念之间的较量。结论是自由更强 -- 希腊人在温泉关更英勇善战,最后在萨拉米斯和普拉提亚彻底打败波斯人,证明了这一点。” 在温泉关战役遗址上建有几座纪念碑,宣传的正是这个精神。古希腊诗人西莫尼德斯( Simonides of Ceos )写的著名诗句,刻在一块石碑上作为牺牲的斯巴达战士的墓志铭:“异乡的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我们尽忠血战,为祖国献身于此。”列奥尼达纪念铜像的基座上刻着斯巴达国王的名言: "Μολὼν λαβέ" (过来拿)。 在列奥尼达纪念碑的近旁,希腊人在 1997 又造了一座献给最后与列奥尼达一起战死的 700 个塞比斯战士的纪念碑。纪念碑是大理石基座,上面是塞比斯人敬仰的希腊爱神( Eros )的裸体铜像,形状象个“胜利男神”。纪念碑基座上有文字解释铜像的意义:“无头的男性象征着 700 名塞比斯战士为国家所作出的默默的牺牲;宽阔的胸部象征奋战,英武,力量,勇猛和果敢;张开的翅膀象征胜利,荣耀,灵魂,精神及自由;断掉的翅膀象征自愿的牺牲和死亡;裸体的身体象征爱神,那是古代塞比斯人最看重的希腊神 -- 创造,美,和生命之神。” 希腊和西方是这么宣传的,东方的波斯人又是这么看待这段历史的呢? Tom Holland 是个想客观地对待希波冲突的西方历史学家。他写了一本《波斯之火:第一个世界帝国及对西方的征战》,试图也从波斯的角度叙述希波战争。波斯打希腊,在波斯人看来,那是将真理和秩序带给两个愚昧落后的,处与穷山恶水之中的恐怖国家 (雅典和斯巴达)。波斯人在他们伟大的君王的带领下为正义而战。拯救他们自己,也拯救西方文明。 一个后续事实无可争议:希腊在希波战争中的最后胜利,以及亚历山大大帝随后对波斯的征服,给了古希腊人一种对东方人的优越感。不管有没有理由,古希腊人在欧洲及美国的不肖子孙,将这种优越感“继承 ” 了下来。近代,西方人进一步向远东推进,随后爆发的战争主要是西方人内部为殖民分赃而在东方开打。东方本地人根本就不是对手,比如只须在船上开几炮就能让东方巨龙摇旗投降,割地赔款。唯一强悍的东方国家(日本)都恨不得搬到西方去。你说西方人怎么会看得起东方人?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除了 800 多年前成吉思汗打到过西方的边缘,那以后直到今天,唯一的一次一个远东国家打到过西方的边缘,是那个以东方为耻的伪西方国家对人家的一次偷袭,而且被袭的那个地方地理上也不属于西方而属于东方。结果怎么样就更没法提了 -- 让人家咚咚两下训成了孙子。 近代的世界史是西方人的历史,是西方人侵略,在全世界称王称霸的历史。在与西方人的对抗中,东方人最多是将西方人赶走(比如在越南,北朝鲜)。有人将上甘岭战役与温泉关战役相提并论。对此我要说,如果哪一天能把美军赶出南朝鲜,赶出日本,菲律宾等地,然后我们再象亚历山大大帝当年打到东方来那样,打到西方去(据说这个目标在经济上比在军事上容易达到),这样的比较就会更有意思一些。
17661 次阅读|34 个评论
分享 希腊随笔(8):Hydra 和 Poros
热度 11 夏鹰 2013-10-28 02:35
其实雅典周围有些小岛很值得一游。希腊的有钱人集中在雅典,一些富人便跑到附近的小岛上造住宅建别墅搞投资。这样一来,这些临近大城市的小岛发达了起来,显得比较富贵和华丽一些,给人一种更为“欧洲”的感觉。自然,这些小岛上欧美游客也多。到希腊度蜜月,想要个舒服优雅的环境,可以选择来这样的地方,尝尝富贵和华丽,然后去圣岛米岛玩一下。 这些小岛中,我推荐 Hydra 和 Poros 。从雅典到 Hydra 快船约两个小时左右就到了。 Poros 更近。两岛在同一区域。如果不想住宿,一天可以游遍两岛。从雅典去那两个岛,在 Piraeus 上船。 Piraeus 是毗邻雅典的一个港口城市,挺大的。船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区域,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大概要一个小时(劝你不要走)。港内停了不少客船。这是欧洲最大的客运码头(全世界排第四)。 侯船无聊,看到附近有个天主教堂,便一脚迈了过去。教堂是新翻修的,看得出花了不少银子。教堂内部勉强算得上富丽堂皇,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教堂内禁止拍照。这个教堂不是供参观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理解人家不愿被打扰。不过即使不禁止,我也未必想拍照 -- 与我见过的绝大多数欧洲教堂相比,这个就太普通啦。看完天主教堂,时间仍早。又晃到一家东正教堂。这两家教堂是 Piraeus 旅游小册子上介绍的该市最大的两座教堂。咫尺之遥,不去拜访似乎有些不够礼貌。 Hydra 这个词很难发音,为此我专门请教了希腊本地人。在雅典到 Hydra 的船上,旁边坐了一个希腊美女。聊起来知道,美女在 Hydra 岛上的博物馆里工作。很巧, 2008 年奥运会筹备期间,她是希腊顾问团的一员,来到北京帮助过中国人民。与她(以及其他有机会攀谈的希腊人)的交谈中,我感觉到,在欧洲人中,希腊人是比较谦逊和蔼的,对中国的友好尊重似乎也更多一些。我不认为那是因为人家希腊穷。我认为那是因为人家,和我们中国人一样,有根深蒂固的文明礼貌的好传统。另三头猪( 葡萄牙, 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国名的首字母合成PIGS,四国都陷入债务危机)不见得比希腊富裕多少,但总体上不如希腊友好。有趣的是,英国,法国,德国,倒不象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对中国人不友好。扯远了。回到怎么念 Hydra 。希腊美女耐心地教了好多次。“ Hy ”发“伊”音,“ dra ”发“特拉”,但中间有个卷舌,可能中国的北方人更容易念。有人把Hydra译为“一直拉“(伊兹拉),差不离。只是这个名字还不太为人熟知。 Hydra 这个词与“水”有关,也是希腊神话中那条凶恶的九头蛇的称谓。海格力斯(宙斯的儿子,阿波罗的兄弟)在侄子的帮助下杀死九头蛇的故事很有名。法国凡尔赛宫有个海格力斯厅,极其富丽堂皇,天花板上画的就是这个故事。 Hydra 岛有时在中文中被称为“九头蛇岛”。可是,没有文献证明 Hydra 岛和九头蛇 有联系。 Hydra 的地理位置贴近伯罗奔尼撒半岛。这个小岛在反对土耳其人的希腊独立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岛上今天仍然陈列着一些当年使用过的大炮。 Hydra 岛上不允许开汽车。交通工具除了两条腿,就是四条腿(骡子)。也没看到有人踩自行车。这个可以理解。岛上除了那一小片港湾区域,基本是很陡的山地,轱辘用不上。岛上的精华,其实也就是这个小小的港湾区域。那是岛上集镇的所在,也是游客集中的地方。当你的船缓缓驶进 Hydra 美丽的半圆港湾,“呜--”一声友善谐谑的汽笛,提醒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 这个港湾值得你从不同角度巡视一番,港湾周围的高地上随处都是天然的观景台。信步走在忽上忽下,峰回路转的海边悬崖小山道上,三三两两海景豪宅出其不意地在你左右出现。处于隐蔽的位置却一个个占据着最佳的海景和山景。这些依山临海,曲径通幽的海景别墅,在这么小小一圈的地方,数量屈指可数。不知道这些房子今天卖什么价钱。我知道的是,如果你半个世纪前来落户,不贵。 海湾附近有几处游水的好地方,海水的颜色是耀眼的祖母绿。一个戏水的小女孩绽放着笑脸,开心地挥手招呼坐在悬崖边上的父母;年轻夫妇在半山腰的咖啡座上舒服地喝着什么,回以微笑。我们站在更高的一层--一家名叫“夕阳饭店”的阳台上,凭栏朝下望着这一家子,分享着他们的喜悦。不远处,一大片鲜艳的山花盛开着。 Hydra 以植物花卉品种繁多著称。有两种特别出名:罂粟花和一种名叫仙客来( Cyclamen )的杜鹃花。可惜即使我们直视着他们也不认识。在 Hydra 遇到的一件有趣的事是,有个看上去 30 多岁的日本妇女,在这六月的大热天,穿着一身非常考究的粉红色绸缎和服,一个人游 Hydra 。与我们同船过来,同船回去。 美国人亨利·米勒(常 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游记作家”)1940年受朋友之邀访问希腊,之后写了被称为“印象派游记杰作”的 The Colossus Of Maroussi (米勒 本人 认为这是他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多数评论家同意)。