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一国两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十四.一国两制的破产
热度 1 水壶灌满 2016-6-28 08:21
前704年,楚国与中原国家的第一次战争开始了,对阵双方是以楚国为首的南联盟和中原国家随国。   在战争开始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春秋时期的战法。按着区域不同,有不同的战法。这里先介绍中原诸侯的战法。   春秋以车战为主,通常出兵,只说车多少乘,不说人数。一来,战车的人员配置是固定的,二来,战车的多少直接代表着实力。   按《司马法》所说: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叫徒兵。这样的配置类似于后来的坦克和步兵的配置。所谓的甲士三人,就是战车上左面的“射”,用弓箭,作远程攻击;中间的“御”,御就是驾驶员;战车是一车四马,可以理解为四驱车。中间两匹为服,左右两边的称“骖”,或“騑”;右面的“车右”,执戈盾,作近战防御。   甲士三人中,“射”“御”都是经过贵族教育的,周朝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贵族的课程;而“车右”更是选孔武有力、忠诚果敢的勇士担任。“甲士三人”都是贵族精英和无敌勇士,可见车有多重要,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去舞两下的。简单地说,车就像后来的高尔夫运动,那是贵族运动。而战车后面的徒兵,就是一般战士了,也就是工农子弟甚至奴隶。   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特殊情况,那就是君主、主将坐在车上的时候。当此时,主将居中,御者居左,车右位置不变。由于主将在该车上,所以车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类似警卫团团长;而御者是偏在一侧驾马的,更得技术超群。   所以《左传》中介绍战争时,基本都要说明主将的御者和车右。   车战开始时,战车驶向对方,两方开始交战:先是远程,射者对攻;战车靠近后,车右用戈矛交战;然后战车擦身而过,驶向远方,再是弓箭对射。这个过程为“合”。战车驶远之后,各自必须再兜过头来,准备第二次对攻。这个战车掉头的过程,就是“回”。然后两车再驶近而“合”。一个“回”,必有一个“合”。战争就这样不停的“回”“合”“回”“合”的继续下去。直到有一方败北,在“合”之后,不再“回”,直接驾车而逃。   因为逃跑的一方是“合”完逃跑的,所以不用减速,直接冲出战场,因而有一定的速度优势;而胜利的一方,在“合”完之后,必须要减速再来一个“回”,才能发现对方的逃跑,从而再加速追逐,这就存在一个距离劣势和一个速度劣势,一般很难追上。   因为这个原因,古代车战很难活捉对方的主将,除非他特别倒霉,譬如车坏了或者掉坑里了。   ——南蛮完胜   随侯倾尽全国力量,一百五十乘战车出战。简单计算一下,大约一万人强。   两军对阵,随侯观察了楚军的阵地,有些放心了。原来他还有心虚,壮着胆子来迎战,如今他是真的有些自信了。   楚军阵地,粗粗点算一下,战车一百乘左右。不过每乘战车配置的步兵人数多一些,大约一百人,总数也是一万人强。   在战车数量上,随国占优;在人数上,基本相当。   从阵型看,随军分为上下两军,两军之间有明显空当,而楚军并没有分得这样清晰。从队列看,随军似乎更训练有素,队列十分整齐,而楚军的队列有些松散。   再看兵器,随军是一色的长戈,楚军则乱七八糟,有长枪,有短刀。   “哼,楚军果然是些乌合之众。蛮夷之人,能成什么大事?”随侯对身边的将士说。   “主公,楚人崇尚左,因此楚王一定在左边,楚军精英一定在左边。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冲击楚军右路,一举击溃他们,楚军整个队伍必然被带动,之后我们乘乱击败他们。”到了这个时候,季梁实际上还有办法避免随军的失败。   “不当王,非敌也。”少师不屑一顾,他觉得不跟楚王照面,赢了都不刺激。   少师被楚国忽悠了,随侯被少师忽悠了。   一通战鼓,随军率先进攻。战了没有几个回合,楚军崩溃,纷纷逃命。   “追。”随侯下令。   传说中的事情,不可全信,也不可全不信。   随侯没有去想一想,如果楚军真的如此不堪一击,江湖上关于他们的传说怎么能够流传?   南蛮一向是很狡猾的。   随国军队追出去大约十里路,他们来到了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带,树丛茂密的丘陵地带。战车已经不能快速奔驰,否则就会翻车。长戈在这里变得基本没有用处,因为总是会被树枝挂住。   楚国人一向是不喜欢车战的,为什么?因为在荆楚,山地多河流多而平原少,雨水多而晴天少,因此车难行。打仗时,很少有平地给双方列阵,主要战法就是乱战混战,而乱战混战使用短兵器更有利。因此,楚军单兵作战能力强,特别擅长在地形复杂的地点作战。   正是因为如此,楚军首次与中原诸侯作战,在车战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使用了诱敌深入的计策,将随军引到不利于车战的丘陵地带,之后伏兵四起,利用单兵作战的优势对付随军。   到了这个时候,少师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传说中南蛮子非常狡猾,现在看来,南蛮子不是狡猾,而是大大的狡猾。怎么办?就在稍稍犹豫的时候,楚军的伏兵已经从四面八方杀了出来,一个个少持短刀,高喊着不知什么口号,震天动地,随便扫了一眼,楚军的人马至少是随军的三倍。   少师见势不妙,当时下定了决心,什么决心?除了逃命,还能有什么决心?可是,对于战车来说,逃跑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掉头掉头,赶快掉头。”少师急忙下令,御者急忙掉头。   就算在平地上,车开快了掉头也会翻车,何况是在丘陵地带。少师的战车掉头掉得太急,直接翻了车,还亏少师身手不错,长戟一撑,从车上跳了下来。惊魂未定,楚军就已经杀到了。   随军的战力本来就不如楚军,此时中了埋伏,战车基本没用,那还不慌了神?当下喊爹叫娘,乱成一团。被楚军上来,砍瓜切菜一般,杀得七零八落。   少师拎着大戟,想扔了戟逃跑,又觉得没面子;可是,拿着戟就跑不动。战场之上,最忌讳的就是犹豫,一个犹豫的工夫,楚军发现这里有随军的大将,于是一拥而上。这下,想逃跑也没机会了,少师的长戟没挥舞几下,就被楚军逼近身来,一顿乱刀,砍成了十八段。  还好,随侯本身就缀在最后,见势不妙,早早跳车逃命,后面季梁接应着,逃回城去。   第一次对抗,南蛮大胜。  少总理阵亡,战车损失一半,随侯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除了投降,真是没有别的办法。   季梁作为谈判代表,来到了楚军大营。   谈吧,其实有什么好谈的?兵临城下了,黄鼠狼和鸡能谈出什么来?   可是别忘了,第一,楚国君臣很敬重季梁;第二,楚国君臣根本就没有打算灭了随国,他们还要随国国君去周朝当一国两制的使者呢。   “不谈,这个时候,谈什么谈?早干什么去了?”熊通故作姿态。   季梁听了,起身,鞠躬,拍屁股,转身,准备就走。   斗伯比将他一把拉住了。   “老季,话还没说,怎么就走?”斗伯比问。   “不瞒您说,我们对楚国充满敬意,早前还签署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原本我们都不想跟贵国打仗,都是少师那个傻冒非要打,结果就打成这样了。如今我们诚心诚意来寻求和平,贵国又不肯了。那我们没有办法了,只好接着打下去。好在我们已经派人去郑国、齐国和卫国求援了,三天之内必到,希望贵国给我们三天时间,三天之后再决一死战。”季梁是什么人物?这一套说法一个月前就想好了,刚才故意慢慢吞吞假装要走,就是要把这番话说出来。   熊通有些傻了,他没想到季梁根本不吃他那一套。随国虽然败了,守城守三天是没有问题的,到时候援兵一到,后面就不好说了。  很显然,现在熊通需要一个台阶。   “主公,你看,少师这样的蠢货死了,老季这样的贤能被重用了,这说明上天不要随国灭亡啊,天意不可违啊,我看咱们还是和平万岁吧。”斗伯比及时给了一个台阶,还顺便拍了季梁的马屁。   “好,既然斗总理这么说了,那就给季先生一个面子。说老实话,如果不是季先生来,那我们一定要灭了随国。”熊通得了个台阶,赶紧下来。   