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理工学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VT毕业证学历学位认证微信:ly76631413办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学位修改成绩单真实可 ...
zxcv1028 2016-11-19 09:56
主营项目: 1:真实使馆认证(留学人员回国证明),使馆存档可通过当地使馆查询 2:真实教育部学历认证,教育部永久存档,教育部留服网站永久可查 3:真实留信认证,留信网入库存档,永久可查 4.办理原版毕业证、成绩单等全套材料,从防伪到印刷,从水印到钢印烫金,水印底纹。 现在教育部认证办理已不需要提供回国证明(使馆认证),如无需要,请注意办理流程! 联系人:Martin 微信:ly76631413 二.如果您是以下情况,我们都能竭诚为您解决实际问题: 1、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未能顺利毕业,拿不到官方毕业证;  2、面对父母的压力,希望尽快拿到 3、不清楚流程以及材料该如何准备4、回国时间很长,忘记办理;    5、回国马上就要找工作,办给用人单位看; 6、企事业单位必须要求办理的; 请联系归国留服中心客服,专业负责为您排忧解难!资深业务! 联系人:martin QQ: 209429753 微信:ly76631413 各大高校均可办理,样板齐全。 三.基本操作流程: 1.收集客户基本信息! 2.客户支付30%的订金,公司出电子图给客户审核,确保信息无误! 3.根据客户审核后的电子图制作成品再次给客户审核! 4.客户支付完余款,公司把成品邮寄给客户!(国内顺丰 国外DHL) 四:合理推荐业务: 1.如果您只是为了的应付父母亲戚朋友,那么办理一份文凭即可 2.如果您是为了回国找工作,只是进私营企业或者外企,那么办理一份文凭即可,因为私营企业或者外企是不能 查询文凭真假的! 3.如果您是要进国企 银行 事业单位 考公务员等就需办理真实教育部学历认证! 敬告:面对网上有些不良个人中 介,真实教育部认证故意虚假报价,毕业证、成绩单却报价很高,挖坑骗留学学生做和原版差异很大的毕业证和成 绩单,却不做认证,欺骗广大留学生,请多留心!办理时请电话联系,或者视频看下对方的办公环境,办理实力, 选择实体公司,以防被骗!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微信:ly76631413办理爱尔兰唐道克理工学院毕业证diploma真实学历认证学位毕业证修改成 ...
zxcv1028 2016-10-28 20:20
微信:ly76631413办理爱尔兰唐道克理工学院毕业证diploma真实学历认证学位毕业证修改成绩单Dundal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办.理.【毕.业.証】【成.績.单】【使.馆.认.証】【教.育.部.认.証】【留.信.网.认.証】 學.生.卡--OFFER 雅.思. 等.等!(即留.學.回.國.人.员.証 .明.不.成.功.不.收.费)(网.上.可.查、永.久.存.档、快.速.稳.妥)(一.对 一.专.业.服.务,可.全.程.监.控.跟.踪.进.度) ◆【高.仿.真】: ★凭.借.多.年.的.製.作.經.驗,本.公.司.製.作.《激.光》《水.印》《钢.印》《烫.金》《紫.外.线》凹.凸.版, uv 版.等.防.伪.技.术.一.流 ,高.精.仿.度.几.乎.跟.学.校 100% 相.同!让.您.绝.对.满.意。 ◆【高.效.率】: ★本.公.司.全.网.覆.盖,精.准.定.向.承.諾.各.位.顧.客.在.最.短.時 間.内.制.作.完.成.并.交.貨。不.论.您.身.在.何.处,只.要.您有.需. 要,我.們.便.会.以最.高.效.的.办.事.效.率.滿.足.您.的.需.求。如.果.我.们.没.有.您.所.想.辦.的.學.校,那.么.只.要.你.能.提.供.版本 ,我们.就.可以.为.您.專.門.开.版.办.理,一 周.内.完.成。 ◆【诚.信.為.主】: ★本.中.心.多.年.来.保.持.着100%成.功.率,我.們.以.質.量.求.生.存,以.服.務.求.發.展.有.雄.厚.的.實.力,專.業.的.团.队.諮.詢.顧.問. 為.您.細.心.解.答,可.详.談,是.真.是.假.眼.見.為.實,讓.您.真.正.放.心,平.凡.人.生,盡.我.所.能,助.您.一.臂.之.力,讓.我們.攜.手. 圓您.夢.想! ◆【诚.招.代.理】本公司.诚聘.当地.代.理.人.员,如果你.有.业余.时间,有兴趣.请.联.系.我.们。 ◆【公.司.宗.旨】:(诚.信.为.本),(信.誉.第一) 时.刻.准.备.着.为.客.户.提.供.超一流.的.服.务。 ◆【主.营.國.家】: 加.拿.大. 澳.大.利.亞. 新.西.蘭 .美.國. ,英.國. 歐.洲.亞.洲------等! 联系方式:微信 ly76631413 Q 209429753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华裔数学教授著英文抗战小说 获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破例发行 ...
热度 6 MingHao 2015-11-4 21:08
一向只出版理工科技类专著的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上月决定将首次破例,出版讲述中国抗战故事的英文小说《南京不哭》“Nanjing Never Cries”。而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同时担任MIT数学系教授的郑洪。 小说《南京不哭》以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故事横跨近一个世纪,融合爱情、友情、亲情,讲述了一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美国学生在南京所经历的悲欢离合。小说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郑洪1937年出生于广州,曾亲身经历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说,撰写一部讲述中国抗战的英文小说是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他用十年时间,研读大量资料,走访了南京多位战争亲历者和见证者,咨询专家,边读边写,于去年春天定稿。 《南京不哭》作者郑洪说:“我是卢沟桥事变前两个月出生的,我经历过八年抗战,所以我能够了解,那个时候的生活不是现在人能够想象的。我要用英文写个英文小说给西方人士看,让他们知道我们过的是什么生活,我后来就自己做了一点阅读,越看越感动,真沉痛啊。我们受了这么多苦,反而我们不受同情,我们中国的军队打得非常壮烈,非常英勇,我们不屈不挠,一直跟日本人打到底,最终我们胜利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是历史上非常壮烈的一章,所以说我要把它写出来。” 为了让小说背景更加真实客观,郑洪还采用了多个国家的文献,力求还原历史真相,阐述人性。 《南京不哭》作者郑洪:“把当年的真相写出来,可是也是讲人性,因为这真是我们中国人的感想,我想大家都能够认同。” 郑洪还说,写这部小说并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让历史不再重演。 《南京不哭》作者郑洪:“我这本书不仅是给西方人看,还有各地的华侨都看到,我写的是历史,我不是挑动民族仇恨,给我们后代留个印记,知道我们经过了多少苦难,要我们珍重我们以后的生活,我们中国人要了解我们走过多长一条路,才到今天。也令日本人知道,他们祖先做过的事情,不要再犯他们犯过的错误了。有错误要知道,然后要道歉,要改过来,这是我的主题,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个历史不要再重演。” 《南京不哭》的感人情节和深刻内涵也打动了从不出版小说的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郑洪也于上个月与出版社正式签约,该书将于明年7月7号正式发行。 目前,郑洪正在完成该书的中文译本。他说自己是幸运的,可以写这么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小说,并有机会出版,而这本小说的所有稿费也将全部捐赠给抗战老兵及他们的后代。
40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一个法国和尚的故事》ZT
热度 2 Chico 2015-10-23 03:30