书中对Hydra的描写,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希腊理想,值得一提(找不到中译本,下面为本博自译):“Hydra是 伸出海面的 一条石化的面包, 变为石头 的面包 是对亲历这片希望之地而 辛勤劳作的 艺术家的犒赏。石头中孕育已久的火种必将出世,燃烧整个世界。我这里用宽泛的、简练的形象来描述我的观感,因为在希腊旅行,从一地走到另一地,感觉就象在天堂之间来回奔跑,经历一幕幕激荡灵魂,直击你的命运深处的戏剧景象。每一个停步之处是希腊诸神标示出的前进道路上的一个踏脚石。你停下来休息,祈祷,冥想,整饬,奉献,脱胎换骨。一路上没有一处标示着‘终点’。这些石头--地球上没有另一个地方象希腊这样上帝给了这么多--是生命永恒的象征。在希腊,石头是有表达力的:人会死,石头不会。比方说在Hydra这样的地方,你知道人死就是重新变为石头的一部分。然而这石头是活的,是 生命力的波动 在时空中的 凝固,是无尽的音乐进行之中或长或短的一个休止。Hydra正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是乐谱上一个优雅的休止符,它允许音乐家在一个新的方向上重新开始创作。其实,当你进入Hydra的那一刻,你完全可以把指南针 扔掉 :创作何须指南?碰触了Hydra的石头后,我失去了我在尘世间的所有方向感。在这之后世界对我来说,是过程的演进,而不是方向,因为不存在比这更远更深的目标了。我变成了单纯地行在道上的一个行者;每一个停顿,只是精神跃向更高更持久的生命的另一步。” 说得这么玄乎,让我们来看看这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Hydra受到一些名人的喜爱。1997年8月上旬,戴安娜就在这个希腊小岛最后一次度假。她是坐着她的男友Dodi Fayed的私人游艇过来的,还禁不住在清澈的海水里游了泳。上空则有狗仔队的直升飞机跟踪拍照。两个星期后, 她的车在 巴黎的Alma Tunnel失事,“人民的王妃”香消玉殒。戴安娜出事那一阵,充斥全世界报纸头版的那张照片,便摄于Hydra。 另一个有名的王妃也喜爱Hydra,她就是奥斯卡影后,后来成为摩纳哥亲王兰尼埃三世妻子的 Grace Kelly。自然,地位有如王妃的 Jackie O也是一个Hydra 粉丝。这个名单还可以轻松加上披头士和麦当娜。对了,如果我说还有 海明威,想必没有人会惊奇。不过,在Hydra最为出名的文化名人却是另一位:音乐圈内极为著名,音乐圈外很少人知道他是谁的加拿大作家,音乐家 Leonard Cohen。Cohen在60年代是Hydra的常住居民。一个26岁默默无名的小伙子,花了1500美元在Hydra买了一幢三层楼的大房子。 Cohen当时写信给他母亲说:“房子有个很大的露台,那里能看到壮观的山景和闪闪发亮的白色房屋。房间都很大,很凉爽,厚厚的墙壁,巨大的落地窗。我想这幢房子大概有200历史了,一定有很多水手住过...整天能听到街上小贩的叫卖声,好听得象音乐。” Cohen一开始写诗,写小说。后来为了挣大钱,开始写歌,唱歌。不知这个进军演艺圈的念头是否跟这些小贩好听的叫卖声有关。 Cohen一生经历丰富。据说作为摇滚 乐写手,其地位仅次于鲍勃·迪伦和保罗·西蒙。后来有位英国诗人 Roger Green 追随 Cohen的足迹,也在Hydra安了家。Green的家能够看到Cohen家的院子,Cohen家院子里的香蕉树激发起Green的无穷灵感。Green为此写了一本很有意思很另类的书,叫做 Hydra And the Bananas Of Leonard Cohen。 有好多部电影以Hydra为背景,最有名的当数索菲亚·罗兰的第一部英语片 《海豚上的男孩》( Boy On a Dolphin )。这部片子的音乐不错,获当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提名。你听到的就是电影里的插曲,Julie London 唱的。 Poros 在雅典和 Hydra 之间,南北两岛中间一桥相连。 Poros 的面积差不多只是 Hydra 的一半,居民却是 Hydra 的四倍。 Poros 岛上通车。我们两次经过,没有上岛,但是能够感觉到 Poros 要比 Hydra 热闹很多。坐船从水面看 Poros ,景色不输摩纳哥海岸。 http://www.blognoblat.com.br/radio-noblat/jazz-vocal/248%20Boy%20On%20A%20Dolphin.mp3
21524 次阅读|46 个评论
分享 希腊随笔(7):德尔菲
热度 11 夏鹰 2013-10-28 00:54
如果 希腊 只能去 一个地方,我猜全球人会选择雅典。不过,如果有人告诉我,其实不少西方人最想去的是德尔菲( Delphi ),我相信。据说许多人来希腊,想也不想,就在行程上加上德尔菲。若问他们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不少人很可能回答不上来。有一种理论说,德尔菲这个地方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会将人们下意识地拉过去。我的理论是,如果你对 德尔菲的历史 有些 了解 ,不管你对考古,对废墟的兴趣是高是低,你会想办法去走一趟的。我对考古兴趣不大 , 可还是去了德尔菲 。 和不少人一样,说不清楚为什么。也许就是单纯地被德尔菲的名声所吸引。1987年,德尔菲作为文化遗产,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雅典去德尔菲,会路过一个漂亮的小镇叫 Arachova 。好象这是去德尔菲的必经之路。小镇很小,没有多少户居民。房子建在陡峭的山坡上,俯视一个幽深的山谷。山谷里有小河流过,风水很好。冬天有不少人来这里滑雪。其它季节,去德尔菲的游客为小镇带来了人气。穿过镇子的山路,又窄又弯,往来车辆常需互相谦让。在此下车休息,买些饮料,顺便看看小镇,感受一下当地居民的生活,是个不错的主意。【山区的小镇,不管在哪里,总会在我心里引起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尤其是晚上路过的话,离去后会凝思很久,会禁不住想:如果我必须在这里生活,必须在这里度过我的余生,会怎么样?镇子越小,地方越偏,这种感觉就越强烈。不知是因为惧怕这样的与世隔绝、就几户人家在一起的生活环 境,还是为这样的生活环境所打动,我总是有兴趣看一看这样的地方,然后怅然若失地离开,确认自己只是一个过客。】 德尔菲地处一个大山坳里,地理位置有些独特,重峦叠嶂,形成一个弧形的半封闭的空间。这个地方似乎出奇地静,天空不见一只飞鸟,空气中有一股神秘的气息。 可能是为了维持这样的效果,希腊人作出了努力,周围的环境至今保持着原生态。德尔菲有这个待遇,与其曾是希腊城邦的共同圣地这一独特身份有关。德尔菲有何 特殊魅力能成为这样一个泛希腊的宗教中心呢? 答案是德尔菲神 谕。 你又问了:求签问卦也许是古人(还有部分现代人)的天性,可为什么都跑到德尔菲来? 是不是和阿波罗有关?德尔菲神谕是阿波罗神谕,神谕从阿波罗神庙里发出。阿波罗名声很响,身上有一大堆的美德,保佑着一大堆的事, 确 实是个非常让人喜爱让人钟情的神。确切的答案是什么,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的肯定--也许这是好事,不然德尔菲的神秘和魅力可能会大打折扣了。有意思的是,目前关于德尔菲神力的最佳答案,竟来自科学。听我慢慢道来。 古人喜欢跑到德尔菲来求神,是因为来德尔菲求神不是求个签那么简单,不是神庙祭司跟你胡诌几句完事,而是很象那么一回事的,会让你觉得你是,真的真的真的,真的与神在交流。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 首先,获得亲耳聆听德尔菲神谕的机会非常不容易。在那儿听过神谕的人跑回来一定会做义务宣传(德尔菲用不着雇这些信徒,这些人太激动,太自豪了,怎么舍得不分享自己的经历呢)。强有力的 “见证” ,而且惊人地一致,鼓动了全希腊各个地方的人不远万里,拔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德尔菲(古代去德尔菲的山路崎岖不堪,非常难走)。到了那里,活着已是万幸。接下来,因为来的人多,而神庙内发布神谕的地方就那么一个(为什么不多开些窗口接待上访?下面有解释),一个女祭司当班传神谕,每次接待一个人,过程又极其冗长,所以不是每个来访者都有机会听神谕,只有很少通过面试被确认合格的拜神者才能获得一张入场券。