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尼克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川普的狗哨政治
热度 1 MingHao 2016-3-3 10:44
dog whistle politics,狗哨政治。政治人物用这种暗藏玄机的语言取悦特定群体,只有目标群体能听懂,从而让他的极端立场在公众看来不是那么明显。为什么比喻成狗哨呢?因为驯狗的哨子声音频率很高,只有狗才能听到,常人听不到。 这当然不是川普发明的,包括里根、小布什在内的多位共和党前总统都曾在竞选时利用过这个策略。最出名的可能要数尼克松总统了。1968年尼克松代表共和党竞选总统时,决定用这招争取南部保守的白人选民。尼克松在演讲中反复说到,“沉默的大多数是时候站起来了。”在我们听起来,“沉默的大多数”好像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但当时,美国正经历着非裔民权运动、反对越战、女权主义等一系列变革,社会的剧变让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优越感不断受到侵蚀,让他们感到焦虑、愤怒、恐惧。对他们而言,导致社会动荡的是“闹事的少数”,而他们自己是“沉默的大多数”,说得更明白点就是“沉默的大多数白人”,尼克松的话正是说到了他们心坎儿里。尼克松就是用这样的“狗哨政治”赢得了保守白人的支持,同时又不得罪少数族裔,最终大比分获胜、入主白宫。 而尼克松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不仅被川普多次提及,煽动“沉默的大多数”和他一起夺回美国,而且嵌入在他宣扬的理念中。他的竞选口号“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强大”, 就正契合了挫败感极强的中下阶层白人的心理 。 在他们看来,随着美国本土制造业缩水、创新科技产业兴起、外来移民大量涌入,他们眼看着手里的钞票越来越少、社会地位日渐下降,怪谁呢?当然是中国、日本的经济政策,当然是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和毒品,当然是穆斯林和叙利亚难民 。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川普大放厥词,媒体一片哗然,但川普的支持率却不降反升,因为他每发表一次“狗哨政治”言论,都在进一步坐实他在保守白人群体中的支持。对于这些支持者来说,川普无异于将拯救他们于水火的英雄,将带领他们重新夺回白人的天下。 多个白人至上主义者声称从未支持过任何一个总统参选人,但川普是他们眼中最能胜任的总统,甚至告诫选民,“投票给任何一个川普的对手,都是对自己传统的背叛”。言外之意,投票给西裔参选人,你没搞错吧?别忘了自己是白人。 八年前,和今天的川普同样势如破竹的是一位以希望激励选民、演讲如诗一般宏伟的非裔参选人奥巴马;八年后,一个以仇恨、偏见煽动选民、言语暗藏种族歧视的参选人川普离提名只差一步之遥。或许这就是美国政治让人无奈也让人着迷之处吧。而川普的竞选策略能否经得住普选的考验,我们拭目以待。
8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以理科思维正面评价柴静的雾霾视频
热度 5 岳东晓 2015-3-9 05:08
柴静的视频我只看了开头两分钟,后面的内容没有看,也不需要看了。为什么? 首先 (0)雾霾问题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宣传治理雾霾无疑正确;(1)柴静的视频能造成对雾霾的这么大的社会关注,据说其视频浏览上亿次,这就是一件大好事,值得赞扬,后面她怎么做到造成这个影响的--讲理也好、煽情也罢,我不必要知道了;(2)如果后面柴静提出了雾霾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可以基本忽略,根本不必细看,也不必吹毛求疵,治理方案是一个科学工程问题,不是文青的专长;柴静的视频是治理雾霾的广告宣传片,而不是学术报告。 我看了文字版的开头。柴静根本没有说小孩肿瘤与雾霾有关系。只是说小孩出院回家,一路上弥漫着雾霾,她“很蠢”地捂着小孩的嘴。当然了,很多人总喜欢联想,听到先后提到两个东西总会去主动联系在一起。有这种联想的属于非理科思维。 很多反对柴静的人说,她跟美国有各种关系,因此肯定不怀好意。 理科思维一般不去以最大恶意揣测对方的用心,而是完全排除主观好恶,进行客观的独立评估。 有时候,说不定对方蠢,以为能害你的东西,恰好对你有利呢?或者,对方判断你会反向思维,故意说对你非常有利的东西,等着你反其道而行之呢? 假如美国人说你应该注意卫生,难道你就偏要邋遢? 假如美国人说中国官员要廉洁,薄熙来就偏要贪污来反美帝?美国人说应该民主,你难道偏要封建暴政,支持某某“王爷”称帝?美国人是邓稼先的恩师,邓稼先搞的原子弹就是美帝的阴谋? 注意,当年邓稼先等人正是因为留美被愚昧的红卫兵冲击,是毛泽东等下令压制红卫兵,最终把广大红卫兵们送去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毛泽东是理科思维。朝鲜战争中毛泽东指挥的军队在朝鲜打死好几万美军,但几年后,毛泽东就说他想去密西西比河游泳。随后,毛泽东又出兵越南,使美军地面部队不敢进入北越。最后,毛主席跟尼克松紧紧地握住了手,这才有中美关系的今天。当然了,当年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中国很多人是坚决反对的 --- 我们伟大领袖怎么能跟万恶的美帝握手。带着恐惧心理看待美国,是一种弱者思维。