就这样,和平降临,两国签署了新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但是,和平是有条件的,和平历来都是有条件的。楚国的条件有两条:第一,季梁作为人质,前往楚国,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可以携带家属。说白了,就是看好了季梁这个人才,弄回楚国当公务员去了;第二,随国国君必须亲自前往洛邑,向周朝天子提交有关册封楚国为王的一揽子一国两制提案。 带着一国两制的方案,以及南方多个小国的联署签名,随侯前往洛邑,朝见周桓王。   别看随国小,可是随侯那也是周文王的后代,算起辈分来,那还是桓王的爷爷辈。没办法,历代周王都是长子继位,所以辈分越弄越低,基本上随便来个诸侯都是爷爷以上辈的。   桓王召见,随侯献上地方土特产,问候了桓王,桓王也关心了随国的人民几句,之后,进入正题。   “大王,最近楚国在南面所向无敌,经常骚扰我们。现在我们这些小国商量,干脆请天子封他们为王,那他们就不闹事了。一国两制嘛,他们虽然也是王,可是对外还都是咱大周朝的。”随侯鼓足勇气,把话说了出来,他要面子,不肯说自己是吃了败仗,被逼前来的。  说完,随侯取出一国两制的草案,递给桓王。   桓王粗粗看了一遍,脸色变得铁青。也不说话,直接将草案摔在地上。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怎么能够有两个王?一笔写不出两个姬字,你这不是吃里扒外吗?面对楚国这样分裂祖国的卑劣行为,你不思阻止,反而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你对得起列祖列宗吗?你对得起自己的爵位吗?”桓王也不客气,当场将随侯骂得狗血喷头,无言以对。  退朝回来,随侯仰天长叹,如今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都难受啊。   没办法,随侯买了些洛邑特产,无非也就是葱油饼窝窝头之类,灰溜溜回到随国。之后亲自去楚国说明情况,请求谅解。   葱油饼被扔了一地,熊通非常愤怒。   费了挺大的劲,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老随,这事我不怪你,不过你要表个态,是跟随楚国还是跟随周朝?”熊通厉声问。   “那,那还用说,周桓王那孙子不是个东西,我当然愿意效忠楚国了。”随侯应声说道。   “老斗,你说怎么办?”熊通问斗伯比。   斗伯比一点也不急,因为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大王,正要如此啊。”斗伯比慢吞吞地说。   “什么?你叫我大王?”熊通有些惊讶,一国两制都失败了,怎么叫我大王?谁封的?   “不错。我们提出一国两制,就是不要分裂祖国。如今,周王不答应一国两制,那就怪不得我们分裂祖国了,那是他逼的啊,分裂祖国的责任在他啊。所以,如今大王不必让他封了,大王就是王,自己封自己就行了。”说来说去,最后落在这里了。   所以,古人是很讲究名誉的。即便楚国这样的半蛮国家,分裂祖国也是要找个借口的。   前704年,熊通自立为王,也就是楚武王。   楚武王称王之后,开始更大规模的扩张,目的就是要对周朝全面对抗。   武王鞠躬尽瘁后,文王熊资接班。文王比他爹也不逊色,整天就是灭别人的国家为乐。在文王这里,楚国迁都郢,也就是如今的湖北江陵。   两代楚王,灭了无数国家,有名有姓的有申国、邓国、息国、权国等。   其中,邓国和息国的被灭最为发人深思。   毛主席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千真万确。   弱小就要被灭。   也是千真万确。   弱小而拥有美好的东西,那更要被灭。   更是千真万确。   楚文王二年(前689年),楚国讨伐申国。   从地理上说,楚国在湖北,申国在陕西,两国就不搭界。可是,楚国就是要打申国。不仅要打,而且楚文王亲自带队。   楚国军队经过邓国,邓国在今天的河南孟县。楚军借路,邓国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一来是怕楚国,二来两个国家还是亲戚,什么亲戚?楚武王的老婆是邓祁侯的姐姐,也就是说,邓祁侯是楚文王的舅舅,亲舅舅。   甥舅相会,连干三杯,然后说些“你妈好不好”“你姥姥很想你”之类的话。其实,说是甥舅,这还是这辈子第一次见面,感情肯定是没有的。在楚文王的概念里,邓国就是一个小屁国家,高兴了就来灭了它,不高兴了更要灭了他。而对于邓祁侯来说,这个外甥那就是天上掉下来的葱油饼,今后就靠他混了。   酒过三巡,楚文王的话就多起来了,说话也不客气了,拍着舅舅的肩膀叫老弟了。   酒喝多了,尿就多。邓祁侯上厕所的时候,骓甥、聃甥、养甥三个人就跟过来了,好像这也是邓祁侯的三个外甥,看来邓祁侯姐妹不少,因此外甥成群。这么说来,这三个跟楚文王还是表兄弟。   “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左传》上就这么记载,大致意思是:舅舅,这表哥不是什么好人。将来灭亡邓国的,肯定是他。趁现在这个时机宰了他,否则一定要后悔。   邓祁侯拒绝了。   十年之后,楚国出兵灭了邓国。   亲戚靠得住吗?   后面还会讲假途灭虢的故事,那也是亲戚,灭的就是亲戚。   大义灭亲,不义更要灭亲。   邓国死得冤吗?   还有更冤的。 待续。。。。。。
2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十二.冒充解放军.十三.楚国和南联盟.十四.一国两制的破产 2 ...
热度 2 水壶灌满 2014-8-11 09:09
十二.冒充解放军.十三.楚国和南联盟.十四.一国两制的破产  周朝的反应让郑庄公很意外,他原本担心中央军会来讨伐,或者给个免去爵位留职察看的处罚,至少给个通报批评什么的,他已经让祭足草拟了一份情况说明和一份检查,看到时候能用上哪个。   可是,周朝竟然没有动作,似乎丢麦子的不是他们,而是对门的老张。   “宽容啊。”郑庄公有些感慨了,中央就是中央,宽容大度啊,这些小错误就不追究了。   中央不追究,地方就要反省了。人就是这样,你来硬的,我跟你对着干;你来点怀柔的宽容的,他就不好意思了。   “老祭啊,看来咱们做错了。”郑庄公对祭足说,这是他第一次批评祭足。   “主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咱们知道错了,就上门去道歉,道歉也是个沟通的好办法啊。”祭足总有办法,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好,就这么定了。”郑庄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正好自己也有些怀念在伟大首都的日子,于是决定亲自去洛邑朝拜,向周桓王示好。  还有,首都的葱油饼也令人向往。   就在庄公准备启程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   宋国的公子冯避难来了,浑身是血地来了。   原来,庄公把小城长葛给了公子冯暂住,谁知宋军攻占了那里,公子冯死里逃生回来。   郑庄公火了,当初州吁五国联军讨伐郑国,宋国就是最卖命的。如今又占领了我们的城池,那不是骑到老子头上拉屎了?没错,公子冯是你宋国的公民,可是人家在我这里也有暂住证啊,也有无罪证明啊,凭什么你们就要过来捉人?你以为你是谁?国际警察啊?   “老祭,我要办了宋国,看有什么好主意。”庄公是真的大怒了。   祭足笑了,他一向是个讲效率的人,一向认为出一趟差应该多办几件事。   “主公啊,这下去伟大首都多了一件事情了。”祭足说。   “先办宋国,后去洛邑。”庄公心说老祭怎么把我的话茬开了。   “不然,打宋国没那么简单。首先,宋国爵位比咱们高,咱们是侯爵,人家是公爵;其次,宋国也不是好惹的,他们这些年年年打仗,经验丰富。依着我看,这事情必须要打着中央的旗号,号令各方诸侯前去讨伐,名正言顺而且人多势众,要办宋国就容易了。”祭足就是这样,想什么都很周到。   祭足为什么这么聪明呢?经常洗脚很重要。   郑庄公和祭足去了洛邑朝见周桓王,两件事:第一件表达歉意,第二件希望周桓王下旨,让郑国率领联军讨伐宋国。   两人带够了礼物,兴高采烈去了伟大首都。   周桓王听说郑庄公来了,吃了一惊,心说这个不要脸的来干什么?没办法,既然来了,怎么说也得见见啊。于是,郑庄公朝见桓王。  爷孙二人相见,都是皮笑肉不笑。庄公把礼物献上,桓王一眼没看,令人收了。   寒暄已毕,桓王先说话了:“郑国今年收成如何?”   “托大王的福,今年天气好,收成也好。”   “嗯,那就好,温的麦子和成周的早稻我们能留下来自己吃了。”桓王冷笑道,他压根就没准备给郑庄公好脸色看。   郑庄公是个什么人?话到这里就知道这趟算是白来了,再说下去,那非翻脸不可。于是找个肚子疼之类的借口,退了出来。   回到国宾馆,祭足连忙来问:“主公,怎么样?”   “白来了。”郑庄公把经过一说,说桓王毫无善意,别说下旨打宋国了,就是缓和关系都没有可能。   祭足一听,也没有办法。照理,到了晚上桓王就该赐宴,带着大家吃吃野味,看看胡人歌舞,唱唱卡拉OK之类。可是,桓王连这都没做。没办法,晚上祭足只好领着庄公找地方洗脚去了。   第二天,桓王派人送来十车谷子,说是给郑国用来备战备荒的,省得到时候再跑那么远过来割麦子。   郑庄公哭笑不得,桓王这孙子也太过分了。可是,这是人家的地盘,给你东西你还得接着,不带走还不行。可是堂堂一个诸侯,前任总理,算起来还是天子的叔爷,就赶着十车谷子回去,丢不丢人?   正在发愁,周公派人来了。原来,周公知道桓王羞辱郑庄公,不仅不款待,而且给了十车谷子。为了补救,周公自己备了两车绸缎给郑庄公。   看见绸缎,祭足乐了。   “笑什么?这比谷子值钱?”庄公问,天下人都知道郑庄公来首都了,就算有两车绸缎,也掩盖不了那十车谷子的羞辱啊。   “主公,你洗个脚先,看我怎么处置。”祭足让人伺候庄公洗脚,自己出去了。   洗完脚,庄公出来看。不看则已,一看之下大吃一惊,为什么?谷子不见了,只剩下十车绸缎。  祭足总是有办法。要记住这一点,祭足总是有办法。   可是怎么变出十车绸缎了呢?那年头还没有变魔术的,祭足也变不出来,可是他有办法。   祭足把那两车周公送的绸缎打开了,都盖在十车谷子上面,于是就成了十车绸缎,就这么简单。   “这有什么用?实际上还是十车谷子。”庄公不解。   “不然,咱们就这么赶着车回去,谁知道这是谷子?咱们一路上就说周王十分优待,送了十车绸缎,同时令我们组织联军讨伐宋国。”   你要是赶着十车谷子回去,说周王任命你为联军总司令,那傻瓜才会信。可是十车绸缎那就不同了,那多贵重啊。   庄公一听,真是好办法。   咱不是解放军,咱冒充解放军还不行吗?   第二天,郑国使团离开洛邑,一路上到处招摇撞骗:看见没有,周王给了十车绸缎,令我们组成诸侯联军,讨伐宋国。   全天下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那时候没有电报,更没有互联网,消息主要靠人来传,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信了,没人想到这是假的。   就这样,郑庄公回到郑国,立即派遣各路特使前往各路诸侯,假传周桓王圣旨。有人说没有玉玺怎么办?那简单,找个萝卜自己刻一个就行了。   于是,齐、鲁两个大国响应,约好出兵。其实,鲁国和齐国跟宋国的关系都不错,原先也假模假样签了互不侵犯条约,无奈郑国在假传圣旨的同时承诺夺得城池归这两个国家,于是他们动心了。   国际事务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样的道理,春秋早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而假冒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策略,那是郑庄公和祭足的发明,后世代代相传,到如今美国人动不动搞个联合国军,其智慧也就如此。  后来,联军在以郑庄公为核心的领导团体的英明领导下,取得了对宋战争的巨大胜利。这是后话,后面会有介绍。   郑国冒充解放军讨伐宋国之后,天下就知道郑国是在假传圣旨了。齐国和鲁国得便宜卖乖,说自己也是受害者。   周桓王气得够呛,大骂郑庄公是狗日的骗子。可惜那时候没有新闻发布会,否则开新闻发布会谴责郑国了。   转眼间又过了五年,这五年郑庄公再也没去洛邑。上次去了给了十车谷子,跟打发叫花子一样,谁还去啊?   偏偏你不去了,他还想你。   “五年不来拜年了,五年啊,孩子都生一堆了,郑国离这么近,竟然不来朝拜,这简直是目无中央嘛。”周桓王拽着官腔说,他很生气。   天子生气是什么后果?秦始皇后来说过:伏尸遍野,血流千里。说白了,就是战争。   周桓王决定讨伐郑国,连当年冒充解放军的账一起算。   听说要讨伐郑国,周公赶紧劝,桓王不听;顶替了郑庄公总理职位的虢公也劝,桓王也不干。   既然最高领导人下了决心要打,那就打吧,想想看,假冒天子以令诸侯都那么大威力,真天子来号令诸侯,那不是更有威力?冒充解放军都能打胜仗,真解放军打假解放军还会有问题?   还真有问题。   天子被人假冒过了,基本上就不值钱了。解放军被人冒充过了,战斗力就不行了。   所以,假冒伪劣的害处是很大的。   周桓王给各地诸侯下了动员令,结果呢?几个大国中,秦国正抗戎呢,没时间;晋国正内乱呢,没精力;齐国和鲁国正准备联姻办喜事呢,没兴趣。至于那些小国,有装傻的有充愣的,总之,能不来都不来。   费了半天劲,只有蔡国、陈国和卫国表示服从中央,起兵助战。   仗还没打,周桓王已经输了一阵。堂堂天子,号召力也就这样,还不如卫国郑国这样的诸侯国。   怎么办?周桓王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不打,那以后更没人听他的。所以,只能打,而且只能打赢,不能打输。打赢了,可以借机重树权威,打输了呢?周桓王不敢去想。   正因为如此,桓王决定御驾亲征。   赌博,这就是一场赌博。就像一个炒股被套的,他拿出更多的钱来博。而往往,他会输得更惨。   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周朝军队会同卫国、蔡国和陈国军队,进攻郑国,直逼荥阳。周桓王亲自带队,周公和虢公也都随军。   郑国万万没有想到,周桓王竟然搞这么高的规格来打自己,用句现代话说,那是五套班子都到齐了。   郑庄公紧急召开大会,讨论眼前的形势。   基本上是老套路,大臣们分为主降派和主战派。经过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最终,主战派占了上风。   大家达成共识:打,而且要快打,以免带来国际舆论的压力。   祭足开始安排工作。  首先,了解联军战力部署。   根据谍报,联军分为三路进攻,左路是陈国军队,由周公指挥;右路是卫国和蔡国军队,由虢公统领;中路是周朝解放军,周桓王亲自率领。   三路军中,陈国战斗力最差,而且主帅周公根本就不想打,属于不思进取的那一类。右路卫国和蔡国军队中,蔡国军队很菜,可以忽略不计,卫国军队有一定的战斗力,但是,战斗欲望不强。中路是联军精锐,属于周朝正规军。   其次,确定我方打法。   郑军采用各个击破战略,右路军由大夫曼伯率领,以精锐部队冲击对方左路陈国军队,要求击溃对方。   在击溃对方左路军之后,左路由高渠弥率领,稳扎稳打,进攻对方右路的卫国和蔡国军队,重点进攻蔡国军队,待蔡国军队溃败之后,合击卫国军队。   在击溃对方两翼之后,左右两军向中央合击周朝军队,此时周军必然后撤,此时,郑国正面军队由郑庄公亲自指挥,追击周军。   祭足的想法很清晰,对陈国军队,击溃为主,赶走了事;对卫国军队,务求全歼;对周朝军队,警告为主。   祭足在这里就像一个炒股的高手,把怎样建仓、怎样拉升和怎样借利好出货都算得清清楚楚。   现在,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他们也知道,此战只能胜不能败,一旦失败,那么每个人的罪名都会很重,每个人都会死,而每个人的子孙后代都只能当奴隶。   郑国军队出动了,他们在城外安下大营,与联军对垒。   第二天,联军列阵,等待郑军出来厮杀。按着那时的规矩,郑军也就该出来列阵,决一死战。   可是,规矩是人定的,也是被人利用的。  郑军根本就没有动静,大营营门紧关,拒不出战。   桓王有些郁闷,他已经准备好了一套说辞,要在阵前痛斥郑庄公。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郑庄公根本就不出来。   看看一个上午过去,联军又渴又饿,郑军还是不见动静。桓王正在考虑是撤退还是强攻郑军大营,还没考虑好,就听见郑军营中一通战鼓。紧接着,郑军大营右翼营门大开,郑军战车呼啸而出,不列阵不打话,猛虎下山一般直扑联军左军。   陈国军队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没等郑军杀到,纷纷逃命。   联军左路军直接溃败,桓王大吃一惊,急忙下令中军左翼防止郑军冲击。   还没等桓王定下神来,郑军大营左路杀出,这一路更猛,直冲卫军和蔡军阵地,卫军还能抵挡一阵,蔡军则是一溃到底。之后郑军合击卫军,卫军大败亏输,死伤无数。   