这些认真挑选出来的人再要经过复杂的祭拜仪式,接受祭司的训练拟好正确的问题(不能乱问,否则神会生气不理你的),知道怎么献礼(通过面试了才谈礼金,疑似反贪举措),怎么走过那些很有挑战性的礼仪程序(这个程序反映来到德尔菲的艰难旅程)而最后到达女祭司传达神谕的神秘地方。 先看看女祭司古时侯以及今天长什么样? 女祭司工作的 地方叫Adyton,希腊文的意思是“进不去”或“不得入内”。位于神庙内的最深处,面积不到十平方米。 那个角落 里有一道地缝 ,一个三脚架支在上面(画中那个三角架十分漂亮,我一直以为是个简陋的铁架子呢),女祭司就坐在上面工作(文献说,这项神圣的工作十分辛苦,干这个活的女祭司都短命)。通过女祭司向阿波罗提问后,女祭司叽里咕噜一阵,然后由“翻译官”祭司(和女祭司一样,那是个专业工作) 用诗歌形式将 神谕 翻译出来。不管拜神者进去时是怎样的一个人,听没听懂“翻译官”的诗歌, 听完神谕退出来后, 绝对相信自己已不是凡人,因为刚才真的与神通了话。 何以有这等神效?秘密,就在那道地缝里。请再看看上面第一幅画,有没有看到几股烟气从地缝里冒上来?如果你亲自在那里,还会闻到一股甜丝丝的芳香。这气能将人熏得迷迷糊糊,神颠魂倒,就象现代人吸毒产生幻觉一样,拜神者在祭司的“启示”下,就会坚信不疑自己与神接上了头。 后代人从 19 世纪末开始,一直到近几年,前前后后做了不少科学考察工作,有说那是天然气的,有说是一种化学气体的,有的则表示严重怀疑有任何特殊气体的存在。一开始的研究结论坚决否定古人的气体说(此说的主要作者是写《名人传》的普鲁塔克,这人自己就当过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翻译官”祭司)。后来更可靠的科学证据最终支持气体说。我也相信气体说,因为这为德尔菲的神迹和这一宗教场所的泛希腊地位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一个解释。阿波罗神谕对希腊文化和历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 以后我还会说到。下面这些古希腊文化名人都提到过阿波罗神谕;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大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西德底斯,色诺芬,普鲁塔克,诗人荷马,品达等。 不得不提一下“德尔菲”这个名字的来历。根据荷马史诗,这地方原来是大地之神该亚之子(一条蟒蛇)的地盘。 后来蟒蛇被阿波罗杀死, 阿波罗取而代之成了该地的保护神(阿波罗每年冬季休假三个月,此时由哥哥波塞冬代职)。 当年阿波罗化身一条海豚,跃入克里特祭司的船中,来到这个地方干了这件事。阿波罗为此被判劳动改造八年( 阿波罗是该亚的曾孙--该亚的儿子克洛諾斯是阿波罗的父亲宙斯的父亲,所以那蟒蛇算起来应是阿波罗的叔公)。 “德尔菲”( Delphi )是“海豚”( Dolphin )的转写。一个说法是,阿波罗杀叔公是因为那条蟒蛇曾试图强暴怀孕的勒托(阿波罗的母亲)。 阿波罗神庙遗址是德尔菲最大的看点.神庙今天只剩下了六根柱子和一个地基。当年刻有“认识你自己”等铭文的墙壁早已不见踪影。那地方也早就不冒什么气了(据说历史上有一阵子地缝里不冒气了,来德尔菲的人一下子就少了)。但是那六根柱子货真价实,跟雅典卫城帕泰农神庙,宙斯神庙的柱子一样粗,一样壮丽。近旁的剧场遗址也不错,气势十足。游客中有嗓子好的,练了练声,以证实古人对自然音响的巧妙设计。半山腰上有一个“雅典人宝库”,远远地就能看到;大理石建筑,象希腊很多这类建筑一样,"谢顶"了,但看着依然可爱。这类用来存放奖杯,战利品之类的“宝库”,德尔菲原来有很多,但就这一个比较好地保存了下来。阿波罗神庙旁边还有雅典人券廊和多边墙等等遗迹 ,这些东西恐怕只有考古学家有兴趣仔细端详。过了阿波罗神庙,拾级而上,登山 20 分钟的样子,可以看到古希腊四大运动会之一的 Pythian Games 体育场遗址。运动员得胜后奖赏一顶 “桂冠”的传统(据说月桂树是由阿波罗带到德尔菲来的),便是从这个运动会开始的。从观光角度,你可能会觉得吃力地爬上去看这个体育场遗址不合算: 除了一种长得很高的松树,没什么东西可看的。你的收获,可能是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把体育场造得那么高? 除了神谕,德尔菲另一个很大的名声,是世界的中心或“肚脐”。宙斯朝相反方向放出去两只鹰,结果两只鹰在德尔菲会合。世界的肚脐还有实物象征: 一块蛋形的石头。根据希腊神话,德尔菲的这块石头( Omphalos ,希腊文原意是“肚脐”)就是宙斯的母亲瑞亚( Rhea )襁褓裹石欺骗宙斯父亲克罗诺斯( Cronus ) 的那块石头。克罗诺斯娶了自己的姐姐瑞亚为妻,生了六个孩子,包括宙斯,海神波塞冬和天后赫拉(宙斯也是娶姐姐为妻)。克罗诺斯取代父亲为王,怕自己的孩子以后仿效,每当一个孩子出生,他就把孩子吞进肚子。为防止宙斯也被吞掉,瑞亚心生一计,用襁褓包裹一块石头,让克罗诺斯吞下去。想必石头无法消化,就留在了世间 (根据神话,入肚的孩子也没有被消化,后来被宙斯一个个都救了出来)。 德尔菲博物馆里有一块石头,据说是克罗诺斯吞进肚里去的那块石头的复制品。石头表面有网络状的花纹。据记载,那块石头的中间是空的, “地气”由此穿过,也是与神沟通的通道。为了早点赶到迈泰奥拉,我们没有去博物馆。其实,被称为“肚脐” 的蛋形石头在德尔菲很多。阿波罗神庙附近我们就见到一个,喀嚓,拍张照。 当我们离开德尔菲时,看到经常出现在德尔菲读物中的那个造型优美的白色圆形建筑,迎风屹立在空灵的山谷里。没人确切知道那是派什么用场的--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呢?有时候还是让过去蕴藏在神秘中的好。再见,德尔菲。
13944 次阅读|38 个评论
分享 希腊随笔 (6): 罗兹城
夏鹰 2013-9-2 05:24
罗兹( Rhodes , Ρόδος )是希腊的第四大岛,也是希腊几个大岛中除克里特岛之外,最有名,游客最多的一个 (不过中国游客高度集中在圣岛米岛,其他岛上均不多见)。罗兹岛岛名的中文翻译有点乱,常见的有“罗德”和“罗兹”。希腊地名的汉译多为英文的转译(“雅典”不在此列)。罗兹岛的英文是 Rhodes ,正确的翻译是“罗兹” (音同“ Roads ”),与英国有名的“罗兹奖学金”( Rhodes Scholarships )同名。不过,译为“罗德”却也拐弯抹角地与希腊原文有点关系:罗兹岛取名于希腊女神 Rhode ( Ῥόδη ),亦名 Rhodos ( Ῥόδος ,好象是威尼斯人叫的名字,岛名由此而来)。 罗兹岛有三个半崇明岛那么大,当然用不着去全岛兜一圈。就两个地方看一下足矣 , 一个是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罗兹城(王宫及城墙),另一个是林都斯( Lindos )。因为时间没有算好,我们错过了林都斯。林都斯是古时候罗兹岛上的三个城邦之一。林都斯卫城保存得不错,近旁还有美丽的海滩海景。从罗兹城到林都斯有公交车,一小时左右就到,车票仅 5 欧元。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罗兹岛离希腊本土很远,在爱琴海的东南端,有点象中国南沙群岛曾母暗沙的情形。罗兹岛的地理位置贴近土耳其,历史上受土耳其(奥托曼帝国 -- 中文常以帝国创立者奥斯曼之名称其为奥斯曼帝国)管制近四百年 (从 1523 年骑士团投降到 1912 意大利人登岛),岛上的土耳其影响很深。罗兹城早年曾是希腊最大的城市,大过雅典。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罗兹轻松地获得了国际航海及商务中心的地位。这么一块风水宝地,没有战争才怪。罗兹历史上最有名的战争,当数公元前 305 年与马其顿的一仗。马其顿是入侵者,来势汹汹,四万大军兵临城下,而当时罗兹岛总人口都 不 足四万。结果如何呢?大大出乎常人意料,英勇善战的罗兹人愣是把强大的安提柯一世的军队档在了外面,迫使对手议和。为了庆祝这个了不起的胜利,罗兹人用敌 人遗弃的兵器造了一个巨大的太阳神铜像(这里的太阳神是正宗的太阳神赫利俄斯;后世神话中赫利俄斯经常与阿波罗混在一起)。这就是古代七大世界奇迹之一的 罗兹巨象( The Colossus of Rhodes )。里面是大理石,外面用青铜包裹,铜像高达 33 米,与纽约自由女神像比肩,威武雄壮,叉着腿屹立在港口,往来船只必须从太阳神胯下进出罗兹港。可惜这个奇迹只立了 56 年,便被一次地震震塌。 罗兹人建造太阳神铜像,是因为希腊神话说,罗兹岛原是海里的一块石头,宙斯将其赐给赫利俄斯后,赫利俄斯让石头跃出水面。