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珍珠湾全球网 标签 中国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国人

相关日志

分享 共和国历代领导人的主要成就
热度 4 岳东晓 2013-1-28 13:13
毛周:朝鲜战争确立中国人的国际地位、赢得数十年和平;解放西藏;中国初步工业化;大规模扫盲;科学教育卫生大发展;对印度战争;军事现代化,原子弹、氢弹;二炮;导弹;卫星;核潜艇;珍宝岛之战;中美关系正常化;武力夺回西沙。主要理论:毛泽东思想(获世界公认)。 邓:对越反击战;改革开放;收回香港。主要理论: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 江朱:继续改革开放(完成加入WTO);J-10。主要理论:三个代表。 胡温:继续改革开放;载人航天、J-20、运-20、航母、DF21D;奥运;收复 黄岩岛 。主要理论:科学发展观(写入中共党章)。 习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祝愿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 上面是我的小结,肯定有不少遗漏,请补充。 另外,后一代的成就无疑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例如,没有毛泽东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外交成就,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没有基础;没有两弹一星,也不会有神舟飞船。
455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被日本人三光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
热度 7 岳东晓 2013-1-27 10:16
被日本人三光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
日本人的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其中烧光包括焚烧中国人的住房。 三光之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如何?根据英国人的记载,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生活水平之高,令英国人感到惭愧,中国人每天工作之余,就是喝茶、看戏、玩牌,社会治安良好,街道干干净净。 参见下图:
10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对白欧的征服与黑人的解放
热度 4 岳东晓 2013-1-27 04:53
黑人奥巴马当了美国总统,手提美国核按钮,指挥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奥巴马一句话,那些对中国一贯蛮横的日本财阀、军阀就吓得打摆子。美国黑人的成功当然不是一蹴而就。二战之后,美国黑人开始作为一个种族觉醒,开始了反对种族隔离,争取平等权利。 美国黑人为什么在二战后突然挺起来了、开始强烈要求人权、直到黑人成为美国总统?因为在二战期间,美国黑人大兵跟着白种美军一起横扫欧洲,打得轴心国没饭吃,意大利、德国的白种女人往往为了一块面包,向黑兵投怀送抱。即使在英国,当地白人女子也往往为分得一些军品,与黑人士兵交往。黑人民族自尊陡然复苏。 须知,当时在美国,黑男与白女交往经常是要受到私刑虐待(lynching)的,只要一个白人女子指控黑人男子,后者必死无疑。但在欧洲,美国白人士兵眼睁睁看着当地白人女子跟黑人士兵交往,虽然气恼、痛恨,却无计可施。因此,黑人在欧洲可以怀抱白种女人作乐。 根据这个网页 http://www.atlantic-times.com/archive_detail.php?recordID=1706, 【 10 percent of the documented cases it was supposedly the parents who compelled their daughters to have intercourse with the occupying Allied soldiers, according to the Geneva study. The goal was always the same: "The black soldiers were particularly sought-after as a source of food, candy and tobacco products“】。 (欧洲白人迫使其女儿与盟军士兵性交。而黑人士兵被特别追捧,作为食物、糖果与烟草的来源)。白女自动送上门都多的是,黑兵找白女自然容易的很,而且以德国的教育水平,白女大多算是书香之家,而美国黑人绝大多数来自贫穷的、低教育程度的社会底层。 处于饥饿状态的德意志民族意志被摧毁了。 尽管只是跟着美国白人作战, 作为征服者,原本底层的美国黑人第一次得到了自由与解放。 到1951年,黑人美军在德国生了约3000名混血婴儿, 这就是军事征服的直接结果 。 一位美国黑兵说道: "You know what the hell I learned? That a nigger ain't no different from nobody else." ("你知道我学到了什么吗?黑鬼不跟没什么其他人没有区别!“)。在欧洲如此,占领日本的黑人士兵更是自由了,日本人自己对此也很有体会,还拍过电影。 黑人回到美国却仍然要种族隔离,连坐车都得黑白分开。但欧洲的征服性经历已经唤醒了黑人的民族自尊。有部美国电影有个镜头,一群黑兵在美国进入一个路边酒吧,结果白人店主说老子不接待黑鬼,这些黑兵乖乖地、悻悻地离去,出去之后,突然醒悟到什么,拿着枪重新回来,枪指着白店主,后者虽然不情愿,还是提供了服务。二战后,美国黑人们终于从世代奴隶的心态走了出来,开始要求废除种族隔离,获得与白人平等的权利,直到黑人当选总统。 要知道,中国在被日本侵略(甲午)破坏之前, 人民生活水平几乎世界第一,连当时的英国人都自叹不如 (点击看图)。 被日本人三光之后,中国人首先看到的是家园被毁,但这些中国人的后代看到的只是自家出身贫寒、凄惨,不但没钱读书,还得为抢夺粮食互斗、互殴。由此,不免产生自卑心理,而看到其他中国人也是如此,则产生民族自卑。看了看倭寇靠抢来的财富营造的实力(包括教育程度等软实力),更觉得自己不如日本人,民族自卑心态更深。 这正是需要剿灭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原因。 如果你在日本看到的到处是烽火连天、残垣断壁,人们为抢夺粮食互相殴打,你的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我们中间有的人也许淡忘了日本对 中国犯下的罪行,甚至羡慕日本人的钱。这些人忘了,日本人今天吃的喝的用的,都只是他 们从我们祖先那抢走的黄金白银的利息的一个零头。 日本就好比是一个强盗与罪犯的家庭,它的儿子们在外面放火打劫杀人越货,用抢的财 宝建造了高楼大厦,个个穿得衣冠楚楚。 而被抢的中国,被洗劫一空,家破人亡,那些活下来的,身无分文,衣履破烂,食不果 腹,被强盗和强盗的朋友们鄙夷和践踏。珍珠湾全球网: 平倭策-珍珠湾全球网-岳东晓 - http://www.zhenzhubay.com/blog-2 ... -YtBM#ixzz2J78YPicr 】 不消灭日本军国主义,中国民族素质、民族自尊提不上去。中华民族这个富有创造力的优秀民族就无法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对人类的进化将是极大的损失。 珍珠湾全球网: 钓鱼岛上中日美谁渴望开战?-珍珠湾全球网 - http://www.zhenzhuba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61#ixzz2J7ENQUNH
11865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谁在试图阻遏中国灭倭大业
热度 6 岳东晓 2013-1-19 10:20
日本人像疯狗似地要对中国撕咬了,解放军包括第二炮兵已经做好准备,解放军将领们说:只要鬼子打第一枪,就让它们不能打第二枪。怎么能让鬼子无法打第二枪?那就是让日本军国主义从地球上永久消失。一旦武力荡除倭寇,中国将毫无疑问突破第二岛链、雄霸亚洲。通过使用高新技术摧毁日本军国主义,在世界劳动人民心目中树立中国强大、先进,中国人文明、伟大,中国产品靠得住、信得过的概念,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激发中华民族、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扫除倭寇是中国文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必须经过的一个标志性历史阶段、将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倭寇对中华民族构成的生存威胁一天没有排除,中国文明就一天不能说已经复兴。 日本鬼子已经准备开第一枪了,这是由倭寇历来的冒险性决定的。日本人的生存状态或者当主子,或者当奴才。当年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就是这种心理。日本人想的是,或者彻底打赢、征服全世界,或者干脆彻底灭亡。所以当年日本人跟美国拼了。目前倭寇也是处于这种状态。在鬼子看来,中国人是不会忘记血仇的,中日第三次战争是迟早的事,日本现在跟中国拼了,或许还有点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有鬼子挡在那,发展将陷入瓶颈。倭寇不灭,各种内政外交无法施行。而倭寇一除,全球华人(包括台湾)心向祖国不说,南海诸国也将主动放弃对中国的领土、领海要求,中国国内社会财富将大大增加、社会矛盾也将大大缓解。那种吓阻中国伐倭之战的图谋是在阻遏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对日正义之战不可避免,要打就要早打、大打,不惜抢先使用战略武器。美国人要来横插一杠,让他们再领教一下中国人的厉害。
109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美程序员雇中国人替自己上班
热度 5 新闻速递 2013-1-17 12:21
一位年薪六位数(美元)的美国程序员雇佣了中国沈阳的程序员替自己上班干活,自己天天逍遥自在,上班就是看视频、非死不可。。 每天中国程序员登陆该美国程序员的系统,替其编写程序。该美国程序员因“工作”质量优秀、交活及时经常得到好评,被尊为最佳程序员。 后来公司发现有人从中国登陆,以为遭到黑客入侵,雇佣安全公司进行调查。安全公司大为震惊,因为这个公司登陆必须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密码产生装置,而这个装置一直由美国员工带着,他人就坐在那里,对着屏幕。这怎么可能呢?经过各种分析也无法解释。 直到从这个美国程序员计算里发现了中国发来的账单。 这才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此人每年收入几十万美金,却只要付给中国人5万。 总的来说,这份工作给美国创造了几十万美金的GDP,给中国创造了5万的GDP。 美国网友们对此人纷纷表示赞赏,呵呵呵。 Outsourced: Employee Sends Own Job To China; Surfs Web by Bill Chappell January 16, 2013 3:00 PM What began as a company's suspicion that its infrastructure was being hacked turned into a case of a worker outsourcing his own job to a Chinese consulting firm, according to reports that cite an investigation by Verizon's security team. The man was earning a six-figure salary. The anonymous company, identified only as a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firm, asked Verizon's Web security personnel to look into data that showed its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was being accessed from China — even as the employee whose credentials were used to log in from overseas was sitting in the company's offices, using his computer. As Emil Protalinski writes at The Next Web, the company's security measures included a coded fob which, the investigating team learned, a code developer had shipped to Shenyang, China, so that a company there could perform his assigned work. And it turns out that the job done in China was above par — the employee's "code was clean, well written, and submitted in a timely fashion. Quarter after quarter, his performance review noted him as the best developer in the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Verizon Security Blog. It seems that Verizon has removed the page publishing this "case study" — either that, or it has merely become unavailable for some other reason. But a cached version of the story offers more details. The report, which assigns the inventive employee the fictitious name of "Bob," described him as a family guy in his 40s, with extensive software knowledge. After they were called in to look for rogue software that allowed hackers to perfectly mimic an employee's log-in, and maintain an active and secure connection, the investigators instead found "hundreds of .pdf notices from a third party contractor/developer in (you guessed it) Shenyang, China." The Verizon team even found that "Bob" kept a regular schedule at his office: 9:00 a.m. – Arrive and surf Reddit for a couple of hours. Watch cat videos 11:30 a.m. – Take lunch 1:00 p.m. – Ebay time. 2:00 – ish p.m Facebook updates – LinkedIn 4:30 p.m. – End of day update e-mail to management. 5:00 p.m. – Go home And as they learned, his schedule also included sending less than one-fifth of his salary to the Chinese firm. Verizon's investigators say the evidence they uncovered suggests "Bob" might have had similar arrangements at several companies. "All told, it looked like he earned several hundred thousand dollars a year, and only had to pay the Chinese consulting firm about fifty grand annually," according to the Security Blog. It is not yet clear whether "Bob" has read former kickboxer Tim Ferriss's book The 4-Hour Workweek, which explores ideas that include "Outsourcing Life" and "Disappearing Act: How to Escape the Office." http://www.npr.org/blogs/thetwo-way/2013/01/16/169528579/outsourced-employee-sends-own-job-to-china-surfs-web Case Study: Pro-active Log Review Might Be A Good Idea Andrew Valentine January 14th, 2013 With the New Year having arrived, it’s difficult not to reflect back on last year’s caseload. While the large-scale data breaches make the headlines and are widely discussed among security professionals, often the small and unknown cases are the ones that are remembered as being the most interesting from the investigators point of view. Every now and again a case comes along that, albeit small, still involves some unique attack vector – some clever and creative way that an attacker victimized an organization. It’s the unique one-offs, the ones that are different that often become the most memorable and most talked about amongst the investigators. Such a case came about in 2012. The scenario was as follows. We received a request from a US-based company asking for our help in understanding some anomalous activity that they were witnessing in their VPN logs. This organization had been slowly moving toward a more telecommuting oriented workforce, and they had therefore started to allow their developers to work from home on certain days.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they’d set up a fairly standard VPN concentrator approximately two years prior to our receiving their call. In early May 2012, after reading the 2012 DBIR, their IT security department decided that they should start actively monitoring logs being generated at the VPN concentrator. (As illustrated within our DBIR statistics, continual and pro-active log review happens basically never – only about 8% of breaches in 2011 were discovered by internal log review). So, they began scrutinizing daily VPN connections into their environment. What they found startled and surprised them: an open and active VPN connection from Shenyang, China! As in, this connection was LIVE when they discovered it. Besides the obvious, this discovery greatly unnerved security personnel for three main reasons: They’re a U.S.