两翼都完了,郑军左右合击,中军营门大开,大部队从正面杀来。   到了这个时候,桓王知道这个仗没得打了,撤吧。   有人说,自古以来都是“让列宁同志先走”或者“让领导先撤”,这话是错的。   桓王命令后队变前队,先撤,前队变后队在后面掩护,而他自己在最后面。   合击合击,郑国军队基本上是合而不击;追击追击,郑国军队也是追而不击。   人家给你面子,放你一条去路,你就识趣点快走吧。可是桓王有点不识趣,看人家不追上来,以为真是怕了他,于是慢腾腾地走,还一边破口大骂。   “老贼,有种的出来,我与你决一胜负。”桓王大声骂道。   如果说郑庄公、祭足还对桓王有所忌讳的话,郑国的将军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只对庄公负责,你桓王算什么?如今给你脸不要脸,那还客气什么?  大将祝聃拈弓搭箭,也不去想后果,瞄着周桓王就是一箭。   周桓王正在那里骂得起劲,冷不防看见一支箭飞过来,想躲,没躲开,那支箭就扎在了肩膀上。   “哎呀妈呀。”桓王现在不骂了,他发现对方来真的了。怎么办?跑吧。   桓王的战车甩开蹄子狂奔起来,很快追上了大部队。后面,郑军又是大鼓又是呐喊,就是不追,眼看着把周王的部队给放跑了。  周桓王挨了一箭,还好,身上的甲比较厚,对方的箭也远了点,因此也就是破了点皮,没大碍。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办?打下去还是撤军?陈国军队溃散了,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蔡国军队也溃散了,也都找不到人影了;卫国军队被消灭了一半,还剩下一半。只有周朝的军队还在,那是人家没好意思打你。   打,是打不过了;撤,又太没面子。桓王这个时候后悔当初没听周公和虢公的,可是后悔有什么用?   正在这个时候,郑庄公派人来了。谁啊?祭足。   祭足来干什么?送粮食来了,除了粮食,还有牛羊。   “大王,这个事情是个误会。大王讨伐诸侯,那是应该的。我们主公原本说闭门反思一段时间,谁知道手下的几个大将不懂事,私自就出来打仗了,据说还伤了大王。我们主公已经把他们给撤了,又派我来给大王赔罪,顺便劳军。如果大王赏脸,请进城歇息。”祭足多会说话,说出来不卑不亢,有理有利有节。   原来,听说射伤了周桓王,郑庄公也有点害怕,大家一商量,说桓王肯定也想撤军,干脆给他个台阶,大家好办。于是,就派祭足来了。   台阶有了,下还是不下?不下就怪了。   就这样,周朝中央军撤军。  中央军回国,桓王很憋气。被诸侯打败,令他很没面子。于是,他决定要二次讨伐。   “各位,我准备再次征召天下诸侯,讨伐郑国。”桓王召集公卿们,再议出征。   “切。”一片哄然,大家都笑了。   桓王很没面子。   “大王,我看就算了。这次打输了,好在郑国还给个台阶下来,赔礼道歉,我们也算保住了颜面,事情也不算闹得太大。本来天下没多少人知道我们战败了,你这一征召天下,那就人人都知道了,那可就是光屁股拉磨——转圈丢人了。”周公率先反对。   桓王没有说话,兵败之后,他也没那么足的底气了。   “周公说得对啊,上次征召诸侯就没几个响应的,若是这一次一个也不来,那不是更丢人?”虢公也这样说。   “唉,散会散会。”桓王叹一口气,认栽了。   从那以后,一直到鞠躬尽瘁,桓王再也没提过一个“郑”字。 十三.楚国和南联盟 为什么宗教的生命力远远强于王朝?因为宗教的神秘感。   神是万能的,但是神又是骗吃骗喝的骗子,因为他们从来不出手,从来不干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就永远不会失败。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多看少动,多说少动才是正经的,动不动就出手,就必然动摇根基。   回顾一下,西周从穆王到宣王,因为出手而削弱了权威。到了平王、桓王,则进一步丧失这种权威。   平王的糟糕之处在于他自降身份,与郑国交换人质,于是每个诸侯国都会想:凭什么郑国跟你平起平坐,我们就不行?   到了桓王征讨郑国失败,之后忍气吞声,诸侯国们就将周朝王室看成了纸老虎,他们也不过就是如此。于是,从内心里,没有人再尊重他们。   对于二流强国来说,周王室已经没有什么用处,因此根本不必将王室放在眼里。于是,后面就发生了诸侯讨伐王室的事情。   奇怪的是,强大的诸侯反而更尊崇王室,至少在表面上如此。为什么?不是他们真的畏惧王室或者在道德上更高尚,而是王室对他们来说还有用,他们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他们的实力可以保证他们玩得动王室这个木偶。   也正是由于对于大国还有利用价值,周王室还能够苟延残喘几百年。   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诸侯之间的战争更加肆无忌惮了,而一向有野心的诸侯开始蠢蠢欲动了。   野心膨胀,谁?向南看,楚国。   ——楚国的来源   楚国在南方,建国在荆,也就是今天的荆州,国都丹阳,也就是今天的枝江。   按着惯例,还是从祖先开始说起。   最上边,还是黄帝,略过不说。再后,因为在点火和燃料方面有专长,被封为“祝融”。祝融是什么?就是中华上古传说中的火神。  在古代,如果有人告诉你“祝融光临你家了”,你就该哭了,因为你家着火了。这个祝融,就是楚国的祖先。   所以,懂得一技之长是很重要的。   祝融的儿子叫陆终,陆终娶了鬼方国君的女儿。鬼方是哪里?没人知道。就是因为没人知道,所以叫鬼方。也许是越南,也许是印度,也许是阿联酋,还可能是意大利。管他哪里,总之,不是中国的。   鬼方的公主很厉害,一胎怀了个六胞胎,这在今天也是世界纪录了。六胞胎那是什么概念?肚子大得几乎爆炸,顺产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剖腹产,《史记》记载叫做“坼剖而产焉”。也不知道谁动的刀,一刀下去,左边生了三个,还不行,再来一刀,右边又生了三个。  这证明,中国在远古时期就掌握了剖腹产的技术。而这六个孩子,就是混血儿。   六个孩子都是儿子,而且个个健康。不仅个个健康,而且个个有出息。老六名叫季连,姓芈。到商朝末年,季连的后代叫鬻熊的,那是相当的厉害。   鬻是什么意思?是卖的意思。所以鬻熊翻译成今天的意思,就是“卖熊的人”。换到今天,那就是偷猎者。   鬻熊的后代就姓了熊,卖熊的人就姓了熊,那么姓马的祖先是不是卖马的?不能这样简单推理。   按理说,卖熊是体力活,卖熊的人没什么头脑。可是鬻熊不一般,他很有学问,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经向他请教。《史记》中记载他“子事文王”,也就是文王的干儿子。到周成王的时候,分封一部分先贤的后代为诸侯,于是鬻熊的孙子的儿子熊绎被封在楚,子爵。熊绎那时候还留在伟大首都辅佐成王,把楚国给儿子管理。   楚国那时候属于荆蛮之地,还没有开化。   熊绎是许多姓氏的始祖,熊、苗、楚、上官、伍、屈、潘、班、查、庄、严、卓、莫、景、成等姓氏,都是熊绎的后代。  什么叫天高皇帝远?   什么叫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周朝的子弟和大功臣们当初都被封在了中原,那时候黄河流域还是青山绿水,因此他们都很富足。但是有一样,他们没有发展的空间了,更糟糕的是,他们处于王室的监控之下,缺少自主权。   而楚国不一样,身处荆蛮,周王懒得管也没法管。向南向西向东,大把土地可以侵占,大把人民可以征服。   带着中原先进的文化,熊绎的子孙在荆蛮之地如鱼得水。没有人是他们的对手,他们不用去理会周朝的那些破规矩,不用去理会中原诸侯的勾心斗角,他们一门心思向外扩张。楚国很快占领了湖北全境,之后湖南全境,之后臣服了江苏、浙江、四川大部,实际上,楚国后来的地盘已经比周朝更大了。   事实上,楚国是当时中国最为好战的国家,如果连续七年不对外侵略,那就是他们的奇耻大辱。当他们的邻居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他们就像老虎一样,随时需要找人磨牙。   周朝王室基本上忘掉了还有这样一个诸侯国,中原诸侯则根本不屑于与落后野蛮的低级国家楚国打交道。   到了周夷王时期,周朝王室的号召力已经大大减小,楚国则到了熊渠作国君的时代。   “我夷蛮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史记》)熊渠那一天站在城楼上高呼,类似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什么意思?我们是蛮子国家,不接受周朝的封号。   分裂祖国。