赫利俄斯的妻子罗德是海洋女神。这位希腊女神有点另类,在《伊利亚特》等典籍中不见其踪影。根据古希腊诗人品达( Pindar )的诗作, 罗德有可能是海神波塞冬和美神阿芙罗黛忒(罗马名维纳斯,也是海洋女神)的女儿。赫利俄斯与罗德育有七子一女。【对这位太阳神的感情生活似乎有必要再说两 句,以显“全面”。在奥维德的《变形记》里,异常英俊的赫利俄斯是个风流情种,情人众多。他与情人之一,海洋女神(一说水神)克吕提厄( Clytie )的故事很出名。赫利俄斯“劈腿”看上了一位波斯公主,嫉妒的克吕提厄向波斯王告发,波斯王将不贞的女儿活埋。赫利俄斯得知此事后很生气,彻底断绝了与克吕提厄的往来。痴情的克吕提厄一连九天不吃不喝,凝望着赫利俄斯驾驶太阳车东升西落,日渐憔悴,最终化为一株向日葵。】 罗兹岛的观光重点是罗兹古城。中文维基介绍说罗兹有“文学气质”但没有解释。我的理解是,除了罗兹的希腊神话渊源,其“文学气质”与著名的圣约翰骑士团在 罗兹的两百年有关。“中世纪骑士”,“十字军骑士”绝对是浓烈的文学词汇。而且,如果你对中世纪和骑士有兴趣,但不太了解骑士团运动,圣约翰骑士团精彩曲 折,充满文学性的历史,一定超出你的想象。我去罗兹岛,就一个目的:寻访和体验圣约翰骑士团的遗迹。 长话短说,圣约翰骑士团正式成立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攻克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的 1099 年。罗马教廷承认其独立地位,并给予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特权,包括免除什一税。骑士团直接听命于教皇,不受任何国家的制约。很快,圣约翰骑士团发展成为耶路撒冷一支极为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1187 年的哈丁之战(耶律撒冷王国由此灭亡), 骑士团 派出主力参战,几乎全军覆没。 1291 年,骑士团被迫撤离巴勒斯坦地区,在塞浦路斯待了一段后,于 1309 年再撤到罗兹岛。驻扎罗兹岛期间,骑士团利用海军阻止了阿拉伯人向东地中海地区的扩张。然后又顽强抵抗土耳其人的入侵。 1522 年。面对苏莱曼大帝的 20 万军队 400 艘战舰,骑士团七千士兵仍然坚守了六个月,并使土耳其军队损失了至少五万人。最后骑士团与土耳其人达成协议,撤出罗兹岛,返回欧洲本土。七年后,骑士团重新出征,开赴马耳他,名称改为 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 (可译为“马耳他主权国骑士团”),在那里两次打败土耳其人的强力进攻。 1798 年,骑士团被拿破仑击溃,成员四散欧洲,大多数去了俄国。 1834 年,骑士团在罗马重建总部,运作上回到早年的慈善性质。沿用 “马耳他主权国骑士团”名称的这个组织目前( 2013 年)有九万八千名成员,在 120 个国家有分支机构。联合国承认其准国家地位,并授予联合国永久观察员身份。 圣约翰骑士团的历史让人惊叹宗教的力量。 (此画名 "Knight Hospitaller",医院骑士,圣约翰骑士的别称,为Ana Sem Sombra 所作。) 来到罗兹城,四周一打量,却有些失望:这古城可不怎么古 哟 。 意大利人将古城修茸一新,看上去漂亮了,更实用了,但是中世纪的味道损失了大半。因为这个损失,我认为罗兹城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算不上佼佼者。不过呢,罗兹城观光胜地的名声不虚。罗兹港 ( Mandraki Harbor) 风景不错。古城城墙厚厚的两道,别具一格; 12 座 城门亦颇具古风,每一座都刻有骑士徽章。进门后的道路设计成弯曲的(为防止敌人的骑兵直接冲进来),古意盎然。城中鹅卵石路面,坡形的骑士大道,堪称精华 景点。归功于两边高大结实,连成一片的昔日骑士宅第,两堵石墙夹一道,信步其间,你很容易想象戴着重金盔甲的圣约翰骑士,手举长矛盾牌,腰跨长剑,昂首挺 胸,策马向前,或急驰而来的英姿。可惜未能在罗兹城过夜,夜晚的骑士街令人充满想象。买了一块冰箱贴,画饼充饥。 罗兹古城的主要建筑,是原骑士团首领住的宫殿( Palace of Grand Master )。骑士团首领地位等同于国家元首,这座宫殿建于中世纪,所以与王宫无异。不过今天游人参观的,不能说就是那座中世纪的宫殿, 因为 20 世纪的意大利人将旧宫殿翻修了,加高加固,使之从里到外都变了样。翻修后的宫殿曾被用作墨索里尼的别墅,宫殿内一座墙上刻有一个非常精美的,据说是最早的法西斯徽章(见照)。虽然这座宫殿经过 20 世 纪的全面加工,但是在宫殿修缮过程中,尤其是在内部装修上,古老的东西得到了尽可能的利用,甚至不同年代的东西拼合在一起,使其物尽其用,倒也创造了一种 别致的风格。宫殿内有一尊《拉奥孔》雕像,虽然是复制,但是很有质量。宫殿内部的房间结构和走道保留着中世纪的原貌,地上铺着不少做工精细,很有些现代画 风格(应该倒过来说,这些图画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画仿古)的中世纪马塞克地铺原件。这座宫殿值得一游。 罗兹古城分为三个区:骑士区(圣约翰骑士来自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英国),商铺林立的土耳其区(也叫 Hora 区)和犹太区。商业区有很多热闹的小广场。在一个小广场的一侧,不意间撞见了一个相当俊秀,规模不小的神庙遗址。一打听,说是美神阿芙罗黛忒的神庙。距离美神神庙几步外,有一家小饭店取名“爱神”( Eros )。爱神是美神的儿子。
7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希腊随笔 (5): 米克诺斯和Delos
夏鹰 2013-9-2 05:06
米克诺斯( Mykonos, Μ ύ κονο ς )是继圣托里尼之后中国游客希腊游不会错过的一个地方。当你听到你的朋友眉飞色舞地,行家一般自豪地跟你说什么 “ 圣岛米岛 ” 时,他们说的就是圣托里尼 和米克诺斯 。据说希腊人特别弄不懂为什么米克诺斯成了希腊旅游的 一个 热门目的地。 “ 真傻,这种岛在我们希腊多得数不过来!出海,随便去一个,就是这样的岛。 ” 多数人同意,不要说全希腊,就是同一地区 基可扎迪群岛( Cyclades ,位于爱琴海南部)中,米克诺斯也不出挑。可是不管希腊人怎么说,也不管希腊通怎么说,国际游客,特别是中国游客,就是往那儿跑。我也是中国人呀,不能免俗,也去了。 迷倒 (米岛) 究竟迷在哪里呢?【原谅我大不敬地歪曲一下行家的术语 。 我想起 David Foster Wallace 写于 1995 年的名文 , “A supposed Fun Thing I’ll Never Do Again” , 文中这位老兄把他度假乘坐的原名为 “ 顶峰 ” (Zenith) 的油轮戏称为 “ 低谷 ”(Nadir )。我可没有 这么刻薄。当然,我不认为米岛是差的,我不过是对其如此大的吸引力,小小地揶揄一下。还有就是图 个 打字方便 嘛-- 不信你试试 midao, 看打出来的是什么。】一个说法是:美国第 35 任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一人带出了 整个 迷倒的名声(丈夫死后杰奎琳嫁给了希腊船王欧那西斯,成了希腊媳妇的 Jackie O 更使迷倒锦上添花)。 1961 年 6 月 10 号,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访问了伦敦,罗马以后,来到了迷倒。为了把这位颇具明星风范的美国第一夫人请来,聪明的希腊总理是这么对她说的:去伦敦,罗马这样的鬼地方一定会把夫人给累坏了;来希腊吧,我保证让您轻轻松松的。对啦,轻轻松松 -- 这 就 是迷倒最大的迷人之处。说到去海滩疯玩,聚会,喝酒,胡闹,唱唱跳跳,全世界最有名的几处,迷倒在列。 迷倒有个 “ 天堂海滩 ” ( Paradise Beach ),很有名。据说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天体海滩之一。我们去的那天,遇到的尽是害羞的泳客,不见天体。 ( 说起来,我在迈阿密和法荷共治的加勒比圣马丁岛的天体海滩上见过 不少 天体。 印象如何? 实话实说:只想抬头看天,不想低头见体。绝对是丑多于美,一加一减,你的视觉总体上是吃亏的。 ) 迷倒的天堂海滩小小的,粗沙,细皮嫩肉的美女俊男,不敢迈脚踩上去。风景也很一般。唯一我会给高分的地方,猜得对,是清澈的海水。