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company, and it was an unauthorized VPN connection from CHINA. The implications were severe and could not be overstated. The company implemented 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for these VPN connection. The second factor being a rotating token RSA key fob. If this security mechanism had been negotiated by an attacker, again, the implications were alarming. The developer whose credentials were being used was sitting at his desk in the office. Plainly stated, the VPN logs showed him logged in from China, yet the employee is right there, sitting at his desk, staring into his monitor. Shortly after making this discovery, they contacted our group for assistance. Based on what information they had obtained, the company initially suspected some kind of unknown malware that was able route traffic from a trusted internal connection to China, and then back. This was the only way they could intellectually resolve the authentication issue. What other explanation could there be? Our investigators spent the initial hours with the victim working to facilitat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ir network topology, segmentation, authentication, log collection and correlation and so on. One red flag that was immediately apparent to investigators was that this odd VPN connection from Shenyang was not new by any means. Unfortunately, available VPN logs only went back 6 months, but they showed almost daily connections from Shenyang, and occasionally these connections spanned the entire workday. In other words, not only were the intruders in the company’s environment on a frequent basis, but such had been the case for some time. Central to the investigation was the employee himself, the person whose credentials had been used to initiate and maintain a VPN connection from China. Employee profile –mid-40’s software developer versed in C, C++, perl, java, Ruby, php, python, etc. Relatively long tenure with the company, family man, inoffensive and quiet. Someone you wouldn’t look at twice in an elevator. For the sake of case study, let’s call him “Bob.” The company’s IT personnel were sure that the issue had to do with some kind of zero day malware that was able to initiate VPN connections from Bob’s desktop workstation via external proxy and then route that VPN traffic to China, only to be routed back to their concentrator. Yes, it is a bit of a convoluted theory, and like most convoluted theories, an incorrect one. As just a very basic investigative measure, once investigators acquired a forensic image of Bob’s desktop workstation, we worked to carve as many recoverable files out of unallocated disk space as possible. This would help to identify whether there had been malicious software on the system that may have been deleted. It would also serve to illustrate Bob’s work habits and potentially reveal anything he inadvertently downloaded onto his system. What we found surprised us – hundreds of .pdf invoices from a third party contractor/developer in (you guessed it) Shenyang, China. As it turns out, Bob had simply outsourced his own job to a Chinese consulting firm. Bob spent less that one fifth of his six-figure salary for a Chinese firm to do his job for him. Authentication was no problem, he physically FedExed his RSA token to China so that the third-party contractor could log-in under his credentials during the workday. It would appear that he was working an average 9 to 5 work day. Investigators checked his web browsing history, and that told the whole story. A typical ‘work day’ for Bob looked like this: 9:00 a.m. – Arrive and surf Reddit for a couple of hours. Watch cat videos 11:30 a.m. – Take lunch 1:00 p.m. – Ebay time. 2:00 – ish p.m Facebook updates – LinkedIn 4:30 p.m. – End of day update e-mail to management. 5:00 p.m. – Go home Evidence even suggested he had the same scam going across multiple companies in the area. All told, it looked like he earned several hundred thousand dollars a year, and only had to pay the Chinese consulting firm about fifty grand annually. The best part? Investigator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read through his performance reviews while working alongside HR. For the last several years in a row he received excellent remarks. His code was clean, well written, and submitted in a timely fashion. Quarter after quarter, his performance review noted him as the best developer in the building.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Monday, January 14th, 2013 at 2:46 pm and is filed under Editorial.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skip to the end and leave a response. Pinging is currently not allowed. Comments This is nearly unbelievable. Is he overpayed or are the chinese underpayed? Crazy story indeed. Posted by: Stephan Schielke on January 15th, 2013 at 9:39 pm “Quarter after quarter, his performance review noted him as the best developer in the building.” Elvis has left the building. Posted by: JoeThePimpernel on January 15th, 2013 at 9:45 pm So, we’re saying Bob’s activity here was frowned upon? Cause I’m betting no one explicitly mentioned this to him in the interview. Posted by: James on January 15th, 2013 at 10:09 pm Pretty cool idea apart from the whole scary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component. Would this be more acceptable (and maybe even encouraged) if there were an NDA in place and the company dealt with comicbooks instead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osted by: Bob on January 15th, 2013 at 10:26 pm Sounds like someone read “The 4 Hour Work Week” and decided to try it out… Posted by: Tony on January 15th, 2013 at 11:25 pm Sounds like a “4-Hour Workweek” success story. Posted by: mark zero on January 15th, 2013 at 11:39 pm Sooo… where’s the problem? He improved his personal profit and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his work, obviously. And all that by using standard business practices – get money to do the job, then pay someone else less to actually do it. This guy is an american hero and deserves a medal. I’d even go so far to call him a modern times Tom Sawyer, but since the chinese didn’t pay HIM to do his work, that’s just a little bit too far off. Posted by: Unterdosis on January 15th, 2013 at 11:47 pm ha ha ha smart guy hope they gave him a raise Posted by: emk on January 16th, 2013 at 12:23 am The worst part is his job meant something to the country. The best part we actuallu got the best out of China for cheap! Posted by: neil m on January 16th, 2013 at 12:41 am So this may have gone unnoticed for longer if the Chinese had come through a locally hosted VPS instead of making a direct connection? Posted by: Paul on January 16th, 2013 at 1:49 am Bob should have proxied the contractor’s connection through his home’s network. Posted by: Djilali on January 16th, 2013 at 1:52 am Gerät Job Bob! Posted by: Peter Schmitz on January 16th, 2013 at 1:58 am Surely that guy has to be promoted to manage a division that outsources sw dev to China. It’s the thing he is obviously very good at. Posted by: Alice on January 16th, 2013 at 3:13 am Sounds like they hired a lazy person to do a tech job. Perfect job because, according to Bill Gates, that is exactly what you want to do. “http://www.goodreads.com/quotes/568877-i-choose-a-lazy-person-to-do-a-hard-job” In typical fashion for tech people, he figured out the easiest way to do his job(s). Why is this news? It’s innovative, I’ll give him that. Sounds like he should be a high level manager instead of coding for a living. Maybe this is a clear example why most average people don’t understand tech people. Posted by: anon coward on January 16th, 2013 at 3:22 am So…. what was the name of the Chinese firm he was contracting with? They didn’t happen to list a phone number? Posted by: Tyler on January 16th, 2013 at 3:41 am So he managed a multi project setup, are able to communicate the requirements to remote “team members”, deals with different time zone, deliver in time, with good quality … Sounds like he was just in the wrong position. Posted by: ThoMo on January 16th, 2013 at 3:43 am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http://securityblog.verizonbusiness.com/2013/01/14/case-study-pro-active-log-review-might-be-a-good-idea/
14543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要学国学 和学习中的误区
黄种人 2013-1-14 14:39
为什么要学国学 和学习中的误区 2009年8月16日在北大的讲课提纲 潘启明   为什么要学国学?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中国到2018年才会好起来。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的时代。   我们要为它准备。   中国人现在最需要的,是民族魂,是全中华民族的统一思想,是13亿中国人都能接受的、切实可行的口号。   我们是未来的主人。   我们要在未来的大蛋糕上切一块。   这是我们学习的缘由。 ☆ ☆ ☆   但我们在学习中,有很多误区。   第一个误区,我们要向西方学习。   对中国人最适合的是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适合西方人,我们是学不来的。   历史上所有冲突都是文明的冲突。   历史证明,我们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学习,虔诚地拜他们为师,但结果永远是先生侵略学生,永远是先生欺负学生。   西方文化自顾不暇,更无从救中国。   只有中国文化才能救中国。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近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所有成功,都是中国文化的胜利。   最民族的也就是最国际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需要了解西方文化,这是文明冲突的需要。 ☆ ☆ ☆   第二个误区,民族复兴就是读经、穿汉服、恢复礼教、弹古筝箜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文化的复兴。复兴不是复旧,复兴不是复辟。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现存的的最古老的文化。   现存的、活生生的、而又最古老的,就是最有生命力的。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沉积。炎黄子孙片刻都不能离开。 ☆ ☆ ☆   第三个误区,三皇五帝是个人。   先秦古籍不是如是说。   说到华夏祖先,公认盘古开天地和三皇五帝。 许多人认为三皇五帝是八个领袖人物,其实我们的历史不是这样讲的。   根据《庄子》、《纲鉴易知录》的说法,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为三皇。《太平广记·老子》则称天、地、人为上三皇,而有巢、燧人、知生为下三皇。既然叫“氏”,就不是人名,而是氏族名。三皇就是有巢解决住、燧人解决吃、知生开始生产的三个历史时代。   五帝也不是五个人,而是以五行为 代表的周期:伏羲(木)、神农(火)、黄帝(土)、少昊(hào,音浩)(金)、颛顼(zhüanxü,音砖须)(水);喾(kù,音酷,嚳是其繁体) (木)、尧(火)、舜(土)、禹(金)、启。其中对中国文化进程影响比较大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这是一个由口耳相传到有文字纪年的过程。   伏羲氏进行畜牧、神农氏确立农业。伏羲、神农,没有氏的时候是人,冠以氏则应视为一个长达一个历史时期的占统治地位的氏族。   伏羲又叫庖羲,可见从物质上讲,伏羲文化的特点仍是厨房文化,是建立在新兴的畜牧业基础上时代的厨房文化。伏羲画卦结字,表明我们的先民在有物质生产的同时,也就有了精神的生产。   《纲鉴易知录》说神农“传八世”。提拔黄帝的和被黄帝替代的,是两个不同的“神农”。   黄帝之后,就不再冠以氏,也就是说,不再是氏族,而是个人了。   到了唐尧,我们就有连续的甲子纪年的记录了。《纲鉴易知录》认为,“甲辰,唐帝尧元载”。我们用甲子纪年推算上去,这个甲辰是公元前2357年。从天象记载推算,唐尧据今4500年。这个甲辰推算大致是不错的。 ☆ ☆ ☆   第四个误区,诸子百家只能争鸣不能兼容。   《汉书》不是如是说。   《庄子·天下》虽有“百家之学”之说,但“百”并非实际数目,不过是形容家数之多而已。   诸子百家,到汉代才有明确定义。 《汉书·艺文志》认为,并非百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究其实,诸子十家都是国家各部门管理经验的总结。   