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里程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美华裔医生张进助全球首个“三父母”婴儿诞生
热度 2 MingHao 2016-9-29 01:17
美国华裔科学家张进(John Zhang)用“三人”(three person)生育科技孕育的第一个宝宝已诞生。五个月大的男婴哈山(Abrahim Hassan)有父亲和母亲的正常DNA,加上一名捐赠者的一点“遗传密码”(genetic code)。   该杂志称,约旦女子沙班(Ibtisam Shaban)因患有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 syndrome ),全身四分之一的线粒体出现病变,导致了前两名子女夭折。因此,他们向纽约新希望生殖中心(New Hope Fertility Centre)的始创人张进(John Zhang)及其团队求助。   张进改采纺锤原核移植(Spindle Nuclear Transfer)技术,先移除沙班的卵子原核,再植入同被去除卵子原核的捐赠者卵子内,然后授精。张进团队成功以这种方法,制造了5个胚胎,仅得一个能成功孕育,并植入沙班体内。最终,沙班9个月后顺利诞下男婴。   张进表示,由于相关技术在美国尚未合法,他是在墨西哥替沙班施手术。目前全球唯一允许这种技术的是英国。   张进向“每日邮报”表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技术,这是历史上首次证实,来自三个人的基因信息可能帮助避免疾病。   有科学家表示,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此举开启了医学的新时代,可帮助有罕见遗传性疾病的家庭。不过也有科学家表示,哈山日后可能会出现基因病变,尚需继续观察。   早在2009年,张进就帮助一名49岁的高龄产妇成功诞下自己卵子培育的试管女婴,而这个冷冻胚胎是以产妇在48岁时产生的卵子授精而成。纽约邮报称,这可能创造了最高龄妇女卵子成功培育试管婴儿的历史。   张进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的研究,并于1991年获得了试管婴儿博士学位。之后来美,于纽约大学医学院进行深造,于2004年创立了新希望不孕症试管婴儿中心。
1192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暗物质探索是牛顿爱因斯坦之后物理学的里程碑
热度 1 稻草 2015-9-23 20:40
统一论给出了暗物质的理论模型,和数学计算公式,提示了暗物质的基本物理规律,然而,物理实验相对滞后。最近,这一滞后的情况正在改变。不过,实验把"暗物质"当作粒子来探测,显然是错误的。   新华网成都9月23日电(记者李华梁)全世 界最深的暗物质探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扩建进展顺利;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反射面单元面板开始拼装 ;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将于年底在酒泉择机发射……   近期,一批来自中国的科研 计划不断聚焦“宇宙幽灵”——暗物质。在寻找暗物质的道路上,中国身影越来越多。   “暗物质”被科学家比作“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天 空中的乌云”,是目前国际科研的最前沿领域之一。迄今的研究和分析表明,暗物质在宇宙中所占的份额远远超过目前人类可以看到的物质,通 常所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质量的5%。暗物质涉及宇宙产生和演化的一些最基本问题。   “与百年之前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即将诞生时类 似,现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又一次处在了十字路口。毫不夸张说,找到并研究暗物质,将是继哥白尼日心说、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 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之后,人们认识宇宙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岳骞说。   除了“上天”,国际上暗物质探测更多 的是“入地”,即在地下的极深实验室中进行探测,这样便可减少地球上无处不在的宇宙线干扰。   本世纪以来,国际上相继开展了20多个 暗物质探测实验,利用各种技术来寻找暗物质。特别是近年来,竞争更为激烈。来自意大利、美国、德国的实验组先后宣称发现了疑似轻质量暗 物质的信号,这些信号引起了科学界和公众的强烈兴趣。   以往中国科学家要想进行暗物质研究,只能借用国外的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 实验室顶部覆盖2.4公里的岩石,为目前全球最深的暗物质探测实验室。