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一叶秋风的个人空间 http://zhenzhubay.com/?985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历史上的八个佛门皇帝

热度 3已有 4107 次阅读2013-1-28 00:28 |个人分类:道德人生|系统分类:转帖-知识

 
中国历史上的八个佛门皇帝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西汉,早期乃是在上层皇族贵族阶层流行,并迅速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中国历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这对佛教自上而下的传播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列举的是与佛门最有渊源的八个佛门皇帝。
 
一、梁武帝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纵情声色犬马的,有一心励精图治的,有驰骋疆场、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国”以至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武帝时代佛教成为时尚。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据载,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顿饮,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50岁时,他又断绝房事,远离嫔妃。平时,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不喝酒.不听音乐。除非是祭祀宗庙,不举行任何大会、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学造诣很深,广交当时的著名有道高僧,这开了帝王的先例。他还主持并亲手编辑并注释佛经,多次亲自登堂讲授佛经,举行法会等等。佛教传入日本、朝鲜,也在这个时期。梁武帝还四次入寺舍身,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长,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这在史料上有记载。
 
梁武帝多才多艺,擅长诗词歌赋,早年就以名士和才子著称,是个典型的文人皇帝。这种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笃信佛教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导致了急功近利,贸然北伐,最终亡国身死。如同后人对南唐后主李煜的叹息之语:“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梁武帝的悲哀,大概也相似。
 
二、隋文帝
 
统一中国,结束乱世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奉佛,是有着深刻的个人背景的。隋文帝从降临人世,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绿。他出生在佛教寺庙里,从小父母就把他寄托给僧尼抚养,主要由一个叫智仙的尼姑照看他,一直在寺庙里生活了13年。以后做了皇帝,他也时常对臣下讲起自己幼年时代的这段佛门生活,毫不避讳。暗文帝还令史官为抚育自己的尼姑作传,对自己生活过的尼寺大加修缮。据载,仁寿元年,文帝令天下各州,凡吉利塔内均作神尼智仙像,就是因为他少时得智仙育养的缘故:隋文帝常对群臣感慨:我兴由佛法。

由于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佛教尤其是在中原,已经面临存亡问题。隋文帝对于佛教的恢复,以致佛教在中国的正式化,国家化,制度化出力不小。此外,隋文帝在五台山大建佛寺,使其成为了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少林寺曾经一度毁于北周,经隋文帝重建,得以复兴。
 
三、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的少年时代,佛教的影响已经广泛地渗入到各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李氏这个大贵族家庭也不例外。公元六0六年,九岁的李世民患目疾,他的父亲李渊曾亲自到长安草堂寺拜佛,以求保佑。李世民疾愈后,李渊即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内供奉。这些在李世民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后来他始终念念不忘儿时的这段经历,曾亲自撰诗赞颂草堂寺祖师鸠摩罗什,表达对前代高僧的崇敬和追念。

唐太宗俱足“信、愿、行”,他继位后,立即宣布废止限制佛教发展的诏令,开始“度僧立寺,广事弘持”,为佛教振兴颇费心血。贞观三年,为报母恩,舍旧宅通义宫为尼寺,以后又陆续修建了不少佛寺。同年下令恢复隋朝设在大兴善寺的译场,命印度和尚波颇主持译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初七日,玄奘大师由印度求法归来,抵在长安。太宗与之“谈叙时俗。从卯到酉(早上五时到晚七时)不觉时延”。玄奘条陈所需优给。甚至对大功臣尉迟敬德的爱子窥基。也应玄奘的请求,特赐其出家。跟随玄奘学佛译经。窥基由被迫出家到最终成为玄奘的得意门生。并和玄奘一起创立了唯识宗。太宗以法师德业渊博,仪表绝伦,因此想请法师还俗来当宰相,被奘师婉拒。因此太宗皇帝对学佛出家更为景仰,赞叹道:“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
 
太宗还延请全国高僧数人,征集缀文、字学、证梵学者和笔受、书手以及一些大臣等。在玄奘所住弘福寺内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国立译场。所译之佛经“展转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禀未闻之义”。又亲撰佛教《大唐三藏圣教序》。称颂佛教“微言广被。拯含灵于三途;遗训避宣。导群生于十地”。以后太宗对佛教愈发护持情深。应玄奘之请。一次就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为长孙皇后新建慈恩寺。请高僧五十人入住。别造译经院。玄奘移住之日。太宗及皇太子、后妃等于安德门楼亲执香炉临送。仪式非常隆重。观者数万人。唐太宗直到临终仍和玄奘谈论佛法。
 