信仰,跨越了肤色、国籍,他有高鼻子、蓝色的眼睛,但这丝毫不妨碍他披上红色的法衣,融为高原上最宁静、动情的风景,更化身为东西方文化、科学互通的一座桥梁。本文原名《一个法国和尚的故事》,是香港觉真法师采写,刊登在《香港佛教》上的真人真事。 马蒂厄·里卡尔,这是我们的主人公——一个法国和尚出家前的原名。 马蒂厄出生在巴黎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让-弗郎索瓦·勒维尔是法国当代思想大师、法兰西院士、著名哲学家。母亲雅娜·勒图穆兰,是一位画家。(这位母亲后来在儿子的影响下也皈依佛门,成了法国最早的比丘尼之一。)舅父雅克—伊夫·勒图穆兰则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 出 身这样的家族,不用说,马蒂厄从小受到良好的教养有素的系统教育。他生于1946年,22岁时就获得了巴黎理工学院的理学博士学位,并且是1965年诺贝 尔医学奖得主弗朗索瓦·雅科布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又在巴斯德学院任研究员,从事生物学方面的高等科学研究。说这位“和尚”,出家前已系统地接受了欧洲的也 就是西方的最高水平的现代科学教育,我想是并不为过的。 旅行——走向东方,第一个师父 1966 年,20岁的马蒂厄,还在巴黎理工学院读书。有一天,他看了自己的朋友阿尔诺.戴雅尔丹摄制的一部关于西藏佛教大师的电影,其后又看了他的另一位朋友勒布 瓦耶博士从印度大吉岭带回来的录像,还听了他们在喜马拉雅山所遇的一些描述,马蒂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受,受到了那些精神大师的吸引。 最 感到震动的,是他把西藏的佛教修持者,看作是“最符合我们理想的圣者、完人、哲人”。这些人,是智慧的活榜样。于是,他在内心对自己说:“如果有可能,在 人类方面达到完善,那一定就是如此。”尽管这时他对佛教没有任何概念,仅仅从电影、录像中所感受到的,他已预感到佛教有一种深刻的启发,一种通过对比而看 到了希望的源泉。 是一种什么对比呢?我们不会忘记,由于他的家庭的原因,他从小就接触 到了许多当时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科学家……可是,在他看来,尽管他们有才华、有知识、有技艺、有成就,但总觉缺了一种东西,十分重 要的东西——人的完善(perfection humaine)。越是与他们对比,就越是让他更倾向于那些西藏的佛教大师。于是,他从巴黎动身,走向东方。 在他出发之时,给他看佛教录像的那位朋友——勒布瓦耶博士,托他带一笔钱,转交给印度的一位耶稣会神父,由神父供给一位西藏大师康玉尔仁波切。这位大师生活在极度的贫困之中。马蒂厄到达的第二天,无巧不成书遇上了康玉尔仁波切,70多岁的西藏喇嘛——他的第一位师父。 他在师父的身边整整三个星期,语言也不通,除了静坐、冥想,别的什么也没有。然而,马蒂厄后来回忆说:“是他的人身、他的存在,给我以印象:深沉、力量、宁静,从他身上散发出来,并开启我的心灵。” 三个星期后,他又旅游了喀什米尔、大马士革、伊斯坦布尔,最后因为得了伤寒,不得不返回巴黎。回到他工作的巴斯德学院之后,他不断回忆着他那西藏师父的品质,他终于认识到了与这位师父相会的重要性 出家——为了生命的意义,为了改造自己 记得上海的著名女作家戴厚英说过:“只有佛教是真正改造自己的。”她说这句话是在她生命的晚期,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然而,巴黎的马蒂厄在70年代就说过相同的话了。 1967 年到1972年,马蒂厄在雅科布教授的身边从事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已达5年,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这时,雅科布派他到美国去开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但是,他的 心在喜马拉雅山,他要把他的科学精神用在完成一项“真正的内心改造的极有生命力的研究上”,他没有去美国,为了重新会见他的师父,马蒂厄又回到了印度。 这一次,他在他师父康玉尔仁波切的身边一直生活到1975年他去世。接着,他又到师父所住的寺院上方一个小隐修院中去继续修行。就在此时,他遇到了他的第二个师父——狄尔戈·赫延采仁波切。赫延采仁波切是来为已故康玉尔仁波切主持荼毗(火化)仪式的。 当时马蒂厄原准备同他的几位朋友一起按照传统掩关三年。他问赫延采仁波切,赫回答说:“只要我活着,你就一直在我身边学习。”就样马蒂厄在他的第二位师父身边又生活了12年。听他的教诲,侍候他,陪同他旅行。期间,于1979年,按藏传佛教的仪式披剃,马蒂厄做了和尚。 正如他的哲学家的爸爸所说,他的儿子皈依佛教,“既不是为了从中找到一种生存的补充,也不是为了一种将按西方的标准正常地进行下去的生涯,找到一种精神添加物。而是放弃这个生涯,完全投身于佛教实践。” 儿 子在回答爸爸的提问“为什么你萌生出家做和尚的这个决定”时,说得更直率:“我确实有过科学生涯,可是我的出家做和尚,丝毫也不构成对于科学研究的否决。 科学研究,即验证科学研究却不能解决生存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科学尽管本身非常有趣的,并不足以给予我的生命以一种意义。” 马蒂厄·里卡尔(资料图) 他还告诉他的哲学家的爸爸:“我对佛教的认识,对现象世界(monde phenomenal)的本质和对精神本质的澄清(elucidation),这是内心改造的结果。” 哲学家的爸爸也有点弄不懂了:“你的父亲和母亲原都出身于天主教家庭,你又在一个科学的环境中接受了一种世俗的理性主义的教育。你与那位哲人的第一次交往, 他虽然没有对你说话——因为你们那时实际上不能以任何语言进行交流,却对你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你究竟是属于宗教意义上的皈依,还是纯粹哲学意义上的感悟呢?” 这一回,真的轮到儿子来给爸爸上课了。马蒂厄说:“我觉得我是带着天真未开的心 灵来到了佛门,这对于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幸运。正是与一位精神大师的相遇启发了我的精神道路上的真正献身。这位哲人康玉尔仁波切,他代表一种完善。赋予他 的价值的,不是一种抽象的思辨,而是一种直接的经验,一种验证——得自于我自己的感悟。” “我怎么领会佛教呢?它被宗教人士排斥,他们说它是一种无神论哲学,一种精神科学。而哲学家们又不把佛教归于哲学,说他是宗教。所以佛教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公民权。但也许这正是一个优势,它使佛教在宗教与哲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如 果人们所说的宗教是指对一种教义(dogme)的赞同,人们出于盲目的虔诚而接受它,根本不用去亲自证悟,那么,佛教确实不是宗教。如果人们所说的信仰, 是指对于真理的发现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不可动摇的确信的话,那佛教决不排斥信仰,信仰也就是面对这种内心改造的惊叹。” “佛陀一再教导我们,要考察他的教导,思索,求证,不应当仅仅出于尊重而接受它们。就本质而言,佛教是一种存在于一切时、一切环境都适用的智慧。佛陀的教导就像人生的指南,使人走上到达觉醒、到达对于精神世界和现象世界本质的最终认识的道路。” “所以人们尊敬佛陀,不是作为上帝,作为一位圣徒那样被尊敬,而是作为最终的哲人,作为觉醒的人格化身被尊敬的。”我不知道这个法国和尚有没有帮助他的哲学家的父亲弄明白佛家真谛,但我们的确被他的理解所感动了。 转世——西藏佛教的特殊经验 我在跟随恩师茗公上人转徙江浙粤各地讲经的历程中,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文化,包括宗教,都是人类的已经验。佛教的思想体系,是释迦牟尼的已经验,也是释迦牟尼以来特别是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无数祖师大德的已经验。 要让我这个“未经验”来介绍佛菩萨的“已经验”,而且要让更多的“未经验”的受众来理解佛菩萨的“已经验”,这该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所以我在读一位著名学 者所著《禅宗与中国文化》这本已印刷九次的畅销书时,不知怎么写了这么一句读书笔记:“释迦牟尼用智慧的眼睛看人,而作者用人的眼睛看释迦牟尼,这就是一 种未经验的误差吧。” 我这里没有丝毫对作者不敬的意思,我仍然只是意图说明, 以 世间的 “未经验”去对出世间的“已经验”作出讥评,恐怕要出笑话了。我的这一思考想不到在马蒂厄这个法国和尚的身上也遇到了。马蒂厄跟随他的师父赫延采仁波切生 活了15年。1991年赫延采仁波切圆寂了。1996年马蒂厄父子来到加德满都的一所寺院,这里要为一个3岁儿童举行坐床仪式,确认他为赫延采仁波切的转 世灵童。可是哲学家的父亲把这看成为迷信, 而且还认为佛教不是讲涅槃,根本不须要转生到另一个存在的吗? 儿 子回答父亲的问题很巧妙,他分三个层次来告诉他的父亲:“第一,西藏佛教所说的转世并不是实体的迁移,也不是灵魂的转生,而是一种‘功能’的‘连续’。也 就是说,并没有一个灵魂或一个人的本体在从事转世的行为,这可看作脱离了肉体的意识流的调节。