2010年启用后,有两个实验组进驻,分别是清华大学主导的CD EX实验和上海交通大学主导的PandaX实验。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主任程建平教授表示,从过去几十年国际地 下实验室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地下实验室特别是极深地下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一个国家提供综合性的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平台,是一个国 家关键性的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设施。   过去五年,中国在暗物质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2014年,CDEX实验组得到了目前点电极高纯锗 探测器在国际上最灵敏的实验结果,进一步缩小了暗物质可能存在的区域。PandaX实验组也于同年公布了一期实验获得的首批数据,对以 往国际上所有发现的疑似轻质量暗物质信号提出了质疑。   谈到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来自美国珀杜大学的物理学家拉斐尔·朗认为,两个实 验组最近发表的成果,真正使得中国暗物质搜寻努力“走到了国际社会的最前沿”。   目前,锦屏地下实验室正进行二期扩建,届时实验室总 容积将从目前的4000立方米扩容到约30万立方米,可容纳更多的实验组。   PandaX实验的规模也在扩大,“半吨级”实验将是世 界上同类实验的最大规模,灵敏度也比现有装置放大近20倍,并有望进入重质量暗物质信号区进行搜索。   中国“千人计划”专家、上海交 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季向东表示,随着实验探测灵敏度的提升,中国人有望率先找到理论预言的一类暗物质粒子,“我们已接近发现暗物质的边 缘”。   各国科学家都在摩拳擦掌,等待这一兴奋时刻的到来。暗物质探寻的竞争愈发激烈,人类认识暗物质的旅途或将迎来最后一段征程。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34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寻求真相(二)同性恋运动简要回顾 (ZT)
雨柔 2015-7-4 05:08
同性婚姻单单只是为了财产等权益吗?很多人并不知道同志运动其实是由同志精心策划的一个运动,它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准确地说,是由极端同运人士推动的。 大多数学者把同性恋运动的起源定於七○年代。当时產生的只不过是一些零星火花,但很快这个运动便燃烧起来。在一九七二和七三年间,他们成功的把同性恋从美国心理治疗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病例表中除名,自此同性恋不再是性倾向的失调(Sexual Disorder),而是名正言顺的、正常的、不同形式的性表达。对同性恋运动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自此而后,同性恋运动声势浩大,打入社会娱乐界、学术和教育界,现今又利用美国政治司法界盲目开放的弱点,入侵美国全社会。 他们的步伐是有计划的。他们利用传媒和各式各样的方法,有系统的把有利於同性恋的信息渗透整个社会阶层。一九八二年,Dennis Altman在他的文章<把全美同性恋化>(The Homosexualization of America),得意的扬言:「愈来愈多美国人的思想行為靠近同性恋者。」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同性恋者Marshall K. Kirk和Erastes Pill发表了一篇文章,<和平进攻:一个说服全美的同性恋战略蓝图>(Waging Peace: A Gay Battle Plan to Persuade Straight America)。他们是全美同性恋运动的领袖。该文提供了 同性恋运动三个基本方向: 1. 正常化同性恋倾向,使人对同性恋的抗拒心理降至最低,甚至成為麻木。手段则大量利用传媒,同性恋有名望的人和明星都可成為宣传的媒介,以达到社会大眾对同性恋形象的改观。 2. 刻意的勾划、突显同性恋者是受害者的形象,以博取广大社会的同情。 3. 妖魔化传统家庭的维护者,丑化他们的形象,把他们形容成压迫弱群、陈旧封建的恶魔,动輒把「同性恋恐惧症」加在这些人身上。 他们这样有系统、有计划的推动同性恋运动四十多年,他们定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同性恋运动的进一步目标,就是颠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他们是要社会认同所有乖谬、逆性的性行為、黄色刊物、乱伦、一夫多妻或多夫一妻等等。殊不知这场运动的战利品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这不是危言耸听,同性恋运动屡次尝试立法,把合法性交年龄降低。(一九九三年在夏威夷,十四岁;一九九四年在英国,十六岁)。一九九三年在华盛顿的同性恋大游行中(March for Gay Pride),他们的口号是:「我们来了,我们是同性恋,我们来的目的是你们的孩子。」(We’re here. We’re queer. And we’re coming after your children.) 他们的确来了,从学校政策到教师手册,他们已经成功将他们的理念植入教育系统当中,而很多人还在沉睡当中。。。。。。 本文参考”救救孩子-对同性恋运动的回应“
