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生理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诺贝尔奖得主: 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
热度 1 稻草 2016-10-9 15:53
      大隅良典,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0月3日,2016年诺贝尔奖开奖第一天,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获奖人数快速增长。包括物理奖8位、化学奖6位、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共计17位,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年一位。    日本获得这么多诺贝尔奖项,日本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以及经费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没。但对于日本的教育现状,以及整个东亚教育体系,中村修二(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表示担忧。    中村修二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东亚国家现代的普鲁士教育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    本文来源:公众号“左思右想”。    ........................................   因研发蓝光LED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于2015年1月在东京的驻日外国记者协会举行记者会,批评了日本的专利制度和整个东亚教育体系。他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 他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   中村修二是个非典型的日本科学家: 出身普通渔民家庭,考试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 他动手能力非常强:上午调仪器,下午做实验; 自学能力非常强:中村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学而来的。他读的德岛大学甚至没有物理系。    中村修二,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这样的人在日本饱受压制,他对于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评,也是言出有因。    一、东亚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东亚的教育体制是比较特异的,经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赞赏和局内人的诟病。日本的教育体制已经相对算这三国里比较宽松的了,有些国家就别提了,老师、学生、家长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至于韩国也是以极端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闻名的。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University)和延世大学( Yonsei University)总称为”SKY”,韩国最大规模企业的总裁们,70%是这三所大学的毕业生,而80%的司法机构公务员来自这三所大学。   韩国孩子几乎都要上补习班,2009年韩国补习班获利总额约73亿美元,这比三星电子的盈利还多,教育支出庞大是韩国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的最大原因。2012年,经合组织进行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在数学和阅读项目上,韩国学生在所有成员国中排名第一。但是,这项成就是以相当低的效率取得的,有评价说: “这些孩子是靠双倍的努力加双倍的花费……才得到这样的成绩。”    为何东亚会有这样的教育体系呢?我觉得,是因为东亚国家在现代教育体系本来就有的普鲁士的基因,再加上了东亚儒家和科举传统。 而对于有的国家来说,可以说又加上了苏联式教育的实用速成导向和思想灌输功能。    二、东亚教育具有循规蹈矩的 “普鲁士基因”   在十九世纪之前,教育其实是个类似手工业的学徒制,不管是东方的私塾还是西方的家庭教师。但是随着科目的增加和对受基本教育的劳动人口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 K-12(也就是我们亚洲的普通中小学)教育制度。   现代各国的标准教育模式,是我们已经以为天经地义的几个基本要素: 早上七八点钟走进教学楼; 在长达40-60分钟的课程中全程坐着听课,在课堂上,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 穿插在课程之间的有午餐以及体育课的时间; 放学后,学生回家做作业。   