佛教认为一切存在的状态,并不限于现在的生命。” “比如,我们已经认识了出生之前的存在状态,那么,我们还可以认识死亡之后的存在状态。我们是否可以研究一下:是不是存在一个与肉体相分离的非物质的意识?既 然生存状态是连续不断的,那么又是什么将这些连续的生存状态连接在一起呢?这是一种连续(Continuum),一种永久进行的意识之流,但没有任何一种 独立实体在其中通过。说白了,这是一种功能的连续。” “第二,许多西藏的佛教大师们,同在山洞中隐居修炼了17年的顶果钦哲仁波切一样,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静观(禅定)了。在他们之中,不少人达到了一种对精神的非凡控制。实际上,我在他们身边总共生活了20年。” “他们能证明存在着一种非物质的意识,而且还能感知另一个存在者的意识之流(注:俗称为他心通)。这些人,我从没有听见他们说谎,他们从没有欺骗过任何人,在他们身上我从没有发现丝毫对他人有害的思想、言语和行动。我认为合乎情理的是对他们给予信任,而不是轻率地说这是迷信。” “同样,佛陀说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意识在死亡之后依然延续。我们虽未亲身感知这个意识,但鉴于佛陀一切可证实的教化,都是真实的、合理的,因而我能相信他表达了真理而非相反。佛陀的目的是为众生照路而不是使他们迷路,是帮助他们离开苦难而不是将他们推入苦难。” “根据佛教有三个标准允许人们将一种断定视为有效的,即:由直接经验所证的真实,不可否定的推断和值得信赖的证据。现在,我就要说到我自己的直接经验了。” “第 三,我的导师顶果钦哲仁波切去世后,他最亲近的弟子和同伴之一,给我寄来了一封信。他说在梦里,接受到了顶果钦哲仁波切转世灵童的父母的名字,以及我们应 去寻找的地点。我完全清楚他,他要寻找这个世界上他最尊敬的人的转世化身,其目的不是去找一个寺院的住持,而是要确认一位哲人的精神的延续。” “希望找到这位后来者,仍保有像前任一样能够救渡别人的崇高品质。现在惟一能最终证明有一种非物质意识的实在性的,就是西藏佛教中转世的存在了。” “和他们相处的20年中,我多次验证到他们确实知道我本人的刚刚产生的思想。举个例子,当我有一天在静观中沉思时,我忽然想到我在年轻时杀死过不少动物,有一次还用枪向一只兔子射击,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对生命的伤害。” “我决定去找当时的第一个师父康玉尔仁波切,向他忏悔。我来到他的面前,不等我开口,他就通过他的儿子(当时我不能说藏语)翻成英语对我说:‘你一生中杀死了 多少动物?’我微笑了,只此一次,就足以开放精神。我还应该说,这些西藏大师总有一种谦逊的态度,他们一直在进行这种体验,但他们很少让它显露出来。” “他 们不喜欢炫耀自己,也不愿让别人留下印象。正是这些大师根据他们的体验,常常谈到意识在死亡之后的一种状态。我这才明白,如果人们将信仰定义为一种由经验 而产生的确认,那么怎能降低他的虔诚呢?可惜要让一个未经验的人,去分享别人的经验,那的确是很困难的。偏偏佛教的信仰是反对教条的非理性的盲从的。” “现在要接续到前面的故事,由我自身的亲历作证了。我在接到前面所说的那封信后,亲自参加了寻找恩师转世灵童的工作。经历了说不尽的种种困难,终于找到了那个儿童。他生于1993年,当时才3岁。一发现这个孩子,我们决定在一个山洞中为他举行长命仪式。” “主持仪式的大师要给每一个参加者分发一点纪念品(圣物),那个3岁的孩子从主持者手中抢过圣物,一定要由他自己来颁给。尽管他当时实际上才两岁半。他清清楚楚地喊出了许多人的名字,包括顶果钦哲仁波切的孙子。” “最惊人的还不是这个,在当时一百多个出席者中,有一位已故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老仆人,他从几百里之外的不丹王国赶来。当这个两岁半的孩子祝福完了靠近的一些人 之后,主持人问他:‘现在……完了吗?’孩子说:‘不,不。’他用小手指了很远地方的一个人。一位和尚跑过去,指点着那一群人中的某个人,‘这男人,这女 人……’都不是。一直点到了那位不丹来的老仆人,孩子才说:‘对,是他!’人们把老人让到前面来,孩子立起来给他祝福,那老人泪如雨下……” 在听了儿子三个层次的陈述后,父亲终于说:“这个特殊的孩子身上有一种特殊的现象记忆(MemorirePhenomenale):我不怀疑这些内在的实验证明,对那些体验到它们的人所具有的真实性。你说到的这种亲证的经验,只有有过它的人才是完全有说服力的。” 马蒂厄又告诉他的爸爸说:“2500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使形而上学理性化,使形而上学像数学一样严密,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办到。因为,从本质上说,形而上学不属于这个亲证系统。亲证系统属于精神实现,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实在性。” “肯 定的是,我在亲自见证了思想传递之前,我当然不会相信它。那个两岁半的儿童从众人中认出那位老人并使之走近他的这件事实中,我有幸亲眼看到了。但我在精神 道路上的最深刻的确信,并不是来自这类事件,而是来自我对静观(禅定)真理的每时每刻的确认。指责别人错了的往往总是在科学领域,可惜人们不能将静观(禅 定)研究的结果,强加给那些没有向这些结果敞开心灵的人。” 结束——探讨不会结束,人类仍将不断认识自身 为了印证儿子的精神实现,哲学家父亲跟随做了和尚的儿子,从巴黎来到印度、不丹、尼泊尔,还走到了喜马拉雅山,他们一路倾心交谈,通过对话,互相探讨。从精 神科学、佛教心理学、静观(禅定)科学一直到格式塔心理学、分析心理学;从羯磨(karma)、轮回(samsara)、涅槃(nirvana)、中阴期 到闻思修、自度度人;从佛教到其它宗教;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从哲学家、历史、科学与政治一直到当今的社会现实……,他们都有精彩的深入的探讨。 一 个从佛教的义理、出家后的体悟,侃侃而谈;一个从思想家的襟怀、哲学家的广博知识和对儿子的理解,不偏不激,实事求是。限于此文篇幅,我不能不结束此文 了。但他们的探讨不会结束, 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东方和西方、科学家和佛学家总还会把这样的探讨继续下去,人类仍将不断认识自身,不断开发人自身的内宇 宙。 一个法国和尚的故事,是佛教的种子落入西方土地后盛开的无数鲜花中的一朵。 这位父 亲——哲学家让·弗朗索瓦有一段话既幽默又值得深思。他说:“虽然近来巴黎出现了‘咖啡馆哲学家’,他们举行自由参与的公开会议,但是他们所激起的争论的 水平,几乎不超过柜台的水平。近来在西方表现出来的对于佛教的惊人的好奇心,是不是由于这一空白,由于没有值得人们感兴趣的争论?” 这 使我想到英国历史学家阿尔诺德·汤因比的一句话,他说:“二十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也许是佛教到达了西方。”他的儿子从科学研究的权威机构跑到东方来 出家了;许多中国僧侣、西藏喇嘛走上了西方各国高等院校的讲台和欧洲著名修道院的演讲厅;甚至许多西方的基督徒,对佛教也都形成了一种高度的见解。 如美国著名的苦修会教士托马斯·梅尔东也为他到一些佛教师父身边居住了一段时间,增进了了解“而感到幸福”,说:“佛教徒中有众多的达到了冥想和静修的非凡 高度的人。”东西方长期的隔离,今天已被打破了。隔离的沟壑,只是缺乏交流。拒绝交流就是制造隔离。而隔离和隔膜,都是很可怕的。 马蒂厄——这个法国和尚说得好:“经历了许多世纪的互相无知之后,在最近的20年,佛教与西方思想的那些主要潮流之间的一场真正对话,已经开始建立,佛教就 这样取得了它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应有的位置。我们从早到晚,在我们生命的每个时刻,都在与我们的精神打交道,这个精神的最微小的改造,也会对我们的生存过 程和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产生巨大的影响。” 【补充资料:康玉尔仁波切】 康玉尔仁波切,即是宁玛派大伏藏师——甘珠尔(Kangyur)仁波切。甘珠尔仁波切从西藏移居印度大吉岭山区。在他晚年的70年代,西方知识分子正开始探索东方的性灵智慧,逐渐成熟了藏传佛教盛行西方的因缘。 当中,甘珠尔仁波切特别与来自法国的寻道者有缘,例如:《僧侣与哲学家》一书的作者马修.李卡德(一译马蒂厄·里卡尔),即因与甘珠尔仁波切直接相处的经验而开启他的学佛修行之道——“7年,我住在我老师康玉尔(甘珠尔)仁波切那里,直到1975年他过世为止。” 甘珠尔仁波切的长子贝玛汪加仁波切在访法教学期间,为前后二任宁玛教主——敦珠法王和顶果钦哲法王的访法之旅奠基。近年来,甘珠尔仁波切的转世——尼泊尔的明就仁波切,即常受邀说法。明就仁波切着有《根道果》《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影响甚广。
个人分类: 佛教文章|5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岳东晓,霍金终于开始承认统一论了