我见过不少水质好的海滩,但希腊海滩的水 值得特别表扬。我猜希腊的一些海滩接近全石质海滩,海滩上的 “ 沙 ” 是粗粗的小石片,这些小石片将海滩上的水过滤得晶莹剔透,清呆了。 摄影爱好者在迷倒能看到什么景呢?方型的白房子,六架简易的风车(风车下面简直象个垃圾场,让游客对迷倒这个著名地标印象坏坏的),镇口沿海有一排房子,那个地方被称为 “ 小威尼斯 ”-- 跟德国班贝格那个小威尼斯一样,这个名起得让人觉得有点滑稽。镇子内为游客专门打扮起来的小巷,挺好看的,缺点是人工痕迹大了点。总之,纵然迷倒不算十分漂亮,但是很希腊,旅程是愉快的 。 醍醐,亦名珈蓝鸟( Pelican ),是迷倒的吉祥物。没见以前有迷倒游记提到这个吉祥物。我之所以要写写这个不惧人,不爱动,悠然自处的呆家伙,一是因为有 好故事,二是因为在迷倒游玩,你只要稍微用心找一找,就能找到这个宝贝 -- 可能就在离你吃饭的地方不远处蹲着呢。因为是迷倒吉祥物,因为那些故事,此物值得一见。 说是故事,其实是真实历史。 1958 (一说 1954 )年的某一天,当地一个渔民不小心踩到了一只受伤的醍醐,看着醍醐难受的样子,渔民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护养这只醍醐。渔民治好了醍醐的伤,然后打算放飞醍醐。没想到,这醍醐再也没有飞走,而以迷倒为家了。大家纷纷开始关注这只醍醐。渐渐地 , 这只醍醐成了迷倒人人喜爱的明星,还 有了名字,叫 Petros (希腊语中石头,呆子的意思)。不幸的是, Petros 在 1985 年 12 月 2 遇车祸不治身亡。全岛那个 哀恸哟,久久恢复不过来,直到 Jackie O 那样的人物 伸手相救,送了一只醍醐 过来 ,取名 Irene 。后来德国汉堡动物园也送来一只,被唤作 Petros 二世。几年后,岛上又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醍醐,象第一只那样被医好后,成了 Nikolas 。三只醍醐 如今 每天大摇大摆地在镇子所在的热闹的老码头区域溜达,休息,吃百家饭,受游客围观。 我们见到的不知是 P 仔, N 仔, 还是 I 妹。此君懒洋洋地蹲在一家饭店门口,缩着脖子,头也不抬。一圈游客 ,包括本人, 象傻瓜一样围着牠转(动物的第三人称没有性别,好),哄着,希望牠直起身来给拍个照。这长嘴佬却始终一付爱理不理的样子,不时冷漠地瞅你一眼,似乎在说: “ 瞧你这样儿,想干嘛? ” 距离迷倒很近,是大名鼎鼎的 Delos 岛。根据希腊神话,Delos岛是个在大海上漂浮的浮岛。当年天后赫拉得知宙斯的第六位妻子夜女神勒托怀孕后,怒火中烧,死命迫害勒托。勒托四处流浪,登上了Delos,先后生下 有“月神”和“太阳神”称号的阿尔忒弥斯 和阿波罗 (其实这两个称号不怎么属于这两位)。Delos岛上 曾建有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有名的Delos联盟的总部就在这里,历史地位显赫。 而迷倒 以前不过是 Delos 的一块踩脚 石: 去 Delos 朝拜,借你的道一用,如此而已。 与热闹 的迷倒形成对照,Delos一片死寂, 看 上去只有一堆乱石头。不过,这个无人岛却是最重要的古希腊考古遗址之一,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岛上几乎每块石头都是文物。你能看到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城市遗 址,有大街有小巷,有神庙有住宅,与之相连的名字说出来一个个如雷贯耳。不管你对古代史和希腊史有多熟,你会有惊喜的发现。我的惊喜之一是看到了埃及艳后 克里奥佩特拉的老家。 迷倒的很多游客不去 Delos ,甚至没有听说过 Delos ,令人遗憾。 (本人上网很不便。为避免怠慢朋友, 遂关了评论。请多原谅。)
5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希腊随笔 (4): 圣托里尼
热度 8 夏鹰 2013-8-26 02:55
中国游客去希腊,哪怕省去雅典,也不会错过圣托里尼。既然大家都去,我也没有这个魄力抵制。圣托里尼的蓝顶教堂,很可能比雅典卫城的帕泰农神庙更有名,更为人熟悉。 圣托里尼这么有名,是因为希腊给人(特别是尚未亲自去过希腊的人)的浪漫印象,一大半是通过圣托里尼的照片传递出去的。看过圣托里尼的照片,我猜很少人会不被打动。当然,我不是说这个地方不如照片上漂亮 -- 我可以保证,这个地方至少跟照片上一样漂亮;我是说,除了去看看漂亮,给漂亮拍几张照片外,这个地方不一定留得住你,很可能你想尽快脱身去别处了。人,中国人,太多了。好象逛进了中国落后地区的一个乡镇。我的猜想是,发了点财的中国小老板们的家属子女,都选了圣托里尼来玩。跟我在欧洲其他地方见到的还算比较勤俭的中国大学生游客不同,我在圣托里尼见到的年轻的中国游客,阔的居多。有意思的是,这些人选择在圣托里尼租“别墅”度假 (其实房价也不算太贵,所以越发可以摆个阔),以为消费了浪漫,其实不过是回到了农村老家。 圣托里尼是个火山岛 (和扎金索斯一样, 50 年 代有过大地震),受地形,面积等的限制,岛上没有什么称得上豪华精致的酒店,那些出租的农家别墅,更是破破烂烂。开门出去,一番第三世界的农村景象,而且还是乱哄哄的农村。也许个人感受不同。见到不少度蜜月或拍婚纱照的。我觉得拍婚纱照可以;度蜜月,我一定会另选一处除了漂亮,还有安静和精致的地方。我会选欧美加,不会选墨西哥。圣托里尼是后者。 圣托里尼除了港口,全岛的陆地在海拔 70 到 100 米的高处。这么“厚”的一个岛是圣托里尼的魅力所在,一道独特的美景由此创造出来:色彩鲜艳,简朴可爱的各式房子,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想到了成语“鳞次栉比”)镶嵌在临海的山坡上,尤以蓝白相间的小教堂,为画中之点睛之笔 (是水彩画而不是油画) 。如果一定要挑个毛病的话,我觉得有些房子单独看有点粗陋,整体看有些杂乱。不过,这钟审美是相对的。有山有水的海景粗旷些,有山有水的湖景娟秀些,各有不同的浪漫。 圣托里尼的漂亮在伊亚( Oia )。伊亚镇在岛的西北角。从港口坐缆车上升到 Fira 镇 (圣托里尼行政中心),然后可坐公交车大概 30 分钟就到了伊亚。伊亚是一个很小的小镇,一两个钟头就可以看得很仔细了。主要景点就在镇子一端那个叫做“ Caldera ”(火山口环形山)的区域。在 Caldera 走走是很有意思的,不过拍照的话也就那么几个镜头。 可能的话,住一夜,可以等到游人相对少一些的时候,而且伊亚的日落很美。不过一夜足够了。
11691 次阅读|21 个评论
分享 希腊随笔(3): 迈泰奥拉(下)
热度 7 夏鹰 2013-8-25 23:49
迈泰奥拉的人文精华在于建在石山顶上,凌空而立,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和修道院生活。这些修道院的历史,在这些修道院中生活的历代的修道士,修女,他们是些什么人,如何生活和思想,可能有些什么不寻常的故事 -- 当你来到迈泰奥拉,想要充分领略这个地方的魅力,你多少想知道一些这样的事,或在你的想象中,添上一些这样的内容。 这些修道院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其工程技艺似乎只有山西悬空寺可比(不好意思,我还没有拜访过山西悬空寺,只看到过图片)。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去迈泰奥拉这些山顶修道院是没有路的。那么怎么上去呢?两个办法:或将 很多长梯绑在一起,或者用网篮吊上去, 以后者为常用。(现在,建议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之前, 这些“凌霄殿”又是如何建成的?给你个提示: Barlaam 修道院主教堂仅用了 20 天就建成了,而建筑材料的运送花了整整 22 年!) 下面这张图是我的翻拍,显示人坐在网篮里吊上来(或放下去)的情景。接下来的一张是我在 Barlaam 修道院外拍的实景照,你能清楚地看到细细的吊绳。望着高处,一根绳子晃来晃去,你可能自然地生出担心:万一这绳子断了可怎么办?风吹雨打,不停地承受重量,吊绳当然会损坏,是不是这根吊绳定期更换?传说有个朝圣者曾问在某个修道院内拉绳的: “这绳子可换过?”答曰:“当然。”“啥时候?”“当上帝要它断的时候。”你看,若早生一百年,你要上这些修道院去朝圣,信仰不坚定可不行,会吓破胆的。 今天,这样的吊篮有时还用,只是不再运人,只运物了。