简单地说就是分裂祖国,简称“楚独”。   熊渠说到做到,他很气愤自己这么强大的势力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子爵,他决定自己不仅要当王,还要当王他爹;不仅要当王他爹,还要当三个王他爹。熊渠自封为楚王,将三个儿子也都封为王,大儿子熊康封为句亶王、二儿子红为鄂王,小儿子执疵为越章王。   不过,熊渠还是有些心虚。到周厉王的时候,由于厉王十分暴虐,熊渠害怕了,他怕厉王会来讨伐自己,因此自觉取消了王号。   第一次楚独失败了。   让熊渠觉得很没趣的是,不管是宣布称王还是取消王号,都没人理他,似乎他根本就不存在。   时间来到了熊通为楚国国君的年代,熊通很不爽,因为他不是王。世世代代过去,很多诸侯的爵位都升了,可是楚国还是子爵。   他在等待时机,他要当王。   那一天,有人从洛邑回来——事实上楚国在洛邑一直有间谍,或者叫做驻京办,当然,是地下的。对于中央的精神,尽管没有什么约束力,但是还是要随时关注的。   “主公,周桓王讨伐郑国,结果被郑国打得满地找牙,狼狈而逃。如今桓王再也不提讨伐郑国了,白挨打了。” 驻京办主任这样汇报。  熊通笑了,原来周朝王室就这一点料了。   “老子要当王。”熊通说道,他要搞楚独。   “慢着。”令尹斗伯比说话了。令尹是什么?就是中原诸侯的上卿,楚国叫令尹,也就是现在的总理。   难道斗总理比熊主席爱祖国?比熊主席更有大局观?   “老斗,你反对?”熊主席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当时就瞪眼了。   “主公,我怎么会反对?楚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甲兵十万,天下无敌。主公您英明伟大,慷慨激昂,当个王有什么了不得的?不过。”斗总理说,世界上最怕的就是“不过”这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后面必有学问。   熊通听了很高兴,谁都喜欢被拍马屁,他要听“不过”后面是什么。   “贸然称王有些不妥,那就是搞分裂了,分裂祖国,那是不得人心的,而且也会有些麻烦。我有更好的主意,主公有兴趣吗?”斗伯比很聪明,基本上,他可以算上楚国的祭足。   “说。”   “我的主意,就是一国两制。”   天哪,早在春秋,就有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当然,那时候不叫一国两制,但是事实上就是一国两制。   怎么个一国两制?   依然尊周朝为中央政府,但是,让周朝封楚国为王,统管整个南方,同时周朝可以邀请楚国帮助维持中原的秩序。   一国两制:名义上周朝还是老大,实际上大家都是王,各管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制度,互不干涉。对外,还是一个周朝。   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实行一国两制,楚国的爵位就在所有中原诸侯之上了,今后什么晋国齐国郑国宋国等等,那是见面就自动矮半级,在楚国面前都要老老实实恭恭敬敬装孙子。   斗伯比没有想到,他当初的伟大构思在几千年以后还会被用到。   “哈哈,你太有才了。”熊通感叹。 一国两制的设想很好,这是当然的。   但是,具体实施起来,需要技巧。   楚国是不可能自己跑去周朝申请封王的,几百年不朝贡了,去就要求和周王平起平坐,那不是自找没趣?况且,周朝那么多人,会说话的人一大把,一顿圣贤理论就能把你说得哑口无言,心怀惭愧,说不准就地就自绝于人民了。   那么谁去说?这是个学问。   “大王,你看,除了北面是中原诸国之外,西面、南面都是我们的势力范围。如今,北面的郑国正强大,我们不要轻易惹他们。东面有一个随国,一向与中原诸国往来,基本不跟我们玩。随国是周朝王族,又是侯爵,如果能为我们去找周朝商谈一国两制,就比较理想了。”斗总理想得周到,看来早就考虑了这个问题。   “老斗,你的主意好是好,可是,随国凭什么去为我们办事?”   “这个简单,我们先派人去要求和他们签署和平共处条约,若是他们不签,我们就有理由打他们,征服他们之后,就可以提出这样的条件了。”这是斗总理的第一方案,俗称先礼后兵。   原来,楚国虽说是蛮夷之国,但是公族那是中原过去的,祖上还是教授,所以他们懂得中原的规矩,也懂得蛮夷的不规矩。但凡征服南面的蛮子国家,那就采用蛮横的方法,打你就是打你,才不跟你讲道理。如今要打中原国家,就要先找个借口。   革命的一手和反革命的一手,楚国是两手都准备,两手都很硬。   前706年,熊通亲自率领大军出发,直抵随国,来到了瑕这个地方。之后派大夫薳章去随国,要求签署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如果随国不肯签,那就毫不客气,打他。   楚国的国书很快到了随国,随国国君随侯一向瞧不起楚国蛮子,不过还是有些忌惮楚国的实力。如今看见楚国来使,心想这个蛮子国家不是来敲诈就是来勒索的,等到看到国书,是希望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当时就放了心。   “主公,不要高兴太早。”大夫季梁提醒,他一向研究国际形势,对楚国相当的了解,“楚国是个大国,我们是个小国,楚国无缘无故来搞什么睦邻友好,一定有什么企图。”   随侯一听,没错啊,黄鼠狼给鸡拜年,什么时候安过好心?   随国君臣随后展开讨论,并且对楚国的国书进行了研究,最后的结论是:国书没有文字陷阱。看不出楚国有什么不良企图。   那就签吧,签了有什么坏处还看不出来,可是不签的坏处那是明摆着的。   于是,随侯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国书,表示愿意跟楚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随楚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信写好了,随侯派大夫少师前往楚营回报。   在知道随侯派少师前来之后,斗伯比笑了。   “大王,随国虽说不大,也不算小,在汉东一带是小国的领袖。如果他们发现我们军力强大,必然害怕,然后团结起来对付我们。如果我们让他们以为我们是纸老虎,他们就一定不会团结周围的小国,那时候再收拾他们,就是轻而易举了。因此,把精兵藏起来,弄些老弱病残给少师看看。”斗伯比研究随国政治多年,知道这个少师是个靠裙带关系爬上去的没用的东西。   “老斗啊,你这主意好是好,能瞒得过季梁吗?”熊通问。季梁是随国的贤臣,足智多谋,不好糊弄,熊通也知道这个人,总想着什么时候把他请到楚国来。   “不碍事啊,我们对少师好一点,这样他回去一说,随侯就会更信任他,那不是好事吗?”   熊通听了斗伯比的话,热情接待了少师,还请他检阅了三军仪仗队。结果少师发现,楚军简直就是一帮杂碎,根本不可能有战斗力。  少师从楚营回来,很得意。   “主公,楚军都是些老弱病残,只要我们出击,一定消灭他们。”少师果然这样建议,随侯一听,动了心。   这个时候,季梁说话了。应该承认,季梁是个人物,连楚国君臣都敬佩的人物。唯一可惜的是,他生在了一个太弱小的国家。   “主公,楚国的强大那可不是吹出来的。明摆着他们是在引诱我们出战,守好自己的城池才是我们该做的。”季梁说得很清楚,果然被熊通猜中了。   随侯听了季梁的话。   第二天,楚军撤退。  “老斗啊,这次算是白跑一趟啊。”熊通有些失望。   “意料之中啊,别急,咱们还有第二步呢。”斗伯比那也不是吃素的,下棋看三步,斗伯比至少看了三步。   斗伯比的第二步是什么?盟会。  盟会在一年后举行,为什么?因为斗伯比得到准确线报:少师当上随国总理了。   “仇有衅,不可失也。” (《左传》)斗伯比说,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这个傻冒当权了,机会来了。   楚国发出邀请,请周边各国来楚国的沈鹿参加同盟大会,主题无非就是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发展一起强大这一类,实际上傻瓜都知道,盟会必然要推盟主,那盟主必然是楚国。   当然,楚国的邀请函暂时还不会发到中原诸国。   邀请函发出之后,周边小国纷纷由君主亲自前来,哪些国家?巴国、庸国、濮国、邓国、耰国、绞国、罗国、郧国、贰国、珍国、申国、江国等十多个国家。对于他们来说,楚国就是他们的天然统治者,楚国放个屁,他们也要说是香的,楚国要开会,他们怎么敢不来?  只有两个接到邀请的国家没有出席——黄国和随国。   