热度 1 稻草 2015-8-27 10:34
霍金讲的这些关于黑洞的东西,统一论早就精确地用数学计算公式,计算出来了。他终于要和统一论握手了,点击看 统一论网 。 统一论 啊,你是何等的正确与伟大啊!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7日消息,综合美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卫报》等媒体相关报道,本周二,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向一群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以及媒体人士介绍了他的一项关于黑洞的最新理论。根据霍金的理论,或许即便你掉进了一个黑洞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你或许会跳进另外一个宇宙!   霍金的这项工作主要与黑洞的“信息悖论”有关,这一悖论长期以来困扰着从事黑洞研究的科学家们。简单来说,这一悖论的核心观点就是:由于黑洞并非永恒存在,它最终会消失。这样一来,最初形成这个黑洞的大质量恒星所包含的信息似乎在这一过程中也就随之消失了。然而,量子物理学原理要求信息不可丢失,因此物理学家们一般认为黑洞的消失应该也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才对。那么,当黑洞最终消失时,之前被黑洞吸入内部的信息后来都去哪里了?   尽管这听上去似乎无关紧要,但对于物理学而言却并非如此。如果这一明显的悖论得不到合理解释,那么宇宙中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将会崩溃。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场公开讲座上,霍金教授暗示,如果黑洞不受量子物理学中关于信息守恒原则的限制,那么我们对于时间本身的概念也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   本周二,霍金教授解释了他的最新理论,他指出:“我认为信息并非如此前所设想的那样是存储在黑洞的内部,而是在黑洞的边界,即所谓的事件视界上。”事件视界就像将黑洞包裹在内的“外壳”,一旦越过这一边界,任何物质都将被黑洞捕获。   根据霍金的这一理论,进入黑洞的粒子会在这一事件视界上留下少许信息。而当这些粒子通过所谓“霍金辐射”的方式再次从黑洞中出来时,就会将此前留在那里的少许信息再次携带出来,从而保存了信息的完整性。霍金进一步解释称:“外界进入黑洞的粒子携带的信息被存储在事件视界内,而当这些信息被‘归还’时则是以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形式。对于任何现实的角度而言,这些信息的确都已经丢失了。”   在周一的一次公开演讲中,霍金将这种无用信息的归还机制类比为烧掉一本百科全书:从技术上来说,当你烧掉一本百科全书时,只要你保存了全部的灰烬,那么你就并未损失任何信息,但要想再用这本书查询一些什么东西时就将变得极其吃力。   霍金表示,这样的形式转变构成了对于最初外界粒子的某种全息图像——关于三维物体的信息被以二维的形式存储在一个表面上。当辐射离开黑洞时,它会带走部分保存在事件视界上的部分信息。   诺贝尔奖获得者吉拉德·霍夫特(Gerard t'Hooft) 参与了现场讨论,他本人在黑洞信息悖论方面也持有与霍金类似的观点,并且在此之前他还就这一问题发表过多篇论文。但就目前而言,还需要经过更多的讨论和数学方程的计算才能最终判断霍金的这一最新理论在霍夫曼的理论基础之上有何新的进展,或者是否霍金已经克服了此前他人的类似研究工作中尚存在的一些难题。   而除了“全息图”模式之外,霍金提到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通往另外一个宇宙。霍金认为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在讲座中提到:“如果你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黑洞,先别放弃,还是有办法逃出去的。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黑洞必须足够大。而如果这个黑洞在旋转,那么它就可能拥有通往另一个宇宙的通道。但你不能再次回到我们的这个宇宙中。因此,尽管我渴望太空飞行,但我并不想去黑洞里看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霍金的此次公开讲座吸引了大批媒体记者的关注,但他远非本周在会议期间公开发表自己在黑洞研究领域重大进展消息的唯一与会者。霍金和其他科学家此番参与的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以及北欧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一期黑洞研究会议。理论物理学界的一些最顶尖成员都前来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的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最终解决一些有关黑洞运行机制方面最艰难的问题。(晨风) 注:要看黑洞是如何帮助人类实现在宇宙星球之间走亲戚,实现宇宙星际航行的,请看我的连载科幻小说 天地之恋(点击即可看) ,作了详尽的介绍哦。 喜洋洋 - 管弦乐 - 民歌.mp3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6510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加州理工学院之完结篇:争奇斗艳的恶作剧
热度 8 pengl 2014-12-17 15:25
加州理工学院之完结篇:争奇斗艳的恶作剧
争奇斗艳的恶作剧 引子:“赌神”何大一的艾滋病“鸡尾酒”,《哈利•波特》魔法学校般的住楼,逃学日,恶作剧天堂,中邪的黑板,魔钟,马桶上的餐厅,好莱坞的加州理工学院,“死对头”MIT,“恶搞之王”,厨艺科学化的巨匠,最有名的非“校友”唐骏 进了加州理工学院( Caltech )后还认为自己聪明过人的少之又少。来这里的美国学生多半是被中学同学认为是 nerd (怪人)中之 nerd ,而且都是打心眼里喜欢数理并驾驭数理(具有理解、推理、分析和动手)的顶尖高手。中国来的学生要嘛是北大清华科大浙大复旦诸名校的各系头三名,要嘛是各地状元榜眼探花,要嘛是国际奥林匹克比赛的金银铜牌得主,要嘛是 CUSPEA 考试的前茅。走在校园里,不小心撞到并道了声“ Sorry! ”的很可能是个院士(超过 1/3 的教授是美国国家院士);不经意见到并说了声“ Hi! ”的有可能是个“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的得主甚至诺贝尔奖和克拉夫得主。 超竞争的环境和超紧张的学制 (主要科目的一次作业要花 10 小时以上是很平常的),自然而然产生濒临极限的超巨大压力。曾经有一个本科生院长在学生家长会上说了一句令家长郁闷的大实话:“我很抱歉地告诉大家,在座 50% 的孩子的成绩会成为班里的后一半。”其实,院长所要强调的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已足够聪明,无需用在班里的成绩来加以证明。不过,话虽这么说,但对大多数一辈子只拿 A 的学生,拿到生平第一个 C 、 D 或 E ( 三分之一的学生有科目需要补考 ),感觉是很残酷的。 毫无疑问缓解压力是在加州理工学院生存和发展之道。校方从 1970 年秋开始招收女本科生(继 1953 年招收首位女研究生),结束了大学部“和尚庙”的“雅”号。此后,又不断扩大女生源,将其百分比提高并稳定在 35%-40% 之间,使学生生活更加平衡和多彩。学校还不时提供学生免费歌剧票、交响乐演出票以及电影票等等。 学生则自有其减压的渠道,包括 到 250 哩外 4 小时车程的拉斯维加斯“小赌怡情”一把 。不过,那些 Techers ( Caltech 学生的自称)多半不会乖乖地按常理出牌,而会像“雨人”那样,发挥其记牌数牌算概率的天赋,只赢不输地怡情。结果自然会被赌场礼遇相待、恭送出门并谢绝光临。艾滋病“鸡尾酒” 疗法的发明者、《时代》周刊 1996 年度风云人物何大一, 70 年代初就读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时,就享誉赌城,被多家赌场列为不受欢迎的人。在艾滋病研究上,他也秉持这种敢于冒险不循规蹈矩的精神,而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并造福众生。 注 16 : CUSPEA ( 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项目是中国在李政道教授的创议和帮助下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一项措施。 