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珍珠湾全球网 标签 年轻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年轻人

相关日志

分享 美媒反思年轻人不拥护资本主义
稻草 2016-5-27 09:46
美媒反思年轻人不拥护资本主义 作者:拉娜·福鲁哈尔    【美国《时代》周刊5月23日(提前出版)一期文章】题:美国资本主义的重大危机(作者《时代》周刊助理总编辑、经济专栏作家拉娜·福鲁哈尔)   几个星期以前,哈佛大学政治研究所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了令人惊讶的事情:18岁至29岁的美国人当中只有19%的人自称“资本主义者”。在世界上最富裕、最市场化的国家,这个年龄群只有42%的人表示“拥护资本主义制度”。这两个数字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要高一些,但也只有26%的人认为自己是资本主义者。总体上,略多于一半的人拥护资本主义制度。   这说明大多数公民对国家的经济基础——在数百年时间里把一个由农民和淘金者组成的新生社会变成了人类历史上最繁荣国家的制度——感到不安。这个信心危机的最严峻表现莫过于2016年总统竞选情况,它让人质疑现行制度到底对谁有利对谁不利,质疑为什么自金融危机以来经过了八年时间和数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而经济却依然增长缓慢。所有竞选人都开出了处方:桑德斯说要拆解大银行,特朗普宣称做对冲基金的人应当多交税,希拉里想加强现有的金融监管。   金融与企业关系的失调   要了解我们何以落到这般田地,就必须了解资本市场——也就是金融系统一与企业的关系。从18世纪90年代末美国创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和银行体系到20世纪70年代初,金融接受了个人和企业的储蓄,把它们输送给生产性企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新的财富,最终是经济增长。当然,这个过程中不乏坎坷(最令人难忘的是投机活动导致了大萧条,后来通过监管得到控制)。但通常而言,如今无所不包的金融当时基本上是服务于商业的。它是一个重要机构,但通常并非核心机构。   在过去几十年里,金融不再扮演这个传统角色。学术研究表明,现如今围绕金融市场的所有资金流转中只有一小部分与小城镇的企业有关。据估计,如今来自金融机构的资本只有15%左右用于为企业投资融资,而在20世纪较早时期银行是把大部分钱用来做这件事的。   阿代尔·特纳曾是英国银行业监管部门负责人,现担任乔治·索罗斯等人所创立的新经济思想研究院的院长。他说:“这个趋势在各个国家稍有不同,但大体方向是明确的。纵观所有发达经济体,尤其是在美国和英国,资本市场和银行部门为新的投资进行融资的作用在下降。”这个系统里的大部分钱被用于放贷购买现有资产如住房、股票和债券。   为了认清这种转变有多大,不妨想一想:金融部门目前占美国经济的7%左右,高于1980年的大约4%o它目前拿走全部公司利润的25%左右,创造的就业岗位却只占总数的区区4%。麻烦的是,研究表明,当金融庞大到这个程度时,它就会开始抢占房间里的经济空气。事实上,金融的规模达到它目前在美国这个水平的一半时就会开始产生这种不利影响。前高盛公司银行家华莱士·特贝维尔指出,由于这些变化,我们的经济逐渐变成“金融财富持有者和美国其他人之间的零和游戏”。   它也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全世界主要市场经济体大多在努力对付这同一种疾病的方方面面。   政府是金融化始作俑者   美国的经济病是有名称的:金融化。它是个学术名词,指的是华尔街及其行事方法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影响金融业也影响美国众多商业活动的趋势。它包罗万象——经济中金融和金融活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针对生产性放贷的债务投机兴起,危险、自私的想法在私营和公共部门扩散,金融家和依靠他们富裕起来的公司老总们的政治权力越来越大,“市场最具权威性”的思想始终坚如磐石。金融化是一个不吉利的大词,具有令人不安的广泛影响。   密歇根大学教授杰拉尔德·戴维斯是研究这个趋势的知名学者,他把金融化比作一场“哥白尼式的重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商业重新定位了它围绕金融部门运行的轨道。这场革命往往被归咎于银行家。但它是由公共政策的转变促成的,是负责保持市场平稳运转的政府领导人、政策制定者和监管部门官员精心炮制的。密歇根大学的另一位学者格蕾塔·克里普纳称,公共政策的转变包括里根时代的放宽管制、对华尔街的放任不管和所谓所有权社会的兴起。所有权社会理念倡导拥有财产,进一步将个人的医疗保健和退休生活与股市捆绑到一起。   这些变化的起因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在二战之后享有的经济增长开始减缓。政治家们没有就如何振兴经济做出艰难的决定(那势必意味着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决定把责任推给金融市场。渐渐地,曾经在大萧条时期为美国立下大功的监管措施开始后退,金融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主导力量。卡特时代的放宽利率管制举措带来大量金融“创新”,并使银行的职能从放款转变为交易。从艾伦·格林斯潘时代往后的宽松货币政策创造了以低息贷款掩盖潜在经济问题的环境,以至于美国经济现在长期依赖接近于零的利率来防止再度陷入衰退。   