毫无疑问,这件东西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其对现代人的价值,远远大于它的实际功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 界遗产委员会在授予迈泰奥拉“世界遗产”称号的说明中有这样一句话:“把勇敢的朝圣者垂直拉上 1224 英尺高,雄视山谷的 Varlaam 修道院来的那个网篮,象征面临绝灭危险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脆弱。” 这些修道院是故意设计成这样的,非常难上去。这里有安全的考虑。迈泰奥拉的修道院大部分建于 14 世纪末以后,统治希腊 800 年的拜占庭帝国不行了,土耳其人打了上来。修道士们发现了迈泰奥拉这么个好地方,可以将修道院修到天上,让敌人干瞪眼。 说起来,迈泰奥拉不仅仅是个宗教领地,政治上也很重要。也许你不知道,这个地方还跟东罗马(拜占庭)皇帝有直接的关系。基督变容修道院(亦名“大迈泰奥拉修道院”)是迈泰奥拉的第一座修道院,建于公元 1356 到 1372 年之间 (照片见上篇博文)。这座修道院的来头可不小。当时这个地区的统治者向这家修道院捐出了他的所有财产。 这个人的名字叫 Simeon Uroš Nemanjić ,他还有一个希腊名是 Symeōn Ouresēs Palaiologos 。 这个希腊名字的最后部分“ Palaiologos ”透露出他的拜占庭皇室血统,原来他是拜占庭帝国最后一个王朝巴列奥略王朝的奠基人马可八世 ( Michael VIII )的曾外孙的儿子。 迈泰奥拉附近也是有名的古战场。此次迈泰奥拉之行,路过相距不远的温泉关。实地重温读书时印象很深的希(腊)波(斯)温泉关之战,着实有不虚此行之感,此为后话。 将修道院修在天上,也有宗教上修身养性的考虑吧。大约在九世纪左右,一些信奉禁欲主义的修道隐士( hermit monks ),便看中了这个地方,爬得高高的,隐居在一些自然形成的石洞里,或类似可以挡风遮雨的地方,过着与世隔绝,苦苦修炼的日子。 Barlaam 就是一个修道隐士的名字, Barlaam 修道院的前身是这个隐士建造的一个简陋版本。据说,今天迈泰奥拉地区仍有一些苦行僧住在自然之中。虽然修道院里的物质生活要稍微好一些,但是把修道院修在天上,想必也是为了远离尘世的纷繁喧嚣,安静修炼。同时,修道士们相信,住得高,离上帝近。 现代人如何理解和想象这些修道院里的生活,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读书,然后开动想象,各人心中可能有一幅不同的图画。 2012 年柏林电影节有一部希腊参赛片,名字就叫“迈泰奥拉”( Meteora ),影片提供了对迈泰奥拉的某种现代解读,值得一提。这部片子获 62 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提名。 2013 年获得 Cartagena 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Special Mention )。小制作,没得什么大奖,影评很少(且以恶评为主),但是影片的创造者自信拍了部好片子,到处参赛。出于好奇,我看了这部电影,拿到了发言权。 老实说,这部片子与其说是对迈泰奥拉修道院的一种现代理解,不如说正好相反,它提供了一种现代的不理解。影片表现的是老套的僧尼破戒这个题材。虽然老套,如果有个好故事,这个题材是永远不会让人生厌的。要命的是,这个电影没有故事。导演兼一半编剧是个有希腊和南美双重生活经历的年轻人( Spiros Stathoulopoulos ),自述受希腊东正教,修道院和拜占庭艺术的影响很深,并对这些作了相当的研究。问题是,影片本身很肤浅(虽然有故作高深的企图)。这是一部十分概念化却又奇怪地没有什么思想的电影。说的是一个年轻英俊的希腊修道士和一个年轻貌美的俄罗斯修女一见钟情,然后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最后克制不住,结局是私奔这么一件事。因为没有故事,没有交代来龙去脉,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就是一个不知所以然的概念。导演在采访中说“让观众自己去想象”,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影片是很多风景摄影(摄影机基本上是不移动的)和很多动画的糅合,专业术语是所谓象征的手法。在我看来,其实这就是一部动画片,而且是非常简单的动画片(尤其是相对于迈泰奥拉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言)。虽然有活人表演,有感官镜头(一个农夫以非常原始的方式野蛮地将一只山羊弄死,剥皮,很长的镜头,惨不忍睹;影片还有修女女主角自慰及男女主角裸体做爱的镜头),但是这些镜头在影片中只是用作一种概念的图解,其意义就是作为精神世界的对照。这样一种物质和精神两分法的思想,简单,概念化得令人惊讶,却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中心思想。贴几张影片剧照。照片远比电影本身好看。 这部电影和迈泰奥拉的关系看来仅在片名上。最别扭的是,影片中农夫所穿的牛仔裤体恤衫,修女用的塑料牛奶桶告诉观众,这是现代。的确,修道士和修女单独在 橄榄树下浪漫野餐也完全是现代人的行为方式,与修道院的中世纪背景格格不入。(这是片中一个美丽的镜头,但感觉导演就是想要这个镜头,没有别的;男女主角 边吃边聊,基本上是现代男女乱七八糟的瞎聊,突然有一句倒是挺不错的:“最大的罪恶是绝望”,男的说后,女的又重复一遍。)当我看到野餐后男女主角返回修 道院,用金属反射太阳的中世纪方式传递爱的讯息这个镜头时,感觉时代错位(扭曲)得厉害。可这并不是一部穿越片。 导演说: “这 部电影的主线虽是爱情,但更多的是要表现虔诚、约束、爱欲、肉体的抉择。在电影中,高高在上的修道院和平地上粗鄙的农村生活形成反差,如同高尚的精神世界 和情欲的冲动。对主角来说,那是两个无法抉择的冲突,因而直到最后他还是充满疑虑。”又说:“灵与肉之间的两难选择已经困扰了人类几个世纪,因此,在《迈 泰奥拉》中并没有时间的概念,故事既不是发生在过去,也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说得不错,但是电影拍得很糟。也许,爱欲至上的现代年轻人,就是这样理 解,或不解,迈泰奥拉修道院的。如果你计划去迈泰奥拉旅游,别看这部电影(我是回来后看的,一点都不喜欢;如果一定要说一样喜欢的,那就是电影配乐中的那 段女声诵唱)。 (感谢一个朋友制作了音乐。这是影片《迈泰奥拉》的配乐。) http://k002.kiwi6.com/hotlink/9608fl6zq8/meteora_trailer.mp3
8085 次阅读|20 个评论
分享 希腊随笔(3): 迈泰奥拉(上)
热度 10 夏鹰 2013-8-25 07:16
去迈泰奥拉( Meteora, 希腊文 Μετέωρα , 一 译梅泰奥拉)的中国游客比去扎金索斯的多。网上迈泰奥拉的游记也多一些。百度百科对这个地方有个概要性的介绍,网上大多数迈泰奥拉游记抄百度。依过往的阅 读经验,我不能确定百度这一词条的准确性。百度和中文维基关于外国的词条基本上是外文翻译,原文可能发生错误,但问题更容易出在译者或编者的添油加醋上。 既然关于迈泰奥拉的一般资料网上查找容易,我只想非常简略地描述一下这个地方,为我个人的旅游观感搭个背景。此外,我对迈泰奥拉的地质形成颇为好奇,网上查不到答案,我查了书,也在这里报告一下。 听说过这个地方的人都知道,希腊文迈泰奥拉是“悬在空中”的意思(另有几个意思差不多的翻译)。中国游客常称其为“空中之城”,这个名称有点下里巴人,想 象力不够,而且不准,尤其是这个“城”字,俗歪了。迈泰奥拉是希腊中部一个形状奇特的山地,有人拿同样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湖南张家界来比较,我觉得这 个比较的准确率不到 10% 。 自然景观上,比起张家界的宏大幽深(若算入整个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迈泰奥拉只是个小盆景。而更大的差别,则在人文内涵上。迈泰奥拉为自然和文化双重世界 遗产,以建筑在一个个险峻石峰上的修道院及其历史闻名。下面这张照片是我翻拍的迈泰奥拉整个地区的地理图解,象不象个盆景?六所开放的修道院都标在上面, 下方那一片房子的地方是卡拉巴卡镇( Kalabaka );游迈泰奥拉,一般你在那个小镇住宿。 不难想象,迈泰奥拉这个地方最早是一片汪洋。百度说这些石山造型是地壳运动和海水冲击造成的。