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   这个模式,是在18世纪是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的。是他们最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 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 ,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   当然,普鲁士教育体系在当时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这样的教育体系让上万人成了中产阶级,为德国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动力。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在普鲁士王国实现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标,最经济的方法或许就是采用普鲁士教育体制。   然而, 该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 不过,在19世纪,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许不如思想上服从指挥、行动上掌握基本技能那么重要。   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本照搬了普鲁士的教育体系,就像在普鲁士一样,这一举措能够大力推动中产阶级的构建,使他们有能力在蓬勃发展的工业领域谋得一份工作。除了美国,这个体系在十九世纪也被其他欧洲国家仿效,并推广到欧美以外其他国家。   但是, 如今的经济现状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相反,它对劳动者的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不幸的是,普鲁士教育体的目标与这一社会需求恰恰相反。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性与细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       三、普鲁士基因以外,东亚教育还深受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影响   东亚三国在19世纪末为了追赶西方列强而开始引进这种现代教育制度时,又不可避免地由于自己的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而对这个制度作出了潜意识的扭曲和偏重。 1、对大学入学考试和科举制度的混淆   东亚国家对大学入学考试,总是会和他们长期的科举传统混在一起。古代社会对创造力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所以科举是个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冲突完成了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且完成了一个以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   如果要和科举模拟的话,现在的对应物应当是公务员考试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职考试。因为这些考试和科举一样,是需要选拔出已经训练有素的成年人,马上就可以从事某些工作。   而大学入学考试,目标则是要选出可塑性强而又有志向者进行下一步的教育,这样的人要好像从熔炉里取出的液态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极强。而科举考试得到的人员,则要像上了釉彩的出窑瓷器,马上就可以使用,但是如果你做什么改动,不是破裂就是刮伤。   此外, 考试是个用处非常有局限的工具。 古代的科举对人才的遗漏尽人皆知,而现代不管哪种考试,能考得出考生的兴趣、志向、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哪些呢? 即使是已经看起来最客观最可衡量的数学考试,也会遗失很多东西。   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举了代数为例子。在学习代数时,学生们多半只专注于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考试的内容仅仅是各单元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考生们只记住了一大堆X和y,只要将X和y代入死记硬背的公式,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值。考试中的X和y体现不出代数的力量及其重要性。代数的重要性及魅力之处在于,所有这些X和y代表的是无穷的现象和观点。   