同盟大会在楚国国君熊通的热情招待下,在斗总理的主持下,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宾主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多个领域达成共识。由巴国和江国倡议,各国赞同,成立了南方蛮夷联盟,简称南联盟,共推楚国为盟主。   大会取得了空前的圆满成功,最后,熊通盟主宴请了前来参加大会的各国君主。   一切都很好,熊通很高兴。作为盟主发表讲话,看着小国国君们一个个讨好的表情和此起彼伏的马屁声音,他觉得很受用。   可是,他还是想当王。   他更想当王了。   南联盟的谴责信很快送到了黄国和随国,指责他们破坏本地区的安定团结,同时警告必须立即改正错误,加入到南蛮联盟的大家庭中。否则,将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   黄国国君立即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作为一个赢姓的子爵小国,黄国国君无论如何是不敢得罪楚国的。之所以没有来参加大会,是因为国君那几天心情不好,一时糊涂没有来。如今看到了谴责信,当时就吓清醒了。   黄国国君亲自来到楚国,当面解释了没有来的原因:时间弄错了,而且最近抗洪救灾比较忙。   总之,黄国国君不仅来了,认了错而且认打认罚,痛哭流涕,痛改前非。好在熊通原本也不是要收拾他,而且还要给随国做样子,因此很和蔼地原谅了他,说些“觉悟自有高低,革命不分先后”之类的屁话,让他在南联盟的同盟书上也签了名,然后回家去了。   随国国君没有来。   “去你妈的南联盟,还北约呢。”随国总理少师这样答复南联盟的特使,他根本瞧不起这帮南蛮子,一帮没文化的东西。   斗总理笑了,第三步将顺利展开。   南联盟第一次军事行动开始了。   以楚国为首,南联盟组成了联军。说是联军,实际上主要还是楚国军队,其余的小国要么出几百号人,要么就是派个类似军事观察员性质的特使,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观看楚国怎样杀敌,好更加死心塌地地听从楚国的指挥。   南联盟军由熊通亲自带队,浩浩荡荡渡过汉江,直抵随国。  “主公,先派人去讲和吧。如果楚国答应,那是最好。如果他们不答应,那么他们一定会轻视我们,而正义在我们这边,士兵会愤怒,百姓更团结,此长彼消,还可以与楚国一战。”季梁对形势的判断是很正确的。   “什么?讲什么和?送上门来的肉,不吃白不吃。主公,立即出兵,慢了他们就跑了。”少师不耐烦了,他根本就瞧不起楚军。   于是,随侯亲自率军,出城抗击侵略者。   战争,一触即发。   在历史上,这不是一场著名的战争。但是,这次战争的意义是重大的,它将影响整个历史的进程。   对于楚国来说,这既是一场战争,更是对中原诸侯实力的投石问路。如果楚国被击败了,那么这就是他们第一次对中原侵略宣告失败,对于他们的信心和野心都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南蛮各国就会重新审视楚国的力量,南联盟就将面临分崩离析。   因此,这一仗对于楚国来说十分重要,许胜不许败。   对于随国来说,敌人就在家门口,胜利则保住家园,失败则面临国家灭亡。 十四.一国两制的破产 前704年,楚国与中原国家的第一次战争开始了,对阵双方是以楚国为首的南联盟和中原国家随国。   在战争开始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春秋时期的战法。按着区域不同,有不同的战法。这里先介绍中原诸侯的战法。   春秋以车战为主,通常出兵,只说车多少乘,不说人数。一来,战车的人员配置是固定的,二来,战车的多少直接代表着实力。   按《司马法》所说: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叫徒兵。这样的配置类似于后来的坦克和步兵的配置。所谓的甲士三人,就是战车上左面的“射”,用弓箭,作远程攻击;中间的“御”,御就是驾驶员;战车是一车四马,可以理解为四驱车。中间两匹为服,左右两边的称“骖”,或“騑”;右面的“车右”,执戈盾,作近战防御。   甲士三人中,“射”“御”都是经过贵族教育的,周朝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贵族的课程;而“车右”更是选孔武有力、忠诚果敢的勇士担任。“甲士三人”都是贵族精英和无敌勇士,可见车有多重要,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去舞两下的。简单地说,车就像后来的高尔夫运动,那是贵族运动。而战车后面的徒兵,就是一般战士了,也就是工农子弟甚至奴隶。   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特殊情况,那就是君主、主将坐在车上的时候。当此时,主将居中,御者居左,车右位置不变。由于主将在该车上,所以车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类似警卫团团长;而御者是偏在一侧驾马的,更得技术超群。   所以《左传》中介绍战争时,基本都要说明主将的御者和车右。   车战开始时,战车驶向对方,两方开始交战:先是远程,射者对攻;战车靠近后,车右用戈矛交战;然后战车擦身而过,驶向远方,再是弓箭对射。这个过程为“合”。战车驶远之后,各自必须再兜过头来,准备第二次对攻。这个战车掉头的过程,就是“回”。然后两车再驶近而“合”。一个“回”,必有一个“合”。战争就这样不停的“回”“合”“回”“合”的继续下去。直到有一方败北,在“合”之后,不再“回”,直接驾车而逃。   因为逃跑的一方是“合”完逃跑的,所以不用减速,直接冲出战场,因而有一定的速度优势;而胜利的一方,在“合”完之后,必须要减速再来一个“回”,才能发现对方的逃跑,从而再加速追逐,这就存在一个距离劣势和一个速度劣势,一般很难追上。   因为这个原因,古代车战很难活捉对方的主将,除非他特别倒霉,譬如车坏了或者掉坑里了。   ——南蛮完胜   随侯倾尽全国力量,一百五十乘战车出战。简单计算一下,大约一万人强。   两军对阵,随侯观察了楚军的阵地,有些放心了。原来他还有心虚,壮着胆子来迎战,如今他是真的有些自信了。   楚军阵地,粗粗点算一下,战车一百乘左右。不过每乘战车配置的步兵人数多一些,大约一百人,总数也是一万人强。   在战车数量上,随国占优;在人数上,基本相当。   从阵型看,随军分为上下两军,两军之间有明显空当,而楚军并没有分得这样清晰。从队列看,随军似乎更训练有素,队列十分整齐,而楚军的队列有些松散。   再看兵器,随军是一色的长戈,楚军则乱七八糟,有长枪,有短刀。   “哼,楚军果然是些乌合之众。蛮夷之人,能成什么大事?”随侯对身边的将士说。   “主公,楚人崇尚左,因此楚王一定在左边,楚军精英一定在左边。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冲击楚军右路,一举击溃他们,楚军整个队伍必然被带动,之后我们乘乱击败他们。”到了这个时候,季梁实际上还有办法避免随军的失败。   “不当王,非敌也。”少师不屑一顾,他觉得不跟楚王照面,赢了都不刺激。   少师被楚国忽悠了,随侯被少师忽悠了。   一通战鼓,随军率先进攻。战了没有几个回合,楚军崩溃,纷纷逃命。   “追。”随侯下令。   传说中的事情,不可全信,也不可全不信。   随侯没有去想一想,如果楚军真的如此不堪一击,江湖上关于他们的传说怎么能够流传?   南蛮一向是很狡猾的。   随国军队追出去大约十里路,他们来到了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带,树丛茂密的丘陵地带。战车已经不能快速奔驰,否则就会翻车。长戈在这里变得基本没有用处,因为总是会被树枝挂住。   楚国人一向是不喜欢车战的,为什么?因为在荆楚,山地多河流多而平原少,雨水多而晴天少,因此车难行。打仗时,很少有平地给双方列阵,主要战法就是乱战混战,而乱战混战使用短兵器更有利。因此,楚军单兵作战能力强,特别擅长在地形复杂的地点作战。   正是因为如此,楚军首次与中原诸侯作战,在车战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使用了诱敌深入的计策,将随军引到不利于车战的丘陵地带,之后伏兵四起,利用单兵作战的优势对付随军。   到了这个时候,少师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传说中南蛮子非常狡猾,现在看来,南蛮子不是狡猾,而是大大的狡猾。怎么办?