CUSPEA 项目经试点后正式执行,于 1989 年宣告结束。在 CUSPEA 计划实行的十多年中有九百多名年轻学子出国深造。目前, CUSPEA 学者都已陆续完成学业并从事理论物理、实验物理、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或活跃在高科技企业、金融和经济、法律等很多领域。 注17 : Caltech 的学制 是不叫学季制的学季制( Quarter System ):秋季从 9 月底至 12 月中;冬季从 1 月初到 3 月底;春季从 4 月初 6 月中;学校没有夏季课程(所以不叫学季制)。每学期 10 周,刚上 3 周课就该准备期中考(一般在第 5 周)。 《雨人( Rain Man(1988) )》 《时代》周刊 1996 年度风云人物何大一 四大传统减压法宝 : Caltech 有令师生感到自豪、令校外朋友羡慕的四大传统减压法宝。 减压法宝 1 ,诚实校规( Honor Code ) 在不可以欺骗、窃取或做任何损害群体的基本准则下,“诚实校规”涵盖: 1. 几乎所有的 考试都可以带回家做,多是开卷的、可上网查询的、无时间限制的(但要准时交),避免浪费时间的死记硬背。但这意味考试极难,无从查抄,并且要边学新东西边考。有时候答对一半,就能拿到A。 2. 相信并鼓励学生之间在几乎任何事情上的合作(抄卷子除外)。 3. 教授相信学生没交作业的任何理由。 4. 学生在学校里享有极大的自由,基本上要干啥就干啥,包括有进入系办公大楼和许多学校公共设施的钥匙(半夜上机房没问题)。因违反“诚实校规”(如抄袭考卷,小组合作项目中总是啥事不干等)而受到的惩罚包括在毕业典礼上身着红色的毕业礼服( who have "failed to complete requirements" and allowed to graduate "out of pity." )而不是正常的黑色礼服。 毕业照 减压法宝 2 ,住楼制度( Housing System )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感恩节大餐 加州理工学院有一个《哈利•波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 )般的“住楼制度”。社会和学业生活以校园里介于学生宿舍和俱乐部之间的八幢住楼为中心,即学校所说的“自治生活群体( self-governing living groups )”。每座住楼都被贴上一张多少反映其个性传统和文化、有所夸张不无戏谑的标签,诸如嬉皮士的、运动之家的、俱乐部会员的、书呆的、粗鲁的等等。校园传统也由不同的住楼来担纲。如 Fleming 楼(俱乐部的:有很多体育活动、牌局和喧闹的晚餐)在每年六月毕业典礼、逃学日和其它学校特殊活动时,会用其镇楼之宝、有 130 年历史的、 3 顿重的 Fleming 大炮鸣放礼炮。每年万圣节, Dabney 楼(嬉皮士的:染发、长发、赤脚、懒散的)会从 10 层高的校图书馆( Caltech 最高点)往下扔南瓜(曾经有一个传说:冰冻在液化氮的南瓜从足够高的地方扔下撞地粉碎时会摩擦发光发火)。 Fleming 楼的 Fleming 大炮鸣放礼炮 Dabney 楼万圣节扔南瓜的 10 层高的校图书馆( Caltech 最高点) 不过,这些各具特色的住楼都尽力为楼友们提供一个良好和放松的环境,以平衡残酷的课程压力。因此具有很多共同点:一。在每幢住楼里,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的楼友们在这里建立起亲密而持久的好友关系。二。每幢住楼都延续着一个学院令人羡慕的传统:每周周一到周五,大家抛开功课,共进家庭似的、轮流由楼友做侍应生的晚餐,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穷聊。周末住楼则常组织游玩活动,包括激光枪战( laser tag )、保龄球、郊游和电影夜等等。三。每幢住楼每年都要举行几次有吃有喝有乐的晚会,包括一个需要好几周筹备和搭建的、多层楼的、与其它楼互别苗头的大舞会。毫无疑问,住楼对 Techer 而言是最重要的内在的社会网络,而这一网络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校友见面时,很自然地互报当年的住楼。同年或近年的楼友们总有说不完的共同楼友和趣事,而忘年的楼友们则交流住楼传统、历史和新事。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魔法帽决定新生的住楼 住楼的决定过程 :很遗憾, 加州理工学院没有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那顶魔法帽,用来决定新生的住楼。新生在被称为“轮流周”( Rotation Week )的入校第一周,轮流走访所有的住楼,以确定最喜欢的住楼并提出申请。“轮流周”在通过一个十分复杂和神秘的程序分配新生住楼后达到了高潮。如果被抽到某一幢住楼,绝大多数学生将与这个群体一起度过 4 年的学校生活(虽然只有新生才被要求住在校园的住楼里,但是有 80% 左右的学生在他们的住楼住满 4 年)。所以选择住楼时,一定要万分当心以免“误入歧途”啊! 减压法宝 3 ,逃学日( Ditch Day ) 加州理工学院有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默许学生集体逃学行为的逃学日(麻省理工亦有)。在 1920 年代的某一春天,一群很想轻松一下的大四学生决定自我放假一天。他们放弃了上课和功课,集体逃出校园胡天胡地去了。这逃学日成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低年级学生也萧规曹随有样学样地跟着放假,并乘大四学生外遁之际,到他们的寝室大做手脚改天换地。多年来的逃学日,大四学生的寝室被堆满过沙子、泡沫塑料、停进一辆被分拆后搬入再重组的小汽车或一台运转着的水泥搅拌车。寝室的家具也被挂到天花板上、搬到院子外或被吊到树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四学生常常想尽办法(包括搞假的逃学日( Fake Ditch Day ))把逃学日的具体日期保密到逃学当天,给低年级学生一个措手不及。为了让低年级学生无从下手,他们曾在入门过道上堵满大水泥块。后来进化到使用高科技障碍,如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周密计划过的复杂而充满想象力的密码、难题、游戏、迷宫和其它充满挑战性和娱乐性的活动,以使低年级学生的入侵无法得逞知难而退。 逃学日( Ditch Day ) 可以说,逃学日已经堂而皇之名正言顺地成为令本科生们无比兴奋的翘课减压恶作剧的节日。那一天学生住楼是杂乱无章的动物园和富有挑战的科学展馆的有机结合。在那天有课的教授们就算觉得课时来不及也没有办法,因为那一天学生是老大。 减压法宝 4 ,恶作剧( Prank ) Caltech 高低年级之争、充满恶作剧的逃学日一年只有一度;但是作为学院传统和特性的恶作剧(学院招生处就在其网页的显著位置登载“传统和恶作剧”)每天都可能有,正如《爱丽丝梦游仙境》里三月兔和疯帽商开的“非生日庆祝会”( Non-birthday Party )一般。其实,加州理工学院充满创意的恶作剧大多发生在非逃学日。这里就举几个例子吧。 中邪的黑板 : 1986 年,新生基础数学课所在的 Noyes 大讲堂刚刚安装了电动控制的、可以同时使用九块(即一按电钮,就可以将多块黑板上下左右地移动)。几位 Ruddock 住楼(不拘一格的)的学生灵机一动,决定用无线电遥控装置将黑板全自动化,给枯燥的数学课增点气氛。夜黑风高的(笔者擅加的)一个深夜,他们偷偷地用万能钥匙打开大讲堂,拆下控制黑板的巨大电源板(有拆件的有望风的),带回宿舍研究开关控制、并设计遥控部件,并于凌晨还回讲堂。几天后,他们又“借”来电源板,用电焊枪把遥控部件焊上,并在寝室和讲堂都进行遥控测试。第二天,临近下课的几分钟,黑板开关突然自动“失灵” 忽开忽关,黑板们也随之着魔地上下辗转左右腾挪起来。发现在面前的黑板上写方程是徒劳后,教授愣了几秒,然后在学生的哄堂大笑中莞尔:我中奖(学生恶作剧的对象)了。 中邪的黑板 魔钟 :数学系 Apostol 教授以上课有条不紊十分准时出名。他虽然不戴手表,但总能根据教学笔记和挂在大讲堂后面墙上的时钟,把时间控制在 50 分钟。有个学生就不信 Apostol 教授课时控制得毫厘不爽的“邪”。刚巧他有一个可以把电源从正常的 60 周期(赫兹)改成别的周期的仪器,就寻思用这给力的仪器来试试。在随后的 3-4 周,这位有心人总是在上课前来到大讲堂,把电源周期转变器连接到时钟上、改变频率并设置正确的上课时间。然后,坐下来、听课并看好戏。有一次他把频率调到 69 周期,即比正常时间快 15% 。当墙上的时钟剩 30 分钟时, Apostol 教授发现进度慢了,就开始加速。剩 15 分钟时,他发现加速了还难完成计划的材料,就讲得更快。只剩 5 分钟时,他发现还有 10 分钟的材料需要完成,就一改严谨不苟的惯例,开始跳过所有的中间步骤,讲课也“快进”到没人听得懂。当 Apostol 讲完、下课和离开后,学生们目瞪口呆,搞不清他为啥紧赶慢赶,留下 15 钟时间。 加州理工学院的恶作剧并不全使用复杂电子电路和长时间精心设计的。以下故事就是纯苦力的和临时起意的。 