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   尽管金融业以及华盛顿和华尔街的既得利益集团有着强大的游说力量,越来越多的人主张使金融系统回归其应有的地位,即商业的仆从而非主人。   给实体经济中的金融重新定位要破除美国每个角落里以金融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它要改革商业教育,这个领域的众多学者至今仍不肯挑战有效市场的信条。它要改变对一年期投资收益和长期投资收益一视同仁,从而诱使金融机构推动过度消费和投机而不是向小企业和就业机会创造者合理放贷的税收制度。它要反思退休养老,出台更英明的住房政策,对充斥着违反美国基本经济原则的说客的金钱文化进行约束。   该问的问题其实很简单:金融机构所做的事情是否给予了实体经济明确的、可衡量的好处?可悲的是,眼下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但我们可以改变一些事情。我们的市场资本主义制度并非以完美形式不容变更地代代相传。我们订立了规则。我们破坏了规则。我们可以修复规则。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敬畏年轻人:2016了,别再一代人看不起下一代
热度 2 MingHao 2016-2-5 11:36
写在前面: 过年回家,是个几个年代的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狭小空间,并且需要交流的一个特别契机。每次过 回来,关于某某后的小孩如何如何的讨论就在办公室里不绝于耳。但今天,桃花姐为各位奉上一个 80 后对时代和年轻人的反思,愿各位与自己不同时代的人交谈时,多一些尊重和敬畏。 前些日子,小姨家那位 90 后的表弟,通过电话远程指导我三姨在电脑上操作个财务软件。后来得到三姨大加赞扬,说真真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竟然这么耐心细致,一个多小时的指导和风细雨,没有丝毫不耐,着实靠谱。 这是一个 60 后对一个 90 后在私人场合的评价。但放大了来看,靠谱这回事,是不是适用 90 或 00 群体,一定是会有大的争议的。在公共舆论空间里,一代人评价下一代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惯贴标签。 比如识局君所处的 80 后,小时候被认为是“小公主小皇帝”,是要“垮掉的一代”(嗯,公主皇帝们确实要被房贷和养老压力给 neng 垮了);比如,识局君认识的很多 90 后,那是“脑残”,“中二病”(如果你还要度娘这个源自岛国的词汇,那一定说明不年轻了);再比如,说 00 后,就是“匪夷所思”,“什么不好的形容词都用在他们身上好了”(这个实在太狠了,你是几几后?)。 有人说,之所以一代人看不起下一代人,就是因为一代人也被上一代人看不起!这么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说白了冤冤下报何时了。 鉴于识局君离 00 后最近的距离,也就是看过国产小鲜肉的综艺节目而已,于是带着和 90 后还可相交的心态,认真地向几位 90 后小朋友讨教了些问题,比如,他们的自我认知,以及相关认知的基础何在? 得到的回答,让我一个老 80 后感叹。摘几段供诸君共赏: A 君.网站编辑,爱好写作奇幻小说 “ 90 后最大的特征应该是不再墨守成规,有远超 80 后 70 后的好奇心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 ,作为生长于中国经济发展最迅猛的 10 内的 90 后因为网络的普及与信息的相对开放,导致 90 后在平日生活中能够接收到更多的新鲜事物,有更开阔的眼界,但是这也造成了 90 后容易喜新厌旧的毛病。 过多的信息更替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充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在经济基础足以满足挥霍的时候,换代替修成了常态,而当大部分人都在进行换新这个过程时,攀比心态也由此诞生。 ” B 君 . 大学生,弃理从文,原因“我有天赋” “我觉得无论是哪个后,塑造他 / 她认同的主要就是教育和舆论。这是我的认识的凭借。 90 后这代人处在的社会环境,也正好是意识形态式微,爱国主义教育也开始了。互联网正好兴起,也带来了一个可以‘行动’的公共空间 。 90 后这代人我觉得更加会尝试新事物,而普遍缺乏思考,书读的太少。 容易情绪化做事情,我想应该是每代年轻人的倾向,但是由于现在的信息力量被放大了。这些认知的根源,我自己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政治学的知识。当然现在也还是比较浅薄的。“ C 妹 . 初入职场,自认非 90 后 “作为一个 90 后,对于大家给我们贴的‘标签’,我觉得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是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的。这些特征中, 我认同的有很多,比如有一点理想主义,有主见,而且敢爱敢恨,创新能力也不错,我不认同的有浮躁、急功近利、不接地气等特征。这都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由于 90 后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较为充分地接触到各种外界信息,所以一方面能够有主见,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判断力不足而偏激或者极端化。我觉得其实对一个整体的特征,不存在自信或者偏激,因为任何一代人身上都存在着时代烙印,有值得弘扬的,也有值得改进的。” 