个人分类: 地缘政治|6732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跟中国修复关系是尼克松的战略
热度 2 岳东晓 2014-5-17 01:42
跟中国修复关系是尼克松的战略。早在其当选总统前,尼克松就说一辈子最想去中国。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事务》刊物(Foreign Affairs)上发表关于越战后亚洲战略的文章,否定了孤立或者敌视中国的观点,提出与中国对话。在其内心,他的依据是,中国将在数十年内超过美国,因此美国必须与中国搞好关系。从今天看来,尼克松的远见卓识相当惊人。有远见正是历史牛人的首要特征。 历史公认,尼克松是美国众多总统中杰出的战略家。要知道,当年在美国,谈跟中国搞好关系得“根正苗红”才可能,否则会被怀疑是亲共、甚至是共产党奸细。尼克松正是传统的美国强烈反共的右派,他提出跟中国搞好关系,不会受到怀疑。 在与中国的关系上,基辛格不过一个具体办事的,善于跟人谈判。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召见基辛格,谈到中国,然后让基辛格学习他在 《外交事务》 写的文章。 尼克松与基辛格之间的关系其实相当差,互不信任。 新左派(联日派)推崇基辛格是其打着红旗反红旗的证明。基辛格在一次采访中说毛泽东是一个MONSTER。这是众所周知的。
个人分类: 地缘政治|10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不按“国际接轨”的“召见” 毛泽东满足尼克松索要墨宝的要求 ...
热度 3 yuxin_9605 2013-9-21 04:25
不按“国际接轨”的“召见”   诗曰:当今世界美与华,一大一强两大家。越洋涉水来相见,中南海里笑声哗。   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专机,到达北京后,就发生了一件至少在基辛格看来,很令他们丢失面子的事情。   原来,尼克松到达北京后的总行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毛泽东是否要见他,也就没有定出毛泽东见尼克松的时间表。基辛格在新书中这样抱怨地表述道:“Appointments were never scheduled.”“与毛泽东的(会见)约定从未被安排”。他感到不爽地写道,“They came about as if events of nature,”“会见的事情,好像自然而然就发生了似的”。   基辛格首次披露道:“The first indication of Mao’s invitation to Nixonoccurred when, shortly after our arrival, I received word that Zhou needed to see me in an reception room. He informed me that ‘Chairman Mao would like to see the President.’”“毛(泽东)最初邀请尼克松见面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刚刚到达(北京后)不久。我接到周(恩来)的口信,说他要在一接待室里见我。 他通报我说,‘毛主席想见总统。’”   正是这种通报方式,令基辛格感到十分不爽。他认为这很丢美国人的面子。毕竟尼克松是美国总统。而且,别说是美国总统,连美国普通百姓彼此见面, 都要提前预约时间的啊。可在毛泽东这里呢,连会见的具体时间不提前安排定好不说,还就这么着,由周恩来直接传达口信,说毛泽东要见总统,就得见?   基辛格这样写他当时的内心活动:“To avoid the impression that Nixon was being summoned, I raised some technical issues about the order of events at the evening banquet.”“为了不让人产生尼克松有被‘召见’之虞,我马上提出关乎晚宴时一些事情的顺序安排等问题。”呵呵,原来这些狡猾的美国人也爱面子。甚至他们对面子的得失敏感程度一点不比中国人差。   这时,基辛格对周恩来有传神的描写:他说周恩来突然一反优雅态度, “uncharacteristically impatient”“不符合其性格地变得有些不耐烦起来”。周恩来冲基辛格说,“Since the Chairman wants is inviting him, he wants to see him fairly soon.”即:“主席邀请了他,那他就是想尽快见到尼克松。”基辛格后来似乎明白了一个原因,就是,处理一切国际国内的一切事情上面,毛泽东才是最后敲定者。   