这个说法因为没有提到主要成因,让人摸不着头脑。事实上,地质学家提出过各种解释性的理论,其中最令人信服的一种(由德国地质学家 Alfred Philipson 提出)是:六千万年前,这里有一条大河,流入又窄又深的海湾,不停地冲下去淤泥和石块,冲积物不断堆积,然后经过许多个地质年代,有一部分压缩成坚固的石灰岩石块。随后,地壳运动使这部分地面 -- 今天的色萨利( Thessaly )平原,迈泰奥拉位于其西北边缘 -- 隆起,海水退却,经坦佩谷( Vale of Temp )退至今天的爱琴海;退却的海水顺便将这些岩石冲刷干净。再后来,派恩奥斯河( Pineio )逐渐将这一部分与品都斯( Pindos )山脉分割开来,这就形成了迈泰奥拉。 从宽阔的色萨里平原一路驶来,见惯了平整规则绿油油的耕地,突然来到一片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光溜溜,奇形怪状的石山脚下,你可能一下子会发懵。抬头望着 这些奇异的巨石,你能感到自然之中孕育着的狂野的生命力。个人的想象和感受可能不同,我想到的是:远古时期一群凶猛巨兽互相搏斗的某一刻,石化了。奇怪, 希腊神话居然略过了迈泰奥拉,古代历史学家对这个地方也不发话。为什么?这些人不太可能不知道这个地方,或在这个地方看不到什么。那么他们在这里看到了什 么呢?是不是看到了什么可怕而不能说的东西,或被什么东西惊得说不出话来? 谁知道呢,也许古代人并不觉得这个地方有那么神奇。我这么说是因为后来加在这些自然奇观上的人类的创造,在我眼里,是更为神奇的。前面说了,迈泰奥拉以建在一个个石山顶上的修道院以及发生在这些修道院里的神秘故事闻名。鼎盛时期,这里曾有 24 座修道院;如今,我只见到六座。网上说有七座,六座开放。也许是,但我不知道第七座在哪里。这 六 座修道院是: Transfiguration (Great Meteoron ), Barlaam (Varlaam), Rousanou (St. Barbara), St. Nicholas Anapausas, St. Stephen , 及 Holy Trinity (Agia Triada) 。一些修道院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加上不同语种,再加上漫长复杂的历史,造成看资料时,很容易把同一座修道院当成是另一座。今天这六座称为“修道院”( Monastery )的建筑中只有圣三一( Holy Trinity )和圣斯蒂芬( St. Stephen )功能上 仍然是修道院,其他都是博物馆了。 因为圣三一和圣斯蒂芬今天的特殊身份,这两处值得再说两句。虽然六座修道院都很上照,圣三一所在山体的优美造型和修道院“特立独行”的地理位置特别让摄影爱好者喜爱(我的照片角度不好,没有将婀娜多姿的山体拍出来),曾被电影 007 “ For Your Eyes Only ”选为景点(片中名为“ St. Cyril's” ; 与007 的另一处景点,泰国攀崖湾的那颗 “白菜”,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圣斯蒂芬是修女院,看上去很新,那是因为原来的建筑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怀疑窝藏抵抗战士而遭到破坏和遗弃,后来修女们将其修复。 修道院里面不让拍照。不过即便让拍,你的真实感觉也是根本拍不出来的。和外观不同,修道院的内部,除了看,更主要的是听 -- 倾听那一份你与古人一起分享的寂静,以及寂静中你心中的和心外的世界,和感觉 -- 感觉你所知道的关于这些修道院的一切。有多少是真实的?多少是别人和你自己的想象?无所谓。那一刻,时空从你身边消失了。 这些修道院,相比大教堂,小小的。里面的装饰主要是精湛的古老的木雕和壁画。东正教的教堂由壁画覆盖,而这些修道院内的壁画,很多是 14 至 18 世纪的作品真迹。记得在参观圣斯蒂芬修道院时,在狭窄的室内走道上为给对面的游客让道,肩膀轻轻碰到了一根木柱。回头打量,木柱上的人物画已经有些斑驳。正好值班修女走过,我随意一问:这些画是什么年代作的 ? 当听到 “ 14 世纪”时,不禁吓了一跳。这些古老的艺术真迹就这么不加保护地暴露在游客面前。时光刷刷倒流,你无法不相信,自己来到了中世纪。下面这些是我翻拍的资料图。第一张是六所修道院中最大,也是最完善的基督变容修道院( Transfiguration )内部一角,能够代表所有这些修道院的内观。修道院内带有鲜明拜占庭艺术特征的壁画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张好象是很多人围着一个垂死的人的壁画,叫做《圣 伊弗列姆的 安息》( The Dormition of St. Ephraim , Ephraim 是约瑟的次子,在早期东正教中有突出地位) , 在 Barlaam 修道院内,保存完好,色彩鲜明,作于 17 世纪。接下来的一张,中间是圣尼古拉修道院( St. Nicholas Anapausas )的内景,左为《圣母圣子》壁画,右为《圣尼古拉》壁画,作于 16 世纪。 迈泰奥拉近旁的卡拉巴卡( Kalabaka , 还有很多变体的拼法,是土耳其语“强大的要塞”的意思)是一个一万多人的小镇。 19 世 纪末脱离土耳其加入希腊王国。从山上往下看,很漂亮的一个小镇,曾被评为“希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当你走进镇子,却并没有觉得有多漂亮。与希腊许多地方 一样,有点破。特别让人印象不佳的是,当地政府缺乏规划,允许在靠镇子一面的石山脚下,乱七八糟地建了很多中低档的民宅,乱拉电线,彻底破坏了原来应该是 很漂亮的这一面的山景。
11963 次阅读|32 个评论
分享 希腊随笔 (1): 扎金索斯弃船湾
热度 20 夏鹰 2013-8-13 19:15
扎金索斯岛 (Zakynthos,希腊文Ζάκυνθος ) 位于希腊西岸的伊奥尼亚海(不是爱琴海哦),东面与希腊本土的伯罗奔尼撒半岛相望,是伊奥尼亚群岛的第三大岛(其实面积还不及上海崇明岛的一半大)。 扎金索斯也是希腊的一个旅游热点,但是中国游客不多,好象至今没有大陆旅行社的团队游。我在扎金索斯镇上长长的主街上来回走,三天里没有看到过一只亚洲面孔 (后来在 Laganas 海滩见到过几个亚洲人面相的年轻人)。西方游客不少,集中在几个海滩度假村。我注意到很多俄罗斯游客,漂亮的俄罗斯姑娘很养眼,游泳衣色彩缤纷,式样优美性感。据说统计上英国游客最多,其次是德国和俄罗斯。这三个国家都有飞机直航这个小岛,旅游旺季甚至超过每天一班。 这几年看到俄罗斯人在国外旅游很多(当然不如中国人多)。俄罗斯人选择去扎金索斯度假,可能也因为这个小岛与俄罗斯有点历史渊源。 稍稍介绍一下扎金索斯不寻常的历史。网上对这个地方的中文介绍很缺,外文介绍则有些凌乱。无法多讲,对希腊历史和神话由此产生进一步兴趣者,建议进一步搜索。 扎金索斯岛上有人住的历史很长。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岛上住了。荷马在其《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提到最早的一批有规模的岛民(约公元前 1500 到 1600 之间)是特洛伊王达尔达诺斯( Dardanus ) 的儿子扎金索斯和他的臣民(扎金索斯岛名由此而来)。宙斯强暴埃勒克特拉(普勒阿德斯七姐妹之一)生下达尔达诺斯。扎金索斯是达尔达诺斯与其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四个儿子中的一个。达尔达诺斯在宙斯的儿子中不算太出名,但也算是有些经历的一个。有三部歌剧写他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 18 世纪法国作曲家拉莫的 Dardanus 。 这里提达尔达诺斯,还因为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一个很值得一游的地方,也跟这一位有关。以后会写到。 扎金索斯在希腊全盛时期是个独立的民主城邦,这样一个政体持续了大约 650 年 。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与扎金索斯结成联盟,原因很有意思:因为扎金索斯人发明了一种涂料,能保护船的外壳。雅典人有庞大的船队,需要这黑糊糊的东西。 中世纪时,扎金索斯纳入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版图。 12 到 15 世纪,扎金索斯成为意大利拿波里王国的一部分,然后被土耳其人(奥托曼帝国)夺去,并在一个交易中转给威尼斯共和国。