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珍珠湾全球网 标签 美国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美国

相关日志

分享 美国与日本关系图解
热度 2 稻草 2014-3-6 10:00
图中是里根总统与日本天皇,你看了有什么感受,美国与日本就是什么关系。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跟美国某大公司谈判记录
热度 6 岳东晓 2014-3-4 02:13
曾发生一起争议,双方往来若干次之后,决定进行会谈。对方是两名律师。下面是对话经过,先是互相问候了一阵,然后开始谈条件,很容易就在法律问题上卡壳了。 以下是之后的大概经过 我:先生,你打过几场这样的诉讼? 对方首席律师:有好几场。 我:有陪审团的有几场? 对方:有两场。 我:你赢了的有几场? 对方:都半路和解了。 我: OK,去瞧瞧我的记录,看看我的对手是哪些? 换上老中,估计会拒绝回答我的问题,甚至可能觉得是在侮辱。但老美就不同,直接回答。为什么? 他如果拒绝回答,显然会被我认为根本没打过。再者,他到底什么资历,我如果愿意,也可以查到。就像你打乒乓球,胜负多少,都是很案可查的。 这样双方就对对方的战斗力进行了有效的评估,也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战斗,而是和平解决。 目前,乌克兰的局势,美国喊得很凶,但如果俄国人站出来一问,能有什么办法吗?实力一评估,也是爱莫能助。
个人分类: 地缘政治|15185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视频:崔永元美国转基因调查纪录片
热度 3 yuxin_9605 2014-3-1 23:01
http://share.vrs.sohu.com/1638668/v.swfautoplay=falsexuid=
11692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美国学习毛泽东文化大革命这一套算是学到家了
热度 1 稻草 2014-2-25 20:04
美国文化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文化,文化大革命包括思想与方法论两个方面,美国人很快学了去。美国人把思想换成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方法论则是全盘复制。在方法上,美国先是利用各种宣传机器,开展洗脑运动,用普世价值武装铁杆粉丝,这帮铁杆培训成功后,成了下一步的领导力量,它们开展串联活动,联络许多人,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它们省了很多事,不用到处贴大字报,和串联了,直接网络上可以搞定。然后,它们的街头革命开始,一举成功最好,说是民主成功了,不成功,说是独裁,则顺利升级为武装革命。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2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针对反华法案的对策研讨
热度 9 岳东晓 2014-2-19 12:48
同学们,在几个月前,我提出了一个美国政治的假想题: 《 假如美国掀起排华狂潮 》。 Senator Evil提出排华法案,华人的基本权利受到威胁, 一旦该法案通过,你将失去一切权力。 现在你怎么办? 可以想象,当华人社区再次面临《Chinese Exclusion Act》,他们最初的反应将如同被狼群围困的羊,惊慌失措,互相埋怨彼此从过去到现在也都各自为战不相照应,而在他们慌乱之际,狼群即将突破他们最后的防线。 如果加州将 SAC5 “限制华人教育法”写入宪法 ,当加州华人倒下,全美范围内平等与民权将如同多米诺骨牌轰然倒塌,华人再次沦为他人可以任意践踏的对象。 但是毕竟我们这群华人已经不再是来自满清封建王朝,更不是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任凭美国民主立法加以排斥的苦力。 当最初的shock过去,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我提出 《 假如美国掀起排华狂潮 》是基于对未来局势的判断: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华人在美国的实力日益增长,在美国的中国人必将面临其他族群,特别是那些原来弱小的族群的嫉恨。美国出现排华现象是历史的必然。 当今加州的《限制华人教育法》只是一个序曲。 而在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下,人数微薄的华人可谓处境维艰。 少数民族如何在民主制度下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正是我之前想要讨论的。 现在是时候了。 请大家群策群力,商讨对策。 关于加州西裔与华人交税比例,希望有人能对此数据分析。根据我初步查阅,亚裔家庭平均年收入6万6千,而西裔平均每家收入为38000,下一步应该计算亚裔、西裔家庭数量,根据税率估算其缴税额。 查到美国西裔人口53mil,家庭数11.6 million,平均每家4.5人。根据当前的税率,这样的家庭平均每年缴纳联邦税不超过500美元,加州州税不超过150元。平均每人缴纳州税为30美元。
个人分类: 法律|1200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小虫摄影】美国中南部的一个城市--charlotte
热度 12 【小虫摄影】 2014-2-19 09:48
美国中南部的一个城市--charlotte n.c.一个你很少有机会去的地方。我们离开圣地亚哥,就坐飞机去了这个地方,还是想去看看美国的中南方的气候和房地产,继续旅行就是为了找到一个退休居住的好地方。一月的气候宜人,穿件毛衣就可以,早晚稍微冷一点。城市非常安静,人很少。好像有很多学生,原来这里有一个烹饪的学校,培养高级厨师的摇篮。。。居住的环境整体好,房价30万左右地区房子也很漂亮,豪华的区也有toll brather的建筑。房价在80万左右。就是没有很多亚洲人住在这里。但是中国人开的餐馆是有的,我们住在飞机场附近,就有一个自助餐的大餐馆,中国餐馆的名字-ichiban。菜的品种很多,味道也不错,住了几天,晚餐都在中国餐馆吃,在一个偏远的地方,能吃到中国餐格外高兴。。。 美国中南部的一个城市--charlotte 晴朗的天空 教堂 突然乌云密布 中国人开的自助餐馆 自助餐品种多,味道好 城市的一景 大雨即将来临
8018 次阅读|31 个评论
分享 林肯将黑人迁出美国的计划
热度 3 岳东晓 2014-2-19 02:12
林肯对奴隶制一直是憎恶的。但是,请注意,反对奴隶制与反对种族歧视是两回事。林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北方人,即使是强烈反对奴隶制的,也对黑人有着深深的歧视。 林肯也不例外。 最近我在看一些美国内战史的资料。须知,美国共和国能有今天,美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美国内战的死亡人数超过美国在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战死亡人数的总和,达到100万,而且当时美国人口只有3000万。南部独立的各州80%的成年男性都参加了军队。一场一天的战斗下来,双方死伤人数上万。任何认为美国害怕牺牲的人,如果读了内战史那种面对敌人的炮火前仆后继的场面,就应该知道这个看法多么错误。直到今天,美军也几乎天天在流血牺牲,保持了那种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战斗意志。 内战史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黑奴问题。众所周知,林肯在安替顿战役之后宣布南部反叛各州的黑奴解放。这种解放对大部分还在奴隶主鞭子下呻吟的黑奴们来说只是名义上的。之后,联邦军队遭遇了多次重大失利。林肯之所以只解放反叛州的黑奴一是为了弱化南部(绝大部分黑奴在南部),二是使那些蓄奴(少量)但留在联邦的各州放心。历史对林肯解放黑奴的贡献做了很高的评价。 黑奴解放后怎么办是林肯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与当时大多数自认为种族相对优越的白人一样,林肯认为黑人与白人差距太大,是不能混在一起的。对此他的解决方案是将解放的黑人迁出美国。 对此,黑人们表示坚决反对,他们说我们来美国也已经好几代人了,美国也是我们的,我们不走。 尽管如此,林肯政府为了迁走黑人做出了许多尝试。约500名黑人被送到海地的一个岛上殖民。但一年之后,他们只剩下近300人,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把他们接回美国。实验证明,美国黑人已经很难离开美国社会。。
个人分类: 历史|159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加州可能再次制定种族歧视宪法
热度 5 岳东晓 2014-2-18 06:56
加州可能再次制定种族歧视宪法
加州众议院正在审议一项由Senator Hernandez提出的 宪法修正案,称为 CA SCA5 ,其详细内容可查看这个网页: http://www.leginfo.ca.gov/pub/13-14/bill/sen/sb_0001-0050/sca_5_bill_20130530_amended_sen_v98.pdf 。 由于其重要性,我截屏附录在博文末尾。下面是该宪法修正案提案的摘要的逐字翻译: 【 加利福尼亚州宪法禁止州政府在公共雇佣、公共教育或者公共合同招标中做出基于种族、性别、肤色、族群或者出生国的歧视或者优待。本宪法修正案将废除这一禁止在公共教育中歧视或者优待的条款 】 (“ This measure would eliminate this prohibition on state discrimination or preference in the oper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 .”) 也就是说,现有的加州宪法禁止在公共教育中学校录取中种族歧视, 而修改后的宪法将允许在公共教育中进行种族、性别、肤色、出生国别等歧视 。政治评论家称这个 法案将是加州1950年代以来最为种族歧视的法案 。其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恶毒性在于明目张胆的去除加州宪法中禁止歧视的条款,为多数族裔合法歧视少数族裔打开大门。 显然,这个提案针对的对象正是加州高科技赖以生存的亚洲裔种群,特别是华人族群。这些亚裔族群的家庭重视子女教育,遵纪守法,他们辛勤的付出、优良的文化传统使他们在各级教育系统中出类拔萃。而这个宪法修正案将把针对华人的歧视写入加州宪法。华人将因此失去得到平等教育机会的权利。可以预见,如果这个法案不能制止,加州乃至美国很可能掀起一股反华排华的狂潮,华人失去的将不仅是教育机会,接下来受到冲击的完全可能包括华人的其他基本权利。华人在美国被人欺压、迫害的历史很可能重演。 目前上述由民主党提出的歧视性法案已经在加州参议院以27票对9票通过,下一步将由加州众议院投票表决。广大华人可能对美国的立法程序不太了解,往往显得麻木不仁。当年美国的排华法案也是在风平浪静中通过,但通过之后,华人跌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我在《 朝鲜战争:一场确立中国人人权的战争 》写道,【 而美国加州宪法有一部人权法案,有 兴趣的可以查看连接 。就是这部人权法案,却有一章专门只针对CHINESE的EXCEPTION,标题就是CHINESE, 在链接文件的15-16页 。同学们如果懂英语,应该认真读读这部宪法,因为这一章CHINESE,基本用各种形象语言把全体CHINESE定位为不健康的、愚蠢的、犯罪的“COOLIE”,也就不是“人”,因此不享受人权。】 附件是朝鲜战争后才得以废除的加州宪法相关内容第一页:
个人分类: 法律|9079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网站可能会在周末中断三个小时左右
admin 2014-2-14 03:15
通知,珍珠湾网站将在美国西部时间星期五(2月14)或者星期六(2月15)晚中断约三个小时。 这段时间内,珍珠湾的所有服务器将被转到另外一个数据中心。如果没有任何意外,应该在三个小时内能够恢复运行。 如果出现问题,中断时间应该不会超过24小时。 具体转移时间将另行通知。 UPDATE: 收到通知,初步定在星期六晚上转移
12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不是吓唬人:一起真实的儿童色情案
热度 1 岳东晓 2014-2-13 05:28
个人分类: 法律|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普法:美国最容易判刑的重罪是什么?
