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语言文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从Pandora 改变语气看美国人的说话艺术
热度 5 江渚渔樵 2014-11-2 11:28
Pandora 网络音乐台是我最喜欢的。每天一上班,我就将它打开。我并不特别在意所播放的歌曲,主要是将它作为背景音乐。当然,声音不能大,否则会影响别人。由于我选择的是免费收听,每当播放时间到一个小时后,就会自动停下来。画面上总会出现这样的话:“ Are you still listening? We pay for the songs we play, we don’t want to play to an empty room,” 这时,要点一下“ I am still listening” 键,音乐就会继续播放。忽然有一天,我注意到上面的句子变成了 : “Are you still listing? It is no fun to play to an empty room” 我觉得很有意思。 Pandora 为什么要改变句子呢?仔细对比一下,就发觉前者语调似乎严肃了一些。它告诉听者,这些歌曲并非免费而来,是我们付了钱的。如果屋子里没人,我们当然不会播放。这时听者就多少会有些 Guilty 的感觉。而后者的语调就缓和了许多。它告诉听者,对空屋子播放歌曲可没什么乐趣可言啊。对这样的说法,听者会当然赞同,于是赶紧告诉它你仍然在听。但心里的感觉会舒服一些。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美国人很讲究说话的艺术。既要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又要最大限度地不伤害对方。我想这也反映出了美国文化。假设你在街上走,不小心踩到了前面人的脚后跟。当然你会觉得很歉疚,正准备道歉,前面的人却抢先大声斥责道:“你没长眼吗?”听这么一说,你的内疚感顿时烟消云散,换之而来的是气愤。不就是踩了一下你的脚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值得这么大动肝火吗?接下来的后果可想而知。但如果前面的人反应没有这么过激,或者主动说了声 Sorry, 你也会马上道歉连连。愧疚之心溢于言表。结果同样的一件事,由于说话的方式不一样,效果迥然不同。 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避免使用容易伤害别人感情的字眼。例如,每年感恩节或圣诞节前,我工作的部门中就会有人给每个人发 email ,号召大家给那些“ Less fortunate ” 的人 捐助食物和衣服。我注意到使用的词是 Less fortunate , 而不是 Poor 。这样给被捐助的人留一些面子和自尊。这倒颇象古文中所讲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所表达的意思。可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词的选择与运用, 远不象美国人那样讲究。 在平常的人与人的交流中,美国人很少使用祈使语句,当要求对方做什么的时候,总是用疑问句。如 Would you please……, Can you please…… 等。当教对方怎样做一些事情时,常会说 You may want to……, or You don’t want to …… 。这样会使对方觉得处在平等的地位上,你在 Talk with him ,而不是 Talk to him 。 美国人还喜欢用正面鼓励的语言。有时我们觉得美国人夸起人来用词毫不吝惜,有些过了。但其实这很必要。比如,当有人提问题时,被问的人往往会说: good question 。或 更甚一点儿, Excellent question 。一句话使得思想尚不开窍仍在疑惑的人立马觉得自己没那么笨了,甚至觉得自己有些了不起,因为自己问出了精彩的问题。当然回答问题的人这么说是不是给自己留后路,不得而知。但如果回答不上来的话,别人会觉得很正常了,因为问题提的太精彩了。结果是 Win- Win Situation 。皆大欢喜。 在英语中带有强烈褒贬的感情色彩的词似乎不如中文多,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不如我们多。象英语的 Ambition, 我们即可译成雄心,也可译成野心,分对谁使。对英雄人物当然是雄心壮志,对坏分子来说只能是狼子野心。 Ambition 在英语中的运用则没有我们那样泾渭分明。还有,如果一个人和有妇之夫或有夫之妇发生了婚外情,在英语中往往会说 affair, 听起来没有那么强烈的憎恶,甚至还有一些 Romantic 的感觉。在汉语中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以鬼混,通奸或搞破鞋之类的词慨然相赠是免不了的。虽然英语中有 Adultery 一词,但用于正规的法律文件中较多。试想当事人已经被东窗事发弄得名誉扫地,再被利犹尖刀的词藻戳在身上,岂不更痛苦。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也是我们先哲的教诲。 但是如果以为美国人因为用词委婉,便意味着对当事者的处罚网开一面,那就错了。别的不说,单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为例,由于和 Monica Lewinsky 的 Affair ,被国会弹劾,差点儿没成了尼克松第二。想必老克每想起此事,一定会心有余悸。 以上只是笔者在同美国人交流中的一些体会,没有贬低中国文化之意。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多么优秀,总有不足之处。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正是文化交流的宗旨之所在。
个人分类: 文学评论|7062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9 14:14 , Processed in 0.030027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