在计算上市公司的生产成本时使用的等式,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太空的动量;同样的等式不仅可以用来计算拋物线的最佳路径,还可以为新产品确定最合适的价格。   计算遗传病患病率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橄榄球赛中用来判断是否应该在第四节发起进攻。 在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代数视为探索世界时简单方便且用途多样的工具,反而其视为亟待跨越的障碍。   所以,虽然考试是很重要的,但是社会必须能认识到考试的极大局限性,并削弱它在选材中的位置。   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双保险的方式抑制学生在在考试上过分浪费精力:其一,SAT的考分只是录取考虑的诸因素中的一项,过于重视SAT是不明智的;其二,SAT每年有6次报考机会。    台湾、中国的教育制度则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学生浪费青春:其一,联考分数是录取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其二,联考一年一度。 2、东亚国家对复习的过度重视   2009年释出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78.3%的中国普通高中学生平时(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韩国为57.2%,而日本和美国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中国学生每日学习的时间最长。各国学生所学内容的多少相差不会太大,那么如果学习时间过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 复习时间所占比重过大。这是扼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最大手段。   说起复习的重要性,人们经常会引用”学而时习之”, 这个”习”就是复习。但是,孔子时代与今天社会有个巨大差异,是学习的内容。孔子时代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礼”,扮演者唯反复演练才可达到效果。   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演化到近现代,学习的主要内容由”礼”转变为认知。认知是拓展和变化的,其本质是创造或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教育过度强化复习,是产生不出创新人才的。   而且,正如保罗葛兰素所说的”即使在最好的高中里学到的知识,和大学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以文科为例,那几本高中需要反复诵读的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和随便几本大学历史系必读书比起来如何?至于数学呢,即使是中学数学都掌握很好了,还没有学到十七世纪就出现的微积分。   何况,随着知识的爆炸,1900年所有的数学知识可以塞进1000本书里, 到2000年已经需要10万卷书了(德夫林《数学犹聊天》)。可见,花了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几年时间反复学习这么有限的知识,是多么低效的学习法啊。   这几年有个流行的一万小时理论,对反复练习好像是个理论上的支持。但是,这种论述的多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如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创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难找到足够的证据。其实,这一点反而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钢琴小提琴这类技艺的训练在西方业已式微,而在东亚国家却大为兴盛。   这类十九世纪就已经蔚为大成的技艺,特点是难度训练阶梯比较固定,知识总量也已经限定,只需要多加练习即可,而且学习的进度,又可以通过曲目难度或考级来衡量。这正好切合了东亚偏爱的学习法。   所以东亚国家这些琴童家长,多半既没有音乐爱好也不了解古典音乐背景知识,却让孩子花了大量时间练习,其内在出发点,就好像著名笑话中那位因为路灯比较亮,就只在路灯下找钥匙的愚人一样。 3、平均主义和匮乏心态的影响    很多对联考的辩解,都是说,虽然联考不尽如人意,但是是最公平的。这是儒家传统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 公平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为了公平,就反而一刀切压制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发展途径,那就很可悲了。东亚国家的人口基数那么大,这种人才浪费的机会成本也是高得很难估量。   举个其他国家的例子。欧洲学术界有个比较,像英国和德国都算是古典学术的学霸类国家,但是英国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究其原因,反而是因为英国的教育制度不够公平。 