马桶上的餐厅 : 1998 年,校园里有一片研究生宿舍区装上了新式的、节水的抽水马桶。更换下来的百来个马桶被堆积在该区的维修处等待处理。在以恶作剧传统自豪的 Caltech ,这堆马桶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宝藏。与此同时,两位博士生正在看不顺眼刚刚装修得美轮美奂的咖啡馆( the Red Door Café ),寻思着如何将其改头换面。他们对那堆马桶真是一见钟情,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了。他们立马利用 Blacker 住楼(书呆子气的)辅导员的职便,征召帮手。这召唤对酷爱恶作剧的本科生(为数不少的本科生就是冲着 Caltech 恶作剧的名声而来的)而言,无疑是天籁之音,一拍即合。当晚 20 几位自愿者聚会,并群策群力,四处筹车(包括擅用学校建筑处的电瓶卡车)筹工具,卷起袖管,把咖啡馆室外的的 76 把棕黄色柚木椅子全数换成了可爱的陶瓷抽水马桶。他们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并给咖啡馆的经理留言:“ Kate ,对您没有任何冒犯。”这一壮举,自然引来同学们的一片喝彩。咖啡馆室外摩肩接踵宾客盈门,体会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所云:“最佳读书时,乃为‘三上’,即枕上、马上、厕上”中的“两上”。 美轮美奂的咖啡馆( the Red Door Caf é) 马桶上的餐厅 其实,学生们在半夜运输马桶,曾遭遇学校保安。领头的紧张万分,担心这一夜辛苦就要付之东流。保安看着马桶直乐,查完学生证后,大手一挥放行,自己边走边抿着嘴轻声地笑。虚惊一场。 秉着开放的心态, Caltech 的恶作剧绝不只限于校园内。几个大手笔恶作剧都是对外的。 好莱坞的加州理工学院 : 1987 年是距离学院 16 英里的好莱坞百年诞辰。 Caltech 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庆祝这一大喜的日子。 Page (运动之家的)和 Ricketts (不同寻常的)两幢住楼的学生们花了几百美元购买了足够多的巨大的黑色和白色的塑料以及透明宽胶布。在 5 月的一个夜幕下,利用多部移动升降台(可用于采樱桃),将名闻全球的标志“好莱坞”换成了“加州理工学院”。对此,好莱坞至今仍耿耿于怀不能释怀。 好莱坞的加州理工学院 提到 Caltech 的对外恶作剧,就不能不提到其与全球理工领域一时瑜亮的东部“死对头”麻省理工学院的你来我往针锋相对了。 加州理工学院以 38 比 9 “大胜”麻省理工学院 :加州理工学院虽然微小(全校本科生1,0 00 人左右),但是智力型比赛水平还行。如那里的魔方俱乐部就闻名全球,创下无数世界纪录(包括蒙目的、单手的)。然而,那里体力型的体育水平(没有特招运动员)实在很不令人恭维。该校男蓝2013年初刚结束了长达 26 年、长达 310 场的联盟内连输全国纪录。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却在万众睹目的大学美式橄榄球“玫瑰杯”( Rose Bowl )决赛中“大胜”过麻省理工学院。故事是这样的: 1984 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伊利诺伊大学决战于 Pasadena ( Caltech 所在地)的“玫瑰杯”。一伙来自 Blacker 住楼(书呆子气的)的学生,经过大量的侦测工作,搞清楚如何遥控玫瑰杯的记分牌。他们在比赛中不断地篡改记分牌上的信息,并最后将其定格在“ Caltech 38, MIT 9 ”上,使全场哗然。有意思的是,那几个领头的“捣乱分子”后来都收到一家记分牌制造商的录用信。 加州理工学院的恶作剧绝大多数在当地进行的。不过,最远的一次却发生在 2500 英里外的麻省理工学院所在地剑桥( Cambridge )。 MIT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上加州理工的 :2005 年 4 月的 MIT 校园参观周末( MIT's Campus Preview Weekend ),被录取的、未来可能会加入 MIT 的高中生正在兴致勃勃地参观校园。一群不远万里飞来添彩的 Caltech 学生,向这些高中生分发了 400 件正面印着“ MIT ”用透明塑料袋包装起来的体恤。这些孩子们很高兴, 这些孩子们很高兴,以为是 MIT 的学长们赠送的纪念品。孰料这些学长是 Caltech 的学生伪装的。打开体恤后面赫然写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上加州理工的”。 与此同时 Caltech 的学生还在 MIT 校园的“无名工具墓”( Tomb of The Unknown Tool )前“栽”了一棵硕大的充气棕榈树,并把 MIT 的学校名称(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改成了“ That Oth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即相对 Caltech 而言, MIT 只是另一所理工学院)。 MIT 的学生当然不示弱,他们立刻将其改为了“ The Onl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除此之外, Caltech 的学生还在 MIT 著名的圆顶大厅( Small Dome )里放了很多标着 Caltech 的气球,并在厅外又挂横幅,又栽大片充气棕榈树。临结束时,他们还在 Green Building 前用绿色激光打出了 Caltech 的校名。 MIT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上加州理工的 一年之后, MIT 学生以牙还牙,乔装成搬运公司,“绑架”了 Caltech 的校宝 Fleming 大炮,万里陆运回校,并在 MIT 校园参观周末展览。加州理工学院官方的校园生活助理副总裁的反应倒是挺幽默的:“我想可以很确切地说我们把大炮租借给 MIT ,以便使我们在那儿的校友们感到像在家一样地舒适自在。我知道自去年以来, MIT 因为那些( Caltech )标志和(南加州的)棕榈树开始有些像 Caltech ,加上现在摆在那里的大炮, MIT 真像剑桥里的一小块 Pasadena (隐喻 MIT 像 Caltech 在麻州剑桥的分校)。”不过, Fleming 楼(俱乐部的,以 Fleming 命名的大炮是其镇楼之宝)的反应就严肃辛苦多了。四天后,该楼的 23 名学生与在 MIT 的 7 名楼友里应外合下,“盗”回了大炮。他们在大炮摆放处留下了一座小型大炮纪念品和一封由楼长签名的信:“上一周, Fleming 楼每个人都卷入了这场加州和另一个理工学院的友好较量。 73 年来, Fleming 楼有很多令人自豪的传统和值得纪念的事物。 Fleming 大炮就是这些传统之一;而今天我们展示了保护它们的决心。五天来, Fleming 的本科生和校友以令人鼓舞的速度取回了我们所钟爱的大炮。在欣慰大炮回归之余, Fleming 楼已经重新投入到 Caltech (对此事)的反应。 Fleming 楼的另一个传统是它的座右铭:‘让行动来表现吧( Let the Deed Show )’。今天我们就是这么做的,而且我们发誓我们进一步的行动将比这些话更响亮。” Fleming 楼失而复得的镇楼之宝、有 130 年历史的、 3 顿重的 Fleming 大炮 后话:在校友捐款的支持下, Caltech 设立并维持着专有的恶作剧基金( Prank Fund ),以帮助其恶作剧俱乐部( Prank Club )不被 MIT 恶搞过。 Caltech 和 MIT 之间的势不两立没完没了的恶作剧对决,可以说是美国大学间最旷日持久的。不过,如果从恶作剧的规模(恶搞和被搞人数)、震撼程度(有多少人当场感受到)和影响程度(当年和若干年后有多少人还在津津乐道)评选最佳恶搞,这些两校之争都榜上无名。而加州理工学院在 1961 年“玫瑰杯”恶名昭著的恶作剧,则当之无愧地被大学恶搞界奉为圭臬,尊为“恶搞之王”( Grand Daddy of All College Pranks )。 “恶搞之王” : 1961 年 1 月 2 日华盛顿大学的 Huskies 和明尼苏达大学的 Golden Gophers 两支球队决战于大学美式橄榄球“玫瑰杯” ( Rose Bowl )。 14 位 Lloyd 住楼(正直的)的学生立志排除万难让 Caltech 在“玫瑰杯”上扬名立万。那一年华盛顿大学橄榄球啦啦队设计了 15 套很详细的啦啦程序。当啦啦队喊出 1 至 15 中的某个号码时,观众席上的数百名华盛顿大学球迷各自举起身边相应的一张纸牌,合并一起显示出某条信息或某个图案。 Lloyd 楼的学生先是乔装打扮成居住地一所中学的记者,诱使毫无心计有点傻乎乎的华盛顿啦啦队牌阵主任泄露出 2332 张纸牌所在地和啦啦程序的秘密。学生们乘啦啦队到迪斯尼乐园游玩之际,取走了所有的纸牌,然后在住楼餐厅桌上摆上 2332 张新纸牌,进行 10 几小时的山寨和篡改(纸牌和啦啦程序指示)活动。最后他们又乘着啦啦队外出庆祝新年之际,堂而皇之地把“改进过”的纸牌物归原主。 