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湾全球网

标题: 美华史记|Chinese in Minnesota [打印本页]

作者: MingHao    时间: 2017-10-5 01:19
标题: 美华史记|Chinese in Minnesota
 zzwave.com

请关注“大米社区

公众号:  大米社区  bigmii

感受文化时尚 关注社会生活 洞悉科技经济

美国华人维权联盟:美华历史写作组

作者:王昶 (chǎng)

(美国纽约州、特区、明州和联邦法院执业律师,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汤森路透首席研究员。) zzwave.com


 zzwave.com

19世纪末,中国移民在美国海关排队进入美国。


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 (Iris Chang) 女士在2003年的著作《华人在美国:一部叙事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中指出:每一代都应该面对新的事件而重新发现历史,由此将薪火传承与下一代学者去继续叙事。” 和其他种族的美国经验一样,华人在美国的历史也是一部充满了斗争和变化,胜利和失败,被歧视和被同化的故事。叙事是一个现在进行时,此时此地,我们有责任阅读、理解、和参与到叙事活动之中。


中国(China)、中国人/华人 (Chinese)、美籍华人(Chinese American) 的案例,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美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人视中国和华人(中国人和在美华裔)为另类 — 疏远、异样、神秘、具有威胁性。 但随着时间的进展,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日渐增多的贸易和交流 ,美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现在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就是一个外国,中国人就是一些外国人,而在美国的华裔就是美国多元民族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比尔∙ 莫耶(Bill Moyers) 主持的纪录片的片名“成为美国人:华人的经验”(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这一过程已经历时一个半世纪。


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在这之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三十多万华人先后来到美国,寻找他们的财富之梦。这些早年的移民大部分定居在加利福尼亚,也陆续散布在美国各地。早先移民对华人的歧视和恐惧也随之而来,华人作为一个群体开始成为被言语和行动攻击的对象,被谴责为部分美国人的经济困境负责,一如早年的爱尔兰和意大利移民的经历。早年华人移民大多目不识丁,言语、饮食、衣着、行为方式迥异于白人,非常自然地被界定为异类。随着加州排华气氛开始紧张,部分华人从加州向美国内陆和东部移居。到1890年,美国所有的州和领地上都已经有华人定居。


1870年代初期,第一位华人移民来到明尼苏达,随后又有华人陆续到来。华人移民来到美国中西部的腹地明州定居,可能是因为这里相对宽容的环境。如1876年5月31日的《圣保罗先驱报》(St. Paul Pioneer Press)的一篇文章指出:“圣保罗市的人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加利福尼亚人对华人不满。在我们的城市里,华人的行为无可指摘。给东方人一个机会。”(“The people of St. Paul can’t see why the Californians should fret so much about the Chinese. In this city, they conduct themselves in the most unexceptionable manner. . . . Give the Orientals a chance.”) 但1877年的另一份地方报纸也注意到:“最近华人移民在这个国家数量的逐渐增多,引起了美国人对这个奇怪和古老的族群的兴趣。”(“The large immigration of Chinese to this country, of late years, makes any information in regard to that strange and ancient people of peculiar interest to Americans at the present time.”)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5月6日经阿瑟总统 (Chester Alan Arthur) 签署后成为联邦法律。国会认为华工的到来使得美国境内一些地方的良好秩序受到威胁,所以规定从任何外国港口将华工带至美国的船只将被认定为犯罪,美国州法院和联邦法院不得给予华人美国公民身份。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某一个特定民族为对象,在移民和归化上面予以歧视和限制。这一法案对于华人在美国的定居、地位、福利和社会生活环境产生了深远和持续的负面影响。

  zzwave.com

《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原文第一页

 

1880年代末,明州全州居住有大约100多华人,全部都是男性,大部分居住在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和杜鲁斯。这些华人基本都在洗衣店和餐馆工作。由于《排华法案》的影响,华人在美国的整体数量开始下降;但是华人继续离开生活环境持续恶化的西部各州,向其他州扩散。到1905年,明州全境共有261名华人:86人居住在明尼阿波利斯,48人居住在圣保罗,41人居住在杜鲁斯,还有86人分布在全州其他地方。。到1910年,明州共有9位华人女性,到1920年华人女性数量增加到60位。