唐太宗对佛教的信仰和扶持政策。开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时期。贞观年间。全国寺数已达三千七百十六所。“天下僧尼,数盈十万。”佛经翻译规模宏大。佛教宗派相继创立。佛教兴盛之因。结出了“贞观之治”之果。为官的信奉佛教、深信因果而勤于政治、廉洁奉公;对民众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客观上安定了社会秩序。缓和国内外阶级矛盾。公元六二九年,天下丰收,斗米三钱,夜不闭户,行旅不带食粮,一年断刑二十九人……全国处死刑的不过二十九人。朝野上下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八方来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贞观三年的十二月间,太宗皇帝又下诏,为指挥作战的七处战场遗址,建立七所佛寺,在他倡议已来,交兵作战,死亡惨重的地方,为敌我双方义士凶徒,陨身戎阵者,各建寺刹,延招僧侣。让那些死难的亡魂,闻到晨钟暮鼓之声,能够变炎火于青莲,易苦海为甘露。
 
四、武则天
 
如果说杨坚是尼庵里长大的皇帝,武则天则可以称佛门里走出来的女皇了。她出生官宦之家,14岁那年入宫,当了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武则天走出唐宫,来到感业寺,削发为尼。这当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不久之后,爱慕已久的高宗就将其接回宫内为妃,后又册封为后,开始参与朝政,直到后来垂帘听政,以致改国号为周,自立为帝,成为女主。

佛像雕塑在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高峰,龙门石窟就是典型代表。甚至有人猜测,其中最有名的那座卢舍那佛像就是依武则天本人形象而造。80卷《华严经》译本也是武则天亲自作序。武则天奉佛,更多的目的是为自己广积功德,她个人似乎更偏好道教,如其“玄元皇帝”的封号。 
 
五、朱元璋
 
朱元璋的贫苦身世和小行童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他的祖籍本在江苏沛县,祖父辈由于家贫,全家一再迁徙,最后定居壕州(今安微风阳)。因为出身穷苦,他幼年时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家人就叫他重八。至于元璋之名,那是后来起的。元顺帝至正四年,壕州一带百姓遭受了严重的灾难,旱灾、蝗灾、瘟疫纷纷而来,半年之间,朱的父母兄长相继死去,他穷得办不了丧事,邻居给了一块地才把亲人埋葬了。为求生计,进皇觉寺当了和尚。谁知做和尚才50天,寺僧以岁饥罢僧饭食,朱元璋只好出门化缘乞讨,尝尽人间疾苦。

朱元璋本人虽当过和尚,但对佛法并不了解,却十分忌讳别人提起他早年当过和尚这事。甚至每当他看到“光”、“秃”、“僧”这些字眼,都觉得刺眼。有不少儒士文人因此而掉了脑袋。这些犯了忌讳的,都被“诛其身而没其家”在朱元璋的淫威之下丧了命,实在冤枉。
 
六、顺治帝
 
有一个比较流行的传说,说顺治帝因爱妃董氏的病逝而心灰意冷,认为“四大皆空”,无所依恋,便舍弃江山,跑到五台山上剃度修行。后来,顺治之子康熙皇帝多次奉国母皇太后巡幸五台山,即是希求夫妻、父子相见,但顺治一直隐而不见,终成正果。传说中的顺治似乎成了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多情皇帝。

顺治是否真正是出家为僧,乃是一个疑团。不过顺治好佛,沉迷佛教则是事实。史载顺治确实曾在宫中落发,意欲出家,后被劝阻。接着,又特命近侍太监吴良辅作为替身,替他出家,到悯忠寺为僧。学界一般看法是顺治乃死于天花。更多的老百姓则认为他真的是出家了,并在各地寺庙留下了不少故事。
 
正史未必确凿,野史未必讹传。无论出家案真伪,在人们心目中顺治都算得上是一个至性的佛门皇帝。如他的诗所言“吾本西方一衲子,无奈落入帝王家。”  
 
七、雍正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1735)名胤礻真,身为天子,却起两个法号,自号圆明居士和破尘居士。在位十四年(1722—1735),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乾隆皇帝的生父。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之隆盛,在中国历史上可比于汉唐盛世,后人大多知道汉唐盛世得益于帝王内用黄老之术,而很少有人知道清朝帝王深通于禅宗心法,尤其是这三代盛世中承上启下的雍正皇帝,更有融法王兼人王之尊于一身的殊胜风采。

雍正在禅宗上的修证主要得益于章嘉呼图克图的教授与印证,章嘉呼图克图是圣祖康熙皇帝敕封的“灌顶普慧广慈大国师”。对于章嘉呼图克图,雍正称赞“乃真再来人也,实大善知识也,梵行精纯,圆通无碍,西藏、蒙古、中外诸土之所皈依,僧俗万众之所钦仰。”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于康熙五十年(1711)在章嘉国师指导下禅坐,连续两日,“即洞达本来,方知唯此一事实之理”。当时章嘉国师认为只是初入堂奥,如针隙观天,勉励其更求进步;
 