《汉书·艺文志》说,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 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指出道家纯系历史史实的记录,是“君人南面之术”。这里的“南面之术”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管理学。而 “君人”即可作动词翻译为“行政”,也可作名词翻译成“最高领导”。因此道家学说就是最高领导的管理之道。《汉书·艺文志》道家名下,有黄帝、伊尹、辛 甲、太公、老子、鬻子、文子、关尹子、庄子、列子、孙子、田子、鹗冠子等。   道家之外的其余诸家则是各管理部门的经验总结,不是个人闭门造车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政府各部门的管理之道。《汉书·艺文志》认为,以孔、孟、董仲舒为代表的 儒家,“出于司徒之官 ,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 阴 阳明教化”;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 法家,“出于理官 ,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名家,出于礼官 ,根据名位不同,确立礼数; 墨家,出于清庙之守 ,主持宗祀,选士上贤,处理民事,推行兼爱,不别亲疏; 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 ,“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 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 ,研究天文、律历、地理,术数、谶纬、象数、占验、卜筮,“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农家,“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伊尹说》、《天乙》、《黄帝说》、《封禅方说》、《百家》为代表的小说家,出于稗官,记载“街谈巷语、道听途说”;《鹗冠子》、《淮南子》、《吕氏春秋》等 杂家,“出于议官 。 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总之,诸家都是国家各部门管理经验的总结,无非都是“南面之术”(即管理之术)的实际应用。由于道 家出于史官,需要记载全国乃至各部门的活动,所以也可以说诸子不过是各部门“史官”对本部门的史实记载与归纳总结,因此诸子也可以说都由道家蜕化而来,实 为道家之别派。   当然,从艺文而言,除了易、书、 诗、乐、礼、春秋六艺,以及上述九家管理之道,还有诗赋、兵家、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数术、经方(中医)、房中、神仙、方技等,但后者一般认为 是术。《汉书·艺文志》认为,诗赋,“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兵家(包括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者,盖出古司马之 职,王官之武备也”;“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 生之实”;“五行者,五常之形气”;“蓍龟者,圣人之所用”;“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 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 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 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 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 其技术晻昧”。   对于诸子,司马迁独赞道家,他在 《太史公自序》中说,“《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 之术大详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摘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直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 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 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 ☆ ☆   第五个误区,周易是算命的。   中国古人从来都不是如是说。   历代都公认,易为六艺之首。能够称为中国文化之首的,当然绝不是我们今天在地摊上见到的算命先生的那点本事。   刘勰《文心雕龙》说“易惟谈天”,《周易参同契》说,“日月为易”,这至少说明易和天文学有关。   中国历代讲易,有从象、数、理上讲的,也有从变易、不易、对易上讲的,还有人认为,易者简易也,易者意也,易者医也,易者译也,译者一也,……,不一而足。   孔子、朱熹等,从易理上讲,则有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之说。   毛泽东把无极、太极、两仪、四象运用于中国革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无极即我们今天说的归零、空杯;毛泽东说是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主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太极,毛泽东说是把握全局,心中有数。   两仪,毛泽东说是两点论,和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   毛泽东说是准备不如意的事情,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要多看几步棋,要做出防风险预案。   孔子则在《系辞》说,易和每个人,和每件事都有关,只不过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其实《易经》是至简至易之道,孔子说在《系辞》中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简之善配至德。” ☆ ☆ ☆   第六个误区,中国人需要科学。   恩格斯不是如是说。他在《反杜林论》和《劳动在由猿变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中说,现代科学是静止地、孤立地、僵死地、形而上学地研究世界,是过高估价自己的。   所谓科学,就是把本来一个完整统一的世界,人为地割裂开来,分成数、理、化、生物、地理之类的学科,孤立地研究;就是把本来一个活生生的人,把他解剖成心脏、腰子、大肠、肚子等一堆肉,僵死地研究。   这种研究的结果,必定见木不见林,必定失衡,必定造成地球这一人类唯一的家园都要遭到污染和破坏的结果。   《圣经》讲,这是吃智慧果的“原罪”。   爱因斯坦于1953年给美国加利 福尼亚州圣马托(San Mateo)的J.E.斯威策(Switzre)的复信中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 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 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据商务版《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574页)   而研究高能物理的学者们,首先看到用西方科学研究粒子,是测不准的,纷纷向中国文化求救。   现代西方人看重中国的,就是中国连绵不断的五千年文化。   中国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的五千年,就证明有它的生命力,有它的普适性。   这就是天人合一,就是敬天畏天,法自然,不破坏自然,复命(归根返元),回归自然。   这就是它的会当登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它的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平衡观念、和谐观念;这就是它的有生有克的五行生克观念。   这就是它的求大同存小异,和平共处,尊重多样性的观念;这就是《内经》说的,“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好的是和谐的多样性,不好的是貌合而神离。) ☆ ☆ ☆   第七个误区,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医院和医生。   《黄帝内经》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摄生比治病更重要,所以《内经》开篇,先讲摄生、养生。   中国人认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国学学好了,可以治国,可以治军,可以治病,也可以治气,治身。气、身、家、乡、邦、国、天下,事不同而理同。   国学认为人人可以为圣贤,人人可以为医生。   国学认为食药同源。   中国人普遍了解的经络,西方的解剖学根本就找不到,可见西医缺憾到什么程度。   中国的药店,座右铭是,“唯愿天下人无病,宁肯店中药发霉”,这和西方制药厂专门生产治不好病又治不死人的高价药完全是天壤之别。 ☆ ☆ ☆   第八个误区,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危机是人为的。是资本主义的特征。中国二千年都没有。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两极分化,是个人主义,是吃独食,是资本家、金融大鳄的贪婪。   这是和西方的从局部、从个体出发、见木不见林,不能居高临下,没有全局观念、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相一致的。   国学历来注重把握全局、心中有数。   中国人在处理经济问题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而是集体,至少是家。养家糊口,家在口前。   中国人不是自私自利的,而是有责任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国人的特质。   《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中国“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家国天下为要的思想,在四千年前的唐尧时代就奠定下来了。   试想,如果没有个人主义,没有贪婪,没有残酷剥削,那里会有经济危机?即便出现天灾,也会一方有难,八方援助。汶川地震时的中国,不就是五千年中国缩影吗? ☆ ☆ ☆   认识的误区,远不止这八个,思维的定式,数不胜数,我们生活在谬误中。   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我们往往因为时、空、立脚点、观察角度、观察的高度、自己的阅历和知识,从而形成不同认识的误区和思维的定式。   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瞎子摸象。   六个瞎子摸象,每人都摸到一点。 摸到耳朵的说象像扇子。摸到腿的说象像柱子。摸到身子的说象像一面墙。摸到尾巴的说象像绳子。摸到鼻子的说象像管子。摸到牙的说象像萝卜。都说自己是对 的,都指责别人不对。他们谁对谁错?他们六个,是谁也说服不了其他人的。只有明眼人看到全象,才知道他们六人,都是又对又不对。   国学强调证验。中国人不注重形式逻辑。《老子》81章,章与章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但《老子》五千言,每一句话,都是中国历史个案的纪录和总结,每一句话,都有个案做支持。中国人不需要去评判它的对错,几千年来,中国人只是用自己的活动、自己的行为去证验它。   国学富于案例。中国讲究道与经, 道原本是道路,经原本是路径,衍伸而为方法。《春秋》、《国语》、《国策》、《左传》、《资治通鉴》、《二十五史》记载的全是案例。没有假说,没有定理, 没有推论,因此不需要西方科学的逻辑证明和实证两种方法,也不需要像西方教科书那样,二、三年就要出新版。没有说教,只有叙事,所以甲可以有甲的理解,乙 可以有乙的说明,而国学认为,只要能自圆其说,就都是正确的。上帝给每条狗一个喉咙,谁能说黑狗叫出来的就是真理,而白狗叫出来的就是谬误。懂此,我们就 懂释迦牟尼为什么不分辨了。   打破思维定式,走出认识误区。是我们现在必须做的。而国学的证验和案例,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维定式和认识误区。案例给你启示,而证验破除你的定式和误区。 ☆ ☆ ☆   归零、空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是无极。而无极位居周易易理之首,即无极位居无极到太极,到两仪,到四象,到八卦,到六十四卦之首。   老子说,“复命曰常”,“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中国人是以简驭繁的。而复命也即归根返元,知和也即和谐求大同,则是中国人最常做的。 ☆ ☆ ☆   我们需要解放思想,健全人格,挑战生命极限。   这是所有先进文化的共同追求。   所有的先进文化都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是涉及人的解放的问题。而人的解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这就是思想、人格和身体。说得通俗一点,解放也就是健康,不健康是解放不了的。   联合国健康三定义是思想健康、人际关系健康、身体健康。   思想健康讲的是思想解放的问题, 是认知的问题,是智的问题,是智商的问题;人际关系健康是人格健全的问题,是人格回归的问题,是德的问题,是情商的问题,是知和的问题;身体健康,是开发 人的潜能的问题,是生命的问题,是挑战生命的极限的问题,是求生求寿的问题,是驻颜的题,是复命的问题。   毛泽东讲德、智、体三好,是这三个方面。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主是思想解放,民权是人际关系,民生是生命、是身体。   西方的民主自由,是思想解放,平等是人际关系,博爱是生命。   中国的三教也是如此分类的。   孔子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是思想,性是人格,命是生命。   释家说,“明心见性”,又求往生与来生。心是思想,性是人格,往生来生是命。   被道教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说,大易黄老炉火三道由一。大易是思想解放,黄老是价格回归,炉火的开发人体潜能挑战生命极限。   老子《道德经》说,知和曰常,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易经》是至简至易之道,是中国文化的六经之首。   只有梳理,才能找到简至易之道。   《内经》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我们必须找到共同的地方,才能和谐。如果察异,那就只有争论不休了。   如果看不到所有的先进文化都是相通的,就会错误的认为中国没有民主、自由、平等、博爱。   如果看不到所有的先进文化都是相通的,就会错误地只从字面上向西方学习。学习的结果,民主就变成无政府主义、自由就变成自由主义、平等就变成平均主义。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所有的先进文化都是相通的,我们就会和而不同,在和谐的环境中,享受多样性。   未来世界是和谐的。因为我们求同,因为我们求大同存小异,因为我们中国人的理想是大同世界。   最民族的,就是最国际的。   肯定多样性,文明的冲突就会变成文明的和谐。   为此,我们热爱国学;为此,我们学习国学;为此,我们发扬国学。
个人分类: 潘启明 老师|591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人海外生存之惑 — 之十~ 之十一 (全文完)
热度 1 燕山红场 2013-1-11 04:26
之十: 婚姻篇   很多幸福的异国情侣,他们需要相当的磨合期。   某位朋友给我讲了个笑话。某天半夜家里电话铃声响起,她迷迷糊糊的拿起听筒,一听是老妈的声音,朋友急了一下惊醒,以为有什么紧急情况。结果她老妈在电话里急急的说,“你得让你男朋友把胡子刮了,留着胡子好老气啊!”朋友哭笑不得,“妈,你大半夜把我吵醒就是为了这个啊!”   一直以来,这位朋友的异国婚恋是不为父母赞同的。首先找了个不会说中文的老外,而且还比她大10来岁,还留着胡子(这个理由比较搞笑)。女儿看来得长期生活在海外了,父母怎么放得下。屡屡劝回,朋友坚决:难得碰到有情人,且她已经习惯了此地安逸,颇有与世无争的生活,有必要回去么?   剩女和鬼佬   前日碰到一位来英国旅游的艺术家,交谈甚欢,如逢知己。她回国前托付我一奇怪的差事:国内有一朋友,年纪30出头,在杂志社兼差,长得不算漂亮但气质不错。在国内的婚姻市场,她这样类型的女孩子显然处于劣势了,男性们都瞄准年轻、漂亮的女性。于是她托付这位艺术家,以为她交友甚阔,可以帮忙介绍对象。艺术家物色已久,难以完成托付,觉得惭愧。见到我,以为英国应该资源丰富,可以开拓一下。   这大概是我接到的最奇怪的托付了。而且当事人还在国内。   某女性朋友出国前备受一婚恋机构骚扰。对方号称会员多为高收入金领,屡屡劝我友加入,声称约会对象多为高端成功人士,如何有种种利益所得,连约会期间所收礼物皆为顶尖名牌,一旦约会成功便可迅速跻身上流社会,省却一人多年辛苦奋斗云云。对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为朋友进行利弊分析,“你现在28岁,正是好年华,此时不嫁,更待何时?女人一过30岁,市场价值不是打对折,而是打1折!”。朋友工作忙碌,无心应付,不胜其扰,最后不得不告诉对方她准备出国。对方口气立即软下来了,“噢,你要出国,那你就会成香馍馍了。”朋友诧异不已,视为笑谈,并未在意。   当然她并非为嫁老外出国,她自有自己的学业、职业规划。不过,过来人说中国姑娘在国外还是颇受欢迎的。无关长相,无关年纪,老外(鬼佬)们看重的是另一种美:东方、自立、个性、特别等等,和中国传统的以温柔佳人为美的观念毫不相同。所以大概剩女们在这里嫁出的机率还是有不少吧。   总有不少姑娘感叹来英国留学的以女性居多,中国男性比较少。如此,男性们大概会生出优越感,万花丛中,选择众多,何苦急于安定,而且他们大概对“大龄”一事还比较在意。这样的背景之下剩女们把眼光投向老外也是有理有因。而从现实利益考虑,找个洋老公也有利于更快安定,在签证身份上省却多年奋斗。当然会有人指责她们功利、崇洋媚外等等。外人看的永远是热闹。男女婚恋,彼此情投意合,愿意一起度过一生,共担风雨共享荣辱,便可以,无关他人非议。   嫁不嫁?朋友圈子离流传着一桩灰姑娘的跨国婚恋故事。外企小职员,不算出众的容貌,却嫁给了公司全球副总裁,现移居北欧,专心相夫教子。这大概是不少待嫁姑娘们的梦想了,比电影桥段还精彩。殊不知,跨国婚恋背后多年的文化磨合、冲突、调整,是复杂而耗力的,并不如表面风光。两类人,两种性别,两种国籍,两种文化背景,能完全和睦相处多么不容易。很多幸福的异国情侣,他们大多走过了或长或短的磨合期。   先从饮食上说起,你的洋男友是否能接受重口味中餐,老外的cheese, fish and chips,英式gravy, Sunday roast 你是否能接受得了,都是问号。如果两人能在“吃”上达成一致,彼此都不介意尝试中西美食,这会是一个好的基础。事实上,不少情侣因为对“吃”的共同爱好,关系日益加深。   中国女性大都习惯了凡事男人付账,买单是男人的事情,国外则不尽然,大家彼此独立,没有谁有义务支付你的开支。当然婚后有按能力大小分担比例之说,但是如果你想吃白食,不贡献,这样成功的机会大概是较小的。有位朋友坚信“经济独立赢得魅力”,她说,“西方人,特别有钱人,最怕你白吃白喝,不工作。而且,久而久之人也会失去光彩”。她的洋老公是个十足的金领,恋爱之初,她拼命工作,拼命赚钱,表示本姑娘根本不需要你的钱。最后还是老公劝她歇歇,希望有时间多过二人世界。当然,老公也从最开始的谨慎、小气、吝啬,到后来出手越来越大方,并担保她以后的生活无忧。尽管如此,朋友还是从没有停下工作。   女人恋爱大多是想成家结婚生子的。英国男人在婚姻问题上大多还是小心翼翼的。因为一旦离婚,损失惨重,抚养费、财产分割等等,都是不小的开支。所以你是和这个人以伴侣身份共度一生,还是夫妻身份,你自己要掂量好了。也许他根本无心婚姻,也许曾经沧海,并不想再婚等等。   文化上的不能共鸣会是另一个深层且难以言说的原因。这个文化除了吃喝,除了经济因素,还有众多其他复杂的感觉。有个女友说,“我并不喜欢英国流行的电视节目,而我也不能拉我老公一起在PPS上看流行电视剧,一起看Sky上的凤凰卫视欧洲台;当听到一首流行歌曲,颇有感触的时候,更无法与他分享。这个时候,还是多少会有点失落的……”。这种失落甚至包括对母语的思念。当初来英国是为了排除万难,攻克英文,如今在海外久了,却常常想念飙普通话的感觉,只有靠煲电话粥,或者约在英的中国朋友们聚会来排解了。   还有,中国人看重亲情,家庭文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好多父母把女婿当大半个儿子看待。父母当然希望可以和女婿拉拉家常了,你找了个洋人,语言沟通都成问题,这感情如何传递,关系如何加深呢?不仅父母担忧,你自己大概都要担心了。学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要花多少年培养他呢?这个大概也是个不小的难题吧?   不过,一旦寻得外国有情郎,还是好处不少,我身边就有好多幸福的跨国恋人,她们的经验之谈也许可以分享一二:国外相对诱惑少,不像国内时时提心吊胆的担心二奶,三奶入侵;男士们大多比较绅士(至少表面功夫做得还不错),请、谢谢,还有赞美之词,常不离口——这点女性们很受用,被尊重被赞美的感觉很不错对吧?