热度 3 岳东晓 2014-2-13 04:43
民主自由的美国更是一个法治国家,很多老中不懂法律,以为美国既然是自由的天堂,什么言论都只管放,等到手铐扣到手上还大骂侵犯人权的大有人在。像有位华人博士研究生电话里说burn down别人的房子,被抓进监狱才以泪洗面知道可能犯法了。一般情况下你说这种话可能没事,但只要听者一口咬定他觉得受到实际威胁,你麻烦可能就来了。 殊不知,美国有很多条款非常广泛甚至模糊的刑事法规,而且惩罚往往相当严厉。以前我讲过工业间谍法。很多华人工程师不明就里,把公司的资料拿回家,后来严重得罪了公司,这个资料拿回家就成了罪行。我在美国联邦法院亲自看见硅谷某某工程师的案子,最后有人是关进了联邦监狱的。这种案子媒体一般不会使劲报道,被告人自己也不会声张,所以不懂法而被抓的人重出不穷。 但美国最容易判重刑的不是工业间谍罪,而应该是儿童色情。相关的联邦刑法条款可见: http://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18/2252A 。什么是儿童色情,该法律是这么讲的:【any material or purported material in a manner that reflects the belief, or that is intended to cause another to believe, that the material or purported material is, or contains— (i) an obscene visual depiction of a minor engaging in sexually explicit conduct; or (ii) a visual depiction of an actual minor engaging in sexually explicit conduct; 】 简言之,就是未成年人进行性活动的图像,注意, 这条法律并不是说一定必须是真的儿童色情,而是只要让人认为是儿童色情即可。有的案例中,图片中的人可能实际年龄已经超过18岁,但看起来18岁以下,下载了这些图片的人就坐牢了。另外,儿童色情明确包括计算机生成的图像---这一条针对计算机合成图像的条款是美国国会特意补充的。参见 18 U.S. Code § 2256 。 又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ld_pornography 网页中的儿童色情分类及量刑标准,被判定为儿童色情甚至都不需要是裸体图片。这是英国标准,而美国似乎没有详细的标准。 怎样算违法? 传播、发布、展示给其他人是违法。但这条法律更具杀伤力的是这一条" knowingly possesses, or knowingly accesses with intent to view"。简言之, 你拥有、查看儿童色情内容就是犯法 。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不大好理解,但谁如果觉得不理解而去以身试法就愚蠢了。 犯法的处罚多重? 大家可以自己看条款,一般至少5年有期徒刑。但是注意,美国讲数罪并罚,拥有一张儿童色情图片可以算一件罪行,拥有100张不同的图片,可能算100次犯罪。在网上一搜查到 这位前乔治亚工学院的副教授 学校办公室的计算机被发现有多张儿童色情图片,被判 76项犯罪,应该就是如此。 如果大家怀疑自由美国的这项法律,可以google "child porn case”,可以搜出一大堆因为拥有儿童色情而坐牢的美军军官、美国大学教授、国会工作人员、公司高管、亿万富翁等等等。 照片这人名叫Ryan Loskarn,是美国元老院元老Lamar Alexander的办公室主任。去年年底因为下载儿童色情被捕面临重刑。面对暗淡的前程,两星期前此人在父母家中上吊自杀。 看到这篇文章的华人应该立刻查一下自己的电脑。
个人分类: 法律|6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仇美哈日者希望美国禁枪呢?
热度 1 岳东晓 2014-2-10 10:15
我在《 让人民有枪是美国创立者的科学设计 》一文中论证了一点,那就是 对民间拥有武器的问题经过科学的、辩证的分析发现, 让人民拥有武器恰恰能够大大提高 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这是一个量化的科学分析。其分析方法很简单,就是对比民间有枪与无枪两种情况下,一个国家遭受内外人为因素损毁的期待值(expectation value)。 有一点其实可以作为反证。那些对美国极端仇恨的哈日人士却强烈反对美国民间持枪。试想,如果民间持枪对美国不利,岂不正中哈日反美族的下怀。让美国人互相拿着枪扫仇美哈日族不应该很高兴吗? 正如我在之前提出的问题一样,美国创始人那么聪明,难道不知道美国人民有枪能够互扫? 现在问题是,为什么美国人民能够互扫,反美哈日族反而不爽? 答案正如我前面指出的,民间持枪是美国创立者,华盛顿、杰斐逊等人的科学设计。那就是民间持枪所带来的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大大的超过了它带来的弊端。而且不是一点点,而是1000倍以上的好处。所以,美国虽然曾经出现过总统被枪杀、枪击的事件,也不愿意放弃民众持枪的宪法。 理科思维能够区别 可能性 与 或然率 的概念,英文称possibility and probability。虽然美国民间有枪 可能 互扫,但这个互扫的 概率 非常低。美国每年死于枪杀的人数与死于车祸的人数相当。即使枪杀案件,很多也是犯罪分子互相开枪----这个犯罪分子互相射击对社会可能不完全是坏事。 美国的民主制度正是基于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人民的信任,信任他们绝大多数人即使掌握了再大的物质力量,也能够do good。分析表明,这样一种制度很难被武力征服。而征服个人缺乏自主权的社会相对容易。 而民间有枪所带来的好处我就不再重复了。请领会 《 让人民有枪是美国创立者的科学设计 》。 不过我补充一点。毛泽东时代,日军在计算侵略中国所需的资源时需要考虑中国的几千万民兵,现在日本自卫队完全蔑视解放军。
个人分类: 地缘政治|6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让数字说话,为什么草民最应该拥枪?
热度 3 ytsword 2014-2-9 18:55
2013年11月1日 很多北美的华人对枪支的了解都是负面的,也都无条件的支持禁枪、控枪。一方面中国是连气枪都禁,连菜刀在敏感时期的大城市都实名的国家 ,另一方面近年来美国的很多媒体不停地宣扬枪的罪恶,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我来北美很多年以来也一直持有同样的观点。直到一年以前,我儿子说如果有坏人闯到我家里,我们无法保护家人的安全,我才开始考虑和研究枪的问题。在这里我把我了解的关于北美的普通老百姓是应该拥枪还是禁枪的一些基本问题和解释列在下面,希望每一个华人读了之后能够认识到应该怎样全面、客观地看待枪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拥枪”有两重意思,一是拥护允许守法公民持枪的法律,二是自己拥有枪。本文提倡两者都要。做不到自己拥有枪的至少应该拥护其他守法公民持枪。 本文用“草民”来指所有居住在北美的普通公民和非公民,用以和出门有持枪保镖,回家有持枪守卫的亿万富翁及政客区分开来。 本文由turbopascal原创首发在枪友会网站。欢迎转帖,但请注明出处。 1. 枪的威慑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讲威慑的作用。中国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造了核武器,不但从来没有在实战中用过,还宣布永远不先于敌国使用。那么核武器就白做了吗?没有。它的威慑力仍然起作用。公民持枪是同样的道理,持枪最大的作用在于其对坏人的威慑。 只要法律允许守法公民持枪,并且民间有很多守法公民持枪(美国3.1亿人2.7亿支枪 ),这个威慑力就是巨大的。监狱里的很多罪犯被面试时说过:如果知道潜在的受害人可能有枪,他们就常常打消了犯罪的念头。因为罪犯不知道谁家里没有枪或谁身上没带枪,就算是坚决的禁枪派也受到了这种威慑力的保护。这就是“无枪胜有枪”。相反,如果法律禁枪,就算你悄悄在家里放了枪,罪犯也会认为你家里无枪而光顾你家,并有可能让你吃亏。这就是“有枪如无枪”。 打一个比方,几个坏人晚上醒来,想出门去干点儿坏事、搞点儿钱,出门左拐是完全禁了枪的伊利诺伊州的莫顿格罗夫(Morton Grove),出门右拐是每家必须有枪的乔治亚州的肯尼索(Kennesaw)。罪犯会去哪里呢?不用问,罪犯会去无枪区,不管罪犯自己有没有黑枪。肯尼索人不需要拔枪开枪,枪的作用已经体现了。而三十几年来两个城市犯罪率的变化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 正因为枪的主要作用在它没有使用时已经发挥了,民众很难估计枪支到底制止了多少犯罪。所以,一些媒体利用这一点给大家造成一个印象是枪没有用而只有走火的危险(而绝大多数人的枪确实一辈子都不会真的用来打坏人)。 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自己持枪练枪,那么我们所能赖以保护自己的就是允许拥枪的法律。只要捍卫了拥枪的法律,我们就可以用“无枪胜有枪”达到部分持枪的目的。反之,如果我们失去了拥枪的法律,那么就“有枪如无枪”,陷入以个人的力量反抗大批罪犯的境地。 所以拥枪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向朋友、向家人包括孩子宣传拥枪的重要性。在美国这个民主社会,拥枪的选民越多,政客就越拥枪 。 2. 枪的用处 既然枪的主要作用是威慑,并且很难判断到底威慑住了多少坏人,那么我们怎么看待枪的用处呢?好吧,我们先保守地假设枪的威慑作用等于零,然后再看枪的实际用处。一般来说守法公民用枪吓唬或打伤打死坏人后会报警,所以警察局会留下记录。只要上网搜索一下“gun self defense statistics”,就能够找到很多结果。根据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犯罪学家1994年的研究 ,每年美国大约有250万人次守法公民用枪吓退或击退罪犯,其中约39万(15.7%)相信当时如果没有枪他们死定了;约36万(14.2%)相信他们当时如果没枪很可能就死了。也就是说,就算枪的威慑作用为零,枪每年也使几百万人免于暴力犯罪、七十多万人免于死亡。这项研究还显示,在超过一半的情况下,罪犯是两人或更多;超过四分之一的情况下,罪犯是三人或更多。这意味着除了枪支以外的其他自卫手段(功夫、防狼喷雾、电击枪等)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枪支当然带来了副作用:走火每年杀死六百人左右 。作为对比,美国有2.5亿辆汽车,每年车祸死三万多人 。开车死亡的概率是枪支走火死亡的概率的50多倍。枪支第二个副作用:一个正常人可能在买枪后发疯,杀死多人。比如桑迪胡克惨案(死26人),电影院屠杀,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死33人) 等等。在过去多年里美国发生的大屠杀(每次死人超过4人均称为大屠杀)平均每年死100人左右 。 枪支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部分枪支会流入黑市成为黑枪。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论述黑枪的问题。 比较一下合法枪支的直接作用(每年拯救七十五万人次的生命和使二百五十万人次免遭暴力犯罪)和它的副作用(死七百多人),我们只能说它的副作用是为了发挥合法枪支的正面作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正如每年车祸死亡三万多人也是大家日常开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请记住,这种比较是在假设枪支的威慑作用为零的情况下作出的,是保守的估计。另外疯子们要杀人不一定要用枪。波士顿的马拉松爆炸案用的是电饭锅和炸药。美国历史上死人最多的大规模杀人案是巴斯学校炸弹案(死45,伤58) 。 3. 禁枪和黑枪 很多人认为如果政府禁枪,民间的枪减少,坏人犯罪时用黑枪的就减少了,最终会达到让社会更加安全的目的。现在美国的黑枪的最大的两个来源是替人买枪(Straw Purchase,即罪犯找一个没有犯罪记录的朋友或亲戚,通过他们买枪后自己用)和腐败的联邦枪支许可证持有者FFL(FFL欺骗说枪支丢失,其实把枪支倒卖到黑市) 。现有的法律已经禁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在法律的执行上有问题。这时用通过更多的控枪法律的办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如果美国实行完全禁枪,黑枪是否会减少呢?答案是应该会的。守法公民手里的枪会减少到零,但黑枪会减少很多吗?公民和罪犯的武力对比会发生什么变化? 即使在禁枪很严的国家(墨西哥、中国等),仍然有成熟的黑枪市场,仍然有很多枪支犯罪。 还有枪不是高科技。中国有很多制造黑枪的手工作坊。而美国民间的加工能力要远胜中国。现在数控机床CNC已经非常便宜(低档的2000刀左右)并且随便买。你只要先买金属块,再上网下载合适的数据文件,就可以做出各种枪。虽然没有经过各种抛光退火等复杂工序,质量无法和工厂制式生产的枪比较,但作为黑枪用是绰绰有余的。 最后假设美国政府威武,首先花若干年把近三亿支民间的枪支收缴上来,再花若干年把所有源头都禁了,罪犯终于再也拿不到任何黑枪了。那么第一,罪犯能肯定守法公民没有枪了,所以罪犯不用费劲搞黑枪了,只要拎一根棒球棒,或一把匕首,那么守法公民面对两三个这样的罪犯有什么办法呢?更低的犯罪门槛很可能使更多的罪犯出现。其次,罪犯仍然可能有黑枪,而守法公民却没有枪,那么守法公民面对这样的罪犯有什么办法呢?第三,在美国政府达到罪犯绝对无黑枪之前的很多年(如果这个能够达到的话),你是否主张自己应该支持禁枪,先交出武装,任人宰割? 4. 枪和犯罪率 犯罪率、谋杀率不是只跟枪有关,更重要的是它跟经济、文化、民族等有关。比如:严格禁枪的日本谋杀率很低、严格禁枪的墨西哥谋杀率很高。拥枪率很高的瑞士和美国,一个谋杀率很低,一个谋杀率很高。 