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专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遭解雇印度女主播:中共党史专家?(ZT)
热度 8 宜修 2014-9-20 11:35
遭解雇印度女主播:中共党史专家?(ZT)
英国《卫报》9月19日报道,印度国家电视台一位高级官员9月19日表示,印度一名女主播因为播报期间将习近平的名字错读成“十一近平”而遭到解雇。 很显然,她将Xi(习)同罗马数字XI混淆。 仔细一想,咦?这女主播是中共党史专家啊! 历数历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1. 陈独秀 2. 向中发 3. 博古 4. 张闻天 5. 毛泽东 6. 华国锋 7. 胡耀邦 8. 赵紫阳 9. 江泽民 10. 胡锦涛 11. 习近平 人家真是第XI世,五体投地啊
个人分类: 啼笑皆非|560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网页设计CSS知识
热度 5 岳东晓 2013-3-13 02:58
首先,我声明一点,我不是设计网页的专家,也不是CSS专家。不过在前天遇到一个问题,找到了似乎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先分享如下。 问题:博客正文页左边是博文内容,右边有一个固定宽度的作者简介;原设计是固定了博文内容的宽度(只700多像素),现在需要让博文内容部分宽度是页面总宽度的99%减去作者简介宽度。怎么办? 解答: CSS3里有一个calc() 函数,我们如此设置即可 width: calc(99% - 200px) 目前IE9, FireFox, Chrome的CSS实现都支持这个calc 函数。 接下来问题是,如果页面被缩小到小于200px,算出结果是负值怎么办?
531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专家:俄癌症死亡率相比交通事故高出9倍
燕山红场 2013-2-5 05:22
俄新网RUSNEWS.CN莫斯科2月4日电 俄罗斯联邦卫生与社会发展监督局莫斯科及莫斯科州分局社会委员会主席4日在“抗癌运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每年大约有30万俄罗斯人死于肿瘤疾病,相比交通事故的死亡率几乎高出9倍。 鲍里索夫表示,“我国近2%居民是肿瘤患者。每年有30万患者死于肿瘤疾病,相比车祸死亡率高出9倍。但很遗憾,至今癌症仍不是国家领导人们的首要任务”。 鲍里索夫指出,发达国家用于抗癌计划的拨款明显很高。据他称,人均约为 200欧元 ,而在俄罗斯用于治疗肿瘤患者的拨款人均约在 19欧元 。 世界抗癌日前夕,俄卫生部首席肿瘤专家、赫尔岑肿瘤研究所所长瓦列里·奇索夫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表示,约280万俄罗斯人目前被诊断为患有癌症,每年有超过50万人查出患有肿瘤疾病。 奇斯索夫指出,目前全世界呈现这样的趋势:发病率增长,死亡率略微下降。据他称,“让我们唯一担忧的是我国的高死亡率。目前死亡率是每10万人中有202人”。 他表示,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每10万人中有332人患癌,俄罗斯为每10万人中有231人。 国际抗癌联盟指定每年2月4日为世界抗癌日,其宗旨是提升人们对癌症的认知,使其被认为现代人类文明最恐怖的疾病之一,吸引大家关注该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
1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面临“人口炸弹”威胁—专家意见:谢尔盖·卢贾宁
热度 2 燕山红场 2013-1-30 03:37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间里首次出现绝对下降。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卢贾宁就此指出,这是“独生子女政策”埋下的一颗真正的定时炸弹。 去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近350万人。据联合国专家预测,如果现有趋势继续下去,到2050年中国可能失去约17%的劳动力。 这无疑给中国领导人和专家界敲响了警钟。许多中国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不支持完全放弃对人口的控制。然而他们同时认为,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可以允许生二胎。这也与最近进行的社会问卷调查的结果相吻合。调查结果显示,30岁以下的中国人有一半以上不想生三胎或更多。所以说,如果政府突然决定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那么不会发生“人口爆炸”。局势只能回到对国家现有发展水平来说正常的轨道。 然而扭转人口老龄化的危险趋势决不会一蹴而就。而目前国家只能逐年丧失自己在全球市场主要竞争优势之一。要知道,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中国的一张重要王牌。此外,就业人数的减少将加剧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未来政府将不得不采取旨在提高生产劳动率的应急措施,以便让较少的劳动力供养数量不断增加的老人——为他们承担退休金和医保。据估计,在北京一个老人的每月医保基金约为7000元人民币。而老年人数量不断上涨——如果说30年前60岁以上的老人只占全国人口的5%的话,那么现在这个数字已升至14%。 老年劳动人口过多将让劳动力市场失去必要的灵活性。关键部门年轻干部的短缺将导致即使不是经济的衰退,也至少是增速的放缓。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不仅已对劳动力市场、乃至整个经济造成消极影响,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卢贾宁这样指出。 他说:“今天中国正面临一系列问题。这里不仅有人口问题,还有社会问题——民众日趋不满的原因之一。在生活水平降低的条件下,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民众抗议时有发生,且有逐年增加趋势。此外,还有年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加重,它们不得不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亲属。这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卢贾宁教授认为,中国领导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出台迟缓。早在五六年前,当经济成果令人可喜之时,就应该果断采取对策。但是对成绩和GDP增长的过分看重,让他们忘记了普通百姓。结果人口老年化和劳动力资源的减少现在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将是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之一。