他们大多比较忠诚,轻易不结婚,一旦结婚,还是比较重视情感和家庭;国外生活相当安逸、简单,除了工作,就是家务、园艺、带孩子、乡村旅游休闲等等。相比国内的嘈杂,热闹,人情关系复杂,这里确实是另一番天地。说起来,好处也有不少,你准备嫁在此地了么?   当然,从来没有听说婚姻是可以按既定规则走的,也不是说你充满期待一心想嫁明日便可以遇到有心人。感情从来都要经历寻寻觅觅,百转千回,才会遇到那个适合你的人。等你真遇到了一个洋老公,仔细考虑利害得失也是理所当然。选择一个国家就是选择一种生活,选择一类伴侣更是如此。你和老外老公是否彼此开明,放开心胸去了解对方文化、习俗,在沟通、磨合中学习和了解对方?你的家人是否愿意接受这个洋女婿?客居他乡,你是否会学着在文化、语言上排解自己的思乡情绪?还有你们二人将来的生活安排,是否计划回国因为那里可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诸如种种,少不了细细思量。   不过,一旦决心嫁了,就努力挖掘幸福吧,很多过来人说:“婚姻快不快乐,就看你投入多不多了!”。 之十一: 身份篇   一位朋友,在高技移民路途上煎熬中,用她的话说是在坐“移民监”。还有两年,倒是有盼头,但是她时时惶惑,是否这条路走对了?   她在国内拥有骄人的职业,接触的都是上层名流,顺风顺水。来英国充电,本是为了更好的回国发展,结果毕业后立刻办了高技。这就是既来之,且安之的心理。既然来了,何不整个英国护照,不就5年吗,工作,工作,晃荡就过去了。   谁料求职之路并不顺畅。3年了,工作换来换去,并不如意,眼下在一英方公司猫着,办公室小姐,朝九晚五,工作内容乏味,纯粹为了糊口。她常觉得自己浪费光阴,做着和自己才干,梦想并不相干的事。可是已然在这条移民路上,不能说撤就撤,只好咬牙坚持下去。   一纸护照不久前,来英国10年的凌先生庆祝他获得了永居身份。获取身份后他回国了一趟,却发现种种不适应。“国内很实际,如果你穿得不好,别人会看低你;吃饭,应酬,到处讲究的是排场;到处送礼,人情往来,热是热闹,但是有些疲累。”显然已经不适应国内的生活了,规矩的英式生活,人情简单,往来有序,反而是他最喜欢的。   他做的室内装修工作,没想到是在英国经济不景气状态下的一匹黑马,他项目越做越多,收入可观。获得英国身份后,他立即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准备扩大营业。   英国护照,到底可以给你多少好处?一位来英10多年的资深教育届人士,显然是积极拥护者。他觉得英国给他安全感,尤其在医疗,教育,养老方面。   "国内人拼命存钱干什么?为了养老,为了看病。在英国,你完全不用担心这些,病,大手术,根本不用你操心,病房里吃住,看护得好好的。老了,基本养老金够你生活了。孩子教育是一大笔开支,你也不用太操心,除非你上私立学校。"他解释到。常年参加学术会议的他,觉得英国护照的最明显的一个便利就是方便,可以省去排队,申请签证的麻烦。   对于是否拿英国身份这件事,某女士回应得更加干脆,“如果你要在英国生活,当然是要有身份,就这么简单!”。   你我的选择除去了以然受益的一群人,走在移民路上的一群人,还有一批人就是城外观望者。他们大多还在英国试水期,努力寻找安身立命的方式。因此问题,困惑,选择接踵而来。   眼下工作难寻,要长期耗在这里么?时间,金钱,青春都是不小的成本。长期耗下去,说得好听些是获得海外经验,体验人生,可是到最后你很难不在这本账上斤斤计较。很少有人可以一面安心在麦当劳打工,一面诗情画意的活着,追寻理想,比如写作,比如画画。   国内的花花世界诱惑不少,呼声很高,回去的工作机会似乎要比在异国他乡漂泊精彩得多。国内一刚毕业的研究生朋友,喜滋滋的跟朋友们宣告她的几分工作邀请,年薪都是在14万以上,还有奖金,而且是国内顶尖的公司,如此美差,你还在国外耗什么?   而且长此以往,还怕心态受挫。有位在海外呆了3年多,事业屡屡不顺的朋友回国省亲,被朋友爆出性格大变。原来积极阳光,热情开朗的她,却变得比较沉默寡言。海外生活不顺的她,如今事事谨慎,人的自信锋芒也被磨去大半。还有人变得则像英国祥林嫂,逢人便处处抱怨,感叹处境不如意。这样对人心态上的损伤,才是最可怕的。   虽然也有不少在国内经历了繁华热闹,来英国寻求简单宁静生活的人。如此,他们做着简单的工作,生活却也有滋有味。可是在一个新的国家安定下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大到求职买房,小到交友生活,都是一个漫长的融入的过程。在决定好了走这条路前,是否该想想自己要什么?不要盲目跟风,看别人拿了个英国护照,我也拿一个。也许这个护照并不适合你,也并不一定给你带来多少好处?换个土壤,回到国内,或许你就虎虎生风,事业生活风声水起呢。   但是如果决定了要走这条路,不管是获取身份后回国发展,还是继续留在英国生活,既然在这条路上,就好好的充满期待的走下去。无论哪种选择,这段海外的经历都是弥足珍贵的,对么?记得出国前的你,憧憬的不就是来到文化醇厚的英国,学习英语,熟悉英式文化,获得高教文凭么?如今毕业,已算顺利完成目标。接下来如何走,何种经历都算是额外的奖赏了,你说呢?(作者:许意)
1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人海外生存之惑 — 之八~ 之九
燕山红场 2013-1-11 04:21
之八: 创业篇   英国继续推出投资移民政策,T1企业家移民签证只需要投入20万英镑,门槛还不算太高。可以自己当老板,也可以获得身份,创业,似乎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创业的心   "我每次回中国都好像看到有无数的商机,而每次都没有狠下心来自己创业。如今,身边朋友一个个都在创业路上了,一年半载,初具规模,也是不小的成就了。看看自己,有些遗憾。"说话的这位朋友是位青年才俊,来英数年,已经在一外资公司做到高层。收入、地位都不错,但常常有"给他人做嫁衣"之感,事业上忙忙碌碌,总觉在是给他人锦上添花。   最近身边朋友纷纷摩拳擦掌,准备下海创业。有位金领,是圈内的钻石王老五,欲图辞去高薪之职,自己独立山头。无它,最直接的理由,他每年为公司创造上亿英镑业绩,所获不过是零头。"有了公司这个平台,你才有机会创造好业绩,非你一人之功。"我刁钻追问。"不错,但我想摆脱这种疲于奔命,没日没夜的状态,哪怕收入少一点。创业,期望有自己的自由度。"他解释道。   这些创业者大概可以归为几类。一类人,自己在公司就职几年,经验、阅历、人脉都已经积攒到一定程度,给人打工,已然倦怠,不过是技能的重复,没有新意。而此时年华正好,30出头,阅历相当,自立门户显然是最好时机。黄金年龄就在这几年,再过几年,大概也就无心创业了,寻求稳定安乐去了。所以就在此时,放手博一下,纵然失败也不后悔曾经尝试。就算失败,也仍然可以回来打工,反正过去的基础还在,再寻份工作也不是难事。   另有些人,大概就图个小本经营,类似自由职业者,不求日进斗金,但求有闲有自由,小本创业,图的就是个温饱和自在。这样的心态,也很普遍。还有一类人则是刚出校门就走在了创业的路上。在英国,你会看到不少长着娃娃脸的老板们,不过是26,7岁,可是公司已经初具规模,人人尊称为“总”。中国背景,英国地理,这样的双重优势给创业带来了独特的便利。中国热,使国外投资商、生意人纷纷想踏上中国寻找商机;发展中的中国公司,极其希望能迈出去,海外试水。大局看来,机会仿佛是无穷的,就看你怎么挖掘,看你有多少人脉,以及你有多少能耐。   然而创业这回事,大概是每个人自我细品的一杯茶,冷暖自知;也像你脚上的鞋子,外表埕亮,不代表一路走来脚上舒服,艰难曲折,甘苦自晓。每个创业路上的人,五味杂陈的感受,大概难以一一倾尽。   创业者说   有位在英国市场打拼了6年的青年创业者,谈起创业感受,仍然表情复杂的说,“其实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走对了”。这么多年来他的生活只有一个字:忙。周末是奢谈的,朋友们常怨,“你总是在忙,什么时候你不忙啊?”。他最大的休闲活动就是去朋友家小聚,感受下来自朋友、家庭的温暖。看着朋友们家庭和睦,夫妻举案齐眉,孩子膝头绕,一起吃吃家常饭,聊聊天,对他来说是最大的放松。同时,这也是在弥补他自己内心的遗憾:创业多年,自己根本无心也无力组建家庭,十足是个生活上的“跛子”。   回忆起当初为什么想创业,信念还是清晰如昨:想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可以传承的基业,树立自我独有品牌,打造企业文化。这大概和很多雄心万丈的创业者们想法一样:有生之年不搏一博,要待何时?给人打工是一辈子,平淡安稳简单重复是一辈子,轰轰烈烈拼搏也是一辈子,后者或许给人生精彩加分的可能性会多出许多。说到底,除却名利浮云,人拼的不就是个经历、体验、和因此而增加的生命厚度么?当然,创业也是和名利绑在一起的,一旦功成名就,灿烂发光的可能性更大,财富的所有度,生活的舒适度也更多。你不拼一下?   可是一旦踏上了创业路,困难和复杂性是当初并没有料想到的。首先跟外国人做生意,先天差异,种族歧视偶尔也是难以避免的。出去做生意,敲开客户的门,首先就得做好这个准备了,傲慢者不乏其人,况且“中国制造”在不少西方人人心里几乎约等于“廉价廉质”,你要赢得客户,可要下不少功夫建立信任。其次,文化差异,处事方式,关系维护,等等,都得要细细去摸索。中国人的交往方式,也许并不适用于英国人。谨防一点小错,丢掉大客户。当然最重要的一环也包括熟悉当地法律,制度条款,做好自我保护和危机应对。背后捅你一刀,拉你下水的竞争对手不是没有,各种手段都做得出来,没准告你侵权,复制其品牌形象等等,这些都得防着,谁让你这个中国小公司想来这里抢生意?   一个公司起步之初,如同培育一个婴儿,手把手,夜以继日,辛苦投入也难以于外人说。除开这些,一个小公司要打开业务局面,所花的时间也许是1年,2年,甚至好几年,其中的煎熬看你是否顶得住。我有个朋友创业第1年营业额基本是0,第2年也才几千镑,根本就是喝西北风的钱,第3年熬到年底,快撑不住了,曙光来临,一个跟了18个月的大客户终于答应签单,天降大喜。要不是这个合同,估计他已经放弃了。跌倒谷底的时候,这一线光明,才激励他继续往前走。---也许有些人并没有坚持到这曙光来临,就早早放弃了,也有些人,若干经年苦斗,眷顾迟迟不来,只能默默挣扎。   当然,也不必把海外创业想得如同进魔鬼训练营般可怕。也有不少过来人表示一旦打开了局面,和外国人做生意也充满乐趣。人家不轻易信任你,一旦信任,将会乐意和你做生意。应酬也比较简单,比起国内做生意的暗地里复杂操作,这里也有简单之处,就看你是否能摸出道道来了。另外,法律、制定健全,按章办事,操作起来,也有不少省心的地方,不学习,不深入本地社会,固步自封,才有可能落后挨打。   放眼望去,海外不乏事业做得有声有色的中国私人企业。不过凡事大概都有个一般规律,一开门就捡到大订单这样的机会是比较小的。创业之前,做好理性的规划,风险分析,找好赢利模式,算好资金投入和分配,找过来人取经,甚至找创业资深顾问,并做好吃苦耐劳、打持久战的精神准备,或者会让你的创业之路顺利一些。   致创业者   若要问过来人创业经验,他们大多会先总结几个字:认清自己。   认清自己的需要。你为什么创业?创业为了什么?   是为了临时过度,是为了尽快获取英国身份,是为了玩票,还是想做一个终身事业?   现在英国政府推出投资移民政策,这是一个机会,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圈套。迈出这一步之前,仔细衡量,再做决定不迟。脑子一热,把钱砸进去,也是大有人在的。商海涛涛,适者生存,几番淘汰下来,这种投入是要算算帐的。时间矜贵,耗掉的不仅仅是几年,赔掉的还有你的心态和勇气。   或者,在没有准备充分之前,与其去做一个不理性的创业者,还不如先给人打几年工,慢慢积攒经验,逐步摸索出思路来,待水到渠成,再创业也不迟?又或许,你会在别人公司如鱼得水,一路升迁,乐不思退呢。世上路有无数,也并非要自己扛起一个基业,一门心思当老板。   创业是一个独特的旅程,磨练的不仅是心智,回馈的也许超过物质和名利。不论成败,经历过创业的人内心都是不言悔的。一位创业多年的朋友说,如果他没有选择创业,现在的生活也许很安乐,收入稳定,生活平静。可是安稳生活之余大概会觉得缺了点什么。目前他的公司状况虽然说不至大富大贵,仍还在辛苦打拼中,但是几年的不懈积累,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困难、磨难、挑战、收获中,他就这么一直往前走着。   创业,大概如同选择一个终身伴侣,选好了行业,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背景和潜质,捆绑在一起,并将不离不弃。朝三暮四,今天想做这个,明天又变主意,这样摇摆的心态,估计比较难以成就。我身边这些创业的朋友们,行业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但他们乐此不疲,皆因喜欢和合适。曾有人豪情满怀的说“创业就是选一个可以做一生的事业!”这样的态度,何其珍贵!   认准了、选好了一个行业,好好深挖下去,不管创业,还是打工,成功或许都会来得快些。不过“成功”这回事又怎么可以三言两语说得清呢?人生的选择、路途和成就,往往很难用一个基准去评说。事业兴旺和事业落魄,你很难说后者一定悲惨。事业兴旺者也可能有难言的苦水,落魄者历尽艰辛,走过辉煌和惨淡,人情世故或许也可看得通透和淡泊。不管怎么样,在路上,活的就是一份自我体验吧。 之九:工作篇   日前和一青年创业者聊天,他极其苦恼。公司成立快5年了,业务也在不断扩大,但人才流失是他的一大心病。   老板的困惑   公司领导层一直愿意录用刚毕业的留学生,期望可以从娃娃兵开始培养,成长为公司的中流砥柱。然而5年来,员工走马灯似的换,来来去去,有回国的,有跳槽的,总之没有一个人愿意长期为公司服务,一起创业。他叹息自己一番苦心培养,反而成了一个免费“培训学校”,毕业生刚获得实践经验,就拍屁股走人了。   我小心翼翼的问起公司待遇情况。他很自信的说薪资水平在英国华人企业中上水平。那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员工的烦恼   这一边员工们也有倒不完的苦水,海外生存之艰难,难以一一倾尽。   刚刚毕业,怀揣对社会的憧憬,一腔热血加盟新公司,期望可以和老板一起打拼天下。老板也是刚毕业不久的留学生,彼此之间还很投缘。公司也都是留洋的年轻人,气氛活跃,大家做起事来也很有动力,虽然累点,辛苦点,撑撑也就过去了。   可是一年半载过去,问题就变得没那么简单了。首先在工资待遇上,公司新创业,不可能付得起高薪,员工自己也是大学毕业生,哪有底气要高薪。伦敦生活水平高,一个月几百镑,不到1000镑的工资根本不够花。长时间需要家里接济也不是办法,心里难免开始打小算盘了。   其次工作强度大。新公司,一个人干两个人,甚至三个人的活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人都被培养成多面手。长时间的加班是常事,出差也少不了。有些人还有业务量的压力,完不成总觉得脸上无光,而且收入也会减少。种种压力积累起来,这又成了一个想走的理由。   再者,人际关系也很头疼。公司高层是青年创业者,如何治理公司如何开发业务也在摸索中,一些制度和管理方式也在改进。也难免有意气用事的时候,比如发脾气,不给下属留情面等等。另外,员工内部之间的斗争也难免,市场小,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你争我斗也不稀奇。   这样消耗下来,每个人内心的天平就向一边倾斜了。待遇不见看涨,工作强度依然大,人事关系复杂,而公司似乎还没有迅速发展壮大的迹象,还要继续留下去么?PSW签证也只有2年,要把这两年奉献在这里?内心似乎不确定。   与此同时国内呼唤的声音不断,父母看着子女在海外吃苦,当然心疼,于是屡屡劝回。经过多番挣扎思量,很多人还是踏上了回国的路。回国,至少可以寻求些稳定,至少还有父母庇护。况且国内发展好,工作机会也多些。虽然海归已经成了海待,不如前些年吃香,但找份正经工作也不会是太难的事。   当然也有另一拨人越挫越勇,努力寻找在英国其他的工作机会。一旦获得跳板,就果断离开了。至于前方会不会更好,要尝试了才知道,趁年轻,再闯闯吧。还有自己另起炉灶,做小生意等等的,也有人在。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地,异地,总有生存的方式。这段经历,也成了一个“实习”项目,好与不好,都是一段经历,得与失,内心各有一本账。   两难之间   看来双方是各有苦恼。华人公司在海外想崭露头脚本非易事。要熟悉新的文化,社会,要拓展人脉,要创造商机,要应付林林总总的事情,在英国办事制度之复杂,严谨令人头疼。公司方方面面的问题,税务,行政,业务,等等,哪一个都是不可小看的。在国内,好歹有关系,有朋友帮衬,在此地,一切从零开始,其中的艰辛自然不用细说。   谈及敏感问题如薪资,公司本来就是在原始积累期,捉襟见肘也是常发生的事,能做到的就是不拖欠工资,按月发钱。虽然创业者知道“什么价位的工资可以留住什么等级的人才”,但是高薪,暂时只能奢谈。只有一步步的往前走,争取有机会补贴员工。   而在员工方面,没有谁会白白奉献,除非是自己的公司。有前景,有发展,有好的工作条件,谁都想去抢这样的机会。只是英国目前的就业情况实在不能乐观,所以能有一个饭碗捧在手里已是万幸。将就,凑合,当跳板,过渡,这样的心态是不少的;人家砸了大把银子,拿了个洋学历,怎么可以这样打这样不痛快的工?眼高手低的心态也是有的;先混段经历再说,回国求职时至少还有段海外工作的经历可以说。这样的观望心态也是有的。   人说世界上最难调和的是两种关系,雇员和雇主,房客和房东之间,各有各的立场。如此说来,这海外的创业和打工,倒真是成了家家难念的经了。那么,在海外的你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1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人海外生存之惑 — 之五~ 之七
热度 1 燕山红场 2013-1-11 04:10
之五:饮食篇   最近一部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几乎是掏空了中国人的胃和情感。对于海漂们来说,熟悉的家乡味道,热恋的各地小吃,你我自儿时起便熟悉的味道和记忆,连同潜伏多年的思乡情感,全部翻江倒海,一一倾倒了出来。谈吃,是一个微妙,细碎,却又丰富的事。   带榨菜的中国人   上月接待一个来英国参观的艺术家,发现她一个有趣的习惯,不管去哪个餐馆,她一定随身带点国内的辣酱,榨菜之类的,用来佐餐。这个习惯有点逗。   这让我想起一位旅途中的伙伴:芳,一个来英国短暂停留一年的研究生。我们的旅行相当愉快,可是吃东西却很麻烦,她是非中餐不吃,这可让我头大。我们去的都是小镇小村,要寻中餐,谈何容易。还好,我随身带着几包方便面,偶尔也能凑合过去。   每个刚到英国的人,大概都会经历这样一个煎熬期:食物怎么也吃不惯。国内丰富的菜式,味道丰厚,哪里是这简单的三明治,薯条炸鱼可以媲美的?我刚来英国读研那一年,同学们很热衷于课后相约一起午餐,聚在一起闲聊,学校,功课,时事,八卦,什么都扯,当然午餐也无非是咖啡,三明治了。当时我固执的落单了,谁要吃那冷冰冰的三明治?一定是回家吃热饭菜,暖乎乎的,给自己在这大冷天里增加点热量吧。不过,也因此错过了和同学建立关系,商讨学习的机会。胃重要,还是功课,社交重要,我承认当年做得比较失败,选择了最本能的需要:吃。如果还可以重来,我肯定会选择随大家吃三明治。毕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互相商讨学业,建立伙伴关系,更为重要。肚子,委屈也就委屈了吧。   对于和吃的抗争,每个刚来英国的人应该都会经历一段不小的波折,吃着英国本地乏味的食物,硬撑着,扛不住了就呼朋唤友一起下馆子,大快朵颐慰劳自己一番,然后默默的拿起锅铲,网上找着菜谱,算了,还是自己下厨吧。不管过去是否曾经做过饭,还是没做过饭,都得硬着头皮上了,胡乱翻炒,炖煮,加上各色酱料,也能凑合着吃,时间久了,各自的厨艺增长迅速,令自己都刮目相看。这不知道是不是也算留学海外的收获之一?   在英国能吃到什么?   英国人常常自嘲是食物最乏味的国家。招牌菜炸鱼和薯条,英式早餐,还有点名声的就是Sunday Roast和Yorkshire Pudding了,花样不多,味道简单直白。我大概是用了一年才适应吃这些食物,不过,一旦吃习惯了,英国特色也成了另一种风味,偶尔还要吃一吃,温习一下。可见习惯这东西真是可怕,从接受,认同,到想念,所花费的时间不需要很久,很快它就成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奶酪也吃出了甜头,蔬菜也常常生着吃,炸薯条肥硕芳香,还有其它如喝加奶加糖的英式红茶,饭后再来一份甜点等等西式习惯,都一一被收拢过来。   和英国人谈吃,他们也会特别自豪的发来另一番妙论,“我们是一个包容的国家,你看在这里可以吃到各国食物,从中东到中国,欧洲到南美,各国餐馆应有尽有。”言下之意,我大英帝国要的就是收纳,何必自己发愁自创一套食物烹饪方法呢?不过英国餐馆的多样性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伦敦。而英国人也毫不吝啬的奉献对他国食物的赞美和热爱,问起他们最爱的菜式,答案会是印度菜,日本菜,中国菜等等,并附上热情洋溢之词,让你难以怀疑其诚意。   这种包容也会体现在英国超市的食物供应上面,品种也是常常不局限于本国。其他不说,在中国食物方面,除了一些酱料,蔬菜之外,连猪脚,鱼头,鸡爪这些英国人根本不吃的食物都可以买到,算是比较贴心了。   也难怪我们这些身居海外的人被培养成了实实在在的“吃货”,他国的食物要吃,本国的食物当然不会放过。有些时候,食物还是打开人际关系的一扇门,毕竟,说起中国食物,哪个老外不流口水呢?   包子“外交”   包子是伦敦某位资深中文老师的一柄温柔利器。   来英国数10年,她一路打拼,旗下的中文教育机构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她本人在圈内人缘也颇好。每次由她组织的节庆活动或者讲座,总有一样少不了:包子。她专门找人手工做的大包子,馅料齐全,荤素搭配,用保鲜袋封起,方便易取,热腾腾,香喷喷。活动结束后,一众人等大口咬着包子,热火朝天的讨论,场景看起来颇为有趣,也颇为熟悉,仿佛感觉回到了国内。能在伦敦吃到手工做的包子,真香啊。   有一次国内某公司高管应邀发表演讲,会后照例供应包子。他赞不绝口,连连说这大概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包子!——这包子应该没什么特殊,只是他出差到了英国,不期然吃到了这香喷喷的包子,嘴里品尝的和内心思念的相逢在一起,使这味道独特而难忘吧。   另外一个朋友和包子的故事也很有趣。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带给英国男友几个包子,男友则发明了一种新吃法:烤包子。蒸好的包子放在烤箱里,烤到表皮焦黄,咬下去香脆,中间馅料松软,确实是另一种味道。男友觉得味道难忘,便在FACEBOOK上炫耀:你看,我吃到了最大的DUMPLING(饺子),次日他便带着烤包子去办公室招摇去了,遂引来无数好评加追捧,和好奇:此等美味,好似在中餐馆没吃过。我朋友知道后非常不屑,“这有什么,中国美食多了去了,包子只不过是最普通的街头小食。”