结果,基辛格有些悻悻然地写道:“Accompanied by Zhou, we set off for Mao’s residence in Chinese cars. No American security personnel were permitted, and the press could be notified only afterward.”大意:“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我们乘坐中国汽车,朝毛泽东住所开去。美国保护总统的安全人员,一律被禁止前往。记者也必须在会见以后,给发通告。”   难怪基辛格不爽。这不是“召见”,又是什么?你美国总统带了一大堆安保人员,但对方根本就不让那些人跟随。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算是仅此一例?    毛泽东满足尼克松索要墨宝的要求   诗曰:中美建交故事多,书房接待创先河。题词三句为何意,送给要人细琢磨。   尼克松初次见到毛泽东时,没有忘记他的幕僚出的一项主意:向毛泽东索要亲笔题字。毛泽东欣然命笔,但所写内容,尼克松拿回国以后,那些“中国通”也没有搞清毛泽东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好在拿到毛泽东的“墨宝”,这本身就是价值连城,至于内容,也不必太在意。毛泽东究竟题的什么内容。   1972年2月21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刚刚抵达北京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他们谈得认真坦率,毛泽东挥洒自如风格,给美国客人留下极深影响,尼克松与基辛格都分别在日记作了详细记录。这次会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但又不是很正式的细节,就是尼克松请毛泽东题字。   毛泽东的确给这位美国总统题了12个字:   老头坐凳,   嫦娥奔月,   走马观花。   由于毛泽东题写的内容,口语化的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深奥的表述。美国的“中国通”老是从复杂的方向去领会这别致的“毛主席语录”,所以一直没有领会毛泽东的真实想法。因此,后来尼克松几乎不提及此事,免得瞎琢磨,搞得贻笑大方。   倒是毛泽东在一次去武汉军区视察时,笑着谈起此事,他说尼克松没有看明白他的意思。其实,毛泽东的意思就是没有什么太多的深奥,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表达的是轻松自然。   “老头坐凳”,比喻美国总统像个老头,坐在凳子上想事情 ;   “嫦娥奔月”,这是用中国的古代神话提及美国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走马观花”,当然是指美国总统这次来中国,一周时间只能走马观花!   这就是毛泽东的风格,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哦,美国总统要题词,那一定要慎重了,起码要来点经典的诗词之类,最好提个“只争朝夕”,尼克松最喜欢这句诗词了。   毛泽东偏不,你不是要我的墨宝吗,我只要写字,就满足你了,我写的内容简单明了,就是随口说出来的几句话而已,何必让美国朋友劳神费力去猜呢?   可是,他的美国贵宾却把事情搞复杂了!   这既是中美来两国文化的差异,也是毛泽东独特的个人魅力使然,他那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风格,你是很难把握的,使得西方的政要,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去揣摩毛泽东的真实想法,这样一来,他们就自觉不自觉和毛泽东走近了。   这并不是毛泽东处心积虑要这样做,这不过是毛泽东博古通今,举重若轻的风格而已。   正如常言说的,最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那是大智慧,真智慧。而真智慧,是要真功夫的,绝不是靠忽悠可以蒙混过关的,何况像尼克松基辛格这样的美国政要,也不是等闲之辈,不是能随便可忽悠的。
64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毛泽东尼克松握手照片, 抗美援朝实录视频
热度 8 wx1wx2 2013-8-7 05:24
毛泽东尼克松握手照片, 抗美援朝实录视频
毛泽东尼克松握手照片 视频: 抗美援朝实录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cwNzYyNzIw/v.swf
个人分类: 人物|71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那惊人的一瞬间--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从庄则栋传奇谈起 ... ... ...
热度 6 mayimayi 2013-2-24 21:00
那惊人的一瞬间--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从庄则栋传奇谈起 ... ... ...