解决犯罪的根本不是禁枪,而是发展经济。事实上因为经济发展的好,美国近若干年的犯罪率在连续下降。单方面鼓吹禁枪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如果枪是这么坏,瑞士人人有全自动武器,早该血流成河了,但是实际上瑞士治安非常好。 现在美国大多数州允许公民隐蔽持枪(CCW)。每天几百万人隐蔽持枪(把枪带在腰带上,胸罩内等位置),在街上、商店里、公园里生活、工作、娱乐着。多年来的统计数据早已证明这些人的犯罪率远远低于普通公民 ,而且这些人的存在对罪犯造成很大的威慑,他们的存在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更安全的地方。那个到电影院屠杀的疯子没有挑选离自己家最近的影院下手,而是找了很远的一个挂着无枪区(Gun Free Zone)牌子的影院,这就是枪的威慑力的一个表现。 5. 通过新的控枪法律会降低犯罪吗? 控枪法律(Gun Control Law)控制的是守法公民手里的枪,不是犯罪分子的枪。在现有的法律里,有犯罪记录的人已经无法合法地得到枪。再出台新的控枪法律无济于事。那么为什么有很多反枪政客热衷于通过新的控枪法律呢?我们在下一节详细论述。 6. 反枪政客的嘴脸 很多政客热衷于反枪,这是为了他们的政治利益。宪法的第二修正案的最大目的不是让百姓反对罪犯,而是为了对政府构成威慑。比如枪能阻止美国出现类似中国的强制拆迁等。政客要想干坏事,必须先把百姓的枪收起来。这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了。最有名的就是希特勒在收缴所有枪支后开始大规模屠杀犹太人。 现在的反枪政客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反的是别人的枪,不是自己的枪。作家Charles Krauthammer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通过禁止进攻性武器的法律是象征性的,纯粹是象征性的...它的真正目的不是减少犯罪,而是让公众对限制武器的行为变得不敏感,这就对将来收回民众所有的武器做好了准备。” 加州是反枪最凶的州之一,对合法持枪有很多脑残的限制。加州的议员们早就通过了一项法律,规定加州的政客们可以随便持枪,不必受加州枪法的限制 。 下面随便列举几个反枪政客的例子 : 反枪最狠的某加州女议员虽然反枪但多年前就申请了隐蔽持枪证(记住,加州草民是申请不到此证的)。 Michal Moor是美国知名的反枪作家, 曾拍数则反枪影片,但是却在节目上自己承认不但有枪, 还有武装保镖随身保护(讽刺的是, 其中一个保镖后来因为非法携枪被捕)。 美国60~80年代时一名很有名的黑人记者叫做Carl Rowan,他是当代非常知名的反枪新闻作者,结果在1988, 他涉嫌持枪射伤一名青少年被捕,警方调查, 发现他的手枪是非法持有的,后来却因为法律技术原因而被释放, 一天牢都没坐过。 当然还有最近比较有名的依利诺州反枪参议员 Donn Trottr涉嫌试图携带.25迷你手枪上飞机而被逮捕,根据依利诺州法律, 只有警察或是保安可以携带手枪. 一般民众不可携枪。很神奇的是, 平时是六位数年薪, 又是律师的州参议员宣称他刚好兼职最低工资的保安人员, 所以可以携带手枪(.25手枪威力非常低弱,主要是隐藏携带. 没有哪家保全公司使用这种武器的)。 议员Howard Metzenbaum曾经说过:“我不在乎(更多的)犯罪,我只是想把枪禁了” 。 奥巴马总统一边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有9名全副武装的守卫保护的小学,一边说“我对在学校里设置带枪警卫的用处表示怀疑”。 亿万富翁Bloomburg设立反枪协会大力宣传反枪。在一次集会中他们念出一个个被枪害死的人的名字以示纪念。结果名字中居然有波士顿爆炸案中被警察打死的恐怖分子! 无良政客反枪,并控制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家里都有私人保镖,在自己有枪保护的情况下,当然别人的枪越少自己越安全。可是我们草民应该跟着起哄吗? 7. 罪犯会到我家里吗? 我相信,如果你周围的几家邻居家里被坏人闯入,人有死伤,财产有损失的话,我上面说的一大堆就完全没有必要了。你会二话不说,直奔枪店买枪。 很多人热衷于反枪、禁枪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我住在好区,坏人从来不会来,将来也永远不会来。如果我有枪,除了增加走火的可能性以外,枪对我没有任何用处。在枪肯定没有用处的时候,当然社会上的枪越少我越安全了,当然我要禁枪、反枪了! 但是问题是:你肯定坏人不会来?是不是非要等坏人按响门铃探问家里是否有人时你才开始考虑拥枪?难道那些坏人到好区抢劫的案子还少了吗 ?你要看到多少例子才能相信这可能发生在自己家? 枪就象一种保险,一种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保命的保险。而对保险我的思路一般是这样的:当我需要用到保险的时候,如果我没有保险,我自己能否承受损失?如果能承受,那么我就不买保险(因为这种小概率事件很难发生在我的身上)。如果不能承受,我就买保险。所以我不会给我买的几百刀的电视机购买保险(Extended Warrantee),但我一定会购买足够的车险、人身意外保险,这样万一我出事时我的孩子们仍然有足够的钱上完大学。购买这种保险既不是咒我有车祸,也不是咒我早死,而是我作为一个挣钱的男人应该为家庭付出的责任。当然,家里的女人和孩子也应该学枪、练枪,以备不测 。 枪支这种保险类似于人身意外保险。如果没有枪支这种保险,万一出事时,其后果是我无法承受的,所以我选择拥有枪支并进行必要的训练。你呢? 8. 枪和第二修正案 美国人民之所以能持枪,全是拜宪法的第二修正案所赐。而第二修正案的根本目的,绝不是什么降低犯罪,更不是打猎、射击或收藏。第二修正案是为了防止政府的权利不受制约地膨胀而变成人民的敌人。本节论述本来应该放在本文的开头。但是很遗憾,我不得不把它放到最后。根据我接触到的大多数美国华人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我相信如果我以此节开始本文,很多读者会直接被吓跑,认为我将说一些不切实际的高高在上的政治理念。我真心希望有一天华人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能够提高到我可以把本节放在开篇而得到大家的共鸣。这不是高高在上与草民无关的事情,在民主社会,这是关系到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的切身利益的事情。 第二修正案为什么要制约政府?难道政府比罪犯还要危险吗?对!历史上政府对其统治下的人民的杀害远远超过罪犯甚至战争所造成的。夏威夷大学的Rummel教授已著多本书对此加以研究 。其中最熟为人知的是希特勒对几百万犹太人的杀害(杀害发生在禁枪以后)。当初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军在Patriot day进军Concord,就是要没收民兵的枪支弹药,以便镇压。 美国国父们为了主权在民而战。因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要想保住主权在民,就必须枪杆子在民。国父们不愿意在独立革命成功后,这种没有尝试过的全民民主被野心家变成另外的独裁政府,所以他们用宪法的第二修正案来保证枪杆子在民。国父们相信老百姓的程度,不是今天有独裁倾向的大政府所能接受的 。 主权在民观念对华人而言更是重要,因为我们的民主素养低(不是我们的错)。在美国不到10年,20年的人,问问自己,你参与社区的讨论吗?你关切城管的权限吗?你关切税收高低吗?简单的问一句,你把心里的关切,不满,反映给选出来的政治代表过吗? 如果答案是没有,你还只是个顺民,听从伟大政府领导,没有达到主权在民的基本素养。就如同你刚买了第一把枪,还有一段路要走。天赋人权吗?不是,美国的民主自由是先由前人付出鲜血身家独立成功,才奠立了基石。 我们不能只享受前人的牺牲奉献,更应该积极参与民主的过程,反应我们的信念与要求。拥枪,是国民的基本权利,是守法国民的责任,是维持社会治安的主力。 英国政府,250年前没收殖民地的枪支失败后,成功的没收了自己国民的枪支。这绝对不是美国民主的榜样! 了解了国父们的心血与决心,我们应该守法,同时积极参与,让我们的信念与理想,被社会听到。 9. 常见的问题 9.1. 我的孩子还小,家里有枪不是更危险吗(比如走火)? 不懂枪最危险。美国民间有近3亿支枪,孩子早晚会遇到一支(比如在朋友家)。很多走火是不懂枪好奇造成的。今年六月一个老兵带4岁的孩子到朋友家玩,儿子拿到朋友家里上膛的枪,指着他父亲玩,结果把父亲打死 。我的孩子们已受过我的教育,绝对不会用枪指人。美国的墙壁多为木制,子弹很容易穿透。邻居走火一样可能伤到自家人。自家有枪可以锁起来不让孩子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拿到枪,但是家里的大人、孩子、包括邻居一定要懂枪才最安全。 9.2 我家住在好区,坏人来的概率很低,可能低于自己有枪走火的概率,所以我有枪更危险。 对全美国来说,每年走火死600多人 ,每年谋杀罪死14000多人 ,是走火概率的20多倍。 对好区的居民来说,你不能控制坏人想去哪一家,而坏人到好区抢劫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了。纽约一个华人家庭被一个黑人侵入后女主人惨遭殴打 ,我住的加州湾区好区的街上最近已经发生过几起入室盗窃了,今年夏天我的一个住的不远的朋友的邻居(也是在好区)被墨西哥人闯入,随后警察封锁全街挨家挨户搜索(没找到坏人),把我的朋友全家吓得够呛。你把家人的安全放在坏人来的概率低上是很可怕的。 而走火是自己完全能够控制的,枪支自己是永远不会走火的。学习安全知识、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并养成习惯,可以保证走火的概率是零。美国每年死于枪支走火的人数是死于车祸的人数的2%也足以说明走火的概率多么低,并且这些走火事故中有很多是不懂枪、没玩过枪的人不熟安全操作规程造成的 。 如果你住在好区,谋杀率低于走火率,完全可以不买枪,但是为了家人的安全请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自己和孩子都要懂枪支安全操作常识,以免在别人家里因好奇走火;第二,不要反对公民持枪的法律,因为其他人持枪对坏人造成的威慑是保护你的重要屏障;第三,对自己家无枪要低调,因为好区持枪率低的空城计如果让坏人知道了,好区就成了“软柿子”,坏人就可能会来帮助好区提高谋杀率了 。 9.3 我有枪也打不过坏人。如果全美国禁枪,我没枪还能跟对方拼命,因为可能对方也没枪了。 如果全美国禁枪,好人一定无枪,坏人可能有枪,一是相对于坏人,好人的的力量大大下降;二是干坏事的门槛降低了,因为坏人不管有枪还是无枪都敢干坏事了。这对好人不是一件好事。 你有枪就算可能打不过有更多条枪的坏人,但你能打过他们的可能性会提高,即使对方有多条枪 。你没枪不等于对方也没枪。就算对方也没枪,不要低估罪犯在其生命没有危险时的凶残,参见路虎哥惨遭殴打的情况 和到谷歌面试被残害的工程师的例子 ,一个华人家庭被一个黑人侵入后女主人惨遭殴打的情况 ,以及康州医生家人遭奸杀的惨案 。但是也不要高估在罪犯自己的生命有危险时的斗志,参见一个小老太太一枪就把六七个持枪劫店的歹徒吓得鼠窜的录像 . 另外,当双方无枪时,就算三个持匕首的罪犯路上遇到了拳王泰森,打不过,挨了泰森几下后开始跑,跑掉的概率也很大。既然他们能跑掉,泰森对他们的威胁也不够大,而好人对坏人的威胁不够大就不够阻止坏人决定干坏事。当好人有枪时,坏人是面临生命危险,逃跑的意愿很强。除了刚才提到的老太太录像,YouTube上有很多类似录像,所有坏人都是没有任何斗志的。这说明,好人有枪比无枪对坏人的威慑更大。 9.4 坏人受到更多的训练,比我更会用枪。我有枪也打不过坏人。 除了极少数情况,比如遇上专业训练过的恐怖分子或象印尼屠杀华人那样由受过训练的军人行暴,其它多数情况下坏人没有受过什么训练。到YouTube上搜索“robber shoots himself”可以找到很多例子,这些人没有受过最基本的安全常识训练,一个银行劫犯手在扳机上走火后,后座力让枪口指向自己脑袋,并在紧张中再次走火,杀死自己 。 另外,即使对方是专业的,自己有枪也比没有枪更能保护自己。 9.5 如果美国禁了枪,就不会有枪支走火一说,Sandy Hook的悲剧也可能不会发生,那不是比有枪更好? 参见第二节,枪支每年救了几十万人次的命,防止几百万人次免于暴力犯罪,是象汽车游泳池一样的生活必需品,而每年美国枪支走火加上持枪人发疯总共杀死七百人左右,远远少于因事故死于车祸和游泳池的人数。这还是没有提到枪支本身对坏人的威慑、对政府作恶的威慑(这是为什么某些政客想控枪、禁枪)。另外枪支还有打猎、比赛、收藏等比较次要的功能。 9.6 公共场合枪击案,你带枪能保护自己吗?能保护的只有闪避和事后的还击,你在做警察的事情 有枪就更有可能保护自己。第一选择是逃,第二藏,第三为了老婆孩子就只能拼命了。有枪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不得不拼命的话。 9.7 如果让学校的老师持枪,老师发疯杀人怎么办? 持枪的警察发疯了怎么办?军队的士兵发疯了怎么办?总统发疯了怎么办?这种小概率事件不应该作为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多名老师都带枪,一个发疯了,其他老师可以制服。所有老师同时发疯,那么学生只能能跑的跑,跑不掉的死。同样,如此小概率事件不足以作为禁枪的根据。 9.8 为什么不能完全依靠警察保护我和家人? 警察没有保护公民的责任 。警察的职责是保证法律的执行。法律的目的是事后惩戒,让潜在的坏人看到惩戒的可怕后不敢做坏事。如果你打911说有持枪歹徒,警察到达现场的速度往往会非常慢 (已经有这样的新闻报道,说警察一个小时之内都没到),可能是警察要确保带足充分的设备和人手以确保警察安全。911的平均反应速度是10分钟,而暴力犯罪平均在90秒之内结束 。康州医生惨案中 ,第一次报警后警察根本没有出动,直到半小时后,三名受害者已被奸杀,匪徒已经走后,警察接到侥幸逃生的医生的再次报警才开始行动。1992年发生在洛杉矶的黑人暴动中,大批黑人和西裔人对韩国人居住区进行烧杀打砸抢。警察花了多长时间赶到呢?答案是:三天多 !警察是必须的,但完全依靠警察是不够的。 9.9 只有有暴力倾向的人才会有枪吧?只有坏人才有枪吧?