就在稍稍犹豫的时候,楚军的伏兵已经从四面八方杀了出来,一个个少持短刀,高喊着不知什么口号,震天动地,随便扫了一眼,楚军的人马至少是随军的三倍。   少师见势不妙,当时下定了决心,什么决心?除了逃命,还能有什么决心?可是,对于战车来说,逃跑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掉头掉头,赶快掉头。”少师急忙下令,御者急忙掉头。   就算在平地上,车开快了掉头也会翻车,何况是在丘陵地带。少师的战车掉头掉得太急,直接翻了车,还亏少师身手不错,长戟一撑,从车上跳了下来。惊魂未定,楚军就已经杀到了。   随军的战力本来就不如楚军,此时中了埋伏,战车基本没用,那还不慌了神?当下喊爹叫娘,乱成一团。被楚军上来,砍瓜切菜一般,杀得七零八落。   少师拎着大戟,想扔了戟逃跑,又觉得没面子;可是,拿着戟就跑不动。战场之上,最忌讳的就是犹豫,一个犹豫的工夫,楚军发现这里有随军的大将,于是一拥而上。这下,想逃跑也没机会了,少师的长戟没挥舞几下,就被楚军逼近身来,一顿乱刀,砍成了十八段。  还好,随侯本身就缀在最后,见势不妙,早早跳车逃命,后面季梁接应着,逃回城去。   第一次对抗,南蛮大胜。  少总理阵亡,战车损失一半,随侯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除了投降,真是没有别的办法。   季梁作为谈判代表,来到了楚军大营。   谈吧,其实有什么好谈的?兵临城下了,黄鼠狼和鸡能谈出什么来?   可是别忘了,第一,楚国君臣很敬重季梁;第二,楚国君臣根本就没有打算灭了随国,他们还要随国国君去周朝当一国两制的使者呢。   “不谈,这个时候,谈什么谈?早干什么去了?”熊通故作姿态。   季梁听了,起身,鞠躬,拍屁股,转身,准备就走。   斗伯比将他一把拉住了。   “老季,话还没说,怎么就走?”斗伯比问。   “不瞒您说,我们对楚国充满敬意,早前还签署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原本我们都不想跟贵国打仗,都是少师那个傻冒非要打,结果就打成这样了。如今我们诚心诚意来寻求和平,贵国又不肯了。那我们没有办法了,只好接着打下去。好在我们已经派人去郑国、齐国和卫国求援了,三天之内必到,希望贵国给我们三天时间,三天之后再决一死战。”季梁是什么人物?这一套说法一个月前就想好了,刚才故意慢慢吞吞假装要走,就是要把这番话说出来。   熊通有些傻了,他没想到季梁根本不吃他那一套。随国虽然败了,守城守三天是没有问题的,到时候援兵一到,后面就不好说了。  很显然,现在熊通需要一个台阶。   “主公,你看,少师这样的蠢货死了,老季这样的贤能被重用了,这说明上天不要随国灭亡啊,天意不可违啊,我看咱们还是和平万岁吧。”斗伯比及时给了一个台阶,还顺便拍了季梁的马屁。   “好,既然斗总理这么说了,那就给季先生一个面子。说老实话,如果不是季先生来,那我们一定要灭了随国。”熊通得了个台阶,赶紧下来。   就这样,和平降临,两国签署了新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但是,和平是有条件的,和平历来都是有条件的。楚国的条件有两条:第一,季梁作为人质,前往楚国,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可以携带家属。说白了,就是看好了季梁这个人才,弄回楚国当公务员去了;第二,随国国君必须亲自前往洛邑,向周朝天子提交有关册封楚国为王的一揽子一国两制提案。 带着一国两制的方案,以及南方多个小国的联署签名,随侯前往洛邑,朝见周桓王。   别看随国小,可是随侯那也是周文王的后代,算起辈分来,那还是桓王的爷爷辈。没办法,历代周王都是长子继位,所以辈分越弄越低,基本上随便来个诸侯都是爷爷以上辈的。   桓王召见,随侯献上地方土特产,问候了桓王,桓王也关心了随国的人民几句,之后,进入正题。   “大王,最近楚国在南面所向无敌,经常骚扰我们。现在我们这些小国商量,干脆请天子封他们为王,那他们就不闹事了。一国两制嘛,他们虽然也是王,可是对外还都是咱大周朝的。”随侯鼓足勇气,把话说了出来,他要面子,不肯说自己是吃了败仗,被逼前来的。  说完,随侯取出一国两制的草案,递给桓王。   桓王粗粗看了一遍,脸色变得铁青。也不说话,直接将草案摔在地上。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怎么能够有两个王?一笔写不出两个姬字,你这不是吃里扒外吗?面对楚国这样分裂祖国的卑劣行为,你不思阻止,反而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你对得起列祖列宗吗?你对得起自己的爵位吗?”桓王也不客气,当场将随侯骂得狗血喷头,无言以对。  退朝回来,随侯仰天长叹,如今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都难受啊。   没办法,随侯买了些洛邑特产,无非也就是葱油饼窝窝头之类,灰溜溜回到随国。之后亲自去楚国说明情况,请求谅解。   葱油饼被扔了一地,熊通非常愤怒。   费了挺大的劲,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老随,这事我不怪你,不过你要表个态,是跟随楚国还是跟随周朝?”熊通厉声问。   “那,那还用说,周桓王那孙子不是个东西,我当然愿意效忠楚国了。”随侯应声说道。   “老斗,你说怎么办?”熊通问斗伯比。   斗伯比一点也不急,因为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大王,正要如此啊。”斗伯比慢吞吞地说。   “什么?你叫我大王?”熊通有些惊讶,一国两制都失败了,怎么叫我大王?谁封的?   “不错。我们提出一国两制,就是不要分裂祖国。如今,周王不答应一国两制,那就怪不得我们分裂祖国了,那是他逼的啊,分裂祖国的责任在他啊。所以,如今大王不必让他封了,大王就是王,自己封自己就行了。”说来说去,最后落在这里了。   所以,古人是很讲究名誉的。即便楚国这样的半蛮国家,分裂祖国也是要找个借口的。   前704年,熊通自立为王,也就是楚武王。   楚武王称王之后,开始更大规模的扩张,目的就是要对周朝全面对抗。   武王鞠躬尽瘁后,文王熊资接班。文王比他爹也不逊色,整天就是灭别人的国家为乐。在文王这里,楚国迁都郢,也就是如今的湖北江陵。   两代楚王,灭了无数国家,有名有姓的有申国、邓国、息国、权国等。   其中,邓国和息国的被灭最为发人深思。   毛主席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千真万确。   弱小就要被灭。   也是千真万确。   弱小而拥有美好的东西,那更要被灭。   更是千真万确。   楚文王二年(前689年),楚国讨伐申国。   从地理上说,楚国在湖北,申国在陕西,两国就不搭界。可是,楚国就是要打申国。不仅要打,而且楚文王亲自带队。   楚国军队经过邓国,邓国在今天的河南孟县。楚军借路,邓国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一来是怕楚国,二来两个国家还是亲戚,什么亲戚?楚武王的老婆是邓祁侯的姐姐,也就是说,邓祁侯是楚文王的舅舅,亲舅舅。   甥舅相会,连干三杯,然后说些“你妈好不好”“你姥姥很想你”之类的话。其实,说是甥舅,这还是这辈子第一次见面,感情肯定是没有的。在楚文王的概念里,邓国就是一个小屁国家,高兴了就来灭了它,不高兴了更要灭了他。而对于邓祁侯来说,这个外甥那就是天上掉下来的葱油饼,今后就靠他混了。   酒过三巡,楚文王的话就多起来了,说话也不客气了,拍着舅舅的肩膀叫老弟了。   酒喝多了,尿就多。邓祁侯上厕所的时候,骓甥、聃甥、养甥三个人就跟过来了,好像这也是邓祁侯的三个外甥,看来邓祁侯姐妹不少,因此外甥成群。这么说来,这三个跟楚文王还是表兄弟。   “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左传》上就这么记载,大致意思是:舅舅,这表哥不是什么好人。将来灭亡邓国的,肯定是他。趁现在这个时机宰了他,否则一定要后悔。   邓祁侯拒绝了。   十年之后,楚国出兵灭了邓国。   亲戚靠得住吗?   后面还会讲假途灭虢的故事,那也是亲戚,灭的就是亲戚。   大义灭亲,不义更要灭亲。   邓国死得冤吗?   还有更冤的。 待续。。。。。。
1790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毛泽东“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三次尝试 毛泽东对李宗仁的“投石问路” ...