从此,包子的名声开始传开,除了她常常赠送英国朋友包子之外,还会组织去一些地道的中餐馆吃饭,她的这些英国朋友慢慢认识到:中国美食不仅仅只有Dim sum(点心,指港式茶点), sweet sour ribs(酸甜排骨), 和炒面炒饭等。中国的菜系就有八大呢,旗下各类各式的菜品就不一一细说了,慢慢去找餐馆发现吧。   据最新消息说,她居然已经成功的让凤爪在几位英国女性朋友间流行,理由是“这是多数中国女性的最爱,它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可以增加皮肤弹性。”我知道这听起来像广告,我也知道不管英国女性怎么吃凤爪,她们的肤质还是赶不上咱们亚洲人,但是,美食美味,你我共享,饕餮当下,有何之错呢?   吃什么,如何吃,吃得好不好,每个人在海外的体会各不相同。但是说到底,不管外面食物如何之丰富美味,你心深处最念念不忘的也许还是地道的家乡菜吧?只是人在海外,这滋味沉淀出了另一种味道。曾有一回国度假的朋友跟我们抱怨食物过于丰盛,居然想念英国的简单素食。被我们一顿痛扁:这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么?扁虽扁,我们却似乎也能有些体会:美味虽好,天天享用,也会乏味;热闹虽好,天天折腾,只怕也想寻求一个人猫在国外的清静。在海外的生活,除却浮华,艰苦自立,虽然有无数苦处,但却也好似那吃沙拉吃乏味食物的苦日子,日子久了,却也吃出淡淡甜味。   我们大概还得这样继续下去,在这片新的地方寻觅各类新式食物,也一遍遍的寻找和复制思念中的家乡味道。新鲜和怀旧一体,东方和西方一味,熬成的滋味,也只有你我各自细细品尝了。 之六:中文篇   思乡的情绪却若有似无的萦绕心头,对语言的思念便是一个最直接的佐证。   有位老友,经常在下班回家的车上打电话给我,火车上手机信号不好,电话老断,我常抱怨:“你能不能找个信号好的地方打给我啊?” 她说:"亲爱的,信号好的时候我就没时间了。我就想跟你说说普通话嘛。"   发酵的情感   或许我们会有同感,在国外呆得不长不短,思乡的情绪却若有似无的萦绕心头,对语言的思念便是一个最直接的佐证。   有几个行业内的朋友,大家常常碰头,交流有无,时事新闻,彼此心得,聚在一起劳劳瞌,非常痛快。另有三五好友,常会相约于查令阁中文图书馆 ,或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捞几本中文书看。虽然书不新,也谈不上当下最畅销的,老的书,中文字,找找中文阅读的感觉。偶尔也会成群结队去卡拉OK,歌是老歌,调是老调,不变的是开怀。有时候仅仅只看那些MTV画面,虽然已经过时,却是怀旧动人。还有一行行简繁体字,看起来多么亲切。卡拉OK,不是吼出来的高音,却是在音乐、文字、荧幕共同营造下,催生出的熟悉感回味调,在心头轻吟浅唱。--偶尔唱唱,有益健康。   出门在外,看到人群堆里有个中国面孔,大多也很快就会熟络起来。他乡遇老乡,哪管那么多,扯开了再说,于是旁若无人的攀谈起来。一样的语言,相似的口音,轻易就把两个陌生人拉得很近:你来自哪里,来英国多少年了,工作婚否等等,一一谈开,越说越近。当然,不排除有些老乡并不认你这个老乡,他们或许故作矜持、礼貌的朝你点点头,然后脱口而出流利的英文,和身旁的老外聊开了去,连个excuse me都舍不得抛个你。更有甚者,眼神都不会飘过你热切的脸庞,直接把东方面孔忽略---这个时候不要心生愤愤,人在海外奔波都不容易,理解一下别人的处境吧。   出国时信誓旦旦要苦练英文的,没想到,英文不敢说已经流利地道,对中文的思念却暗地里悄悄滋长,萦于心头,难以抹去。思乡这回事,语言大概是最直接的一个出口,学者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在老百姓身上就是“几天不说中文,想得慌”。你有这样的感受么?因为想念,所以开聊。于是规律性的,某个时段是和国内朋友,亲人畅聊的时候。QQ上线,互问近况,电话响起,没完没了。   中文,中文   如果你去过伦敦书展,或者去过一些中文学校,看到一摞摞成堆的汉语教材,比如快乐汉语,汉语900句,中文实用会话,等等,你肯定心里很痛快:总算有今天!想当年咱们一个个啃英文,成堆成堆买英文书的时候,不也是这样的情形么?看着老外坑哧吭哧卷舌,学声调,发音,模样极其可爱,但是那个费劲程度不亚于我们当年憋红了脸学音标,背单词。风水轮流转啊,也不到30年,这个语言趋势又倒过来了!   于是很多人做起了汉语老师,如同当年纷纷涌入中国的英语老师一样,汉语教育的需求日渐看涨。教中文,也如同把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重新回炉一样,温故而知新,儿时学习大多是迫于教育升学压力,估计谈不上求知若渴的程度,如今再回炉,却总有新的发现,比如那些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文化节庆渊源,在重新讲给老外的时候,自己也油然而生愉悦,一种老知识新谈的愉悦,一种把搁置的旧物重新找出来,掸掸尘,安放,居然散发异样光彩的愉悦,更多的,好像是为自己找到了文化上的归属感而心安,自己的生理身份和语言文化身份再次得到了默契重回。人在海外,各国各群的文化汇集,固然新鲜,新鲜过后,还是自己最本源的最为亲切。所谓乡愁,大概由此而生。   有个朋友说,有时候我会读些相当酸的文字,风花雪月,文艺泛滥。没啥,就是让心里滋养一下。清晨一读,睡前一阅,哪怕片言只语,也觉得安慰。热爱文字的人,大概会有同样感受,横,撇,竖,捺,方块字,每个字组在一起,表意表形,很难说西语可以带给你同样的共鸣。   因为工作需要,有时候我也要写写英文文章,掌握另一种语言确有自如方便处,好奇心使然也会促使你探究它背后的异国文化,也不乏乐趣。然而,相比之下,不可否认,对英文还是会有些距离感和生疏感,和熟练程度无关,而是在内心已然固有的、难以表达的亲密度,只给了汉语。这是伴随着我们出生成长呀呀学语就使用的表达方式,从一笔一画练习开始的文字,没有办法,我们已经太习惯它了。习惯而生出的情感,很难取代和忘记。   不在海外生活,大概体会不到这种对本国语言的热爱。当很多人羡慕你可以流利使用英文的时候(国内考研,就业,升级,英文是必考科目,很多人对此苦恼不已,包括我们这些漂在海外的人,当年何曾不是苦过?考鸭(雅思),考(4、6)级,谁不是脱几层皮才熬过来--当然天赋秉异,语言才华超常者除外),你却开始了对中文的重新排位。   学过,用过,翻过,异国语言自有特色,到最后,还是自己的语言最好,这个已经从出生就给你烙上了的身份标签,它是和中文联系在一起的,或许终身不能抹去。 之七:英语篇   来英国3年,Lily没想到她的英语还不见长进,怎么回事呢?   口音和苦读   当踏上美丽的约克夏,兴奋的心情还没来得及展开的时候,Lily就被来了个下马威。第一次去银行办事的时候,她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她彻底蒙了,自信心崩溃,难道自己的英文有这么差么?   后来她才知道英语有口音这回事,因地方而已,就像国内各地带口音的普通话一样。她所在的约克夏,带有英格兰北方特有的口音,比如BUS发音成BOSS,加上沉沉的低音,果然充满乡村泥土的味道,质朴无比。   如多数留学生所经历的一样,一年的研究生课程也是不断适应各类老师口音,挑战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内所学的本来也就是哑巴英语,读写还行,听说本来就弱,现在混杂着当地口音,那更加困难了,怎么办?录音,回宿舍一遍遍听;看书,和同学讨论;和老师交流,请教,等等。一年总算熬出来了,等语言差不多能应付的时候,硕士课程也就结束了。她真希望这一年读的是纯语言或者翻译课,这样好歹语言上可以有长进。难怪课堂上很多中国学生都比较沉默,是不是因为听不懂而暗自纠结,干脆闭上嘴了呢?   在英国工作的中国人   接下来的求职过程还算顺利,她拿到了OFFER。刚到这家中国公司的时候,她曾经一度极力建议公司推广员工说英文,“来英国不是学英文的么,不是练习中文啊。再说大家语言能力提高了,出去应对也更自信些,因为我们毕竟处在英国啊。”可是并没有太多人响应,大家热情也并不高涨,后来还是不了了之,草草收场。加上面对的客户也大多是中国人,说英文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日子长了,她觉得自己的中文水平是越来越顺溜了。   纵观市面上的其它工作机会,英方公司录用你也多数是因为你的普通话优势——中国客户越来越多,当然需要用精通中文的员工来应对会更自如。前不久听说有位朋友辞去工作,她的理由听起来也让人诧异:因为没机会练习英文。她虽然是供职于英国公司,可是工作内容和其他英国同事基本没有交集。她的主管是中国人,团队成员是中国人,客户也是中国人。虽然她也主动创造机会和英国同事一起午餐,喝咖啡等等,但是可以运用英语的机会仍然少之又少,使用率几乎不到1%,导致她原本还不错的英文明显减退,有好几次她和公司老板汇报工作,居然发现自己语言穷匮,词不达意,她内心那个悔啊。加上工作本来也没有什么新意和挑战,权衡再三,她还是放弃了,重新加入求职大军。   当然在英国也见过不少人“三高”优质青年,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他们在双语间自由游弋,在处理英方,中方客户关系上应对自如,同事也是来自世界各地,既利用了自己的国语优势,又修炼了外语,还保住了好工作。如此多赢,令人羡慕,不过这种机会不会轻易落到每个人的头上,若不是多年修炼,难以成器。   你的英语好么?   海外的中国人,一向有“扎堆”的声誉,喜欢自己小团队结伴。常有外国朋友说,“你看中国人总是和中国人在一起的。”好像他们特别想走进中国人的圈子,了解中国文化,总是没有被给予太多机会般的委屈万分,当然也有些不解之意。既然来英国是为了提高语言,了解异国文化,怎么咱们就不多走进外国人的圈子呢?是害怕,是内向,还是不自信,或者觉得外国人人情味淡,中国人在一起更自在?或许兼而有之吧。   有人说不少留学生的典型生活就是课堂和宿舍,娱乐就是看网上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和买菜做饭。这大概是很多人的生活写照,虽然人在英国生活,却如同没有离开中国一样,可惜了这个大环境-----看看新东方多少苦读的学子啊,人家也多想来海外练练口语!   不过也有不少有心人。比如,聪明的小吴刚到英国不久,就去找了份外卖店接电话的工作,天天接听英国人订餐的电话。业余时间没事他就去泡酒吧,和外国同学瞎侃(酒吧可是英国人重要的社交场合),这样半年下来,他的英语居然已经有了英国音,可是不小的成绩。还有位女生,留学期间刻意避开中国人扎堆的小团体(当然这不影响她和中国人的交情,毕竟还是自家人亲),多结交英国朋友,并和英国室友合租,煞费苦心,就是想利用这求学机会,提高自己的英文。一年下来,虽然她的英语发音里还是摆脱不了中国味,但人家用的却是地地道道的流行语,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想想我们即将踏上留学之旅时,怀揣的愿望之一大多是想提高英文吧。我们以为海外生活一年半载即可突飞猛进,孰料梦想和现实总有距离,留学生活过去了,PSW2年过去了,不少人语言还是半吊子。加上当下海外工作市场上,中文行情不断看涨,越来越吃香,所以,如何取舍,如何能保全工作又能刷刷自己的英文,这也许成了一个不小的困惑。未来的就业市场,或许还是双语人才走俏,虽然汉语热是目前大势所趋,等老外们都掌握了流利的中文,和所谓的汉语一统天下的美好愿望实现,还是需要不少时日。有机会,在海外的亲们,还是得磨磨英文了。中文是我们最喜爱的最美丽的语言,外语却可以在职场上助我们一臂之力。-----检讨自己,我觉得我自己都要马上行动了,最直接的,从抛弃PPS(不忍全弃,立个尽量少看的标准吧),到多看SKY上的电视节目开始?我知道国外电视节目不如国内荧屏上的俊男美女养眼,国内的宫斗戏,爱情剧,等等看起来也更贴心更抢眼,嗨,入乡随俗吧,多了解下人家的国情,顺便提高下自己的语言,对自己没什么坏处,对么?
1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人海外生存之惑 — 之三~ 之四
热度 1 燕山红场 2013-1-11 04:00
之三:礼节篇   吃饭的文化差异,这还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绕不开的难题。   假如你是一家驻英中资企业的董事长助理,在中国董事长来英国商务会谈期间,你负责接待陪同。在和英国商业伙伴的宴会上,你们吃得香,谈兴正浓,忽然听到哧溜哧溜愉快的声音,原来是董事长在愉快的享用碗里的汤。这个时候你是要悄悄提醒一下,还是装着不知道呢?   吃饭的声音   当朋友把这个难题抛给我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吃饭的文化差异,这还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绕不开的难题。中国人吃饭,呼噜呼噜,嘴里砸吧砸吧,吃得香。英国人,则是一个人抿嘴细嚼,颇为文雅,尽量不发出声音。——这大概跟民族性格有关系吧。英国人颇为克制,任何场合都会注意礼节分寸,情绪也不易外露,当然,当端起一杯啤酒,在人声鼎沸的酒吧里,扯着嗓子说话的时候就原型毕露了。而我们中国人,热情外露,讲究的就是热闹。朋友聚在一起,恨不得捋起胳膊来表达热情的。饭桌上更是热热闹闹,大口大口的吃着香。   前些日子,我家里来了一国内朋友,两个人一起下厨一起吃饭,那个愉快是不用提了。更逗的是,她吃饭时嘴里滋滋有声,仿佛一下子提醒了我,哦,原来我们吃饭是这么吃的。于是,我也开始砸吧砸吧开了,两个人的晚饭,吃得有滋有味,还有声。当然,她一走,我就被打回原型,赶紧收敛,生怕在某一个场合被外国人和在外国的中国精英们笑话。   xx和亲脸   你知道xx是个啥吗?   和英国人交流,不管短信、邮件、卡片,你一定常常见到xx, 那是啥呢?我来英国半年后才明白,那表示kiss ,“亲亲”,就是朋友或恋人间的一种亲昵符合,比落款的love更非正式,但多了温情和俏皮,其普及率之高,不容你忽视。   当英国朋友短信给你,落款xx, 你回短信的时候要加一个xx么?礼节起见,还是要回一个的,不然显得生分许多,弄得别人一腔热忱,被您冷冰冰回绝了。当然也要看友情深浅了,如果你真的很讨厌这个人,没理由你要强迫自己扑上个"亲亲"。你别小看这个xx, 有了它,片言只语立刻显得生动有人情味,你们之间的交情立刻升级。而它也是两人关系的晴雨表。一个正在异国恋的女性朋友就告诉我,和男友关系融洽的时候,短信来往全是甜蜜,xx当然少不了;若两人吵架了,这个符合立刻自动消失,语气也都严肃了许多。这小小的符号挺有意思吧?   不知道你是花了多长时间适应外国人亲脸的礼节,我的第一次亲脸——我是说和对方贴着脸,顺便在她脸上嘬一口——是来英国四年后才开始。那段时间频繁的见朋友的朋友,还都是女性,人家热情洋溢的搂着你,大方的在你脸上亲一口,如此享用多了,觉得不还礼不合适,于是开始研究这个技术上的可操作性,还不能穿帮,时间要找得对,位置要找的对,别两张脸,颧骨靠颧骨,碰得有点疼,然后再尴尬的在对方脸上嘬一口,估计感觉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是有些不太愿意,又不是亲孩子粉嫩的脸,那感觉是发自内心的想亲一口。西方中年女性的脸上皮肤大多是难以细看的,更不用说在那满是皱褶的脸上亲一口了。好吧,反正我勇敢的付出了我的“第一亲”-在我被亲了无数回之后。来自礼仪之邦,不回礼,说不过去啊。   尴尬的大多数   吃饭,亲脸估计还是礼节中的小小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文化差异、处事方式和观念冲突,而你,若碰巧在中间,如何处理的确会是个头疼的问题。是善意提醒国内朋友注意西方礼节呢,还是跟外国人解释中国人的习惯呢?   几年前我在海外出差的时候,就曾目睹一雍容华贵的中方女士,在让翻译表达她的意思的时候,辅以手势语言,但动作夸张,手指几乎碰到身边外方代表的身上。场面不甚愉快,外方代表也尴尬的皱起了眉头。如果你曾经担任过翻译陪同,这样的事情估计是屡见不鲜的。中方人员多会手势夸张,指指点点,而外方人员,则是沉默的大多数,虽然说外国人的表面涵养已经修炼到极致,但是没准内心怎么嘀咕呢。   这仍然是小事,若来到海外,不尊重对方习惯,非得以自我为意愿中心,让对方围绕你转动,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呢。英国机构做事有自己的流程和规矩,一切有章可循,规规矩矩。国内则是人情关系开路,只有有背景,什么特殊通道都可以,所以在海外进行商务文化交流的精英们难免觉得憋屈。一位朋友曾亲自主理过一件跨国交流活动,看到自己同胞在他人土地上颐指气使,处处要求特权,他觉得非常很丢脸。尤其是在英国政府大楼里大呼小叫,以为仍然在这里可以享用国内特权的时候,我的朋友觉得无法自处,羞愧之极。   你有这样的遭遇么?一方是自己的同胞,你深深了解自己文化里的习惯,和劣根性;一方是你的海外客人,或说你是此地的客人,只是入乡随俗,你渐渐了解西式礼节人情,久了,你的观念,处事习惯已经是西化了。冷不丁一个过去的"你"冒出来,横冲直撞,不顾分寸,你是说好还是不说好呢?说了,同胞脸上难看;不说,倒不是怕他人不舒服,而是担忧自己同胞被他人笑话,被人指点评论:中国人怎么这幅作派?   人在海外,你会发现“中国”和“中国人”总会吸引很多的关注。这好奇来自于对我们的国家,在他们眼里,“中国”二字意味着很多:经济、富裕、发展、古老文化,等等,人们期待更加近距离的了解这个国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海外投资、旅游,留给外国人的印象却不是如谦谦君子般有礼有节,诸如破坏环境,大呼小叫,自我中心,不尊重秩序等等问题常常出现,口碑颇差。或许海外的你我,都可以尽绵薄之力,一点点融化这文化鸿沟。不仅仅是让中国人了解西方礼节,还有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和礼仪。   还是开篇说到的那位朋友,席间善意提醒英方总裁给中方董事长夹菜,以示尊重。英国人各自吃自己盘子里的,基本没有为客人夹菜这一说,但是当一外国人为你夹菜,这一小小的举动,却表达了说不出的尊重和亲近——这感觉就如同你碰到一个老外,张口用流利的汉语向你问好一样,颇感舒服自在。以礼还礼,我们也要放下身段,多了解对方文化、礼节才对。这文化鸿沟、观念差异,就是得一点点了解,一点点消融啊。 之四:人情篇   在海外,聚会是要先预约的,吃饭是要AA的。   国内来了个一朋友,一起聊到海外生活,这几乎是她抛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听说国外人情冷淡,什么都是AA制,是真的么?   这个问题之细碎庞杂,估计可以做个博士论文来探讨东西方对人情的态度。   冷漠的外国人   我大学时合租的室友是来自东南亚某国的女孩子,她16岁就来到英国,读预科,本科,呆了4,5年了。本以为她会有亚洲人的特质,如热情,友好,重人情等等。但是却是相反:凡事把责任,权利分得特别清楚,完全没有人情可言。不说清洁责任,每个人的食物分类等等这些小事一一有规矩,你不许动我的奶酪,我也不会喝你的牛奶。总之,你的就是你的,我的你也不要动。说个最典型的故事,某日我生病,朋友来探望。最后我请她帮忙,送朋友下去并锁门(因为我卧在床上,而且这个朋友也是她的朋友),她一脸严肃:对不起,这个朋友是你邀请来的,我没有义务帮你这么做。我当场噎住,好你个丫头,我平时好好待你,看来都是白废了。   换成中国人,哪有此等怪事?——就算内心不愿意帮这个忙,嘴上也会善言善语对待。我刚到异国,哪里受得了如此冷漠直言,从此对外国人,甚至在海外生活久了的亚洲人,怀上了成见。我甚至在想,也许青少年这么早来国外并非是件好事,在国内基本的人情礼节还没有学好,反而在国外学得像西方人一样冷冰冰。   后来呆久了,反而也看到了这不讲人情之下的好处。彼此都是平等,没有人有义务照顾你多些,女性老人孩子是要受照顾,但是每个正常的人都应该自力更生,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慢慢的,我似乎理解了我前室友的“冷漠”,凡事在一个规矩之内,为人处事反而轻快一些了,没有了没完没了的烦琐。   最近协助一个朋友和英国政府谈一个项目。每次见面,直入主题,绝不拖泥带水,开完会立刻散伙,各回各办公室继续工作。我朋友颇有不快,“他们怎么这么小气,连个饭都不请我吃啊。”我乐了,我赶紧给她好好解释:英国人做事就是做事,没有那么多迎来送往,吃饭喝酒的礼仪。公事就是公事,吃饭是私人关系,项目结束后大家或许可以一起喝两杯庆祝一下。但是我知道她肯定一时理解不了,或者就像我当年一样内心很受伤,一面忿忿的想:“死抠洋鬼子,这么不近人情。”怎么说呢,也许有一天她会意识到这也是有好处的。情是情,法是法,凡事立在一个规矩之内,先把条件谈妥了,延续感情是后面的事,有规有矩。不然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到关键点时各自含糊其词,不得要理,耽误了正事,这才是真正的不近人情。你看国内谈生意,先把饭吃了酒喝了,觥筹交错,喝得差不多了,交情建立好了,再慢慢谈公事。看似热闹万分,可是背后有多少算计,笑容之下有多少不得已,你并不知道呢。洋鬼子的直线条,有时候还是有些好处的。   夹心人的苦恼在海外呆久了,入乡随俗,我们也变得讲规矩不讲“人情”了。聚会是要先预约的,吃饭是要AA的,工作是按部就班的,凡事有个标准流程在,不逾越规章,不走后门(在海外势单力薄,也没什么后门可走:)。简单有序,权责分明,在一个公开的规则之下,我们按矩办事,简简单单。尽量有话直说,尽量不勉为其难,这样彼此之间也省去了很多隐形的人情负累。可是我们是中国人,中国的社会文化是不允许你这么直白的,否则你就是异类,就是不近人情。   我今年春节回去和朋友们聚会,相当开心。唯独一件事让我觉得如坐针毡,看着别人请客吃饭为你掏腰包,内心觉得相当内疚。大家都是工薪阶层,何必要为你掏钱吃饭呢?照西方规矩,AA分账,不是公平简单些么?我虽这样想,但是朋友们是万万不会让我掏钱的。另一位朋友也有同感,她每年回去,旧日朋友都是身居高位了,一顿饭下来花费1,2万元,是常有的事。吃的她非常不安,但是还不能不吃,不然对方觉得你不给面子。嗨,这真是!   另一个朋友的麻烦显然更大。她一位朋友来英国旅游,好心邀请来家里小住,没想到会带来一系列麻烦。房子是她和英国男友共同买的,英国人对私人生活看得非常重要,开始几日还乐融融,日子久了,就不免犯嘀咕:我这不是酒店啊?朋友夹在中间,相当为难,中途把人支出去住也不好,开口拿点补贴吧,也说不出口,怎么能跟朋友要住宿费呢?可是这国外生活也是有一笔算一笔,钱是紧紧张张的挣来,紧紧张张的花出去。除开经济不说,东西方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很难调和的问题。同在一个屋檐下,一些细碎的事情都被放大了,越积越多,如鲠在喉,又吐不出来。这到底是人情惹的祸,还是人情之乐呢?   和很多人一样,我每次回国都为带什么样的礼物伤透了脑筋。最后,我想了个偷懒的主意:英国红茶。尽管一英国朋友嘲笑我“给中国带茶叶,简直像给中东运沙子一样笨。”但我还是坚持了。我也不知道我朋友是否喜欢,但是请他们理解笑纳。英式红茶不也是名声在外嘛,有益健康,喝的就是一种味道吧。再说,轻便易带,老少皆宜,省却了我等挑选礼物的麻烦,礼轻情意重了!   没出国前,常听人议论海归们普遍都比较“木”。换句话说,就是在国外呆傻了,直线条,做事不灵活。如今,没准,你我已经算是傻子中的的一位了。这不知道是件幸运还是不幸的事呢?