好人是不应该有枪的,多危险啊? 如果有枪的人有暴力倾向,美国2.7亿支枪的主人岂不是都有暴力倾向?瑞士这个全民拥枪的国家岂不是全有暴力倾向?中国建国的头几十年民间有很多民兵,很多人有武器,岂不是都有暴力倾向?全世界所有的警察、军队、保镖岂不是都有暴力倾向?其实多年的统计数字早已表明,持枪人士比普通人有低得多的犯罪率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好人有枪后变得更暴力。相反,很多人的经验是他们持枪后变得对枪支安全极为注意,对他人、对家庭更加有责任心 。并且只有有了枪支的知识,才能最大降低走火的危险。 9.10 就算不禁枪,也应该禁止半自动武器,因为威力太大 好人手里的武器,威力越大越好。不用半自动打不过坏人手里的半自动。瑞士百姓家里有无数全自动武器,也没出啥问题,仍然犯罪率很低。 9.11 进攻性武器(Assault Weapon)听起来很可怕,是军队专用的吧?怪不得有这么多法律限制它们,我们百姓自卫用不着吧? 军队用的全自动冲锋枪叫Assault Rifle。近二十年来反枪的政客们发明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新名词“进攻性武器”(Assault Weapon)来指一大批半自动武器(AR-15等) 。这些枪支口径很小,子弹的威力远远低于很多猎枪。虽然在民间非常流行,但几乎没有罪犯用他们犯罪。所有步枪的谋杀罪数目(包括所谓的“进攻性武器”步枪)只占美国总谋杀罪数目的2.6%(少于使用拳头、刀和锤子的谋杀) 。然而它们却成了反枪政客反枪的热门名词而通过了大批法律加以限制,充分说明反枪政客的目的不是减少犯罪,而只是用它为幌子以完成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反枪政客的嘴脸”一节,我们已经提到拥枪作家Charles Krauthammer所指出的:“通过禁止进攻性武器的法律是象征性的,纯粹是象征性的...它的真正目的不是减少犯罪,而是让公众对限制武器的行为变得不敏感,这就对将来收回民众所有的武器做好了准备。” 9.12 统一背景调查(Universal Background Check)听起来很好啊,拥枪者为什么要反对? UBC(统一背景调查)确实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它宣称的不让罪犯拿到枪的目的也很迷人。但是它的实际效果只是限制枪支在守法公民之间转手(比如父亲把枪递给儿子),而把枪支给明知法律禁止持枪的人(Straw Purchase)已经是违反现有的法律。UBC的真实目的是注册合法公民手里的每一支枪。至于罪犯是否理会这种注册,UBC并不关心。如果UBC实施了,公民持枪的权利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你的邻居女孩受到她的前男友在电话里的暴力威胁,感到害怕,想暂时借你的枪防身。然而UBC规定这种私下的借枪行为违法,并且要求借枪前你和邻居必须到政府部门交几十美元以对双方进行背景调查;当邻居把枪还给你时,UBC规定还要再进行一次花费几十美元的背景调查。 根据以往禁枪的历史(希特勒、澳大利亚、英国等),从合法拥枪到完全禁枪之间必走的一步就是注册公民手里的每一把合法枪支,这样等到禁枪的时机成熟时,执法部门就可以拿着名单,一家一家地上门收枪了。UBC本质上就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所以应该反对。 9.13 政府应该登记枪支!汽车也一样需要政府登记,并考取执照才能开,登记枪有错吗? 有人觉得什么都要有政府管,连个理发的都需要执照最好。好像枪登记了坏人就消失了,不登记坏人就变多了。其实罪犯是不会到政府登记他们的黑枪的。汽车跟枪不一样的是汽车开在街上能看见车牌号,但枪藏在身上是看不见的,所以登记注册枪支无法打击犯罪,除非把大街象机场一样管理而对每一个人搜身。 另外,你能相信政府把枪支的注册登记信息安全保存吗?2012年纽约的枪支注册信息流入媒体手中,枪主的名字、地址被公布在网上 。 还有,如前所述,登记枪是政府走向禁枪的必经步骤。所以,我们不应该支持政府登记枪。 9.14 练枪很难吧?我有枪也练不准。我力量小,拿不动枪,也受不了枪的后座力 练枪练到专业水平很难。但练到能在几米远的地方打中人形靶子的致命部位并不难。枪支有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枪并且进行一些训练,任何人都可以达到能进行自卫的程度。 10.为什么华人草民最最最应该拥枪? 之前所说的拥枪的理由既适用于华人,也适用于其他公民。然而,作为华人,我们比其他公民更加需要拥枪,并且是非常迫切地需要拥枪!理由如下: 10.1 华人已经是很多罪犯眼中的“软柿子” 华人因为平均收入高、持枪率低,已经成了犯罪分子眼里的软柿子。陆虎兄被摩托车党暴徒选中作为攻击对象,一个因素就是他是华人 。另外还有很多专门针对华人的犯罪,比如纽约布鲁克林一夜连爆8起专抢华人的劫案 ,黑人盗窃团伙专门靠家门口外是否留鞋来判断是否亚裔并进行多起作案 。 10.2 华人已经是美国很多阶层心中的“软柿子” 华人学习努力,成绩好,但在大学录取时,比其他所有种族都受到更多歧视。华人孩子不管学习和其他综合能力多么好,很多大学都只收很低比例的华人。当今美国并没有面向其他种族的歧视政策。比如美国NBA篮球队里黑人占绝大多数,就没有政策来限制黑人的比例。 华人在就业、从政等其他领域仍然受到歧视,远远没有得到与华人的经济实力相对应的影响力 。 10.3 华人已经是很多国家政府心中的“软柿子” 1998年印尼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华人大屠杀,大批有组织的暴徒对印尼华人烧杀淫掠。因为他们知道华人是软柿子,不管怎么杀,不会有政府或人民站出来为这些不幸的华人撑腰的。他们想对了。中国政府当时对国内封锁消息,并且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救援活动。后来中国政府对印尼的大规模经济援助以及领导人的多次访问也说明中国政府没有记仇。 今年10月ABC电视台的节目中 ,主持人Jimmy Kimmel问孩子,美国借给中国太多钱了怎么办,然后在得到“要杀光所有中国人”的答案后,说这是一个有趣的主意,并且再次询问:我们要允许所有的中国人活着吗?虽然很多美国人都看不下去这种宣扬种族仇恨的种族灭绝言论,有一些华人说Jimmy只是在开玩笑。为什么Jimmy敢用中国人开玩笑?他敢用其他种族的人开玩笑吗?不敢。因为只有华人是任人宰割的“软柿子”。 10.4 统治阶级惯于挑选一个软柿子以转嫁矛盾 当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遇到困难时,一个常用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转嫁矛盾,把火烧向他处。1998年的印尼华人大屠杀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92年的洛杉矶暴乱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 。洛杉矶暴乱前,本来是黑人和白人警察的矛盾,但是法院判一个从背后打死黑人女孩窃贼的韩国老板娘无罪释放,让黑人的愤怒有了一个发泄口。黑人面向韩国城的暴乱开始后,洛杉矶的全体警察又突然完全不出现在韩国城达三天之久,让人怀疑当局有把韩国人当作牺牲品以转嫁种族矛盾的嫌疑。然而,勇敢的韩国人有70%的持枪率,他们联合起来,组成民兵保卫自己的家园,最后以一人牺牲的代价取得了打死二十多个黑人的战绩,从而挫败了这次暴乱。这次事件让所有人看到了韩国人不是软柿子。所以下次如果类似的事件发生时,矛盾应该不会被转移给韩国人了。那么,选哪个种族呢?这就要看当时谁是最软的柿子了。如果我们华人在下次事件之前没有准备好,而仍然是一个真正的软柿子的话,那么1998年印尼华人的下场将会在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重演。 10.5 华人整体形象的改变需要所有华人的共同努力 要想把华人的整体形象从软柿子变成硬骨头,我们需要所有华人的共同努力。合法拥枪、持枪、练枪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枪能有效地保护我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华人拥枪、持枪后,华人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具有足够的威慑力,并吓阻任何可能把华人当软柿子牺牲掉的势力。 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华人能够行动起来,学习枪支安全知识、买枪、练枪,向亲友宣传拥枪重要性,从而对我们华人整体,也包括我们自己的子孙后代做出贡献! 翻译拥枪好文:再访肯尼索. http://goo.gl/UJxbsa 用枪自卫的统计数据. http://goo.gl/6unAmn 枪支走火统计数据. http://goo.gl/HzP4ML 美国大屠杀统计数据, 1980-2010. http://goo.gl/pMkODP 加州政客怎么跟童子军谈控枪. http://goo.gl/bvvycm 警察没有保护公民的责任. http://goo.gl/ZaQr4U 911反应时间. http://goo.gl/6iGB5N 美国民间枪支数量. http://goo.gl/Tp8eft 科罗拉多两议员因支持控枪被选民赶下台. http://goo.gl/HuQdNn 美国每年车祸死亡人数. http://goo.gl/yNFAU7 美国非法枪支的来源. http://goo.gl/IDhPy9 老兵被自己4岁的儿子用枪失手打死. http://goo.gl/vPWNJg 小老太太一枪就把六七个持枪劫店的歹徒吓得鼠窜. http://goo.gl/mElR0E 罪犯怎么得到黑枪. http://goo.gl/oFVJEP 进攻性步枪和谋杀的统计数据. http://goo.gl/AemkZB 为什么政客应该停止推出更多的控枪法律. http://goo.gl/ooQxpJ “进攻性武器”的真相. http://goo.gl/EXI9h1 政府屠杀研究. http://goo.gl/kPnFwp ca1903论枪和第二修正案. http://goo.gl/CWsh50 隐蔽持枪人士低犯罪率的更多证据. http://goo.gl/z9pUxE 洛杉矶暴动. http://goo.gl/HMFYs3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 http://goo.gl/Mjbm23 十大学校惨案. http://goo.gl/FsGc39 Feinstein的控枪法案不用于政府官员. http://goo.gl/FRBEFo 报纸公布枪主信息引起舆论大哗. http://goo.gl/2FzDZJ 拥枪可以改变一个人. http://goo.gl/K69wjl 几百摩托骑士曼哈顿高速上暴打华裔路虎男. http://goo.gl/WsxSTG 纽约布鲁克林一夜连爆8起劫案专抢华人. http://goo.gl/0fnrMC ABC电视台播出要杀光中国人的节目. http://goo.gl/7vLcSJ 新泽西黑人侵入华人家庭,暴打女主人. http://goo.gl/FW3OLV 亚裔门口留鞋,窃贼爱上门. http://goo.gl/ZtB3Cb 枪击强盗的12岁小女孩获得“911年度英雄“称号. http://goo.gl/0fDQFP 华人工程师到谷歌面试前被歹徒杀死. http://goo.gl/5GEDqp 中国人在国外受歧视吗? http://goo.gl/SOmUwF 各个国家谋杀率. http://goo.gl/FaMJdR 中国菜刀实名制. http://goo.gl/OkU2xi 警察接报警后无行动,康州医生妻女惨遭奸杀. http://goo.gl/UHfDCh 持枪劫银行,走火打死自己. http://goo.gl/OWbZRI
5589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微软由印裔掌舵了,我们老中有点酸。这篇尤其贫(ZT)
热度 4 宜修 2014-2-9 13:44
微软由印裔掌舵了,我们老中有点酸。这篇尤其贫( ZT) 一、 不到美国不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二人行必有老印...... 一大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老印”;晚上遛个弯“举头望明月,低头见老印”;到山上透口气“空山不见人,但闻有老印”;伤个春悲个秋“春花秋月何时了,老印知多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老印来”;请国内朋友吃个饭“洛阳亲友如相问,我们这儿全老印”;国内朋友请咱吃个饭“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去米国皆老印”;公司人事档案一瞅“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老印”;娃挤得头破血流的参加个比赛“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老印占”;去新区看个房子,“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老印滚滚来”...... 老印人多,还精,处处跟老中叫板。老中好不容易买个豪宅,一看前房东是老印,屋内“冲天酸(酸不辣几,辣不酸几)阵透豪宅,满屋尽带黄金甲(老印喜土豪金装修)”,再看人老印换了个更豪的;老中好不容易混上个小头头,一看中头头是老印,再看大头头还是老印;(中头头他扑拉了brother);老中的nerd儿子小中男好不容易在学校交了几个国际友人,领回家一看,一色儿的小印男,肤色从浅到深覆盖印度全境;小中好不容易考进高级班,一看周围皆小印,再看前N名让小印长期外包,不给小中一点机会;老中好不容易搬到高档社区,一看30%中国人,再看70%印度人,人称中印村...... 老印是老中迈不过的坎,躲不过的劫...... 二、 看见老印小印,老中嘴一撇,表示“瞧不上”,小中眼一斜,意思“不服气”。可是人老印还真是比咱能混,动辄压咱一层皮,这是为啥泥?总结下,老印有两手绝招加一手必杀技。 