到这里,我已经在吃惊中理解我三姨的吃惊了,因为他们没有如设想中那样,只言片语地回复我说“了解这个干嘛?”,“我觉得我们很好啊”,“老骂我们 90 后凭什么”。 于是,我们继续深入探讨了一把轰轰烈烈的帝吧出征事件。 1 ) “帝吧出征这件事,其实我第一个反应是,天朝网民太威武了,以前都是明星贴吧互相撕,现在居然有了这么高的政治觉悟。当时还有个朋友和我说,作为一个百度贴吧的早年使用者,很遗憾没能随着大军远征。我个人觉得网友爱国热情高涨,战斗力也十分强大, 但是……我自己不会参与其中,就像我喜欢看武侠,看水浒,但真把我放到那个豪情万丈的时空,我也许反而会不知所措。” 2 ) “其实我并没有特别关心这件事情。(我最近在看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写他自己经历抗战,内战直到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生活经历。我觉得自己沉浸其中,在过去的历史里看到人的性格、态度和行为,都很有帮助。)就此事来说,我可能还知道的不全面。我觉得两岸之间在不同的环境,文化的,政治的制度下面,双方认同的理念都不一样。这种理念形成了彼此的身份意识。我想两边的意识对抗那么引人注意是因为台湾开始了政治权力的更替。民进党或者蔡英文都在中国被符号化了。 我并不认为在参与者中他们的知识水平有多少,或者他们对这场选举有多少的真知灼见。在一场语言暴力的运动中,他们具体的目标和实际效果可能是不一致的。” 3 ) “ 90 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容易被煽动,这个可能是每代年轻人都会出现的问题,但是 90 后被煽动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的好奇心与兴趣问题,现在网络上不乏一些没脑子的人,多数都是 90 后,这些人的特点都是浮躁没耐心,别人说什么也不去辨别是非对错。跟着走,这种人太多所以总是完成网络的集体运动以及可悲的网络暴力。” 4 ) “ 90 后其实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少历练,作为独生子女,父母小时候的宠爱甚至溺爱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纨绔子弟,这不光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当大环境使然,又怎能要求个人去改变。 有句话说的好,聪明的人去适应社会,疯子才要社会去适应自己,但是社会的确需要一些‘疯子’,像马化腾,马云,当初应该不会有人觉得他们正常,好好的工作不做要自己创业,在当时那个时代的确是疯狂的。但他们用自己的疯狂改变了现在的社会。再说王思聪,虽然是 80 后,但他的思维行事都偏 90 后,尽管他有首富的父亲,但是那只是个经济和教育的基础,从他很早前出手整合电竞业就能看出来。现在游戏行业的收入绝对是名列全国行业前面的。” 是的你没看错,上述有理有据,有反思有自省的言论,都出自 90 后自己。 事实上,出征事件发生后那热闹翻了天的舆论场,官媒的认同,并不一定就该被习惯性鄙夷,而觉得被丢人、被刺激得不要不要的话语一方,也许只是没有 zhengzhi 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一个表征:来点事儿很容易就受不了。也许不需被过度解读,说声 sowhat ,该干嘛干嘛,多好。就像彼时正在台湾旅游的朋友说,多交流总比一直隔阂的好。 也有人说,帝吧远征军们的三本绝世武功秘籍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学政治课本》、《中学历史课本》,从一个角度来看,很精辟到位——就像我的那位 90 后小友所说,应该多读点书。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大人”,又给年轻人们提供了怎样的生活和精神土壤?你们觉得他们脑残,又没过推波助澜或明哲保身的时刻?来点事儿觉得丢人丢大发,但把它们都闷在自家锅里,那就是一锅好粥了?只准墙里开花墙外香,就是成熟的审美了? 钱理群告别学界时说:“ 我发现我已不理解当代的青年了,对 60 后、 70 后我有点理解, 80 后多少有点理解,对 90 后我完全不理解。我感觉到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青年的选择是我们所不能理解、不懂的。无论你支持他、批评他、提醒他都是可笑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因为我已经不懂他们了。 ” 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不仅是青年的煎熬和宿命,也是每一代人,每一个族群的。也许在共同命运面前,尊重上一代,敬畏年轻人,都不是一件坏事。
2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秋色如此热烈,怎会悲秋?
热度 6 卉樱果 2015-10-27 23:18
Trout Lake(鳟鱼湖)离我家6公里10分钟车程。 与老公昨天去那里,晒太阳拍照片赏秋叶。 不知道湖里有没有鳟鱼。只知道湖北面是狗狗游水区,湖南面是小孩游水区。 我用iPod,老公用被我摔了NN次的傻瓜索尼-(漏光了)。他的镜头里常有我。 也有静静欣赏美景的老夫妇, 和玩航模的年轻人。 渐行渐远 远航归来 走走看看 满地落叶疑似花 有人不理解我为什么那么地爱温哥华 因为它热烈的秋季,像童话的世界。 请大家 点这里给我们的画和照片加加分吧,谢谢啦 ~
个人分类: 旅途走笔|16205 次阅读|6 个评论
12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26 23:43 , Processed in 0.038653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