1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人海外生存之惑 — 之一 ~ 之二
热度 2 燕山红场 2013-1-11 03:53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AwMzI5MTA4/v.swf 之一: 亲情篇   时间和空间把海外留学生和他们父母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了。   父亲近日腰痛发作,我急急打电话回去,嘱咐吃药看病。电话那头,父亲似乎并不在意。我一顿安慰鼓励,什么现在不注意身体,老来自己受苦云云。末了,父亲悠悠的说,“我活那么久做什么呢?我觉得只要活够60岁就足了,老了也没什么意思。”   我当时就愣住了,挂下电话,我问自己:父亲为什么会觉得活着没意思?第一次,我开始认真的思考和父母间的问题。   对于父母的健康,我也曾常常埋怨,一有病不好好看医生吃药,只管拖着熬着,让我们在外地不无担心。我们自己的工作已经够忙了,烦心事已经够多,还要像盯孩子一样,盯着父母看病吃药,累啊。而我也一直简单的以为,给父母足够的金钱保障,让他们高枕无忧,不就好了么?他们应该快乐了吧?   和父亲的对话,让我思考父亲当下的心境。父亲过去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经济一直靠他支撑。如今儿女大了,不再需要操劳了,他也仿佛成了闲置品,甚至角色对换,改由儿女抚养照顾。他大概觉得自己很没用了吧,况且身体还常常出毛病,恼人的病痛时时发作,仿佛一再提醒他已经老了。   他可能觉得生活乏味。年轻时热闹的奋斗,老了生活却忽然冷清了。子女们都不在身边,生活除了一日三餐,和老友们下棋聊天,没什么事情可以做了。人生的种种悲欢困苦都经历过来,到了这个时候,这个年纪,日子闲着,时间空着,病痛时不时上门扰着,下半辈子需要子女照顾着,未来人生也不过如此了,日子再长也是简单重复,咂不出乐趣来了。   我忽然开始理解了,理解年老的父母长辈的需要,没有什么比得过最好的陪伴。可是陪伴,对于身在海外的你,拿什么给呢?   距离之痛   我们能漂到海外这么远,大概都有一颗不安份的心。我们一路往前,斗志昂扬,美其名曰“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父母大概也是骄傲的,人前人后说起,子女在海外留学,工作,多么了不起!可是时间长了,这骄傲里也免不了生出担忧来:相隔这么远,将来老了怎么办?   我常常安慰父母,过几年我会回国的,现在不过是在外面攒些工作经验。再说国内经济那么好,肯定要回去发展啊。说这话的时候,我很心虚,谁知道我哪一天回去?谁知道我还回不回得去?海外呆久了,舒适惯了,不想再挪窝也是有可能的。也常常计划想把父母接过来住。父母一脸担忧,我们去做什么呢?说话都听不懂,又没几个朋友,有什么好玩的?不管我如何游说此地如何好山好水好空气,父母仍然没有动过心。看来将来父母养老更是不会打算来这里了。   我们是要奋斗的,我们是要为个人理想努力的,我们还年轻,有无数对生活的梦想。可是父母却在日渐老去,经不起时间的消耗。个人的努力指数和成绩是日益上涨,和父母的相伴时间却是过一天少一天。此间矛盾,多少人心有戚戚。   有个在海外创业的朋友,母亲大手术期间回国呆了半年,陪伴在病床前服侍左右。不管公司经营多么困难他从未想放弃过,但是那半年,却让他常常动摇:是否还要来到英国?母亲虚弱的身体,令他不忍放下。再回来,又是忙忙碌碌,一年都难得回去一趟。内心一番挣扎,虽然最后他还是回英国了,虽然他母亲如今身体健康,但人在海外,对父母的牵挂却是一把无法打开的心锁,令他难以释怀。   自由之惑   当然,在父母管束之外生活,不能不说有另一番自由自在。没有父母唠叨,没有形形色色的压力,没有要服从约束的规矩,海外好像是一个新天地。不管是未婚大龄男女,还是刚出校门的青年,都或许会找到远离父母生活的自由之乐,没有“逼婚”的压力,没有对就业的唠叨,没有因生活习惯差异产生的矛盾等等。   可是不可否认,时间和空间把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了。生活在外,我们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有了困难,有了心事,不是去找父母,而是身边的朋友。到最后,你发现和你有共同语言的人,是闺密,是老友,是知己,却不是最亲的父母。年龄隔代的差距,不同的生活背景,又因为这空间的遥远,使得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趋于程序化。这亲情之憾,是不是一个自由在外生活的代价之一?   朋友琳每年回家探亲必尽量争取可以呆足一个月,哪怕和父母没什么话说,哪怕最后自己呆到很无聊。独立勤奋的她,10多年一直在外独自闯荡。大事小事都自己搞定,父母之间的交流就是问问好,报报平安。多年埋头于自己的事业,在她忙碌的日程里,从不曾细细观察,不曾深深留意,时间流逝,父母真的就已经老了,从过去精神焕发的壮年,到了需要你扶持需要你照顾的苍老之岁。她忽然意识到,这么多年来她未曾好好和父母拉拉家常,分享她成长的乐趣和苦痛。她也未曾去了解父母的真正心境,父母的担忧,父母的喜乐。而同时,父母养老的问题也突然的摆在了面前,人在海外,她不知道如何选择去留。   古话常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想起我一位校友Hilary,硕士毕业后因为舍不下父母,她选择了回国工作,但英国却从此成了她的思念。她深深喜欢这里,希望可以多停留,多品味这丰富的异国文化,可是她更不忍远离父母。而对于那些仍在海外拼搏的你我呢?此中滋味,谁能说清。或许一路走来,走多远就有多少牵挂,停留在你我出发的地方。 之二: 朋友篇   入冬来到处奔忙荒废了太多时间,我决定圣诞期间闭关,安心看点书做点功课。   起初日子倒也过得很有滋味,窝在郊外朋友的房子里,看厚厚的大部头,做笔记,甚至开始一笔一画练字。天黑得早,屋里温暖明亮,晚上再看看收藏的长篇电影,都是些平时不会碰的沉闷的经典老片,反正冬日时光悠长,我就一部部接着看。就这样足不出户,没有party,没有大餐,没有笙歌狂欢,我一个人安静的冬日圣诞假期倒也另有味道。   节日有时候像个癔症,它会突然跳出来提醒你点什么例行公事的内容,比如该去见见朋友,该热闹一番,至少该有彼此的节日问候,不然显得毫不合时宜。直到圣诞节当天,我看着安静的手机,空空的email,陡然生纳闷,以至凄凉:怎么没有一个节日问候,或者party邀约?人就是这样,你可能会拒绝这个邀请,但它如果缺失,说明你被遗忘,也说明你做人太差了——很冷酷实在的事实。   接下来再戏剧化的是,我居然悄悄的病了。从上火、喉咙疼到重感冒,绵延长达一周多,在这个举家欢庆,人人party的时候,我就猫在房子里,一天又一天,和阴冷的英格兰冬天,和驱之不去的体虚做斗争。熬不下去的时候,我很想发出点求助,店铺关门,天雨阴冷,让朋友送点吃喝,药品什么的。可是放眼望去,我可以好意思去麻烦哪一位呢?   谁是你朋友?就这样,我原本计划好的很远离尘世很文艺的假日,又因为这些戏剧化的情节和小愁绪把我拉回了现世。我也在戚戚哀哀病痛中反省,海漂这几年,我都怎么经营朋友圈子了,我到底有几个朋友?   朋友好像是多的,工作的、娱乐的、各种场合认识的,加起来不算少了,要说认识的人几十号应该是有吧。可是,到底有多少算是好朋友呢?我至今最好的朋友还是在国内,因为彼此一起经历了好多事,多年的交情,年岁流转,越发坚固。如果让我把这个标准拿出来放在海外,惭愧的很,我想我还真没有多少称得上好朋友的朋友。   我刚刚从国内回来,在享受和旧日好友们一起彻头彻尾的狂欢娱乐之下,总有一种肝胆相照的感动。在国内你可以随时叫几个朋友出来帮你解围、买单、急救、开车,whatever,你肯定很好意思而且不担心厚脸皮。这样的朋友,你在海外有么?恐怕极少,海外的我们,都谨慎的活着,连交情也都是谨慎的,生怕要求过份了让人难堪,也生怕去踩这个雷区,以后朋友都难得做。毕竟,你我都是过客,投缘姑且聚一场,还不知道明日散不散。又毕竟,你我相识不长,交往不深,谈何去麻烦人家呢?   你可能不是这样,你可能拥有好几个掏心掏肺的朋友。但,我就是这样,谨慎的、不过份的,把自己束缚在规范的交友之内,不痛不痒,来去随意。我并非一直是如此的。我想我过去像个傻大妞,曾经没心没肺的直白和热忱,而如今像看淡人情冷暖似的把自己包裹起来,这样的我确也并不快乐。我给了自己一双冷眼,看海外的一切人情来往,热热闹闹,但却是单薄乏味,有些异乡取暖的凉意,但却不知道有多少漂浮的诚意。   我想病的大概是我吧。   这种心态也和经历有关。刚到伦敦工作的时候,我那资深海外青年上司常说,什么是朋友?朋友也要有事儿(他指商业项目合作)才能维系。不然,谁有空天天跟你谈情说谊。我当时傻愣愣的从来没明白过来:生意是生意,朋友是朋友,评什么不能清清淡淡的交朋友,愉快的喝酒聊天扯谈啊。我也丝毫不领会似的,天天往外跑,仗着无知和热情,也结交了不少朋友或说熟人,哪怕因公事合作相识,谈得来一样私底下可以做朋友,也有好几位因此相交至今。   他的话如今回想起来虽然直白但不乏真实,也只有他们这样在海外打拼多年才体会到这份海外友情的根基虚弱。来来去去,一拨又一拨的人,出国,回国,大家在海外相识一场也就是碰巧的缘分,今天走的,明天离开的,不计其数,拿什么来稳固你我的友谊呢?更残酷的是,若留在这岛上,你我都是要生存的,若碰巧在同一个行业同一间公司,明争暗斗背后使坏等等并不稀奇。   也就是在伦敦工作期间,我大概经历了此生印象最深的职场斗争。虽然自恃在国内工作多年,世面也见了不少,可是在海外这样一个狭窄的求生岛上,一切斗争都已然多重升级,我丝毫没有准备,在满怀天真的、在要与他人好好共事、和睦相处的时候,我狠狠的摔了下来。   友情也盘点此后的几年,我辞职,再就业,自由职业,读书,恋爱,分手,世事兜兜转转,人情来来去去,内心的天真怕似已经不在了,早被时光消磨钝厚。我看到在海外这块奇特的土壤上,以生存为目的的光圈之下,形形色色的人使出各类招数,我看到彼此的不容易,我也看到彼此的戒心。所以,谁会是你朋友,谁会能长久做朋友,一时之下,很难分辨出来。也由此,失去了很多交朋友的机会。   人在微时,容易看到生活的本质。人在低处,会有很多深的反思。人在病中,无法入睡的时候,大概也会思索。我们在生活给予的疼痛中,看清很多本来的面貌,正如我反思我的海外朋友关系一样。   我想你我都需要朋友。不管是抱团取暖也好,还是逢场热闹一番。而真正的好朋友,也许就在这这样的场合结识,相交,谈心,经岁月打磨,友情日久弥新。   闪回两个镜头圣诞前参加一朋友家house warming party,结束后我和一朋友一起回家。我们自初到伦敦时就相识,算有好几年了,尔后各自为生计忙着,偶尔电话联络,但也不见得情感有多浓厚。她一直在站台陪我等到了公车,才转身离开。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很温暖。已然是午夜,冷清的街市,散落的人群,异国隆重的节日即将来临,家家也将欢庆,但也和你没有什么关系。可是,此刻,还有朋友,在寒冷的冬日午夜里,陪你一起等公车。我们一起聊着过去,说着生活的不愉快,又彼此鼓励。这个夜晚的镜头一直留在我记忆里,让我在这个荒凉节日中,存有温情。   另一个朋友,我们并不太熟,偶尔圈里聚会聊几句。这次碰巧我们同时生病了。在病榻上煎熬的时候,我们短信互相安慰,分享抗病药方,另倒各类八卦苦水,估计已经把各自的底都翻出来了(这些话,若是在平时,你大概要和相交很深的朋友才吐得出来的)。一场病下来,我们已然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寂静冷清深夜里,头疼发烧睡不着的两个女人,靠短信取暖,驱赶疼痛,然后成为了好友。这样的交友方式想起来奇特,但也许要走进一个人的心里,成为朋友,靠的就是一点契机,和很多的诚意。   我忽然很想在下一个圣诞期间像英国人一样给朋友们写卡片,虽然我过去一向不喜欢这些烦琐礼节。我忽然觉得在年终的时候,给每一个朋友真诚的写上几句话,送上祝福和问候,是件很美好的事。年终到了,也盘点一下和朋友间一起经历的事,想想那些欢乐的片段,一张卡片递出的是一份惦念和心意。情来情往,需要真诚付出维系,也需要一个真诚的问候和表白。
5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奥巴马对日本与中国态度的背景分析
热度 6 岳东晓 2013-1-10 03:15