俩绝招之一:会拍。咱老中拍马屁也不含糊,多少的高官厚禄,封妻荫子都是一路拍出来的,可是咱只能誉满全国,尚不能冲出亚洲,更别说走向世界了。人老印就没这限制,一是人英文溜,人那印glish,跟english多近哪,人的英文在老美听来是“瓦里瓦里古的”;二是人肤色好,中拍马溜须,赶上个脸皮薄的,一拍脸红了,二拍耳朵根子红了,三拍脖子红了,三刻拍马惊奇,一看就没底气。人老印先天优势,咋拍都面不改色心不跳...... 老印也努力,人那英文比老美学的还扎实,还深入,个个都是活字典,一个一个高难度单词夹杂在马屁中,让本来俗不可耐的鄙俗行径瞬间升华为高端大气的优雅品位… 咱老中常常困惑于老印的那口带雨含烟的印glish,咋就讨了主子欢心?据说有人问印女电话(66603629),人是这样回答滴“sex sex sex,oh, free sex tonight.” 又有人跟老印聊天,老印问“where is your balance”,问题如此高深,只好回答“I don’t know”。老印做惊诧状… 后来才知人家问的是“where’s your parents”...... 咱困惑没用,老美还就特享受,特欣赏老印的印glish,谁让人饱受英国人浸淫呢,再说人词汇量也大。不服气的快去背单词。下回spelling bee 看你家娃的了...... 绝招之二:敢说。俗话(最新版的)说“敢说比会说更重要”,在美国尤其如此。人老印不仅比咱会说,更比咱敢说。人啥都敢说,在哪儿都敢说。老中也有能吹的,但仅限于跟自己人,骗国人钱的时候吹的天花乱坠,一见老外就跪地求饶,(看看历来的汉奸和那些上市公司头头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了)。人老印少这种吃里扒外的家伙,人个个里外通吃,走哪儿吹哪儿。 俺家社区有位牛气哄哄的老印,也没见他象其他老印那样买超大的豪宅,买超靓的汽车,带超神秘的老婆,反正人说话中气十足,每每开口必做演讲状,人娃对我们这旮旯新开的academy高中啥的瞧都不瞧一眼,别人家的孩子可都望眼欲穿呢。人称那些去academy高中的都是些“high tech technician”,说话间满脸的蔑视,满眼的鄙视,让俺们这些现任high tech technician们的形象瞬间崩盘… 三个老印一台戏,哪儿有老印在,哪里就有鸟语花香。公司上上下下是人爸的欢声笑语,学校里校里校外,是人娃的豪言壮语;家长会上见缝插针,是人妈的疾风骤雨(老师都靠边站了,全听人妈说)...... 总之,人老印比咱老中房更豪,车更新,位更高,妻更艳,娃更藤,妈更虎,话更多,人更牛,全拜这两手绝招所赐...... 此外老印还有一手必杀技,那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跟咱老中“一人升天,万人遭贬”相比,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三、 其实老印和我们有相同的出身(二等公民),相同的特性(爱耍小聪明),相同的梦想(靓车豪宅藤娃),相同的背景(文化古国,第三世界),相同的命运(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印度和中国同样给外人各种把柄,比如去新德里不能喝水(小心拉肚子),去北京不能喘气;小心得肺癌)...... 老印与其说是咱的强劲对手,不与说是咱的难兄难弟。俺对老印印象的转变是瞬间完成的。就那回冲锋枪扫射孩子之后,俺突然对老印兄弟倍感亲切。他们和咱一样,虽然爱沾小便宜,爱耍小聪明,爱使小伎俩,几天不洗头,几天不换衣,笑起来面相猥琐,走起来酸气扑鼻;房间里四处凌乱,油烟满地,可毕竟还是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公民好学生啊。与杀戮相比,狡猾算的了什么;与变态相比,卫生算的了什么;与堕落相比,炫耀算的了什么...... 老中和老印,象两架并驾齐驱的战车,弛聘在美国大地;象两条宽阔的支流,奔腾在主流之滨…在其他各色人种日益好逸恶劳,坐享其成,怨天尤人,听天由命之时,老中和老印(还有其他)似中流砥柱,挽狂澜于即倒力扶大厦于将倾,辛勤纳税,刻苦读书,还有谁比咱更良民? 可是有谁赏识咱呢(动不动还要把咱给杀光啥的)?良民无暇自夸旁人亦不夸之,旁人不夸更不鉴之,遂夫使良民猛自夸矣…(my Indian neighbor - strip club owner)
个人分类: 啼笑皆非|1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2014美国春晚
热度 13 水壶灌满 2014-2-3 04:09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ZLAUAngbT6k
401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美国FDA走下神坛
热度 2 ytsword 2014-1-30 09:22
http://www.guancha.cn/YouTianLong/2013_05_10_143556.shtml 2月11日,美国司法部就哈迪诉舒伦案向联邦地区法院哥伦比亚特区法庭提交申请,为包括食品与药品监督局(FDA)和美国卫生部在内的17名被告换了一位出庭经验丰富的辩护律师。显然,奥巴马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场因FDA对员工进行监控所引发的惊天丑闻不会以法院撤案而结束,因此他们不得不做好立案开庭的准备。 难容异议的FDA 保罗•哈迪是本案四个原告之一,他们曾是在FDA工作的科学家,负责检测新的医疗器械产品,以确保它们能够安全上市。他们在2008年发现因为FDA审批程序上的漏洞,几个获批的乳房X光设备和结肠镜检查设备有问题,会使患者置于极度危险的过量放射线之下。他们就此向FDA下属的放射科设备中心主任杰弗里•舒伦汇报此事,导致双方发生激烈争执。在和上级交涉无果之后,他们致信众议院能源与商贸委员会主席,指控FDA强迫他们修改产品审批的评论、结论和建议。 国会当时并未重视这件事,把联名信转交给了FDA让他们内部整改,结果暴露了这些有良心的科学家。FDA并没有采取任何改进措施,不得已,包括原告在内的9名科学家在2009年1月7日致信即将上任的奥巴马总统交接团队。在信中,这9人指控FDA审批过程中的腐败,管理不当,认为其后果将严重危及公共安全卫生和福利,并且指出他们已经遭到了FDA上级的报复。可没料到FDA耳目众多,这封信又被他们知道了。FDA在外界压力下没有对这9个人采取行动,却偷偷开始监控他们。 FDA先是在他们的电脑中安装间谍软件,通过该软件入侵了告密者的私人邮箱,破解了他们的密码,对他们键盘输入做记录,扫描硬盘上的文件,复制闪存上的文件,对屏幕实施截图,并保留上网历史记录。最后FDA查获了多达8万页的电脑档案。在这些披露出来的大量文件中,甚至还有FDA科学家出于人身安全考虑而写给奥巴马总统的求救信。尽管白宫三令五申要求各机构不能阻止员工披露机构的错误行为,但这些违法的间谍行径居然得到了FDA内部律师的批准。 通过这些档案,FDA对告密者策划的一切行动了如指掌。在2009年发现一个和FDA签约的独立医学研究员也加入了告密者的行列后,他们在第一时间解除了和他的合同,避免后者曝光FDA即将批准一个不安全也无效果的医疗设备的事实,从而成功地避免事态恶化。合同解除之后,该研究员以私人身份向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纽约时报》、美国国会揭发此事,最后在2010年3月28日由《纽约时报》就此事做了报道。很快,FDA接到了律师函,迫使他们采取行动平息此事,因为这个设备的制造商叫通用电气。 FDA先是向监察总长办公室报告这起曝光事件,要求刑事起诉告密者。然后又将此事交给内部事务办公室要求对告密者展开调查。被拒绝之后,FDA加紧了对告密者的电子监控,还将侦查范围扩大到了包括FDA雇员和前雇员、国会议员助理、独立医学研究人员和记者在内的21人,认为他们散布对FDA负面的谣言。为了给他们罗织罪名,FDA甚至截取了告密者和律师之间的保密通信,交给卫生部的律师要求对告密者严肃处理。后来还抢在告密者向监察部长报告之前先下手为强,在2010年7月给主要告密者安排了停薪留职,随后不再和他续约。 另外几个科学家在2011年初本打算将这事告到美国政府内部处理员工投诉的特别检察官办公室,但清楚他们一举一动的FDA先发制人炒了他们的鱿鱼。虽然特别检察官办公室调查认为FDA的确有过错,可FDA并不认错也不赔偿,认为他们是在保护制药公司的“商业机密”不被员工肆意传播。最后投诉转到了联邦地区法院哥伦比亚特区法庭,可FDA又以各种原因阻挠开庭,结果到现在法院都未能正式立案审理。尽管国会两党议员对此都十分愤慨,认为FDA无权监控下属的私人信件,但FDA在奥巴马政府的力挺下不为所动。 商业利益下的FDA FDA曾以审批异常严谨著称,也因此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巨大声誉。 在严格的监管之下,制药公司承担了极大的风险,不仅要对科研投入巨额资金,还要在审批上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一旦申请被拒绝,这些前期投入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有同类药物在国外上市,就算FDA获得批准新药上市,其经济价值也会严重缩水。为了简化FDA的审批程序,缩短新药上市周期,制药公司不遗余力地游说华盛顿的政客,在每场大选中都投入大量捐款。得到美国民众支持的FDA成功抵挡了来自白宫和国会的压力,让制药公司的努力一次次无功而返。这时候制药公司突然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盟友”:艾滋病。 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横扫全球,人类束手无策,无数人坐以待毙。在市场上找不到灵丹妙药的时候,美国民众在制药公司的煽动下将怒火撒向一直办事严苛的FDA,认为是他们过于谨慎的审批让治病救人的药物无法上市,眼睁睁地看着美国人死于艾滋。强大的游说集团不仅有老主顾共和党的支持,甚至得到了民主党人的认同。克林顿总统甫一上任,就表态希望FDA和制药公司改变过去敌对的态度,建立起更紧密更高效的关系,团结一致解决美国人民的难题。面对制药公司、美国总统、联邦国会和人民群众的“围剿”,FDA妥协了,从此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FDA曾以审批异常严谨著称,也因此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巨大声誉。 在国会授权下,FDA制订了一个“快速审批方案”,以加速批准那些治疗“严重疾病或威胁生命的疾病”的药物。很快,FDA的审批时间从1987年的33个月迅速降到1992年的19个月,而到了1996年部分药物的审批时间居然只有10周。在艾滋病活动人士的倡议下,治疗癌症、心脏病、基因疾病的药物纷纷加入到“快速审批”的大军中来。1997年,共和党国会立法正式认可FDA这一举措,推出三种审批程序,第一种“快速审批”耗时6个月以下,第二种“优先审批”耗时6个月,第三种则是传统审批程序。不仅如此,他们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个“付费系统”,以“扭转历史上制药公司和FDA的对立关系”。 因为FDA人手有限,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亟待“快速审批”的申请,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应对,付费系统就应运而生。如果制药公司要为某个药物申请快速审批,那么FDA为了应付这个审批所需要的额外花费则由制药公司承担,包括聘请新的质检员,新的办公设备,实验室仪器等各种开支。这点钱对于财大气粗的制药公司来说根本是九牛一毛。2009年FDA的全部预算为24亿美元,其中6.28亿来自制药公司。而到了2012年制药公司的付费高达10.33亿美元,2013年更预计逼近20亿美元,占了FDA全部预算开支的一半以上。在美国政府深陷经济危机的当下,捉襟见肘的联邦政府早就无力负担FDA的庞大开销,财政不独立的FDA也日渐被制药公司绑架。 这种新制度很快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一个药物是否有危害有时候不是人多力量大就可以检查出来的,恰恰只有时间才能够检验出真正的问题所在。FDA缩减了审批时间,固然让好药物及早投放市场解决了部分病患的燃眉之急,同时也让坏药物更早地危及了美国人民的健康。那些用制药公司的资金聘请来的质检员虽然名义上是FDA的员工,但大家都清楚谁才是真正的老板,在审批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情屡见不鲜,导致很多药物没有得到充分检验就投放市场。早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政府的审计部门就发现了问题,对FDA快速审批制度表示关切,十几年来,问题发展得越来越严重。 1993年到1996年,FDA批准上市的药物只有1.6%最后因为安全问题被下架;而到了1997至2000年,随着付费系统的建立,FDA批准的药物有5.3%被召回。而最近几年,FDA批准的医疗器械中高达15%被召回,仅2012年一年,就有价值5亿美元的问题设备退市。更糟的是,自FDA的付费系统建立之后,各种无效甚至有害的药物横行于世,数以千计的美国民众死于各种有害的药物:58人死于糖尿病药物Rezullin所导致的肝功能障碍;每年获利25亿元的Vioxx导致13.9万人遭受心脏病或中风,其中40%的患者因此死亡。而诸如治疗粉刺的Accutane,治疗糖尿病的Avandia和Actos,治疗癫痫的Depakote,以及避孕用的Yaz都在投放市场后被发现严重的副作用,不少患者仅仅因为治疗青春痘用错药而死。 政治斗争中的FDA FDA不仅成为商业利益的牺牲品,还成了党派斗争的替罪羊。为了一款堕胎药(米非司酮),两党围绕FDA进行了十余年的斗争,甚至将擂台摆到了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上。 1989年,老布什以危险性为由禁止从欧洲进口米非司酮,一名美国妇女甚至因为服用进口米非司酮导致药物被没收,案子打到最高院最后还败诉了。4年后,克林顿上任第三天就取消禁令批准进口,认为不能“用政治绑架妇女流产的权利”,同时让该药进入FDA审批程序。可没想到1994年中期选举民主党惨败,共和党国会迅速介入FDA的审批,就在米非司酮获得第一期批准的同时,FDA主管大卫•凯斯勒被迫下台。 之后两党为了FDA主管的人选又恶战连场,两年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而等到接替者去出席参议院任命听证会的时候,共和党参议员居然要她亲口保证不会“积极推动米非司酮获得最终批准”,最后才投下赞成票结束FDA两年多群龙无首的局面。不仅如此,共和党国会还两次动用财政权力出台两个专门针对米非司酮的拨款法案,让FDA完全没有资金对该药物进行进一步的审批。就这样,FDA审批米非司酮的进度也顿时慢了下来,迟迟无法获批上市。 到了2000年总统大选,克林顿强推FDA批准米非司酮终获成功,也让该药成了大选热门话题,两党候选人不得不就此问题站队。时任副总统的戈尔大力赞赏FDA的批准,认为该药物“对于美国妇女的健康安全以及她们基本的选择权至关重要”,而小布什立即反唇相讥,认为该批准根本就是一个“错误”,并誓言一旦当选将会立即创造一个“爱护生命的文化氛围”。一个堕胎药能抢占总统大选的头条,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首次。果然,布什当选之后FDA就立即对米非司酮增加了市场推广的限制,并在2005年发出致死警告。 更可笑的是,这个堕胎药居然是通过“快速审批”上市的。米非司酮既不比现有的堕胎手段疗效更好,怀孕也绝非如艾滋病、癌症一样是威胁生命的疾病,甚至怀孕本身在医学上都不一定被看作是一种疾病,却在政治力量的推动下抄了捷径。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FDA已经逐渐丧失其独立性,审批药物也不再以科学为唯一标准。米非司酮的上市给其他各种药物大开方便之门,到后来甚至连减肥药也通过“快速审批”上市,该机制逐渐被各制药公司所滥用。 一个无法摆脱政治压力,无法斩断商业利益,无法保障员工权益的FDA已经无法继续充当美国消费者的守护神了。