英国有一些中学进去后由于传统原因,上好大学的可能性非常高,这样里面的学生很早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淫浸在庞大的古典学术中。   反过来,德国比较公平,所有学生上大学都要通过考核,这样,学生反而要花更多精力在通用的备考科目上面。结果英国这种表面的不公平反而有可能造就优质人才。   这就像彼得?提尔的《从0到1》中的举的商业上的例子, 表面上完全竞争好像比较公平,实际上参加这样竞争的企业利润会变得像刀刃一样薄,朝不保夕,只能顾着眼前利益,不可能对未来做长远规划。   而类似谷歌这样的垄断企业,因为不用记挂着和其他企业竞争,反而可以由更大的自主权关心自己的产品和做各种长远得简直不靠谱的计划。所以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考试的竞争压力下,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长远的自我成长计划,而只能把心思集中在将会决定一生道路的一次次考试上。   另一方面,东亚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学习卡位战和争夺战,其实质是对有限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争夺,这个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为何这个地区的争夺会达到这样的火热程度呢?那也许要归咎于长期物质匮乏导致的稀缺心态。   去年大热门的《匮乏经济学: 为什么老是在赶Deadline? 为什么老是觉得时间和金钱不够用?》指出,当人陷入稀缺的状态(物质或是时间)时,稀缺会俘获大脑时,人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而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我觉得稀缺是东亚民族特有的状况。因为这些国家几千年来都是水稻密集型种植经济,一方面是可以在同等耕地情况下养活更多人,一方面当然是需要付出更多劳动和忍受更大拥挤。到了十七世纪后,就都陷入了内卷化的陷阱。   就以日本为例,15至19世纪,日本人口波动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约为英国同期人口的四倍。庞大的人口赖以生存的适耕土地,面积仅相当于英格兰的一个县,生产力却又不及英格兰的一个郡县。所以在德川时期,为了维持生存,日本人不但把勤劳节约发挥到了极点,甚至有两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一个是日本政府出面来鼓励溺婴,以至于300年间人口零增长。另外,因为宝贵的土地不能用来给家畜提供饲料,日本人系统性地取消了车轮和家畜的使用这两项基础性农业技术,其结果呢,来一个形象的比喻,他们把鼻子保持在水以上,只要发生意外灾难或意外支出,就可能惨遭溺毙。 这种东亚民族特有的匮乏和焦虑心态,不管是东南亚的土著民,欧美人,甚至非洲人,都无法理解。   所以对于教育资源,如果是狭义地理解为配备良好的教室、高阶教师之类的,那确实是有限的,对于长期处于稀缺的心理状态的东亚人来说,是一定要参与争夺的。   但是,实际上, 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种”你上了这个学校我就上不了”那样的零和博弈无关了。   而且, 如果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先去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学校资源,也许从长远来看,就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那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 4、工业化追赶带来的心态   影响近代工业化的起源在西欧,所以他们不管是经济社会还是教育体系,都有个比较和缓的自然进化发展期。而东亚国家是被裹挟进现代社会的,为了赶上其他国家,在工业体系上无一例外的采取了国家层面上有计划的指导下的发展。日本的工业化要归功于通产省的官僚们,韩国则是政府支持几个财阀来配合整个发展计划,而中国现在还有那么个五年计划在指导。   这种国家级计划是建立在十九世纪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其内含的想法,是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因而可以通过科学的考察而预测出事物将来准确的发展方向。   这种想法运用在教育体制上,就是假定某个机构可以准确地预测某个年纪的孩子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某种考试可以选拔出什么样的人才等等,这种自信令人细思恐极。   而具体到学校和学习的具体操作上,为了适应工业化的人才需求而专门设立的东亚教育制度,比起自然发展的西方体系来说,更有工业化追赶期那种对效率的疯狂追求。这样,这些后进工业国的教育体系,反而比前驱工业国更像工厂的流水线一些。   在二十世纪初,泰勒制(Taylorism)在美国产业界盛行一时。泰勒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为此,他采取了制定工作定额、选择最好的工人、实施标准化管理、实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等。   