15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专家:日本战机入侵钓岛,将自取灭亡
热度 5 岳东晓 2012-12-15 14:35
c2f27072-a178-4d78-b59d-eca94cf4a557.mp4
83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军事专家称我军动武底线是日自卫队进岛
热度 4 鱼雷一号 2012-9-15 10:03
昨天,钓鱼岛问题座谈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针对日方抛出的四大谬论,外交部部长助理乐玉成和其他专家、学者纷纷予以驳斥。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光谦少将表示,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红线是武力控制钓鱼岛,一旦日本的自卫队进入钓鱼岛,就打破了底线,中国也会相应地采取对应措施。    1 钓鱼岛是“无主地”论   外交部部长助理乐玉成表示,日本政府关于钓鱼岛是“无主地”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大量文献史料表明,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15世纪以前,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商人、渔民即把钓鱼岛等当作航海标志,历来在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从事生产活动。早在明朝初期,钓鱼岛等岛屿就已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这一点日本在近代以前的有关史料也明确承认。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不是一句空话,不是查无实据,而是铁证如山。   北京市威宇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巍表示,日本对于钓鱼岛的非法主张主要依赖于其“实际控制”,这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法律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文章内页画中画,300*250,创建于2012-6-19*/ var cpro_id = 'u949386'; -   根据国际法原则,一个国家对一块土地享有主权,必须满足四大条件: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最早持续不断地行政管辖。我国是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唯一满足上述条件的国家。    2 中日两国“不存在领土争议”论   乐玉成介绍,二战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业已回归中国版图。1951年,日本同美国等国家签订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琉球群岛(即现在的冲绳)交由美管理。1953年,美国控制下的琉球民政府擅自扩大管辖范围,将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裹挟其中。   1971年,日、美两国在“归还冲绳协定”中又擅自把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中国政府对日、美这种私相授受中国领土的做法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不予承认。日方否认中日之间存在钓鱼岛争端,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直接挑战。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情报与权益部助理研究员张扬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美日私相授受我钓鱼岛开始,日本国内的有识之士就开始对日本政府的窃岛行为进行抗议。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原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井上清,他以大量历史和事实为依据,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其研究成果和论述被日本各大媒体转载。横滨大学教授村田忠禧教授也曾经再次证明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历史根据。这些日本学者承认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依据明确统一,具体包括钓鱼岛在历史上属于中国是明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应全部归还从中国掠夺的领土。    3 中日在 搁置领土争议问题“不存在共识”论   日本政府表示,在搁置领土争议问题上“不存在共识”。乐玉成指责这是彻头彻尾的背信弃义。他提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缔结和平友好条约谈判过程中,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着眼大局,就“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达成重要共识。现在日本当局对两国当年的共识矢口否认,缺乏最起码的国家诚信,也严重动摇了中日政治互信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高洪介绍,历史记录表明,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前,日本国内曾有人借机做钓鱼岛问题的文章,破坏两国建交。周恩来与田中角荣交流时达成共识,即当时急迫的问题是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钓鱼岛问题以后再说。   高洪还提到,1978年日本公使曾表示,已知道两国领导人将此问题挂起来,日本政府的态度没有变化。此后邓小平先生讲,“我们这一代人不够聪明,想不到合理的办法,我们的下一代比较聪明”,钓鱼岛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总会找到一个办法解决。