39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美国妞儿”的北京生活
热度 9 四合院的闲人 2014-1-29 12:05
“美国妞儿”的北京生活
“美国妞儿”的北京生活 四合院的闲人 露露是只牧羊犬与别种狗的结合,她的生活经历挺丰富。 先是从主人家走失,怀孕生子后(幼子被收养),在加州被收容,但加州有规定在数十日后,没人收养将被执行安乐死。于是波士顿一个宠物机构把她接来,先在一人家那收养了几个月,并在网上公布了露露的照片和情况。一天,被孩子们看中,办理了一切手续(交了400美元)后领回波士顿的家中。 短短一年,露露长了10磅,医生说务必减肥。 不久前,露露落地北京。北京的派出所办理狗证很方便,交一张一寸照片,1000元费用,做个登记, 约两周就领取了狗证。在机场交150元, 然后送到顺义的隔离站观察30天,免疫证明齐全,再交1000元管理费。 露露有双会说话的眼睛,很喜欢与人交往,只需几天就与家人熟悉。她终日喜欢让人抚摸,她会轻轻地走来把小脑袋放在你的腿上,如果能碰到你的手就用凉鼻头顶顶你,让你摸摸她。有时屋里的门都关上了,她会站在每个门前徘徊,似乎在思考问题。还有时,她会用前爪敲门。如果主人说,露露,NO。她就回到自己的窝里。如果门开一条小缝,就推开门走进来,抬起头看着你,似乎在说:你们在干啥呢?假如吃饭时间,她会抽动小鼻子反复地闻着,此时地上不能掉落吃食,她会毫不犹豫地吃掉。据说在流浪期间,留下找食品的毛病,喜欢闻食垃圾箱。 露露在主人离开时,会发出几声呜咽声,据说那是在哭。 露露,每天散步两次。上电梯时,她会乖乖地坐好,耐心等待。出门时遇到礼貌的北京狗狗,他们就打个招呼。不礼貌不对路的,露露会龇牙发出恐吓的声音,甚至狂叫一声,直到吓退对方。也许这就是露露6年的生存之道吧。 不少北京的大爷大妈看到露露迈着优雅的小步,由主人牵着走在路边时,都夸赞露露是个礼貌的好狗。因为北京的狗狗大多数都是不牵着,主人在狗后面慢悠悠的跟着,也不会走失。 露露的主人一定会把狗屎捡起来扔进垃圾箱,这是许多北京狗主人做不到的事情,也是最让人反感的事儿。 在主人的要求下,除了狗窝外,露露还占领了客厅最大的沙发,舒舒服服地伸长身体睡着。每当有人走过时,她微微睁开眼睛分辨一下,像在掌控着全家的全局,看看那里需要她的关爱和获得爱抚。她只给主人吻,那是她最爱的表示。 饮食方面也没有问题,狗粮通过网络购买方便快捷。洗澡也很方便,虽然不愿意,但露露也能逆来顺受。 最近小区里一只狗对露露一往情深,每次散步都陪同左右,大部分是在前面领队,护送一程。原来这只狗狗是流浪狗,住在户外楼的绿化带里。给他送去狗粮和水,也都接受了。 来自美国的露露小姐的北京生活正常规律,蛮有人情味的。 ——主人上班时,露露还会哭几声 ——接露露时的兴奋场景 以下是露露的特写,你喜欢那张? ——期待 ——无奈 ——那是什么? ——拍我吗? ——像狼吗? ——乖乖样 ——在闻东西 ——回窝了
个人分类: 家园|10057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分享 美国环境医学学会呼吁转基因食品的临时禁令
热度 1 ytsword 2014-1-22 17:31
作者:D.O.公共关系主席成员,美国环境医学学会董事会 Dr. Amy L. Dean 堪萨斯州威奇托——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今天发布了就转基因食物的意见书声明“转基因食物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并且需要转基因食物的临时禁令。举证了许多动物研究,AAEM认为“转基因食物和不利的健康影响之间不仅仅是偶然的联系”并且“转基因食品造成了毒理、过敏和免疫活动、后代健康、新陈代谢、生理和遗传的健康等方面的健康风险”AAEM呼吁:转基因食物的临时禁令,转基因食品直接长期的安全测试和标识的执行。 医生教育他们的病人、医学协会以及公众来避免转基因食物。 医师会考虑转基因食物在他们病人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更多的独立的长期科学研究开始收集数据来证实转基因食物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许多动物实验已经证明转基因食物导致机体不同器官的破坏。利用这些证据,为了我们病人和公众的健康转基因食物的临时禁令是必要的” Amy Dean医生,公共关系主席成员,美国环境医学科学院董事会成员认为。“医生或许正在观察到对他们病人的作用,但是不要知道怎样提出正确的问题” Jennifer Armstrong医生,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院长说到,“北美所消费的最普通的食物是转基因的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油。”AAEM的转基因食物意见书可以在http:aaemonline.org/gmopost.html下载.AAEM是一个致力于证实对环境健康临床作用的专业人员和医生组成的国际的协会。更多的信息请参阅www.aaemonline.org。 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AAEM成立于1965年,并且是是对人类和其环境的临床表现感兴趣的专业人员和医生组成的国际的协会,研究院对于人类个体和他们环境相互作用的知识的扩展感兴趣。AAEM为由暴漏于空气、食物和水中的生物和化学元素诱导的疾病识别、治理和预防提供的研究和教育。 原文如下: http://www.aaemonline.org/gmopost.html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 are "organisms in which the genetic material (DNA) has been altered in such a way that does not occur naturally." 1 This technology is also referred to as "genetic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or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and consists of randomly inserting genetic fragments of DNA from one organism to another, usually from a different species. For example, an artificial combination of genes that includes a gene to produce the pesticide Cry1Ab protein (commonly known as Bt toxin), originally found in Bacillus thuringiensis, is inserted in to the DNA of corn randomly. Both the location of the transferred gene sequence in the corn DNA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insertion differ with each insertion. The plant cells that have taken up the inserted gene are then grown in a lab using tissue culture and/or nutrient medium that allows them to develop into plants that are used to grow GM food crops. 2 Natural breeding processes have been safely utilized for the past several thousand years. In contrast, "GE crop technology abrogates natural reproductive processes, selection occurs at the single cell level, the procedure is highly mutagenic and routinely breeches genera barriers, and the technique has only been used commercially for 10 years." 3 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 safety assessment of GM foods has been based on the idea of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such that "if a new food is found to be substantially equivalent in composition and nutri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an existing food, it can be regarded as safe as the conventional food." 4 However, several animal studies indicate serious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GM food consumption including infertility, immune dysregulation, accelerated aging, dysregulat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cholesterol synthesis, insulin regulation, cell signaling, and protein formation, and changes in the liver, kidney, spleen and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There is more than a casual association between GM foods and adverse health effects. There is causation as defined by Hill's Criteria in the areas of strength of association, consistency, specificity, biological gradient, and biological plausibility. 5 The strength of association and consistency between GM foods and disease is confirmed in several animal studies. 2,6,7,8,9,10,11 Specificity of the association of GM foods and specific disease processes is also supported. Multiple animal studies show significant immune dysregulation, including upregulation of cytokines associated with asthma, allergy, and inflammation. 6,11 Animal studies also show altere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liver, including altered lipid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s well as cellular changes that could lead to accelerated aging and possibly lea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7,8,10 Changes in the kidney, pancreas and spleen have also been documented. 