20世纪初,华人杂货店开始在明州出现。餐饮、杂货、和洗衣生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华人的主要工作。到1910年的时候,明尼阿波利斯共有10家华人餐馆,圣保罗和杜鲁斯共有华人餐馆。


1902年,明州出现了第一次针对华人的不友好行动。明尼阿波利斯厨师工会在华人餐馆外拉警戒线,阻拦顾客进入华人餐馆用餐。厨师工会散发印着如下字句的传单:“作为工会成员,我们请求你们远离中餐馆。他们用工不平,对白人劳力是一个威胁。”(We, as union men, ask you to keep away from Chinese restaurant. They are unfair and a menace to white labor.”) 一位华人餐馆主聘请律师,起诉工会,最后在法庭获胜。


1919年,圣保罗的华人与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 (NAACP) 合作撰写一项立法提案,要求禁止演出会引发种族仇恨的文艺节目。此提案是针对美国娱乐界日渐明显的对华人的定型化歧视性表现,但是与此同时,流行小说和电影中的傅满洲 (Dr. Fu Manchu) 开始被视作为华人定型形象。傅满洲是一个瘦高秃头,倒竖两条长眉,面目和内心阴险的华人知识份子,他其实是黄祸的拟人化形象。这一形象通过流行文化的传播逐渐深入人心,影响持久。

  zzwave.com

傅满洲 (Dr. Fu Manchu)

 

到1920年明州的华人人口增加到500左右, 其中300居住在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双城地区。1920年代末的时候明州华人人口将近1000,其中包括近百名华人女性。


20世纪初,随着华人开始在美国各地聚居,帮会也开始出现,有些属于同乡联谊性质,有些属于行业同仁互助,也有些属于黑社会势力。具有黑社会色彩的华人帮会大约在1920年前后出现在明州,有些帮会与西岸和东岸的全国性帮会具有密切联系。1924年和1925年间,双城地区至少有九起帮会枪击事件。1930年代,美国两大华人帮会安良工商会和协胜工会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暴力冲突,影响了华人社群的生活。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华人社群和帮会的关注点转移到支持抗战和在经济上帮助中国国内的同胞,大型华人帮会大多转型成为华人工商业主和社区互助机构。


自晚清开始, 中国人就开始出洋留学。其中最有名的先驱有容闳推动的“中国教育计划”、庚子赔款支持的赴美留学生(1909- 1911)以及数以千计的赴日留学生。民国建立后,赴美留学持续升温。据《留美中国学生月报》统计,在1914年民国三年,全美共有中国留学生800多人,其中至少有一名中国学生在明尼苏达大学注册。1920年代和1930年代,每年平均有五名中国学生在明尼苏达大学学习。这其中有半数左右在农学院学习。到1953年,明尼苏达大学共授予366名中国学生学位。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和生活。这提高了在美华人的整体教育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和美国并肩作战,在美国的华人以各种方式支持盟军和支援中国抗战。1943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加入盟国阵营。在这样新的环境下,《排华法案》就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从1943年初起,来自明尼苏达的联邦众议员周以德 (Walter Judd) 就致力于推动美国国会废除《排华法案》。周以德众议员曾在中国多年行医传教,回美后从政,战争期间大声疾呼美国政府对中国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美国国会终于在1943年12月17日以《马格诺森法案》(Magnuson Act) ,正式废除了《排华法案》,开始允许华人归化成为美国公民。

  zzwave.com

废除《排华法案》的核心人物周以德 (Walter Judd) 众议员 ( 1898 – 1994)

 

《排华法案》废除,华人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并定居,中国国内的不断战乱和动乱,使得华人在美国的整体人口开始稳步上升。到1960年,明尼苏达已经有1300多位华人。华人社团组织也开始出现,有的组织属于宗教慈善性质,有的属于工商业主联谊性质,有的属于学界精英俱乐部性质。这些组织开始举办活动,帮助新移民学习英语,帮助华人子女学习中文,出版报纸等等。

  zzwave.com

1950年明尼阿波利斯市威斯敏斯特长老会中文学校儿童日合影  Baby Day, Westminster Presbyterian Chinese Sunday School, Minneapolis (Photography by Wong Bing, archived at Minnesota Historical Society)