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认为,钓鱼岛问题实际上是甲午战争在中日之间遗留下来的领土争议问题。40年前,中日老一辈领导人从两国根本利益出发,认识到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有矛盾,有对立,难以马上解决,于是达成一种谅解,把这些问题暂时放一放,首先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但钓鱼岛问题是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后一个不正常的部分,现在这个部分开始发芽了,我们必须面对这方面的挑战。    4 日政府“购岛”是“被逼无奈”论   乐玉成认为这完全是日本政府的托词和借口。他表示,我们看到的事实和结果是,石原和日政府一唱一和在演“双簧”。如果听信日本政府的辩解,我们不禁要问,日本到底谁当家?我们该和谁打交道?日方如此折腾,钓鱼岛哪里还有什么“平稳、稳定”?   过去20年日本经济一直低迷,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去年“3·11”大地震冲击,经济发展前景很不乐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季志业表示,日本国内实际上处于一个混乱状态,要把国内的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转嫁出来。这一次“购岛”,60%以上的日本民众不支持,但是政府还在坚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日本右翼的影响,用对外强硬的办法来忽悠民众。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冯昭奎认为,应当警惕日本走向极右主义,其在所谓“购岛”上表现出的强硬态度和闹剧,正是走向极右主义的重要步骤。他提到,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争先恐后提出修改和平宪法、将自卫队改变成国防军等主张,都说明日本右倾化十分严重。   “占有必须是和平的、公开的方式,而日本是以武力为背景的,现在还要把它‘国有化’,那不是延续了甲午战争日本对外扩张的行为吗?”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说。    中日关系    自卫队动我军必将还击   季志业提到,“购岛”也是日本政府为比较军力、突破和平宪法的一种自编自导自演的闹剧。日本近年来开始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加强自身军事实力,为此不惜挑起钓鱼岛争端,忽悠国内民众,为增加军费开支找借口。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光谦少将认为,“日本挑衅不仅仅是一般的领土争端”,日本作为战败国,竟然霸占战胜国的领土,这种反攻倒算在国际关系史上罕见。   彭光谦表示,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红线是武力控制钓鱼岛,一旦日本的自卫队进入钓鱼岛,就打破了底线,中国也会相应地采取对应措施。   “中国人民解放军早就做好了一切准备,随时履行使命”,彭光谦说,日本经济结构脆弱、战略空间狭小、资源极度缺乏,军事上战术还可以,战略上与中国相比不在一个层面。   彭光谦建议,明年是《开罗宣言》70周年,我国当重申《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并呼吁联合国安理会及时召开相关的特别会议,重新审议日本战后的遗留问题。    中日已进入“强强型”关系   冯昭奎认为,日本“购岛”有“一箭双雕”的谋略,既谋取控制钓鱼岛,又可以牵制中国发展。演出“购岛”闹剧背后,日本其实想用钓鱼岛问题刺激中国,打乱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部署。   “我们必须搞清楚日本最害怕中国的什么东西,包括美国,最怕的是中国的和平崛起。这是让日本感到不安沮丧的根本原因”,冯昭奎认为,中国可用各种相互配合的反制日本的措施不断壮大综合实力,以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中国把日本彻底制服。   冯昭奎表示,钓鱼岛问题早就存在,钓鱼岛问题的存在与中日关系的发展两者并存的局面已经持续了数十年,钓鱼岛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两国还有很多需要扎扎实实去做,去努力互利双赢的事情,如气候变暖、粮食安全、核电安全、能源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中日两国携手共同应对,因此中日和平大局必须要双方共同维护。   冯昭奎说,当今中日关系已经进入了“强强型”的关系,中国任人欺凌的状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有推进中日战略关系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国家利益所在。如果引起了中日关系危机,是日本人不愿意看到的。    东亚和平发展环境当珍惜   刘江永认为,日本广大人民爱好和平,愿和中国保持友好合作,不愿意看到中日关系因为这些错误的做法搞得人心惶惶。“战后以来,美国在冲绳部署了大量军事基地,我们担心这些基地将来会不会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国”,刘江永说,一旦钓鱼岛争议引发程度更加严重的对立,冲绳会沦为日美军事对抗中国的前沿。   他提到,中日双方曾缔约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这是两国和平友好合作的基础,必须继续得到遵守。遗憾的是我们看到最近日本多次表示如果不能应对局势,将出动自卫队,这就使中日两国人民感到担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认为,日本从一己私利出发,不惜铤而走险,与周边国家交恶,在东亚频频挑起争端,必然对东亚地区局势造成紧张状态,直接损害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阮宗泽强调,亚洲如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如果没有和平,亚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就将消失。因此在世界经济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当下,当务之急是珍惜和呵护来之不易的发展环境.
26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5 13:36 , Processed in 0.044417 second(s), 12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