6,8,10 A recent 2008 study links GM corn with infertility, showing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offspring over time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litter weight in mice fed GM corn. 8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over 400 genes were found to be expressed differently in the mice fed GM corn. These are genes known to control protein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cell signaling, cholesterol synthesis, and insulin regulation. Studies also show intestinal damage in animals fed GM foods, including proliferative cell growth9 and disruption of the intestinal immune system. 6 Regarding biological gradient, one study, done by Kroghsbo, et al., has shown that rats fed transgenic Bt rice trended to a dose related response for Bt specific IgA. 11 Also, because of the mounting data, it is biologically plausible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to caus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in humans. In spite of this risk,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claims that GM foods can feed the world through production of higher crop yields. However, a recent report by 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reviewed 12 academic studies and indicates otherwise: "The several thousand field trials over the last 20 years for genes aimed at increasing operational or intrinsic yield (of crop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undertaking. Yet none of these field trials have resulted in increased yield in commercialized major food/feed crops, with the exception of Bt corn." 12 However, it was further stated that this increase is largely due to traditional breeding improvements. Therefore, because GM foods pose a serious health risk in the areas of toxicology, allergy and immune function,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metabolic, physiologic and genetic health and are without benefit, the AAEM believes that it is imperative to adopt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regulatory tools of the European Union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policy and serves as a foundation for several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13 The most commonly used definition is from the 1992 Rio Declaration that state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 precautionary approach shall be widely applied by States according to their capabilities. Where there are threats of serious or irreversible damage, lack of full scientific certainty shall not be used as a reason for postponing cost-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13 Another often used definition originated from an environmental mee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8 stating: "When an activity raises threats to the environment or human health, precautionar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even if some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s are not fully established scientifically. In this context, the proponent of an activity, rather than the public, should bear the burden of proof (of the safety of the activity)." 13 With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mind, because GM foods have not been properly test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and because there is ample evidence of probable harm, the AAEM asks: Physicians to educate their patients, the medical community, and the public to avoid GM foods when possible and provide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ncerning GM foods and health risks. Physicians to consider the possible role of GM foods in the disease processes of the patients they treat and to document any changes in patient health when changing from GM food to non-GM food. Our members, the medical community, and the independent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gather case studies potentially related to GM food consumption and health effects, begin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GM foods on human health, and conduct safe methods of determining the effect of GM foods on human health. For a moratorium on GM food, implementation of immediate long term independent safety testing, and labeling of GM foods, which is necessary for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consumers. (This statement was reviewed and approved by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 on May 8, 2009.) Submitted by Amy Dean, D.O. and Jennifer Armstrong, M.D. Bibliograph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Position Paper AAE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et).(2002). Foods derived from modern technology: 20 questions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vailable from: http://www.who.int/foodsafety/publications/biotech/20questions/en/index.php Smith, JM. Genetic Roulette. Fairfield: Yes Books.2007. p.10 Freese W, Schubert D. Safety testing and regula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Biotechnolog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Reviews. Nov 2004. 21. Society of Toxicology.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produced through biotechnology. Toxicol. Sci. 2003; 71:2-8. Hill, AB. The environment and disease: association or causation? Procee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965; 58:295-300. Finamore A, Roselli M, Britti S, et al. Intestinal and peripheral immune response to MON 810 maize ingestion in weaning and old mice. J Agric. Food Chem. 2008; 56(23):11533-11539. Malatesta M, Boraldi F, Annovi G, et al. A long-term study on female mice fed on a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effects on liver ageing. Histochem Cell Biol. 2008; 130:967-977. Velimirov A, Binter C, Zentek J. Biological effects of transgenic maize NK603xMON810 fed in long term reproduction studies in mice. Report-Federal Ministry of Health, Family and Youth. 2008. Ewen S, Pustzai A. Effects of diets contain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potatoes expressing Galanthus nivalis lectin on rat small intestine.Lancet. 354:1353-1354. Kilic A, Aday M. A three generational study with genetically modified Bt corn in rats: biochem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od Chem. Toxicol. 2008; 46(3):1164-1170. Kroghsbo S, Madsen C, Poulsen M, et al. Immunotoxicological studi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expression PHA-E lectin or Bt toxin in Wistar rats. Toxicology. 2008; 245:24-34. Gurain-Sherman,D. 2009. Failure to yield: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Cambridge (MA):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Lofstedt R.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risk, regulation and politics. Merton College, Oxford. 2002