这就将工人的潜能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有人形容,在实行泰勒制的工厂里,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工人,每个工人都像机器一样一刻不停地工作。泰勒理论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是”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宝。现代最著名的泰勒制工厂莫过于富士康了。从报道中大家也可以猜想到这种高压环境对工人心理的影响。   而如果把东亚教育制度和泰勒制工厂来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制定很高的学习量和需要考核的大量知识点、选择成绩好的学生组成重点学校、全国统一的考核标准、大量考试形成的刺激性奖惩、还有学校内部的各种打鸡血活动。学校目标也是要发挥学生的潜能,每一分钟都要致力于得到最好的成绩。   所以批评这种教育体系的人经常说, 孩子好像是流水在线的工业制品,或者说,学生是老师的童工,他们的成绩就成为老师的绩效,所以师生的利益关系经常不是一致的,是相反的。 这并不是简单的激愤之词,而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当然,因为东亚国家的勤劳传统,孩子们这么辛苦,如果确有效果,也不是不能接受。但问题就在于这个有效性上。   这种教育上的泰勒制,本质上是把学生当成体力工作者来对待。对于体力工作者,因为他们的工作状态是可见的,所以工厂管理比较容易,对他们的要求是”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做对的事情”。   而现代学生呢,我觉得更像德鲁克所定义的”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不生产有形的东西,而是生产知识、创意和信息,谁也看不出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而且从培养目的上也是要大多成为知识工作者。学生时代的真正成果,不是他们交上去的作业和考卷,而是他们所真正学习到和思考的内容。这些在技术上是无法进行严密的督导的。   所以 要成为好学生,不是像体力劳动者一样忠实地完成老师的作业,而是要像知识工作者一样,具有有效性,也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好学生一定得做到:要自我决定学习的侧重,衡量自己知识的掌握度,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这就需要具有极大的主动性和自由度。   所以,悲剧的是,由于东亚教育体制的工业时代基因,他们是用训练体力劳动者的做法,来培养他们心目中未来的学者和企业家,这不免就南辕北辙了。       四、东亚教育急需改革,却越发走向僵硬   东亚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是利多于弊的。在工业化时期,可以为新建立的工业短期造就大量可堪一用的工人和初级工程师。所以东亚各国在二十世纪的飞速发展,这种教育体制有很大贡献。但是随着技术和经济的演变,这种体制就变得越发不合时宜。   这一点可以模拟成苏联时期的重工业。在这种体制下,采煤业是为了冶钢,冶钢是为了机械业,而机械业又是致力于生产采掘和冶炼机器,这样形成了内部的自我循环,而无视市场和竞争的实际需要。这种重工业在苏联的工业化时期, 确实制造了大量本来缺少的工业制品,很有用处。但是到了某个发展阶段,其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 到如今,苏联这个曾经的第二工业强国,他的汽车工业、机械工业还有什么价值呢?同样,东亚教育体制曾经批量培养出的大量标准化人才,不是也将会在新时代里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么?    更有甚者, 为了脱离这种体制,很多东亚家庭送了孩子去欧美留学,可是除非他们留在国外,如果回国就业,海归们还是要以他们毕业的各种学校为求职砝码,这就又陷入了比较学校名气的漩涡。 就好像中世纪时印度很多低阶种姓为了摆脱种姓制度的压迫,皈依了外来的伊斯兰教,但是在无所不在的种姓思想下,穆斯林也被视为一种种姓,同样还是陷入这个等级体系之中。所以托福、SAT这些美国考试制度, 在东亚也无形中被融合到富有东方风情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的体系里。   这种体制由于造就了多个既得利益阶层,所以很难撼动,甚至会像上面说的苏联重工业综合体或印度种姓制度一样,”病得至死方休”。苏联时期的重工业不停地制造对社会无益的武器,形成一个利益相关势力,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直到整个国家体制崩溃。而印度种姓制度,从佛陀时代就饱受批评,却一直祸害了印度几千年,直到今天还是印度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就是因为背后有大量的高种姓的既得利益者。    东亚的教育体制呢,一方面,养活了庞大的低效率又思想陈旧的各类公私教育机构(这一点类似苏联工业集团),另一方面,通过对学历的看重,占据社会中高阶层的,多半都是最适应这个体制者,而这个阶层又通过在应试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证自己的下一代在这个考试体系中也能脱颖而出,从而把自己在社会地位上的优势又传给了下一代(这一点又有点像种姓制度)。   这个急需改革的体制,就这样在各个社会集团的共谋下愈发僵硬了。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60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论物理直觉与进化