一个人的世界观以及对其他人的看法受其经历影响,尤其是成长阶段的经历。奥巴马身居美国总统高位,作为美军最高指挥,其对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了解显然相当重要。 其简历如下:1961年出生于夏威夷,父亲为肯尼亚留学生、学者,黑人,母亲为白人;1964年,父母离异;1963年,其母亲认识了在夏威夷大学读研究生的印尼留学生LOLO,1965年结婚;1967年,随母亲来到印尼,与继父生活在一起;1971年,回到夏威夷。奥巴马自身的定位是被压迫的种族,而且他继承了其生父的部分思想,具有反殖民主义特征,具有同情被压迫人民的心态。 奥巴马写过至少两本书:《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来自父亲的梦:一个种族与继承的故事),《AUDACITY OF HOPE: Thoughts o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无畏的希望:思考重新美国梦)。第一本书是讲奥巴马的成长经历,第二本书讲奥巴马的政治、外交理念。我从这两本书里搜索“Jap”以及“China”或者“Chinese"。以下是我的总结。 在第一本书里,关于日本人,奥巴马主要提到两件事:(1)其母亲在去印尼之前,仔细研究了当地的历史,包括日本人对当地的占领与掠夺;(2)提到日本人在二战期间被美国关入集中营。关于中国人,奥巴马提到(1)中国人在印尼挣扎在社会边缘;(2)一次在飞机上遇到一个中国人家庭,但在海关被扣住搜查,一家老小很可怜的样子。 第二本书里,关于日本,奥巴马主要提到: (1) 日本汽车工业对美国汽车工业的冲击;(2)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本人关入集中营;(3)二战日本加入轴心国,为了实现对荷属东印度(印尼等)的扩张与石油的掠夺,偷袭珍珠港;(4)指责一战后,美国采取孤立政策,坐视德国、日本扩军;(5)二战后,美国的核保护伞阻止了日本进入军备扩张。关于中国,奥巴马往往是与印度一起提到(China and India),主要是(1)美国市场使中印大量减少贫困;(2)美国公司正在中国(与印度)快速参与;(3)美国不可能与中印在劳力成本上竞争;(4)美国仍远强于中印;(5)中国教育系统强大;(6)中国某些政策先进;(7)中国购买大量美国债务;(8)面对俄国与中国,美国有时必须充当世界警察;(9)中国是潜在的对手。 由此可见,奥巴马从小即清楚日本侵略的历史,对日本人没有深层次的好感。在对待轴心国的策略上,奥巴马正确理解了美国的国策,通过提供安全承诺阻止日本及德国军事化。这与尼克松当年对周恩来所阐述的一致。 对中国人,奥巴马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奥巴马视未来的中国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但强调的重点是在经济与教育。
59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质量
热度 11 稻草 2013-1-6 22:56
  “中国制造”伴随我们成长了几十年,该是提出“中国质量”( Made in Zhongguo ) 的时候了。   如果我们继续山寨下去,世界已经没有“山”可“寨”了。这不,世界经济危机了,先进国家的制造业也因你的廉价劳动力,给你弄跨得差不多了,确实只剩一些不能让你山寨的东东了。   美国和欧洲对中国限制技术性出口,是对的,如果放开,反而会害了我们中国人。你想,因为山寨惯了,中国已经变得没有创造力了,军事上,说不定哪一天可以控制核战争了,或者来一个生物战争,那中国自然就死定了,这就应了一句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中国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吗?不!也许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其实那不算什么,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东方神秘文化,这一点,尽管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还生在福中不知福,拿着金饭碗讨饭,那也没有关系,东方文明复兴的一天,我们就全明白了。   既然不缺乏创造,那还犹豫什么呢?赶紧做“中国质量”吧。
4702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扬州十日的忘却是汉人奴化的证明
热度 12 岳东晓 2013-1-6 07:09
满人入关后,在各地对汉人进行了相当大规模的杀戮,包括扬州十日。但是这些历史,往往很少被人提起。有人说,几百年过去了,人的记忆淡化了,历史的恩怨已经被洗白了。 真是这么简单吗? 汉民族并非一个容易丧失历史记忆的民族。恰恰相反,我们还清楚地记得两千多年前匈奴侵犯中国的历史。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故事一直被传颂。匈奴灭亡后1000年,岳飞还在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抗击金兵的事迹也被广为传播,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为什么更近的明末清初的事情反而失忆了呢? 按理说,一个民族遭受其他民族的侵犯是会留下深刻记忆的。这种经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非常的重要,涉及到它能否汲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而维持其生存。但在一种情况下,这种记忆会被刻意抹去。这就是当这个民族被其他民族彻底征服,并进行长期的种族奴役之后。 蒙古人对汉民族的侵犯我们还有相当的民族记忆,这是因为元朝的统治时间不到100年就被推翻,明军追杀蒙军到塞外,将其都城夷为平地。而清朝的种族奴役统治近300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那些反抗满清的人们大部分被暴力清除,那些反抗满清的言论也被严格加以禁止,记载满清暴行的历史也被逐渐抹去。 清代从顺治开始140多年时间内,大兴文字狱,汉人只要稍有不满,就大规模屠杀。康熙年间,庄廷鑨修撰《明书》,虽然是历史著作,却遭到清廷残酷镇压,被株连处死者72人,包括为该书作序的李令哲与他的四个儿子都被处死,另有数百人充军,妻女被卖为奴;又有戴名世作《南山集》,讲述明末抗清的历史,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后被改为斩首),300多人被株连判死。同时,满清几代皇帝亲自主持修撰《明史》,大肆篡改历史、销毁明朝的历史档案,丑化、妖魔化明朝,美化清朝。满清对言论、学术的控制,对汉人的奴化,从未停止过。 以扬州十日为例,当地人或许还有口头传下来的一点支离破碎的历史传说,但其他地区的人们就很难得到相关的信息,他们一代一代从一生下来被强制接受的观念就是:满人是主子,汉人反抗满人就得死。即使扬州当地的幸存者后代,他们得到的历史教训也是:反抗满人=死。扬州十日后100多年,扬州举人徐述夔的诗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之语,就被满帝乾隆开棺戮尸, 徐的 孙子、学生被斩首。《扬州十日记》更被列入乾隆颁布的《 四库禁毁丛刊目录 》。扬州人就不可能提起那十日的大屠杀。经过200多年,这段历史、这段民族记忆就完全被满清抹去了。直到清朝末年,《扬州十日记》才被人从国外带回,汉人才知道有这么一段惨痛的历史,这对激发汉人的民族意识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梁启超称:“每读《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未尝不热血溢涌”。北洋士兵中这本书也有传播,冯玉祥当年就是看了这本书,出了一身冷汗、立志恢复“种族的自由”。湖北新军中不少人读了这本书,更是坚定了反清革命的决心。《扬州十日记》在两百多年后仍然促进了辛亥革命,足见民族历史绝非虚无主义。 在清朝,汉民族中只要有任何反抗情绪,就会被严酷镇压,其家族如果不被肉体消灭,也会被剥夺财产,失去受到良好教育与社会参与的机会,因此有稍许民族性的汉人就不可能在清朝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只有那些在满清面前奴颜卑膝的才可能进入主流社会。因此,满清近300年的种族奴役,导致汉民族的精英阶层普遍奴性十足,而保持了汉民族民族性的则大多沦为社会底层。汉民族对扬州十日缺乏历史记忆恰恰是满人对汉民族进行奴化的结果。满人对汉人的种族奴役也是某些汉人民族性丧失、很多人具有汉奸倾向的根源。长期的种族奴役使很多汉人失去了基本的人的正义感与民族精神。 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记得2000年前的匈奴,是因为匈奴没有征服中国。我们之所以记得南京大屠杀,是因为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日本战犯们被推上了审判席,日本人的罪行被记录、曝光。 南京大屠杀后才两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汉奸政权,当时的南京人的中学教科书里会有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吗?当然不会有。日本人当然不会蠢到把南京大屠杀写入沦陷区教科书,而只会讲日本人比中国人高等、日本先进、日本不可战胜、日本提携中国的洗脑,沦陷区里的中国学生都规定必须每天向日本人请安、鞠躬,其中不少人也被培养成了汉奸---那才短短几年时间。 我曾分析为什么近现代历史湖南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湖南有什么不一样?我认为湖南山地多,很多地方交通不发达,因此湖南人受到的种族奴役程度相对较弱 。湖南人之所以强大,不过是因为他们更多地保留了真正汉人的行为、思维方式而已。
9655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原创:寒冬在冰窟窿中的洗礼(补充照片)
热度 7 燕山红场 2013-1-4 07:58
原创:寒冬在冰窟窿中的洗礼(补充照片)
自述: 2008年1月20日是俄罗斯民俗应该在冰窟窿中洗礼的日子,笔者和心仪共同在切巴克萨尔市的伏尔加冰河中洗礼。 那是笔者第一次寒冬腊月在俄罗斯的冰河里下水,用当地好友的话说,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本市、在伏尔加冰河里的洗礼!
8546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读《为什么这些中国人甘心当汉奸?》命笔
热度 1 wx1wx2 2013-1-2 16:26
读《为什么这些中国人甘心当汉奸?》命笔
网上发现一篇文章,叫做《为什么这些中国人甘心当汉奸?》( http://bbs.tiexue.net/post2_4965281_1.html )。这篇文章较长,没耐心读透它。索性命笔。 根据汉语词典 叛国:(动词)背叛祖国。【例句】故意向我军广播敌人的宣传是叛国行为。 汉奸:(名词)投靠侵略者,出卖我们国家民族利益的败类 ( 原指汉族的败类 ) 。【例句】应该罚破坏抗日、团结、进步的汉奸和反动派。 为什么会有人当汉奸? 人的行为,都是有理由的。岳飞行为有理由、秦桧有理由,吴三桂 行为有理由,汪精卫有理由,向海外转移财产以及移民入外籍等等,都有其理由。但是, 如果主观上试图或客观上已经损害汉民族的利益,那就是叛国行为了。投靠侵略者,出卖汉民族利益的,则为汉奸。帮助民族敌人、侵略者,损害汉民族利益的行为,属于汉奸行为。 将猫腻财产向海外转移,相当于汲取母亲的血注入洋人肌体,损害汉民族利益无疑。钓鱼台冲突去年激化以来,有些论调,其感情 色彩 和作用,像秃子 头上的虱子一样。 说到汉奸产生原因,孟子的话时常被援引:“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意思是说,蛋有缝(自侮、自毁、自伐),然后苍蝇侮之、毁之、伐之。或者 叫做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李自成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办了李过却没办刘宗敏,否则中国历史上有大顺没有大清,有吴大帅没有汉奸吴三桂。 毛泽东走后,被嗅到有机可乘、有暇可击。否则,不会出现舞翩跹现象和叛国风、扩缝助蝇风。 当今汉奸市场和汉奸认定 岳牛人说 “在汉文明走向世界的今天,汉奸们越来越缺乏买方市场,他们剩下的也许只有最后凄凉的哀鸣”。对此,本博不敢苟同。买走你废弃的媒碴卖给你精美的仪表电器,收留你不屑一顾的牢骚肠断培养成让你刮目的斗士。 比较而言,某些体制某些方面确有其优势。 本博以为,一个华人,无论身在中国、外国或天堂,无论加入什么籍,出卖或损害中华民族利益即为汉奸。 结语 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炎黄子孙,无缘补缝者多了去了,打洋工、留学、图发展、入外籍皆无可厚非,唯不可忘民族利益。 吴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辽东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锦州总兵 吴襄 之子。以 父荫 袭军官。明 崇祯 时为 辽东 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后封 汉中王 ,济王。1644年降清,引 清军入关 ,被封为 平西王 。1661年杀南明 永历帝 ,1673年叛清,发动 三藩之乱 ,并于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孙 吴世璠 继其皇帝位。
个人分类: 评论|36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ZT北美崔哥:2012年美国人之顿悟---早晚会被中国人同化!