拿破仑打败了意大利人后,扎金索斯被法国人拿走,后来又落入俄罗斯 - 土耳其联军手中,被俄罗斯管了一阵。 19 世纪初,英国人得手,统治扎金索斯半个世纪。之后回归希腊。 扎金索斯在西方艺术史上有一笔。文艺复兴时有个扎金索斯学院,教绘画,名声不小。近一些,扎金索斯有一段很值得一提的光荣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然拒绝纳粹德国的要求,全力保护自己的犹太人居民(把人藏在乡下)。镇长,主教,扎金索斯人的这个决定和行动,可谓名副其实的英雄壮举,令人敬佩。扎金索斯人的性格,也经受了自然条件的磨练。小岛遭遇过多次大地震,岛民很顽强,一次次努力重建自己的家园。今天游客踏上岛去,因为岛上一些村镇看上去比较落后, 也许不会觉得这是“地球上的天堂”(扎金索斯有这个美誉),但对岛民的朴实友好,一定留有印象。 从观光角度,扎金索斯岛好看在沿海一圈,岛上面,的确没什么可看的。首府扎金索斯镇(当地人喜欢叫其意大利名字 ”Zante” ) , 普普通通。仔细看,有小小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影子,但只是影子而已。镇上的街道和民居都很朴实,甚至有些破破的,象是第三世界的格局;只是整洁方面还算可以(这里要表扬一下希腊的厕所,我在希腊所到之处,城市或海岛,厕所的干净卫生是世界第一流的,可以说比美国的好)。 镇上有一些小景点, 包括 Solomos 博物馆( Dionysios Solomos 被称为现代希腊诗歌之父,希腊国歌的歌词取自其所作的长诗《自由颂》),拜占庭博物馆,圣尼克劳斯教堂 ( Church of Agios Nikolaos ),迪奥尼修斯教堂 ( Church of Dionysios )。如果这些并不怎么吸引你,那么你可以什么都不看,就看看海水。镇子沿海而建,蜿蜒的海湾,特别是海湾里淡绿色的海水非常漂亮。要间酒店的海景房(非常便宜),宽敞的阳台,一把躺椅,望着心旷神怡的海水出神,可惬意地消磨一个下午。 走出镇子,沿海岸往北散步,途中竟没有见到一个人。零星地散着一些民居,有的是 BB ,生意显然不怎么好。游客都涌去设施齐全,人气爆棚的大海滩了,小海滩水域没有几个人玩;或见一个小家庭,夫妻带个孩子,或两家人,最多三家。看上去都是当地人。其实, 这些没什么人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好地方。带上你心爱的那位,选一个海边清静区域的 BB 渔家小别墅,住上几夜;如此清澈的海水,如此空旷的视野,就你一人,或你和你的爱人,或一个小家庭,在一片静谧中,哗哗玩水。天下还有比这更美的事 吗? 边想边走,途中看到一个有趣的“迷你”教堂,和一些很入画的小船。 扎金索斯有些不错的海滩度假村,那里游客云集。照片中的 Laganas 海滩很有名。距离 Zante 镇不远, 20 分钟的车程。黑沙滩。附近可见到一种学名叫 Caretta Caretta ,憨态可掬的珍稀海龟(中文名可能叫绿蠵龟,吃不准)。我觉得海滩本身普普通通,似乎是哪儿都能见到的那种。就是人多,年轻人多,人比海滩好看。圣尼科拉斯海滩在岛的东北角,蓝洞附近。我看也很普通。南端的凯里 ( Keri )海滩那一带,风景不错,特别是从高空看,鬼斧神工的海岸美景。那张模糊的照片拍的就是 Keri 那个区域,可惜希腊飞机的外窗好象从来不清洗,比希腊厕所脏多了,拍不清楚。原照的大部分不能用,这是 Crop 一小块放大(相机不太给力),实际的景要深得多,曲折得多。 扎金索斯有一个海滩,举世无双,名声震天。这就是弃船海滩 ( Navagio Beach , 经常被错误地译为“沉船海滩”,下面有说明为什么错)。其实不是海滩有名,而是包括海滩在内的整个海湾有名。一片形状怪异,似残垣断壁的岩石突兀地围出一个悬崖陡立的海湾和一个封闭深凹的海滩(只能由水上进入),加上横在海滩上的那条锈迹斑斑的弃船,让这幅奇景当仁不让地稳坐世界旅游读物封面老大的位子。 一个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的范例。 这幅完美的图画必须从上面的山头往下看才看得到。为了看这幅画,我从 Zante 镇打出租专程去山上那个“看”点(有国际驾照才能在那儿租车自己开)。 50 欧元,有点贵;但是如果错过了亲眼看看这幅画的机会,当然就更贵了。 那幅画的照片我看过无数遍,都有些审美疲劳了,还能看出什么来呢? 可当我疾步登上那个简易的,小小的观景台,往下一看,“ My God !”脱口而出。不管以前我对这个地方观念上有多熟悉,活生生的感官刺激全然是另一回事。雅虎一篇文章介绍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我理解这位作者的激动心情。我想,当万能的上帝创造这个景时,一时兴起,变身为一个画家,精心画完这幅画后,便说了那句有名的“甚好”。 这才是真正的视觉震撼。 这么说吧,“视觉震撼”这里不是语言学上的形容词,而是哲学上的摹状词 (有懂罗素这个理论的行家可别砸砖)。就我个人的实际经验来说,最强烈的感受来自炫目的色彩。可能是景物太棒了,以前没太注意画面的色彩或局部的色彩。我以为我会看到一片柔和的,梦一般的海蓝色,那是我期待的;而实际看到的却很不一样:海湾内极其鲜艳的嫩绿色,伴着刺眼的大面积白色水沫(好象上帝在这里倒了 一大桶肥皂粉),与海湾外的深蓝构成强烈的对比。不知道是不是天气的缘故 (拍摄时间大约是上午 11 点左右 , 不是理想的天气,多云,有薄雾;那天风大,上午全部停船,所以拍到了没有人的景色),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色彩。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一特殊的色彩对比,感觉有些不太合谐,可我为能看到这么浓烈艳丽的海水色彩,还有那个景而欣喜。 必须说说海滩上那条弃船。许多人望文生义将“ Shipwreck ”(希腊词 Navagio 的英译)译成“沉船”。有人进一步发挥想象,说这船原来是沉在海底的, 有一天 被巨大的海浪卷上了海滩!这事是海浪干的不假,但不是从海底卷上来的(上帝干不了这事),而是从海面上借着大风把这船推上了海滩 (年前日本海啸时,这景象见过)。考虑到海湾的位置,这也已经够神奇的了。事情发生在 1980 年。这艘苏格兰制造的商船 (当时船名叫 Panagiotis -- 希腊文“神圣”的意思, 163 英尺长, 26 英尺宽,载重 452 吨)当时被用于从土耳其走私香烟给意大利黑手党。除了香烟,船上还装载葡萄酒和美女。有一天 -- 对,有一天,被希腊海军盯上了,并被一路追逐到那个海湾附近,一时大风大浪起,这船就被冲上了海滩,动弹不得。这海滩可是封闭的,三面悬崖一面水,哪里逃?乖乖举手,缴枪不杀。 去弃船海滩玩,除了去体验一下“死路一条 ” 的封闭环境,主要节目就是一睹这条传奇走私船锈迹斑斑的芳容。这不是一个寻常的玩水海滩。网上对这个海滩的描绘有错。中文“互动百科”的“扎金索斯岛”条目可能是关于这个地方的最长网文,文中说: “扎金索斯最著名的景点是沉船湾,因以前常有往来的船 只在此沉没而得名 … 辽阔的沙滩上,洁白的细沙反射着太阳的光芒 … 令人陶醉”。除了岛名可以接受及对海滩颜色的描述基本正确外,其它都是瞎说。 海滩上没有细沙,有的是比粗沙还粗的小石片。小石片坏过石疙瘩(法国尼斯海滩那种),粘在泳衣上不肯离开,女士因着衣比男士多那么一点,痛苦加倍。那里的海水即便在盛夏,依然很冷。论海滩玩水,地貌有些类似的泰国 PP 岛玛雅湾(那里才是洁白的细沙)要胜出很多。弃船湾不是玩的,是看的。
27421 次阅读|138 个评论
分享 蓝与白的纯粹世界 希腊风光摄影作品欣赏
热度 1 新闻速递 2013-6-8 17:27
(转贴) 【 1 】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的圣地,而希腊圣托里尼则是许多人心中的梦想。在这个充满了蓝与白的小岛上,需找追纯粹的味道,面对爱琴海观赏号称世界上最美丽的日落,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浪漫。作品来自于:500px.com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758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3 19:08 , Processed in 0.083569 second(s), 21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