热度 3 岳东晓 2015-7-2 02:55
人类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牛顿力学的发现有数千年历史,在这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无数的人从高处落下,掉下悬崖的、掉下屋顶的、从树上掉下的、掉入地洞的,很多人掉下后安然无恙,很多人下坠时间可能超过1秒钟,但似乎没有任何记载称,有人说我感到了身体轻了或者失重;在这数千年中,有无数人在进行奔跑,所谓奔跑有一个双脚离地腾空的阶段,也没有人记载说,我奔跑时感到了失重。 大猩猩不能说话,如果大猩猩能够语言表达,它们应该会承认,从一个树上跳到另外一颗树上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失重感。 学了初中物理之后,我们知道,无论是人往下掉, 还是往上跳 ,当人的重心悬在空中,没有支撑,人向下加速度 a 约等于 g (由于空气阻力a 略小于g),人等同于自由落体运动,处于失重状态。身体给脚的压力原来是人体质量m乘以 g ,这时这个压力减小到 m * (g-a)。然而几千年的人类实践完全没有察觉到这个压力的变化。从生理学的角度,这可能涉及到细胞的压力反应延迟。 这种缺乏失重感直到牛顿的出现才有所改观。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开始知道在 jump house 里 或者蹦床上腾空时,寻找那种失重的感觉。 由此可见,人类的进化不仅是一种基因上、生理上的变化,更是包括知识的增加。这种知识又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古人看到闪电雷鸣,以为是神灵发怒。现在的两岁小孩会知道那是电磁作用,眼睛似乎能看到空气被电流击穿。 物理直觉并不是动物感官直觉。 要理解牛顿力学并不是那么容易。很多初中物理没有真正学懂的,以后学物理也是继续死记硬背,而不会增加其理解层次。这种人看到下面图中的问题就往往回到了原始的状态,无法用物理直觉超越动物感觉。 上台阶时当人体处于下图姿势时,台阶上的一脚受力是多少呢? 完全停留在动物感觉的人会说,此时一脚着地,支撑力N为人体重量 W。 但是, 【 这个时候你不能再套用双脚着地的情况,而必须计算人重心的向下加速度,既然有向下的加速度,人就会怎么样?会感到有失重。 F = W - N = ma 推出 N = W - ma. 】 以上的 F = W - N = ma , 推出 N = W - ma = m (g -a ) 不过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最简单应用。这里面唯一需要确定的因素是 人体重心加速度 a 的大小。 如果 a 是零,当然不存在失重,a 越接近 g,失重越多。但有点物理直觉就应该知道,因为人体重心悬空离脚着地点较远,这个向下加速度应该相当大。 具体计算表明 ,a 约等于 0.75 g . 因此, N = mg - m a = 0.25 W。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科学的发展也将使人类的进化发生分化现象。一种人无法将知识与感官结合,而停留在原始状态;而另一种,则能够用知识提高感官的能力,而成为一种不断高等化的人类。
个人分类: 科普|7801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孙悟空答记者问
热度 4 8288 2013-12-6 15:51
寒冰:孙悟空老师,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 悟空:千万不要称老师!“老师”这个称谓曾经很神圣,但现在妓女见嫖客都叫“老师”,您还是换个称谓吧,就叫我“大圣”好了。 寒冰:好的。大圣先生,《西游记》开篇,说您是从仙石中迸裂而生,是真的吗? 悟空:这是一个谎言,是那些专家无视最起码的生物学、生理学常识而编造出来的一个谎言。您想想看,石头再怎么灵通,怎么可能化为生命?……实话告诉您,我的父亲叫李刚。 寒冰:李刚? 悟空:是的。他到现在都还没有现身,但我知道,他一直在暗中默默地保护我、提拔我。在我没有任何资历的情况下,让我担任了弼马温;在我偷吃蟠桃、大闹天庭,打碎无数文物、器物的情况下,我没有承担任何民事责任,只是被判了500年有期徒刑,在闻名天庭的风景区服刑,享受五星级服务,实际上是把我给保护起来。您不妨对比一下,猪八戒比我的罪轻多了,只是酒后调戏了一下嫦娥而已,却被玉帝“打了二千锤”,从天蓬元帅这一正部级高官位置上贬为庶民,又有人暗中做手脚,修改了八戒投胎的时间节点和程序编码,导致误投母猪胎,惨遭一级毁容,落下终生残疾。再对比一下沙和尚,原本是在领导核心身边工作的卷帘大将,仅仅因为“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就被玉帝“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他“胸胁百余下方回……饥寒难忍……” 寒冰:这简直是惨无人道的蹂躏啊! 