个人分类: 健康|559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近年约400名神父因性侵儿童事件被解职
稻草 2014-1-19 10:25
据法新社报道,罗马教廷18日透露,在前任教皇本笃16世任内,由于神职人员被指性侵儿童的事件暴增,使得大约400名神父被解除了圣职。法新社的消息说,教廷发言人龙巴迪说:在2012年被解除神职人员约有100名,而2011年约有300名。   但是“教士猥亵事件受害者网路”(SNAP)表示,这些惩罚措施还不够。这个组织发表声明说:“教皇必须着手将掩盖性罪行的教士也解除职位,而不只是针对犯下性罪行的教士。除非这样,否则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2000年爆出在爱尔兰和美国,有关教士犯下性侵犯的罪行后,一些主教在事后给予掩盖,把犯罪的教士调走,以避免毁坏教廷的声誉,这类掩盖事件不断发生,让教廷震撼。本笃16世去年辞职,他曾经表示对犯错的神父绝不容忍。教廷表示,已接到地方教区数千起性侵的报告。(老任)
个人分类: 生活转帖|3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方舟子是否曾受雇于“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ZT)
热度 2 炎黄之子 2014-1-16 20:51
 根据方舟子不是“生物信息学家”这个事实,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在这个世界上,哪一个专业“生物信息公司”会聘任一个仅仅具备初级生物信息 学知识的人,担任咨询科学家?他们要向这个人“咨询”什么?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因为:方舟子从来就没有透露这家“生物信息公司”的名 称、地址、联系方式、业务内容,以及他自己向这个公司提供何种服务——即使在网友们五次三番地就此向他发出质问之后,方舟子仍旧是牙关紧闭,一个字儿也不 肯透露。方舟子说自己是“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哪个公司叫做“美国生物信息公司”,所以方舟子这样自报家门,就象有些网友指 出的那样,类似于说“我的博士学位来自美国某大学”,明显是既要显示自己的资格,又不愿意透露自己资格的来历。而越是这类遮遮掩掩的举动,就越是让人怀疑 其中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当然,对方舟子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怀疑”这个水平上,我们就不配说自己是在研究“方学”。作为一门学问,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之上。先看事实。    事实一:2001年6月15日,《科学时报》发表《直面中国学术腐败:在溃疡处撒“盐”》。其中说:“方舟子,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在生物 学领域,这是方舟子本人的专业,而且至今他在美国从事的也是生物学信息咨询工作,因此在这方面是有口皆碑的。”(http://www.xys.org /xys/netters/Fang-Zhouzi/Net/fzz_jxy.txt)。   事实二:2001年8月6日,方舟子在接受《新民周 刊》采访时,是这样回答“选择做自由职业者经济上有保障吗”这个问题的:“我把博士后研究时做的东西(克隆了一个基因)申请了专利,得到一笔钱,可以维持 基本生活费用。同时,我与人合作在国内开了个专门向国外留学生卖书的网站,还可以拿到一笔钱。此外,我还在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兼任咨询科学家。总之,我 还是攒了一些钱。”(苏庆先:《方舟子访谈:活跃在网络上的啄木鸟》,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 Zhouzi/science/xinmin1.txt)。   事实三:2001年8月10日,新华社记者熊蕾在《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生物化 学家发动反对道德败坏的网上战争》,其中说:“今年34岁的方在美国受的训练,是一家生物信息公司的咨询顾问(the 34-year-old Fang is a consultant to a bioinformatics company)”。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science_report.txt)。    事实四:2002年11月21日,《华夏时报》刊登韩福东的《方舟子笑谈生物技术》一文。方舟子在文章发表当天就将之转载到新语丝上,并标出其中“不够 准确”的地方。但下面这句话,方舟子是认可的:“目前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从事互联网开发、写作和兼任美国生物信息公司的咨询科学家。”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huaxiashibao.txt)。    事实五:2003年7月2日,方舟子在新华网面对视频观众说:“我的经济来源有几部分。第一,我有一个专利,几年前我在做研究的时候,我当时和同事们克 隆了一个基因,这个基因产品和艾滋病治疗有关系,所以有药厂买了我们这个专利,每年支付一些专利费用,这些可以保证我的一些基本生活费用。第二,有时间我 也给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做做咨询工作,这也有部分收入。第三,稿费也是我收入的一部分。虽然说没赚到什么钱,但是维持基本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新华 网:《海外学人方舟子谈“学术腐败”》,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 /xinhuanet2.txt)。   事实六:2004年4月3日,方舟子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采访时,对“你靠什么为生呢”这个问 题,是这么回答的:“我现在属于自由职业,收入比较杂一些。一个是我还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那个实验室就克隆了一个基因,这个基因跟艾滋病有一些关 系,可以用它来做药,药厂会支付专利费。还有就是我现在写了很多文章,出了八本书,有一部分稿费收入,我现在每个月要写好多文章,有一些属于专栏文章。” (央视国际:《方舟子:揭穿“皇帝新装”》,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40403 /100837_1.shtml)。   事实七:2005年5月,方舟子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当记者问他:“你靠什么维持自己的生活” 时,方舟子答曰:“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收入比较零散。例如,我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那个实验室克隆了一个基因,这个基因跟艾滋病有一些关系,可以用 它来做药,所以有药厂来用,这样他们会支付专利费。还有,我现在写了很多的文章,出了不少的书,有稿费收入,保障在国内的基本生活是足够了。”(曾繁旭、 吴虹飞、陈磊:《方舟子我是过渡人物》) 。【注:这段话,在后来方舟子自己公布的采访记录“洁本”中不见了。(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 Zhouzi/interview/nfrwzk.txt)。】   也就是说,方舟子的这个“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的头衔,在2001年 6月初次露面,到2003年以后发生了变化:雇佣方舟子的公司,从“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变成了“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而到2004年之后,他基本上 不再提及这个收入来源了。这种变化,固然可能是因为方舟子在美国的就业情况发生了改变——在2003年以前,他在“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担任咨询科学 家,在那以后,他只是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才给“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做做咨询工作”;而在2004年以后,方舟子这两样工作都不作了。   假如上 述推测是准确的,则我们又无法理解为什么方舟子在2004年第9期《科技中国》月刊上发表《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源于无知》一文时,在自己名下,仍旧注明自 己是“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这篇文章,极为罕见地没有被方舟子挂在新语丝的新到资料中。这当然可能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已经被他反复发表 了好几次,因此有自我抄袭、一稿多投的嫌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可能是他不愿意让海外华人知道他在国内显示的这个“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身份,以 免别人问他“HMM怎么个用法” 这类问题。)所以,合理的推测只能是:这“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和“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就是一个东西,这两个名称的后面,或者确有一个商业实体,或 者是方舟子的完全虚构。【注:根据熊蕾的那篇Science文章,方舟子所谓“生物信息公司”的英文是“bioinformatics company”,它的“直译”应该是“生物信息学公司”。但方舟子却一直将他的这个雇主称为“生物信息公司”。方舟子为什么要把这个“学”给删去?这是 方舟子的另一个秘密。】   那么,这个“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和“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是不是方舟子编造出来的呢?一般来说,象方舟子这样“最聪 明”的人,是绝不会去干自己认为“无益”的事情的。2001年正是方舟子“打假”生涯从网络走向中国主流媒体的关键一年,他还不至於一边“直面中国学术腐 败”,一边又毫无缘由地凭空捏造出一个虚假的学术身份。这种事情,对他有百害而无一利,愚者尚且不为,何况我们这位“智商高超”的“状元”、“博士”。再 说,我们也很难理解方舟子在2001年为什么要编造出一个自己到本专业之外的公司供职的谎言。这个谎言既容易被戳破,也不利於他的那个光辉形像——刚刚告 别科学实验室两年多,就去到一家商业公司打工,不要说“从小立志献身科学”的人干不来,即使是对科学稍微有点儿感情的人都很难办到。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媒 体对他如何养活自己的质疑,方舟子完全可以编造其他谎言,如说自己是为那家买去自己的专利的制药公司当“咨询科学家”。方舟子当然可能是看到了生物信息学 的“商机”,但以他所拥有的那点儿知识,他也断不会凭空捏造出一个“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的大帽子给自己戴上。   总之,根据以上事实,以及合乎common sense 的推理,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地说,从2001年起,方舟子确实在为某个“美国生物信息公司”或“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提供服务,并且从中获取报酬。
个人分类: zt|5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21 19:01 , Processed in 0.057618 second(s), 26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