4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杨振宁的贡献是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
热度 9 岳东晓 2015-5-29 02:30
杨振宁的贡献是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 作者: 岳东晓 于 2011-6-30 05: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 科技 | 通用分类: 热点杂谈 | 已有8评论 小学生科普书里说,人类已知的基本相互作用有四种: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弱作用与强相互作用。引力理论首先是牛顿建立的,后来在爱因斯坦那里得到了完善。电磁作用经过了很多物理学家的研究,最后被麦克斯韦天才性的引入了位移电流的概念,写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一举构造了电动力学。后来,随着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发展,电磁理论在20世纪初被发展成为量子电动力学,简称QED。人类对他所存在的自然有了相当的理解。 然而这仍然只是皮毛。引力与电磁作用都属于长程作用,能在宏观距离上进行实验,因此,通过观测、实验,人们获取了相当多的知识。例如,法拉第虽然没有什么数学知识,但凭借良好的直觉,用电力线、磁力线等直观的实验、概念,就得出了许多深刻的结果,为最终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用我们所掌握的能量大小来衡量。直到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由大脑控制的动物的肌肉;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学会了控制利用电磁能,包括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释放的能量,用科学术语来说,这种能量的级别在几个电子伏左右。由此开始,人类开始探索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原子核和基本粒子。这个级别的能量高达多少亿电子伏,而它对应的距离则是极为微小,时间极短。要弄清自然界在这个层次的规律,我们必须能够像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麦克斯韦方程一样,写出精确的数学方程,描述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微观级别上实验、探索,困难重重。人们做了很多的实验,观测到各种间接现象,比如说放射性元素会发射一个电子,贝塔衰变,原子核裂变可能释放巨大的能量,人们还观测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粒子....光是给它们进行动物分类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更是毫无头绪,聪明的物理学家们也就是根据现象,根据QED,写写经验公式,基本是盲人摸象。 我们需要像麦克斯韦尔方程那样的方程,来精确描述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而我们所知的几乎为零。这需要天才性的理论突破。杨振宁博士在1954年的一篇论文,奠定了人类对这些相互作用的理解的基石。这篇论文的原文可见于这个链接: http://www.thphys.uni-heidelberg.de/~maniatis/LectureAdv/yang-mills.pdf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Yang-Mills规范场理论。这个理论教导人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程可以从对称性原理精确地推导出来。Yang-Mills的论文详细解决了SU(2)规范场的问题。在Yang-Mills后不久,其他物理学家把这个规范不变原理及方法运用到SU(2)xU(1)和SU(3),分别写下了弱电相互作用与强相互作用的方程。因此, 弱电相互作用与强相互作用的方程是杨振宁SU(2)理论的直接推广,也是其规范场原理和方法的直接运用。 有兴趣的可以读读这篇论文。下面我简单的总结一下。 所谓SU(2)就是一种2x2的特殊复数矩阵,如果这个矩阵的元素的值随空间变化,当它作用于一个粒子场的时候,相当于把场在每一点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旋转或者混合。