那惊人的一瞬间--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从庄则栋传奇谈起 40岁以上中国人, 都熟悉一段乐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反动派 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那是1949年的事, 日前, 一代乒坛英雄庄则栋逝世,回想庄则栋的人生传奇,不能不记起庄则栋触动的,举世闻名的乒乓外交 ,因而, 也不能不回顾中国如何从打跑美帝国主义,又利用乒乓外交把美国请回来的传奇 庄则栋的乒乓外交是在1971年,那时, 中国和美国已经绝交22年, 做了22年的敌人, 血战了22年, 敌对了22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宣告, 别了,司徒雷登先生,美国大使馆和美国部队全部逃离中国 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与美军和联合国多国军队血战, 有15万中国军人死亡在战场, 30万负伤, 美国军人死亡5万, 负伤10万,年轻士兵的鲜血,在朝鲜的大地上流成河, 一座座山头被飞机大炮炸平,中国人, 保家卫国, 有的捐飞机, 有的捐大炮, 砸锅卖铁,与美帝国主义血战 1965年, 越南战争开战,中国投入大量的金钱和军事装备支持越南军队,打击美国侵略部队,战争更为残酷,,名义上是美国和越南打仗, 实际上是中国, 苏联 与美国敌人打仗, 这一次,美国损失惨重,战败,夹起尾巴逃 跑了 新中国从成立开始, 就与世隔绝, 同时, 美国和西方大国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 中国在联合国没有席位, 在世界上没有发言权, 在毛泽东的教导下, 美国, 就是帝国主义, 是敌人, 中国人百万人, 千万人上街游行,要打到美帝国主义, 就是这样, 历史从 1949年走到了1971年 1971年, 奇迹发生了,这与庄则栋有关, 1971年春,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比赛期间,中国队与美国队曾多次相遇。4月4日,美国男队第三号选手格伦·科恩练完球走出体育馆时,竟然找不到自己来时乘坐的汽车了。正在这时,一辆带有乒乓球锦标赛标志的大轿车开了过来,科恩情急生智,连连招手,轿车在他身边戛然停住,科恩赶紧跳上车,长吁了一口气。但当他抬头环顾时,不禁暗自吃惊,原来同车的全是中国人。于是他独自站在车门口没有找位子坐下。    这时,坐在车子后边的庄则栋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科恩身边,通过翻译和科恩聊了起来。庄则栋对科恩说,今天你来到我们车上,我们中国运动员欢迎你上车。我送给你一件礼品吧。 说着,庄则栋从挎包里拿出一块中国的传统工艺品——杭州织锦送给科恩。 这一意外的举动把科恩乐坏了,他连忙到自己的挎包里去搜寻, 但他失望地叫起来: 天哪!我什么也没带,连把梳子都找不出来。可是我一定要送你一件…… 他和庄则栋肩并肩站在一起,一直到爱知县体育馆。 大轿车在体育馆门前停下了,一群敏感的记者立即发现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场面,他们把照相机全都对准了庄则栋和科恩,此情此景立即成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 中国队的友好态度,深深触动了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哈里森,他来到中国代表团驻地,提出访华要求,代表团立即向国内报告。    1971年 4月3日,外交部和国家体委就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问题写报告给周恩来总理,不同意批准美国访华, 报告认为目前时机尚不成熟,当时美国还在侵略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威胁我国安全,中美处于敌对状态, 4日,周恩来将圈阅后的报告送毛泽东审批。 毛泽东把文件压了3天,反复考虑后还是在报告上画了圈,同意上报的意见, 没有批准美国来访。 美国队这时已经准备离开日本回国。就在前一天晚上, 1971年4月6日, 毛主席已经准备休息,让身边工作人员给他读报纸,读到了我与美国球队队员友好交往的花絮篇时,突然想起来外交部关于美国乒乓球队请求访问中国的报告,于是他立即要身边的工作人员吴旭君赶快通知外交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此时的毛泽东已按习惯服用了安眠药,准备就寝。毛泽东曾交待身边工作人员,在他服用了安眠药后说的话不算数。这让吴旭君十分为难:现在主席说的算不算数呢?她迟疑着没有动身。毛泽东看见她没有动,就催她:“你怎么还不动身呀? ” 吴旭君试探着反问:“主席!你刚才说了什么呀?” 毛泽东又复述了一遍。吴旭君还不放心,又说:“主席!你以前说过,你服了安眠药以后说的话不算数,这次算不算数呀?” 毛泽东把大手一挥:“算数,赶快办!要不就来不及了。” 吴旭君立即把毛泽东的决定通知了外交部。 外交部把毛泽东的决定告诉周恩来,周恩来立即给中国代表团发去紧急指示。 由于毛主席已经吃完安眠药,所以等到第二天毛主席起床后再确认,才发出邀请。 就是这一瞬间的决定,成就了举世闻名的乒乓外交 美国代表团收到邀请后一片欢腾。 尼克松总统在深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指示发加急电报给美国驻日大使,通知他白宫的意见是:乒乓球运动员务必去北京。接着他召开国家安全特别会议,进一步研究了对华政策。事后尼克松说:“我从未料到对中国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北京的形式得到实现。”    美国乒乓球队于当年4月10日到中国访问,与中国队进行了友谊比赛,参观了清华大学、故宫、颐和园、天安门广场、长城。4月14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们,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来表达对美国队的欢迎之情。 后来,有了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的秘密访华,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 开始了破冰之旅 -- 中国之行。 