比赛中场时,以 17:0 领先的华盛顿队球迷们,在啦啦队的带领下,情绪高昂地在 10 万名观众和 3000 万名电视观众前表演着。当最后一套纸牌阵显示出“ Caltech ”(原为“ Washington ”)时,两位 NBC 主播和全场观众被震呆了几秒钟,再爆发出雷鸣般的大笑。 “恶搞之王”:“玫瑰杯”的 Caltech Wikipedia: The prank received national attention, as the game was broadcast to an estimated 30 million viewer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by NBC.One author wrote, "Few college pranks can be said to be more grandly conceived, carefully planned,flawlessly executed, and publicly dramatic" than the Great Rose Bowl Hoax. 后话:这 14 位 Lloyd 楼的学生因为让 Caltech 在“玫瑰杯”而在学院声名鹊起,被尊为“ 14 恶人( Fiendish 14 )”。而这一恶作剧也青史留名历久弥新。如下链接是电视台在去年“玫瑰杯”之际,纪念 Caltech “玫瑰杯恶作剧” 59 周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yoLX4P4THs ( 校友资料 ) 2010 年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 MCGEE,HAROLD 在 1984 年出版了厨艺界划时代的传奇之书《食物与厨艺:厨房中的科学与知识( On Food and Cooking: The Science and Lore of the Kitchen )》。 MCGEE 首创以科学探讨烹饪,将厨艺由艺术和文化提升至科学领域,让《食物与厨艺》甫推出即掀起风潮,席捲并影响美、加、英、法各地,建 立民众对烹饪的新观念,连电视节目也开始制作厨房科学的节目,不仅带动「厨房科学」风潮,也催生现今当红的「分子美食」!该书历经四分之一世纪仍是国际大厨奉为圭臬的重要宝典。再没有哪一本书,将食材描述得如此详尽精确、将变化讲解得这么深入浅出, 并将专业的饮食科学成功转化为大众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厨房科学知识。人类食物的起源、构成,以及各种食材如何透过厨艺变身为诱人美食的过程,尽收于此。《食物与厨艺》是全世界美食爱好者和职业厨师的「圣经」,融合了烹饪与科学,从各色食材的化学组成,一路探究到滋味、香气、质地、颜色和营养。从我们未 曾想像过的科学之窗窥探厨房实验室的神奇变化,透视人类历来饮食的文明,完美呈现了生命延续的无穷奥秘与无边魅力。   把厨艺科学化的杰出校友 Harold McGee Harold McGee 的划时代巨著《食物与厨艺:厨房中的科学与知识》 Harold McGee在帕萨迪纳就开有一家饭馆。 大家每次去吃的时候,都会开玩笑地说, 尝尝Harold最新研制出来的化学试剂是什么味道 ( 校友资料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系主任 Kenneth G. Libbrecht 的拍摄雪花的副业赢得了全球赞誉,其作品被选为美国和澳洲邮票。 Kenneth G. Libbrecht 拍摄的雪花 Kenneth G. Libbrecht 拍摄的雪花 2 http://www.its.caltech.edu/~atomic/snowcrystals/stamps.htm http://www.its.caltech.edu/~atomic/ 喜剧影片真正的天才和 CBS 犯罪电视剧 《数字搜查线( Numb3rs )》 大致基于加州理工学院所发生的一些事件。美剧 《生活大爆炸( The Big Bang Theory Season )》 中的天才科学家均就职于 Caltech 。 《数字搜查线( Numb3rs )》 《生活大爆炸( The Big Bang Theory Season )》 最有名的非“校友” 当属曾自称获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 唐骏 。多年前唐曾在 Caltech 朋友暂住过,据说对朋友真是很仗义,帮大伙儿理发修车都干过。 最有名的非“校友”唐骏 加州理工的逸事 1 : Caltech vs. Cal Polytech 虽然 Caltech连续四年 荣登权威的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 Times Higher Education ) 全球最佳大学排名榜榜首,但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真正了解加州理工学院的并不多,真可谓“知者自知,茫者自茫”。提到 Caltech 常常有如下两种反应:“哦,是 Cal Polytech ( 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noma, Forbes 全美大学排名273 ),对吧?”或“我的天啊。你上了 Caltech ?你还能说(人)话啊?” 加州理工的逸事 2 : Caltech 的犯 罪潮( crime wave ) 加州理工学院紧邻独立房屋中位数价格为 200 万美元的 San Marino 小城。这意味着房租奇高(这也是大部分学生选择合理的校园住楼的原因之一) , 也意味着半夜在校园行走是安全的。曾经有个主管学生事务的副总裁刚到 Caltech 履新,适逢学校的一个犯罪潮。因为刚从芝加哥大学来,她马上联想到凶杀 、抢劫和强 奸。不过,当她拿到安全报告时,看到的是学校 6 周内丢失了 4 辆自行车 — 这就是那里的 犯罪潮。 后注 :本文3年前首次发表于其他网站,现加于更新。图片皆来自网上,在此多谢摄影者。 谨献给母校
个人分类: 加州理工学院|1171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爱因斯坦就是民间科学家
热度 4 稻草 2014-6-7 22:12
读书时期 1888年(9岁),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受宗教教育,顺利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 1889年(10岁),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 1891年(12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爱因斯坦开始怀疑欧几里德的假定。 1892年(13岁),开始读康德的著作。 1894年(15岁),爱因斯坦一家移居意大利。 1895年(16岁),自学完微积分。同年,爱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失败。爱因斯坦开始思考当一个人以光速运动时会看到什么现象。对经典理论的内在矛盾产生困惑。 1896年(17岁),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10月29日,爱因斯坦迁居苏黎世并在瑞士理工学院就读。 1899年10月19日(20岁),爱因斯坦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 1900年8月(21岁),爱因斯坦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2月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并入瑞士籍。 1901年3月21日(22岁),成功取得瑞士国籍。在这一年5-7月顺利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 毕业以后 1902年6月16日(23岁),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 1903年(24岁),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他们结婚前就已经有了第一个孩子。 1904年(25岁)9月,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 1905年(26岁)3月,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这一年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1906年(27岁)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 1907年(28岁)升职为专利局一级技术员。 1908年(29岁)10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 1909年(30岁)10月,离开伯尔尼专利局,任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0年(31岁)10月,完成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 1911年(32岁),从瑞士迁居到布拉格。 1912年(33岁),提出“光化当量”定律。 1913年(34岁),重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599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专心做清华校长的人