杨振宁说,这种变化应该不影响最后观测的物理结果,也就是说,对应的物理在这种变换下是不变的,这种不变性也被称为对称性。 但是如果写下自由粒子(也就是没有相互作用)的方程,在这个SU(2)变换下,结果就不同了。这很容易看出来。由于这个“旋转”变换U随空间变化,d(Uf) = dU*f + U*df,与原来的df相比,多出了一个dU的项。 杨振宁说,OK,我们把这个d变成D = d + ig W,W是一些未知的类似于电磁场之类的场(规范场)(PS: 这在物理中叫做最小耦合),我们看能否通过W的变化,使粒子的方程保持不变。结果是YES。杨-米尔斯的论文随后推导出了这个W的方程,包括其动力学方程,并且进一步建立了它的量子化理论。对于2x2的SU(2)来说,一共有三个G矩阵,对应于三种规范场粒子。 杨振宁的理论几乎是横空出世,几乎是在规范不变的原理上破空导出了粒子相互作用的方程。但它或许有点超前了。刚出来的时候,遭到很多物理学家的质疑。物理学家PAULI在听杨振宁讲解其规范场理论时,据说多次打断他,质疑如何产生规范波色子的质量。 1960年代,在多名物理学家的努力下,杨的SU(2)理论被推广到SU(2)xU(1),加上对称自发破缺机制,从而构造出弱电统一理论,解决了弱相互作用的问题。而且,后来的实验发现了三个传递弱作用的粒子。 Yang-Mills理论更直接的推广是SU(3)。 在SU(3)规范场的基础上,物理学家们构造了量子色动力学(QCD),这个理论给出了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的方程. SU(3)是3x3的特殊复数矩阵,8个独立分量,也就是有八个G矩阵,因此 在这个理论有八种传递强作用的零质量胶子(gluon),被称为八种颜色。 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都一次次被实验验证为正确,被称为标准模型,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的最高层次。 事实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能够从规范场的角度导出。 基本的自然规律能够从如此简单的对称性原理--规范不变原理--完整地推导出来。 这一点,极为深刻。 简言之,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是人类已知的4中相互作用中两种(弱作用与强相互作用)的基础。或者说,50%的相互作用理论基于杨振宁。 500年后,人类文明如果仍然存在,杨振宁的名字将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里程碑 。 PS: D = d + ig W, 我们要求, (D\phi)^\prime = G D\phi (d + i g W^\prime) = G (d + ig W ) \phi 因此, dG \cdot \phi + G d\phi + ig W^\prime G \phi = Gd\phi + ig GW\phi 因此, ig W^\prime G \phi = ig GW\phi - dG \cdot \phi 我们得出, W^\prime = GWG^{-1} +i dG G^{-1}/g 以U(1) 为例, G= e^{ig\lambda(x)} , d G= ig d \lambda(x) e^{ig\lambda(x)} = ig \space d \lambda(x) \cdot G 其中 \lambda (x) 是一个实函数(而不是矩阵),G 对易, 因此 W^\prime = W - d\lambda (x) ,这正是电磁场的规范变换: A_{\mu}^\prime = A_{\mu} -\partial_{\mu} \lambda (x^\mu)
个人分类: 科普|609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转基因实验可以,推广不急,主粮不行
热度 8 稻草 2014-1-5 10:56
转基因,是人类在微观世界的重要发现,这一发现显然是具有生物学的里程碑作用。尽管如此,转基因的生物生理学仍然是空白一片,病理机制更是一块处女地,生态学也是刚刚开始,也就是说人类对生物学时代的到来,只是稍有发现,准备不足。 尤其是, 转基因如何应用,人类的认识水平还只是三岁的小孩。例如,人类缺乏大量的人体实验,凭小白鼠是远远不够的。例如艾滋病毒在猴子体内就没事,在人体内就不行。 因为转基因需要科学研究的经费,最终也是为了应用,所以,推广可以在少部分志愿者人群中进行,经过七代以上的人群跟踪,得出数据,就比较有说服力,是好,是坏,人类对转基因的应用也比较有把握了。 主粮是几乎所有人都食用的,在志愿者人群没有得出结论以前,请不要主粮推广,那样大家都成了小白鼠,太危险了。 又因为,人类的生物学理论上的不成熟,没有健全的数学模型,无法用计算机来对这种转基因食品进行模拟,因此,目前只能拿志愿者来实验了,这已经是很急功近利了。 基于此,我们不得不说: 转基因实验可以,推广不急,主粮不行。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4758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6 02:01 , Processed in 0.029322 second(s), 11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