悟空:是啊。因为他们的父亲不叫李刚,罪虽轻,必依法严惩。 寒冰:弼马温是个小官,也是照顾您吗? 悟空:这个我当初也是理解错误。弼马温是个闲差,您知道,天上的神仙都会腾云驾雾,就拿我来说吧,我会驾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谁还骑马?因此,交通部门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天庭属于最无聊、最被边缘化的机构。但是,为什么还成立这样一个机构呢?主要是为了安排各级领导的子女、亲属,这些人大都是不学无术的家伙,安排到这样不干活的部门才不会犯错,而只要不犯错,就有理由提拔啊!这样,一方面让他们受锻炼,一方面互相结交,建立权贵圈,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份子。当初我没有理解这种安排的深意,因此,才一气之下,离开了。 寒冰:您当初高挂“齐天大圣”大旗,玉帝派遣天兵天将缉拿您的时候,他们奈何您不得,奇怪的是,后来您闹天宫的时候,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只是一个站岗的中士,却与您“斗在一处,胜败未分”,这到底是为什么? 悟空: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李天王为什么先让巨灵神打先锋,而后让哪吒与我交战呢?这种安排的用意是,通过巨灵神的失败,衬托出哪吒的威猛,将来,李天王才好提拔自己的儿子,让他当接班人。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天兵天将如果表现得比哪吒厉害,就是跟李天王过不去,就是拆李天王的台啊!再说了,天庭上下,腐败得乌烟瘴气,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是花钱买下来的,这些人经常吃喝嫖赌,鱼肉乡里,以捞回本钱,哪里会有战斗实力? 寒冰:当初玉帝承认您做“齐天大圣”的时候,您是怎么想的? 悟空:我当初以为那是一个很大的官,后来才知道,就是一拍手党首脑,相当于政协主席,摆设而已,每逢玉帝发表重要讲话的时候,就得面带崇拜的笑容,连续不断地拍手,手经常都肿着……奶奶的,那种苦,唉,不说了,早知道是这个,我才不当那个什么破“齐天大圣”呢? 寒冰:现在的管理学教材,把分配您去看蟠桃园,当成一个经典案例,认为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您认为自己应该为蟠桃这一珍品的消失负责吗? 悟空:这是天大的冤案啊!或者说,这是一个天大的阴谋:他们为什么偏偏在蟠桃快成熟的时候,派我去看蟠桃园?为什么要在“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这些时间节点如此巧妙,难道仅仅是巧合? 寒冰:您能详细讲讲吗? 悟空:OK。蟠桃总共有3600株,前面1200株,3000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1200株,6000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1200株,9000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这些蟠桃被口口声声说成是属于天庭全体神仙、神民的,却只是供一小撮人享受而已。放下这点不提,我们不妨计算一下,3600株蟠桃树,每株结果至少100个,多的好几百,即便以最低的100个计算,总共也有360,000个蟠桃,我一天最多吃10个,全部吃完需要3.6万天,折合98.6年,而我在那里总共做了两、三个月,蟠桃就没有了!而且,我尽职尽责了很久,才想到吃桃子,即使吃,也是“三五日一次”。怎么可能吃掉所有蟠桃呢? 寒冰:是啊,这是有点奇怪啊! 悟空:问题也恰恰在这里。有人知道我会偷吃蟠桃,故意把我放在那里,甚至把齐天大圣府也修在那里,而且,将蟠桃的养生功能再三对我强调。这难道不蹊跷吗?目的很简单,就是诱导我吃蟠桃,然后,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偷抢更多的蟠桃,而把罪责全部推到我身上。真是用心何其毒也!大腐败分子之所以喜欢任用小腐败分子,都是这个道理啊。都怪我,当初因为太紧张了也没有算一下,就慌慌张张地逃了,背下这口大黑锅。而且,这里面还藏着一个大阴谋! 寒冰:什么?、 悟空:物以稀为贵。蟠桃一旦被消灭,其他养生的品种就飞涨了,就失去了竞争压力。因此,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个炼丹的老头——老君,他的丹药空前抢手,比“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糖高宗”、“苹什么”要疯狂多了,而且,顺利实现了整体上市。 寒冰:您三打白骨精,您师傅“再不要你做徒弟了”,甚至发下了堕“阿鼻地狱”的狠誓,您是否认为师傅对您太过分了? 悟空:我当初也是那样想的。但现在想通了,他有难处啊,白骨精是一个草根妖精,没有后台,而后面的妖精基本都有强大的后台,一旦这样打下去,万一打错了,得罪了后台老板,我师傅也是吃不了兜着走。难啊!他通过那种绝情的方式告诉我:凡是胡作非为、恶贯满盈、嚣张跋扈的妖,都有很深的背景,得学会妥协啊,反腐跟调控房价一样,就是跳钢管舞,给不明事实真相的人看的,不能动作太大啊。