热度 15 宜修 2013-1-1 05:46
北美崔哥: 2012 年美国人之顿悟 --- 早晚会被中国人同化! 本来呢,我们美国人是想通过西方节日来同化中国人,没想到什么节日到了中国人手里,就立刻焕发出中国特色。比如说圣诞节吧,它本来是纪念耶稣的,结果成了中国人民吃山珍海味加唱歌的大 party 。圣诞礼品铺天盖地,圣诞老人很 2 地打着中国圆鼓,忽悠顾客们花钱。 再说感恩节,那本来是吃火鸡顺便感谢主的日子,可大多数中国人那天全吃烤鸭,烤乳猪,烤羊肉串和羊腰子;不但不感谢主,反而呼吁美国人民感谢中国人民借钱给我们,帮我们度过经济危机,这,这也太不给面儿了吧。 崔哥,听人说美国的鬼节在中国也特别火,那天好多人戴着面具,结果北京城丢了好几百辆自行车是吗?你们一个领导说,一旦让中国人戴上面具,就等于增添了同志们违法乱纪的胆量,是吗? 我还听说,唯一对中国人没有吸引力的美国节日就是愚人节了,那一天可以合法地在朋友之间讲讲假话。你们中国人说:这个节就免了吧,天天都讲假话,还没讲够怎么的。又不在乎少一天。 你们知道吗,美国政府之所以不敢和中国正面叫板,主要是怕一旦冲突起来,会被中国人同化得更快。想当年,满清帝国把汉人都灭了,统治了好几百年,结果呢,不知不觉地,好好的一个满族就没了,文化没了,语言没了,连 TM 姓氏都没了。一张嘴一口流利的汉语,据说还在全国普通话大赛中夺了第一名,把个国恨家仇全忘了!看来这满族人就是容易 “ 满足 ” 。 历史上遭此厄运的多了,匈奴,蒙古,努尔哈赤,忽必烈什么的,都多少被你们汉人同化了。他们要是身体再好点,全能活到成为标准汉人那一天。中国人这手绝对坑爹又坑妈:合着谁入侵中国,谁就不知不觉成了中国人。那以后谁还愿意侵略中国呀。 崔哥, 2012 年的美国很纠结,不知道拿中国怎么办:你说你入侵中国吧,她反而把你吞了;你说你不入侵中国吧,中国人就特别 “ 和平 ” 地入侵你。有钱的没钱的全来了,什么旅游的,留学的,投资的,走迷路的,全来了。有几个脑子好使的屌丝,直接就往美国大使馆里冲,连机票都不用买就来美国了。 今天的中国人和以往各朝代的中国人不一样,你们比美国人更了解美国,比美国人更关心美国,甚至比美国人更护着美国,你不信谁在中国骂美国几句,一大帮红色接班人们立刻在微博上骂他祖宗。还有你们中国的精英和公知们,宣传起美国的普世价值一套一套的,比美国之音那帮孙子敬业多了。 对了,崔哥,你老说美国在武力包围中国,其实我们的航母顶多在离中国不远的地方趴着,一时半会动不了中国一砖一瓦;中国的和平大军可不一样,你们一进了美国立刻就玩 “ 军民鱼水情, ” 女人们跟打歼灭战似的就把美国男人给嫁了,男人们瞅冷子也娶他一个半个警惕性不高的洋妞,不出几年,新一代的美国公民全能用中文管中国人叫妈叫爸。哪个民族架得住这么同化呀! 我们美国人本来想用麦当劳,肯德基来同化中国。可是没过几年功夫, “ 肯德基 ” 就开始卖豆浆油条,到底谁在同化谁呀?这绝对是悲催它娘 ----- 悲愤! 崔哥,不是我发牢骚,你来看看中国人是怎么同化我们美国的。据初步统计,在美国的中餐馆有执照的上百万家,散布在所有有人类喘气的地方,这不比任何连锁店厉害!据统计,美国成人里能独立用两根木棍儿吃饱饭的高达百分之八十,你看看!百分之二十五的美国人开始迷恋上啃鸡爪子,百分之五的美国人认为臭豆腐是香的。崔哥你看,这不是同化是什么? 近日来美国出现枪杀案,不少中国人开始散布言论,说 “ 白人开枪,黑人抢劫,老墨贩毒,就中国人安分守法,言外之意让中国人接管美国,其余各族人民哪来回哪儿,退回原籍。好给中国人腾地儿。 ” 作为美国人,我们眼看着聪明的中国人这么快就吃透了美国,搞定了美国,扎根了美国。走进今天的美国大学,学生一半以上是中国来的,教授很有可能也是中国来的,有时讲着讲着课就换中文了,让美国学生在自己的国土体会着 “ 亡国奴 ” 的感觉。 向中国人学习,我们美国人也在开始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可是说真的,中国的语言实在不是人学的。上汉语的第一课,中国老师就告诉我们英语的 “I” (我的意思)译成中文时有如下译法: “ 我,奴辈,鄙人,卑职,晚辈,晚生,在下,老夫,老朽,老子,你大爷我,等等等等。美国人听完当时就晕了,这才是一个最简单的 “ 我 ” 字。后来教育部统计,学汉语三年以上的美国人后来都疯了。 中国人不但用文化,还用言传身教来同化美国。比如说,原来美国家庭主妇很少有买菜挑来挑去的好习惯,现在和中国女人学的,买扁豆时一根一根挑,还用大拇哥的指甲狠狠地掐一下,看看是不是嫩。逼得超市没办法,只好用两种语言写个牌子 “ 请勿掐!( No Pinching !) ” 去美国大超市,我只需扫一眼瓜果梨桃上面的手指印,就能立刻断定:看,中国人刚来过。只有中国人的手劲才能把西红柿和茄子掐成那样! 我们美国人在一天天被同化着。早晨,越来越多的美国二百五们在冉冉的日出里练太极拳。入夜,数学不好的美国人民围在一张桌子上玩最简单的 “ 推倒糊。 ” 过生日的时候,美国人民百分之百跑调儿地高唱卡拉 OK ;掀开背心,很多人会自豪地让你看他们纹在身上的中国字 ---- 我是聋的传人! 中国文化就是酷毙!在这种氛围下,美国的西点军校开讲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开课不出十天,西点学校就出现了阶级斗争的好苗头。原本缺心眼的美国学员开始熟练使用 “ 落井下石,声东击西 ” 等传统谋略。女学员为了得好分开始给教官施 “ 美人计,离间计 ” ;同性恋学员们互相施 “ 反间计和苦肉计 ” 等等。据说,学校会计学会了第三十六计 ---- 带着一笔巨款 “ 走你! ” 我觉得,在美国的中国人只对两件事不感兴趣。第一,选举;第二,玩枪。中国人不参选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当领导又穷又枯燥又累心,简直就是三孙子,和中国的人民公仆根本没法比。说到玩枪,中国人一旦立稳脚跟,早晚会玩枪的,那时美国将大乱,因为中国人极善于射击,连老太太都百发百中,我听说有个双枪老太婆,在移民局挂了号的,估计老太太也得不到美国签证了。 2012 年即将结束,美国人必须要正视这个事实:中国人来了。中国人如黄河之水,坐着飞机从天上下来,所向披靡地涌进美国。这时候,我们美国人才真正理解为什么慈禧老太后当年闭关锁国,不让你们中国人出来,就是为了不给世界人民添堵!知道吗? 想起来呢,我们美国人特别怨恨一个人 -- 英国铁娘子撒奇尔夫人。据说, 1982 年她首次访华时,铁娘子问当时主政的邓小平总理, “ 你准备给你的国民自由,让他们移民海外吗? ” 邓小平看了一眼铁娘子,弱弱地问了句, “ 你要几千万? ” 北美崔哥脱口秀写完了,一月份回国过年,大街上认出我来别忘了让我签字。在美国没这景儿,总统来了都没人尿。 (引用转载,千万提原作者,要不真跟您急)
个人分类: 啼笑皆非|609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分享 安倍叫嚣“包围中国”, 称要遏制中国抬头
热度 4 wx1wx2 2012-12-30 06:49
安倍叫嚣“包围中国”, 称要遏制中国抬头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IwNDc5NDky/v.swf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是 毛泽东 1949月9月21日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著名讲话,同时也是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自那时起,中国不再好欺,虽然穷得叮当响。毛泽东走后,伴随着“韬光养晦论”和“中国崛起论”,中国似乎变得强大而好欺了!转帖: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8日接受媒体採访时表示,日本政府只有加强与包括越南、印度、俄罗斯等中国周边国家的关係、强化与美印澳的安保合作,中日关係才会获得新发展 ... 安倍重提“包围中国”战略, 称要遏制中国抬头 【环球网报道记者陈薇】据日本新闻网12月29日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日本政府只有加强与包括越南、印度、俄罗斯等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强化与美印澳的安保合作,中日关系才会获得新发展。   安倍28日于首相官邸接受采访时称,日本有必要以日美同盟为轴心,强化与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在安全保障领域的合作。与此同时,在安全保障领域,发展日美印三国的安保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日美澳三国的合作,也有利于地区的安定。   针对恶化中的日中关系,安倍认为,日本强化与俄罗斯和亚洲各国的合作,对于修复日中关系是有效的。他说:“日本要与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与越南等具有重要战略作用的国家构筑起信赖关系,只有这样,日中关系才能有新的展开。”   安倍进一步表示,只有强化与周边邻国的合作,才能遏制中国抬头,让中国回归国际秩序中来。   日本新闻网称,安倍在2006年第一次当首相时曾提出过“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安保战略构想。而这一个构想,恰恰是构建一个对中国的包围网。报道指出,安倍这一次在重新当上首相之后,首次对中国外交战略发表的意见,与5年前的战略相一致,依然没有抛弃“包围中国”的思维。
个人分类: 评论|4498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外国移民说“世界末日”就是中国人来了(本文来源于北美崔哥的网易博客) ... ...
热度 17 宜修 2012-12-27 22:40
外国移民说“世界末日”就是中国人来了    本文来源于北美崔哥的网易博客    千年古国的大门打开了,中国人来了。后面发生的一切只能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所向披靡。”    黄皮肤的中国人就像黄河之水般地坐着飞机从天上就下来了。国际歌里怎么唱来着,对了,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早来的各国移民看着中国人很新鲜:个子不高,眼睛小小的,但是特别发亮,据说从来不揉沙子。无论任何生意,只要被那双小眼睛瞄上,其它国家的人就别想再干了。可惜,当外国人发现这一真理时,已经晚了。    一位苦大仇深的菲律宾移民说:崔哥,我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够了钱要买房子,结果中国人一来,把美国房价炒上去了 。 他们一买买两套还嫌便宜,我还得再干十五年才能重温我的美国梦。我招谁了我,这就是你们中国人常说的“坑爹”对吧 ?    一位老实巴交的墨西哥移民说:崔哥,我装地板干了三十年,每间房收费三千,比白人少一千;中国人一来,连工带料收两千,干得又快又好,还请客户吃中餐。我们南美人哪里斗得过懂孙子兵法的中国人,得了,认倒霉,还是给中国人打工去算了。    一位吃苦耐劳的日本移民说:崔哥,我开亚洲快餐快十年了,每份午饭卖六到八美元一份,生意还可以。中国人来了,就在我餐厅对面开了一家,打出招牌“一美元中餐店”。没错,是一美元,一勺一美元。身高马大的老美要想吃个半饱,少说也得在盘子上来十一勺菜(就说这勺有多小了),再加个春卷,等于吃一顿饭20美元。数学不好的美国人逢人就说,“去过那家‘一美元中餐店’吗,便宜极了!”我想起这事儿,死的心都有。    一位感觉良好的印度移民说:崔哥,在亚洲移民里,我们印度人聪明,勤奋,英文好,应该算是二等白人吧 ? 中国人一来,比我们还聪明,还勤奋,还能吃苦。往我们身边一站,比我们谁都白,知道悲催和悲愤交加是什么滋味吗?我反正是懂了。    得,啥也别说了,中国人来了。    2012年,对于各国移民来说是彻底的世界末日,他们几十年积累的在美国的猫腻儿,捷径和旁门左道,随着中国人的插手全都一个个崩塌了。    首先,假结婚。别国的移民比较低调,移民局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中国人一来,一年整出五千例假结婚。夫妻们先假离婚,再各自找别的人假结婚,每结一次婚收费两万美元。见没人管,马上明目张胆在报纸上打广告,国内找上家,国外找下家,产业链很快就形成了,不少公司还开始全球连锁。移民局实在忍无可忍,严打,搜捕,驱逐,很快就把漏洞堵上了,就此宣判了假结婚的“末日。” 各国移民泪眼相望 : 得,啥也别说了,中国人来了。    第二,到美国生孩子。既拿国籍,又吃救济,还可以全家移民。这条道本来是墨西哥人踩出来的,每年成千上万的孕妇就指着这个机会呢。得,中国人来了。先是在豪华住宅区买下三层高的公寓楼,让老墨一顿装修,隔出一百多个套间,每个套间里住一个高价来美的中国孕妇。    等到某一天太阳出来了,本县城的美国人突然发现,大街上徜徉着上百名挺着大肚子的中国孕妇,不少人脑门上蒙着白手巾,看上去既像本拉登那边的人,又像敌后武工队。一到开饭的时候,“月子楼”飘出折磨人的香味;一到深夜,几百个婴儿的哭声听起来像中国大喇叭里的广播体操。美国人民愤怒了,纷纷举报给移民局,卫生局,防火局,税务局,经过一通严打整顿,月子楼查封。今天,孕妇们即便有了来美签证,在口岸也可能被拒绝入关。中国人把“生孩子”这条路也堵上了。    得,啥也别说了,中国人来了。    最后就是政治庇护。在过去十年里,只要中国人说自己练过法什么功,信天主教,或者生二胎,就立马可以得到美国的政治庇护。撒这点谎对于中国人来说太不算什么了,于是十年之内几十万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拿到了庇护绿卡。    美国移民局如此关照中国大陆来的人,目的很简单:几十万政治庇护的案例,说明中国人权记录糟糕,这就是数据和证据。但是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美德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政治庇护得绿卡的消息一传出,中国人就山呼海啸地涌来了。于是,报纸上开始出现头版广告---- 庇护绿卡,不成功不收费,全程培训,买二送一。洛杉矶机场开始出现律师举牌子:申请庇护的跟我走!    墨西哥友人也开始练法什么功了,人家说你又不是中国人;老墨急了,谁说不是 ? 我们是中国蒙古人的后裔,我爷爷的爷爷叫成吉思汗。    美国移民局开始忍无可忍了,在2012年圣诞前夕,纽约上百名警察出动,搜捕查封几十家涉嫌造假的庇护律师楼,抓捕多人。据说几十万庇护案例中,90%全是假的。那就是说,美国关于中国的人权记录报告,90%全是TM瞎编的。完了,这回完了,政治庇护的漏洞也被堵上了。    这也不能怪美国政府。大部分申请庇护的人,前脚被移民局批准,在法庭上哭得跟泪人似的;后脚就举着五星红旗高唱国歌参加十一游行 。 这,这也忒不给美国人面子了吧 ? 要不就是说自己信天主教遭迫害,被批准庇护后,马上就去佛堂给如来佛上香,这也太TM忘恩负义了吧 !    一位罗马尼亚移民问我:北美崔哥,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干什么事情都那么邪乎?不把这件事干死不罢休?我让他举几个例子,他眉飞色舞地说:   “你看,所有国家都在食品里放添加剂,包括美国。可是你们中国人一开始放,就在所有食品里面放,放添加剂不解气,后来直接放化学药物。让人吃死才罢休。听说你们国内的食品一吃里面全有毒药,就直接吃人还安全点。”    一位埃及移民说:“你们中国人干什么都追求世界之最,盖楼要盖世界最高的,生人要生世界最多的,下雨要能下淹死人的雨,建高铁要世界最快的而且得是能追尾的。你们打兵乓球,要囊括所有奖牌,不给别的国家留一块,直到让奥运会不得不取消这一项;你们出国要占最多的留学生,出口要占世界头位,你们怎么就不能中庸点呢?    一位加拿大移民说:崔哥,中国其实用不着和美国打仗就能征服美国。你们只要把新建成的航母装满了人,往美国运几船人来,美国就彻底完了。    黄河般的中国人奔腾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世界末日”的美景。    采访完后,各国移民开始手拉手缅怀一个中国伟人,她的名字叫慈禧。世界人民从内心怀念慈禧太后,觉得她老人家当年闭关锁国,不让中国人出来,就是不忍心给世界人民添堵。
个人分类: 啼笑皆非|9452 次阅读|28 个评论
分享 我们中国人缺少什么
热度 4 黄种人 2012-12-26 10:07
  人的出发点永远是个人,因为是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脑子在想问题。   所以人需要有一个“异己”的力量来约束自己。   我们中国人现在缺少的,就是这个约束力。   中国这一百多年来,着力破除这个约束力,我们革命、我们改革,一切旧约束都被我们破除了,但我们并没有建立起一种新的约束。 ☆ ☆ ☆   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我们在讲一个方面的时候,往往忘记了另一个方面。   我们提倡民主,但民主是集中基础上的民主。   我们提倡自由,但我们的自由没有纪律的约束。   我们提倡大无畏精神。但我们的大无畏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个人,还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   为什么人是根本问题。   我们中国人有几个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的利益小集团? ☆ ☆ ☆    中国人,只要有点什么,就有持无恐。   年轻,则初生牛犊不怕虎。   有本事,则艺高人胆大。   当个小学老师,不但敢给学生留作业,而且要给家长留作业,自己教不会学生,把责任推给学生,推给家长。   手里有点权,就以权谋私,而且会把这一点权用到极致。即便是一个保洁员,如果塑料袋可以随便领,他也会领来去卖钱。 ☆ ☆ ☆   针鼻的窟窿,斗大的风。   一蚁之穴,可以溃千里之堤。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钻法律、政策、制度、规章的空子,打擦边球,是中国人的特技。 ☆ ☆ ☆   世界上许多民族,有神管着。   西方有些民族,相信天主、相信上帝,他们对神是敬畏的,他们知道感恩,他们有耶稣的献身精神为榜样。   穆斯林有真主。   西藏人心里有佛祖。    我们把神都打倒了,变成无拘无束、不知敬畏的无神论。   有些人也烧香拜佛。不过那不是对神的敬畏,因为他们自己并不想把神祗内化为自己的灵魂,他们并不想向神学习、以神为榜样,他们不过只想“求菩萨保佑”,是只要菩萨为自己的过错和罪恶作保护伞。   他们的观念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投几块“功德”钱,神就会吃他的贿赂,替他办事,替他消灾,为虎作伥。    许多人有了“难”,也不知悔改,不检查自己,而是卜卦求签,企图“消灾”。   在台湾,人们不但不敬畏财神,而且要拔财神的胡须去发财。 ☆ ☆ ☆   许多国家都有两党制。   但在中国行不通。   本来有国、共两党,可以竞争。   但蒋介石要攘外先平内。   中国人只能一个消灭一个,不要对立面。 ☆ ☆ ☆   中国人没有危机感。    中国媒体的嘴里,现在永远是一片太平盛世,永远是形势大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但是新任一上台,就会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就会说前任的坏话,比如说前任把经济搞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他们眼里,一个人吃四个包子就饱了,但前三个包子都没有用,只吃他的第四个就够了。   形势大好也好,崩溃边缘也好,都是从国家统计局嘴里出来的,都是国家统计局编出来的。   中国人只知道说,别人别国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一旦去人家国家看看,却完全不是如此。   幸福美景,不过是媒体画出来的大饼。   今天也不例外。只要看看我们的出国游变成出国购物就够了。中国再好,但还是国外物美价廉。 ☆ ☆ ☆   官民本来是一对矛盾,是相互制约的。   但在中国不同。过去的中国,是胜者为王败者寇。   现在我们是人民共和国,老百姓当家作主,照理应该民选官,官为民,民监督官。中国的官,都是任命的,是指派的,连选民代表,都是指派的。   当官的不是民选的,所以不必担心选不上,也不必代表“选民”,不必向选民承诺任何东西,当官的只要为所其欲为就行了。    宪法规定了百姓的权利,但在法庭,宪法是不实用、不适用的。 ☆ ☆ ☆   本来我们是有准确的角色定位的,从周朝开始,我们就有见诸文字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规范。   但这一切都被当作“四旧”给扫除了。    礼仪之国,变成最没规矩的国家。   刑不上大夫,皇戚国舅,八旗子弟,都不受法律的约束。   老百姓就琢磨出“法不责众”,聚堆过马路,可以不看红绿灯。   当官的更是高居法律之上,中国历来有“计划跟不上变化,变化跟不上电话,电话跟不上首长一句话”之说。 ☆ ☆ ☆    我们的四书五经,要求我们修身、齐家、安邦、治国、平天下。    但是我们把“修身”打倒,把个人主义放了出来, 没有谁知道要检查自己,人人都“自己一朵花,别人豆腐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手电筒只照别人。   老子虽然讲“道法自然”,反复讲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不自生、不自为大,但没有人听进去。   《老子》被抛进了历史,他就是“老子”,而且是“老子天下第一”,别人都不在眼里,都不在话下。 ☆ ☆ ☆   中国人缺什么?   中国人缺感恩。   中国人缺敬畏。   中国人缺监督。   中国人缺约束自己。
个人分类: 潘启明 老师|556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3 16:31 , Processed in 0.089426 second(s), 26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