 

韩战爆发,随后冷战兴起,中国大陆与美国关系日趋紧张。华人在美国的处境也受到负面影响。1950年代初“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 全盛时期,在美华人集体地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非美”(Un-American) 集团。华人被怀疑是否忠于美国,是否在美国从事非法政治活动。明尼苏达大学的中国学生团体,尽管很多学生实际上来自台湾和香港,仍然受到联邦调查局 (FBI) 的严密监视。1950年代初,一些留学生返回了中国大陆,日后下场不忍卒书。


1965年移民法 (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Act of 1965) 是美国移民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新移民法的合理、宽松、开放的移民政策使得大量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华人可以在美国定居,另外新制定的家庭团聚的优先原则使得美籍华人可以与亲人团聚。1970年,明州的华人人口到达2400,其中双城地区有200左右。这其中有将近一半是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华人。另外,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华人在明州华人总人口中高达30%,远高于18%的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在明州居住的华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高科技专业人士,教育水平较高。1970年前后,在明州大学就学的华人学生多达400人,均是来自台湾,香港和其他东南业国家的华人。


1980年,明州的华人人口达到4000,另外,明州的越南移民中也有很多具有华人血统。80年代中国大陆的专业技术移民也开始定居明州。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明尼苏达大学等明州高校就读。1990年,明州华人人口到达9000,同年全美国的华人人口将近160万。


2002年的时候,明州有1万8千左右华人,包括美籍华人和非美籍华人。2003年,明尼苏达大学有1300名中国大陆学生学者和近百名来自台湾、香港的华人学生,使明大成为全北美拥有最多数量华人学生学者的校园。2013年,明尼苏达大学的中国学生数量暴涨至近3000。


尽管华人人口在明州持续稳定上升,中国学生数量在明州大学中占据明显比例,但是相比其他亚裔移民,华人在明尼苏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还未占据一席之地。无论是70 -80年代来自台湾、香港的高科技、工商业主移民及其第二代,还是80-90年代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定居移民,都在明州安居乐业,但一般来说,参与明州本地政治、文化生活的兴趣不太积极。一方面可能是明尼苏达本土斯堪的纳维亚裔和日耳曼裔居民的整体稳固的政治壁垒排他,“明尼苏达式友善”(Minnesota Nice) 具有虚伪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华人历经苦难,对故国心灰意冷,偏安新大陆一隅,只求温饱,但求无祸的通常心态。

  zzwave.com

富勒著作《华人在明尼苏达》(Sherri Gebert Fuller, Chinese in Minnesota)

  zzwave.com

伊莲诺∙ 王 (Eleanor Wong Telemaque) 著作《在明尼苏达做华人是很疯狂的》

 

 


 zzwave.com

【附注】《美华史记》是由美国华人维权联盟写作组推出的系列文章。目标是回顾历史、教育同胞、警醒后人、思考未来。凡喜爱历史和写作,并感兴趣加入《美华史记》作者群的同仁,请给我们发送电子邮件。“美国华人维权联盟” 是该项目发起人,不同领域机构、商家若愿与我们合作这项事业,可作为共同发起人,推进项目持续和纵深发展,有意者,请联系:

info@chineseforsocialjustice.org

 

主 编:王昶

副主编:Steven Chen,潘秋辰

网 站:http://chineseforsocialjustice.org


感谢The Cajun House对美华史记计划的大力支持 zzwave.com

感谢Marathon Ginseng对美华史记计划的大力支持
 zzwave.com



 zzwave.com

公众号:  大米社区  bigmii

 投稿|联系:info@bigmii.com

 微信: bigmii


华人社区平台:

感受文化时尚 关注社区生活 洞悉社会经济







欢迎光临 珍珠湾全球网 (http://zhenzhubay.com/upload/)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