热度 1 稻草 2014-1-30 10:36
梅贻琦,(1889(己丑年)-1962(壬寅年)),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在清华大学任校长时,他为清华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一是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个人分类: 生活转帖|390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波士顿人物访谈1: 麻省理工学院招生办主任专访
热度 5 bostonese 2012-6-23 12:33
(我在去年5月做的访谈, 原载: http://bostonese.com/?p=887 ) 2011年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建校150周年,MIT从2011年1月开始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回顾150年来MIT的辉煌历史,并开放校园, 让公众和媒体参 观和访问。本月初,MIT招生办主任(Dean of Admissions)希密尔(Stu Schmill)先生(下图)在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就MIT招生流程、他个人在MIT学习和工作的体验以及MIT历史进行了访谈。 说起希密尔出任MIT招生办主任,那可谓是临危授任。2007年4月,原主任琼斯 (Marilee Jones)被迫辞职,希密尔出任代理主任。琼斯被迫辞职的原因是她在1979年申请MIT招生办工作的履历上,列举了三家纽约上州大学的学位,后经查证 纯属谎言。在MIT工作的28年里,琼斯一直没有勇气改正她的履历。这件丑闻曾经在美国敎育界引起轰动,登上《纽约时报》头版新闻。2008年3月,希密 尔被正式任命为招生办主任,他出色地完成了2007-2008年度招生任务,是他被甄选委员会选中的原因之一。 访谈开始,希密尔感谢很多中国MIT校友抽时间为招生办面试当地的申请者。接下来,他面对记者的提问,解开了MIT招生运作不为人知的一面。 记者:MIT到底要录取怎样的高中生呢? 希密尔:MIT 寻求的是在数学、科学和工程方面有天分和成就的学生,他们应该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并在其中展示出创造力。MIT对有广泛兴趣爱好的学生感兴趣,但是来自 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可能课余时间要打工,也不必为缺乏课外活动担心。重要的是在申请过程中诚实,如实塡写自己做过什么,热爱做什么,这些都会在老师的推荐信 和校友面试中反映出来。 记者:请介绍一下招生办审核申请表的流程。 希密尔:每 一份申请表都会被两位招生办工作人员和一位MIT敎授仔细阅读,每位审阅者会给一份申请表打两个分数。客观分数基于学生在校成绩和标准化考试分数,主观分 数则取决于审阅者对申请表以及论文的整体印象,评估申请者是否能适应在MIT的学习。录取委员会根据审阅者的评分以及校友面试报吿,作出最后决定。所以, 被录取的不一定是成绩最好,而是最适合MIT和有潜力的学生,能够带给MIT他们自己的创造力。 记者:申请者有什么可以引起招生办额外注意的方法吗? 希密尔:有学生在申请表中附带他们制作的机器人和科学实验的照片和录像。所有的申请者(包括中国的)都有与MIT校友面试的机会,校友会在面试后写出报吿。 记者:申请者通常会犯哪些错误? 希密尔:在塡写申请表和写论文时依靠别人的帮助,如果申请表塡写得前后不一致、文笔不连贯,会引起审阅者的注意。另外,学生家长在子女申请过程中不要过分参与。现在我回答的来自家长的问题多过来自学生的问题。还有,MIT不应该是你唯一申请的学校。 记者:你对国际申请者有些什么建议? 希 密尔:2010-2011 年度MIT本科生录取率首次下降到10%以下,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本科录取率低于4%。MIT的吸引力之一,是能够和来自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一同学习。但 是MIT每年能录取的国际学生是有限额的。我们感兴趣的是那些不怕失败、敢于尝试和挑战自我,从失败中学到知识的人。很遗憾的是,有些高中生不愿意选修高 难度课程,生怕影响自己的平均成绩。 记者:作为MIT毕业生,你自己的大学生活怎样? 希密尔:我 是纽约人,毕业于皇后区本杰明·卡多佐高中(Benjamin N.Cardozo),高中成绩不错。入学MIT之后感觉到很大挑战,专业设计课程和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很高。紧张的学习之余,每天到查尔斯河划艇和宿舍 同学交友是我解压的方法。MIT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有压力和挑战。学校会在各个方面给学生提供支持,比如,提供学生平级(peer-to-peer)顾问 服务。对每一个学生,我们都投入MIT很多资源。MIT本科生的毕业率在92%到94%之间。 记者:对于新生选择专业,你有什么忠吿? 希 密尔:有 大概一半的学生入学MIT后会改变初衷,选择和申请时不一样的专业。选择怎样的专业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要选择你喜欢的专业,珍惜在MIT学习的过 程,很多学生毕业后会从事和专业无关的工作,比如说我自己。市场对各个专业的需求会不断变化,敎材也会变化,MIT也会创立一些新的多学科专业,比如说计 算生物学(Computational Biology)。 记者:对亚裔学生印象如何? 希密尔:这个问题很难概括回答,他们来自不同的经济和家庭背景。MIT亚裔学生比例超过25%,如果加上来自亚洲的留学生,比例接近三分之一。总的来说,MIT学生喜欢文化的多元性,背景不同的学生之间能够很好地交流思想。 记者:同在剑桥市,MIT和哈佛大学之间存在竞争吗? 希密尔:如果说两者是竞争对手,那只是看到表像。实际上两校之间更多的是合作。MIT的学生可以到哈佛大学修课。最近MIT和哈佛大学联合创立了布罗德硏究院,致力于基因和生命科学硏究。 记者:MIT正在庆祝建校150周年,你如何看待它的历史变迁? 希 密尔:150 年前,当MIT的章程签订后,一个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新敎育模式也随之诞生。这个新的敎育模式强调动手能力,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创造性”和“智慧”是 MIT150周年校庆的两个主题。有77位MIT毕业生和在MIT工作的科硏人员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包括目前还在MIT物理系执敎的丁肇中敎授。我在 MIT学习和工作的20多年里,见证了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革命,以及少数族裔和女性学生比例的增加。 记者: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女生占MIT的比例有多少?她们在校表现如何? 希 密尔:MIT 本科生中女生的比例为45%左右,这在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里是很高的比例,鼓励女生步入科学和科技行业确实很重要。一个勇于申请MIT的女高中生往往比条 件和背景相同的男生更优秀,因为她们要克服更多的障碍。MIT比较平衡的男女生比例,也是MIT受到女高中生靑睐的原因之一。她们一旦入学MIT后,成绩 和男生没有区别。 访谈结束后,记者代表本报读者感谢希密尔先生。希密尔希望本次访谈能够让读者增进对MIT的了解,并欣然在办公室留影。
851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1-23 19:59 , Processed in 0.065391 second(s), 15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