热度 5 yuxin_9605 2013-9-13 03:54
毛泽东“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三次尝试   诗曰:“规随”故事出前朝,肖矩曹行不动摇,还是古人品德好,未同上辈抢功劳。   1957年,中共向台北提出的十项和谈条件为:一、台湾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台湾自治区主席;二、台湾在整个中国范围,享有自主权。可设自治区,台湾籍多人将被起用;三、国民党军队保持原状,仍由蒋介石统率,但改为解放军的番号,蒋介石将以中央政府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名义握有台湾兵权(主席是毛泽东、朱德等是副主席);四、国民党军政人员如不愿留台者,悉依其志愿,回大陆、赴美国,可自由选择。回大陆者将安排工作,照顾家小;赴美国及其他国家者,将来如愿返乡,随时可以归去,并无留难;五、目前在海外的中国人士,无论其为任何党派,一律可回大陆,各任适当公职, 闻胡适有出任北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可能,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协均将扩大组织,增加人选;六、联合国代表团由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以宋庆龄为团长,现有的国民党代表撤回;七、台湾及海外现有各党派的地位,将进一步协商解决,国民党将与李济琛所领导的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协商,民社党、青年党等则与民主同盟协商,决定是否合并或保持独立存在:八、宗教自由,于斌主教可回大陆,但不得与外国作政治上的特殊联系;九、学术文化自由,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十、私人财产将受保护,现有外汇也有自由运用之权。   1965年,海峡两岸双方默契的六项条件是:一、蒋介石偕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中央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其他政 策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20年为期,期满再行洽商。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有困难,由中央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四、台湾海、空军并入中央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 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在台湾。五、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大陆与台湾间的缓衡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中央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中央所接受的。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1975年印支战争结束、越南北南统一、蒋介石去世,更增加了我国领导人对祖国统一的紧迫感。中国领导人在谈到台湾解放后的政策时,曾提出三项 原则:一、台湾人民一定会当家作主;二、台湾的生活水平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三、台湾会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毛泽东对李宗仁的“投石问路”   诗曰:海外归来感慨多,几番较量几番和。丹青投问回归路,共唱炎黄盛世歌。   1958年,程思远的女儿林黛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她回香港探亲时,向程思远提起李宗仁在美国的生活情况时说:“李先生在美国住不习惯,总想回国。”不久,程思远又接到李宗仁的来信,说他保存着一批文物,希望能献给祖国,并吐露了自己叶落归根的心愿。   1959年10月,程思远来到北京。11月初,程思远回到香港,写信将此行经过告诉了李宗仁。当李宗仁得知周恩来对他将藏画献给祖国的想法很赞赏时,便托人把自己在纽约的藏画运送到了香港。   李宗仁在给程思远的信中说,这些文物,是他花了11万多美元购买的。   文物运到香港后,程思远立即报告了周恩来。周恩来马上安排有关部门派人去香港,将这批文物运到北京。故宫的专家鉴定后,却发现这批字画大部分是赝品。按当时的行情计算,最多值3000美元。这与李宗仁说的   11万多美元,相差太悬殊了。周恩来获知情况后也很意外。他反复考虑,决定给李宗仁3万美元,并将此事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慷慨地说:“恩来呀,我们的统战工作要讲策略。他说11万多,就给他12万!这叫‘投石问路’嘛!”   于是,毛泽东让财政部部长李先念,从国库中提出12万美元现金。   周恩来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程思远,同时说明:“李先生的藏画,有些是真的,有些是赝品。但政府体念李先生的爱国热忱,将送他一笔赴欧洲的旅费,以壮行色。”周恩来让刘仲容设法将12万美元现钞交到李宗仁手中,不要经过银行,也不要经过外人。李宗仁得知消息后,十分高兴,连声称赞:“共产党不简单, 是识货的。”   1965年7月18日,李宗仁先生和夫人郭德洁在程思远先生陪同下,排除险阻,远渡重洋,从美国到瑞士,转道秘密回国,受到我党政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热情欢迎。   毛泽东于7月26日上午在中南海住所亲切会见了李宗仁先生和他的夫人。据程思远回忆,两位当年几度较量、几度言和的老人,紧紧握手。毛泽东说: “你们回来了,很好,欢迎你们。”大家非常随和地坐定以后,毛泽东以浓重的湖南乡音幽默地笑着对李先生说:“哧!哧!清邻先生,你这一次归国,是误上‘贼船’了。台湾当局口口声声叫我们做‘匪’,还叫大陆为‘匪区’,你不是误上‘贼船’是什么呢?!”李宗仁笑了,随行的程思远先生替他答道:“我们搭上的这一条船,已登彼岸。”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真接着说:“是的,登了彼岸。”说着说着,大家哈哈大笑。   1949年初,国共谈判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六篇评论。《毛泽东选集》收入了五篇,在《评战犯求和》的题解中说:“这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揭露国民党利用和平谈判来保存反革命实力的一系列评论的第一篇。其他的评论是:《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和平”》、《国民 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个答案》、《南京政府向何处?》等。”这个“等”字就是至今还鲜为人知的 被称为新闻名篇的《蒋介石李宗仁优劣论》。在当年的这篇评论中,最后一句话是“他的脚踏在两条船上,这就是他和蒋介石不同的地方”。不知毛泽东还记得那篇评论,是有意的,还是与此无关,属无意的巧合?反正两者是吻合起来了,似乎毛泽东当年的判断灵验了。
61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钓鱼岛可作为两岸统一的示范基地
热度 4 岳东晓 2012-9-25 09:35
中国人民解放军应拿下钓鱼岛,并与国军共同负责钓岛防务。由国军部署常规力量,解放军只部署战略武器(如DF11A)作为威慑,倭寇敢来侵略,即对其大本营进行毁灭性打击。 钓鱼岛列岛面积达6平方公里,大有开发潜力,中国可在岛上兴建护渔设施等,将钓鱼岛行政交给台湾宜兰县管理。 由此建立解放军与国军共同负责防务,台湾人民行政自决的模式,比香港的一国两制又灵活了一步。 当年西罗马、东罗马虽然语言不通尚且互相支援,抵御蛮族入侵。今天两岸更应携手剿灭日本军国主义,与其内斗,不如炮口一直对外,共襄盛举。
663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3 17:16 , Processed in 0.086345 second(s), 1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