唉,莫大的天庭,其实就是一个黑社会:每当我的金箍棒举起,准备行刑时,总会有各种不同的高官跳出来,高呼:“大圣留情,那是俺的人!”,甚至连作案证据都要走,“大圣,那宝贝也是俺家的!”父亲叫李刚的人多来去了。我常常很无语啊。 寒冰:您怎么看那些妖精、妖怪? 悟空:妖精基本都有后台,妖怪基本都是草根。而且,很多妖怪根本不是妖怪,有的是因为强拆被驱赶出来的农民,有的是因为长期食用有毒食品、转基因食品变得面目狰狞,像妖怪了。而天庭的人每天吃特供食品,就不会变成妖怪,最多因为心术不正,妖气太重而变成妖精。但天庭常常妖魔化那些草民,然后再以打黑除恶的名义干掉,消除天庭的不稳定因素。 寒冰:很多人不理解,您的“如意金箍棒”,重13500斤,为什么那么多的妖精、妖怪都能用兵刃轻易挡住呢? 悟空:唉,那个重量是不实的,是龙宫统计部门给出的数据,您想想看,统计部门的数据除了日期之外有真的吗?另外,那个所谓的“如意金箍棒”其实就是一个拉细钢筋的模子。龙宫建设部门为了贪污建设项目资金,比照这个模板把钢筋拉细,拉细到“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以至于我拔下金箍棒,整个龙宫都在摇晃。吃回扣吃到对自己都那么狠,把工程做得劣质到那个程度,我很无语啊。 寒冰:有一个现象我很不理解,您在遇到妖怪、妖精的时候,多次自报家门,说自己是500年前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那些妖怪、妖精为什么不仅不害怕,反而气焰更嚣张了呢? 悟空:是啊,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久。取经回来后,我翻阅了过去的报纸,查到有关我大闹天宫的报道,才明白了真相。大闹天宫那一天的报纸是这样报道的:花果山一自称孙悟空的精神病人,逢人便声称自己是“齐天大圣”。此人经常抢夺行人财物,调戏妇女,还占道经营,扰乱城市秩序,引起广大天庭群众的强烈不满。本着人道主义考虑,天庭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居委会老大妈做其思想工作,但劝阻无效。而后,城管大队长二郎神亲自前往做说服工作。没想到,这位精神病患者竟然对人民的好城管大打出手,二郎神的细犬忍无可忍,照其腿肚子咬了一口,又扯了一跌,其他城管队员一拥而上,将这名精神病患者送到了收容所。天庭群众敲锣打鼓,为城管大队送去了鲜花和锦旗,盛赞他们是天庭人民的守护神…… 寒冰:看了这篇报道,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悟空:我靠,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假啊。早知道那些妖精看到的报道是这样的,大闹天宫的事我连提也不提了。 寒冰:不是有网络吗?难道没有人公布出来? 悟空:都被屏蔽了。天庭组织了庞大的网管队伍,遇帖必删。惹急了连人一块屏蔽。 寒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请教您,您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几个筋斗就可以见到佛祖,把经取回来,为什么还要长途跋涉,费那么大周折呢? 悟空:西天取经是天庭和唐朝廷共同合作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开出了巨额财政预算,如果我带着U盘,翻几个筋斗就到西天把经书拷贝下来了,这经费怎么花完?各级官员怎么以此名义互相请送?所以,小事必须按照大事做:成立了西天取经领导小组,我师傅任组长,我跟八戒、沙僧、白龙马是常委,聘请了10万8千名顾问……没有困难,我们殚心竭虑地去寻找困难、创造困难,也要迎着困难上。天庭百姓穷得叮当响,但天庭政府富足得满地流油,钱怎么也花不完,我们不得不雇人帮助花钱,有时候还开假发票,最多的一个月,我们弄了5170张虚假发票,套现1.42亿,还是用不完啊! 寒冰:这样折腾就是为了花钱啊! 悟空:是啊。不花钱自己的腰包怎么能鼓起来呢?凡是我们要到达的地方,当地政府都重修道路,哪怕是刚刚修好的,也好再修一次,一方面趁机拿回扣,一方面表明对取经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重视,迎合上面的想法。不仅如此,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领导就携带家属迎接,大摆筵席,其实,我们师傅几个能吃多少?但他们一报账就是天文数字。有的还趁机出国旅游,一路送我们,有的从出发地开始,一路送了1万多公里了还不肯回去,最多的时候9千多官员携带家属送我们,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啊! 寒冰:他们是要为出国旅游找个名分吧? 悟空:是啊。他们彼此还互相送贵重礼品。自己买礼品留用,属于贪污,但送给别人,叫正常业务招待。互相送,既得了钱物,也规避了风险。其实,我们很讨厌这种应酬。我与那些贪官污吏握手,最多的一天,把我手上的猴毛都磨没了,后来,我用金箍棒变了一双手套,结果,手套也被磨光了,再变回金箍棒的时候都不好使了,以至于影响了战斗力。每当回忆起那些日子,我都忍不住很痛心,您说,好端端的人一说变成畜生,咋那么快呢? 寒冰:…… 悟空:唉,实在不愿意说下去了,以后再聊吧。Bye!
个人分类: 娱乐|437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4 10:21 , Processed in 0.043308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