毛泽东和尼克松在北京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中美两国的大门从此逐渐打开, 敌人不再,朋友言和,中国开始走向历史舞台,国际较量的版图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2年, 因为中美言和,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台湾被逐, 西方各国和中国恢复或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在中国设立办事处,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做了第一任美国驻北京办事处主任, 前总统小布什也在那时,与父亲游览中国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邓小平访问美国, 这是红色中国的高层领导第一次成为美国总统的贵宾 1979年后, 中美的最高领导互访成为常事, 每届美国总统都到中国访问,包括总统们- 卡特, 里根,老布什, 小布什, 克林顿, 奥巴马, 中国的主席,总理也是美国的客人, 江泽民,朱镕基, 胡锦涛,习近平都访问过美国 40年前当美国乒乓球代表队登陆 中国 时,中国的GDP 约为985亿美元,同年美国的GDP 约为1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10倍;而在政治影响力、军事实力方面,美国更是远超当时的中国 斗转星移,40年后的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站到了美国身后。尽管美国依然享有巨大优势,但这种优势对中国似乎不再遥不可及。中国逐渐进入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区域。 纽约市长彭博将 2011年 4月2日命名为该市的“乒乓外交日 ” 由于庄则栋的这一冒险举动,无意中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现今, 中美通商, 千千万万中国人留学,移民在美国。 庄则栋的乒乓球, 对中国人的命运, 对所有目前在美国的中国移民和入籍的前中国移民, 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吗? 乒乓外交的发生 , 像一部情节跌宕的 离奇 小说。先是美国选手科恩偶然间登上了中国队员的汽车,再是庄则栋打破沉默出于礼貌的上前问好, 后来 美国球队访问中国的提议,传至中国外交部。在中南海里,提议的批复,一波三折。外交部不同意,周恩来不同意,毛泽东押下三日, 起初还是不同意。 在他用完催眠药, 突然 不甚清楚的说出 “同意” 后,身边人员又几经迟疑,再三确认 要是毛泽东那天晚上, 早一点吃安眠药,混混入睡,听不到庄则栋与美国运动员的新闻, 会批准美国运动员访问中国吗? 要是庄则栋没有友好善待美国球员科恩, 会有乒乓外交的故事吗? 2013年2月10日, 中国大年初一, 一代乒乓球巨星庄则栋驾鹤西去, 在去世前六天, 他 在病榻上为友人在美国出生的孙辈照片上题 词 -- -- 虽然潜伏在美国,随时听从祖国召唤---- 庄则栋是什么意思呢 ???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庄则栋书法 1972年, 中国乒乓球队访美 庄则栋和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 1975年12月31日,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女儿朱莉, 一年后, 1976年9月9日, 毛泽东去世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2年, 尼克松访华车队 尼克松会见庄则栋 历史性的握手言和, 毛泽东与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北京 邓小平1979年访美, 总统卡特在白宫欢迎 总统老布什访华, 1989 总统克林顿, 妻子希拉里和女儿-切尔西 ChelseaClinton, 在长城 作家谢冰心, 1923年留学在美国 2012年 庄则栋绝笔, 2013年1月4日
634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尼克松总统关于美日关系的论述
热度 2 岳东晓 2012-8-23 05:58
尼克松总统关于美日关系的论述
"The United States can get out of Japanese waters, but others will still fish there. If we were to leave Japan naked and defenseless, they would have to turn to others for help or build the capability to defend themselves. If we had no defense arrangement with Japan, we would have no influence where they were concerned." ‘"If the United States is -gone from Asia, gone from Japan," I said, "Our protests, no matter how loud, would be like firing an empty cannon. We would have no effect. becaus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is just too far to be heard." "Now I realize that I have painted here a picture which makes me sound like an old cold warrior-" I continued, and Chou laughed softly. “But it is the world as I see it, and when I analyze it, it is what brings us, China and America, together, not in terms of philosophy and not in terms of friendship--- although I believe that is important -- but because of national security I believe our interests are in common in the respects I have mentioned."
个人分类: 中日关系|5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6 01:48 , Processed in 0.036062 second(s), 13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