雍正于当年二月于结云堂闭关参求,“十四日晚经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当下脱落,始知实有重关之理”。遂又问证于章嘉国师,国师认为这仍不过是庭院观天,应该更加勇猛精进;于是雍正“仍勤提撕”,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于堂中静坐,“无意中忽踏末后一关,方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庆快平生”。章嘉国师称赞道:“王得大自在矣!”到此才得到章嘉国师的最后认可。雍正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唯一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
 
雍正帝参与佛教事务的内容是,利用皇权调和儒、佛、道三教的关系,使三教融于一炉。他说:“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三教各有其用,又有许多共同的东西。雍正帝特别强调,三教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教育百姓如何做人:“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比如劝人为善弃恶,儒家用五常百行之说,“诱掖奖劝”,佛家的五戒十善,也是“导人于善”。儒佛道三教共同起着“致君泽民”作用,同样有助于帝王之业。
 
佛道二教历来矛盾,雍正帝以帝王之力大搞调和。他说:“性命无二途,仙佛无二道。”强把佛道捏合在一起。他收佛门弟子,却接受了道人娄近垣;他选编的佛家语录,把道家紫阳真人张伯端的著述也选了进去。雍正帝认为,张伯端的《悟真篇》,尽管是道家的著作,就是在佛学中也是上乘的。雍正帝极力揉合儒、佛、道三教,目的在于全面地利用它们,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御用工具的作用。
 
雍正帝还在佛学方面大量地著书立说,以影响佛教领域。他写有《教乘法数》、《园明语录》、《集云百问》、《拣魔辨异录》、《悦心集》、《破尘居士语录》、《御选语录》等佛学著作,编有《翻译名义选》、《禅师心赋选注》、《大觉禅师录》、《万善同归集》、《当今法会》、《经海一滴》、《宗镜大纲》等佛学作品。这些佛学论著,表明了雍正帝不仅信佛崇佛,而且对佛家经文也很有研究。大量刊刻发行后,在佛教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雍正帝政事不废,又搞了这么多的佛学著作,恐怕也实在难以找到第二个这样的皇帝了。
 
八、乾隆
 
清高宗弘历(1711-1799),年号乾隆,雍正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第四代皇帝。二十五岁(1735)即帝位,在位六十年,其后禅位给皇太子颙琰,自称太上皇。嘉庆四年(1799)死于紫禁城养心殿,终年八十九岁,谥为纯皇帝,葬于清东陵的裕陵。乾隆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享年最高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清王朝的国力最为强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面发展,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和统一。

乾隆朝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高峰期,不仅建成了全国喇嘛事务中心庙———雍和宫,现在紫禁城内的佛殿及其佛像供器基本上都是乾隆朝的产物。就连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原本有三处供佛仙楼,乾隆年间又在养心殿西暖阁无倦斋增设第四处仙楼建佛堂,乾隆时期清宫内廷几乎殿殿有佛堂,处处闻佛声,朝朝暮暮焚香礼佛。
 
乾隆十六年(1751)在紫禁城神午门对面的景山五峰之上,乾隆帝命增建五座亭子,五亭内各供奉一尊铜佛。景山位于城北中轴线上,主峰高43米,站在山顶可俯视北京城。乾隆帝在山顶建万春亭,供奉大日如来佛。大日如来是密宗金刚界尊奉的主尊,大日就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金刚界用五方佛表现大日如来的五种智慧,乾隆帝将五方佛供奉在与紫禁城相对的景山之上,寓意很深。

在紧邻紫禁城的太液池畔(今北海和中南海),乾隆朝新建和重建了几座喇嘛寺庙。乾隆八年(1743)乾隆帝命将顺治八年所建的白塔寺重新修建,更名为永安寺。永安寺座落在北海白塔山南麓,依山而建,内供释迦牟尼金佛像。

乾隆十一年(1746)在北海五龙亭北修建了阐福寺,佛寺“规模宏大,重楼高耸,金碧辉煌,成为京城诸刹之冠。自十七年(1752)起,乾隆帝每年十月朔日诣此拈香”。阐福寺西是西天梵境,西天梵境的大慈真如殿系楠木构造,崇闳伟丽,内置三大铜佛。往北有万佛阁,供小铜佛万尊,殿前有乾隆帝御笔万佛阁记。在太液池西南岸有仁寿寺、弘仁寺。
 
乾隆十五年(1750)建造的清漪园(即颐和园)无论在设计思想,还是在建筑艺术上更是深受佛教的影响,也更能说明问题。从万寿山前山到后山依次分布着佛教建筑群大报恩寺、佛香阁、智慧海、香岩宗印之阁。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为庆贺其母崇庆皇太后60寿辰,特地将万寿山前山的圆静寺拆毁,改建大报恩寺。似乎在表明乾隆帝要把清漪园建成规模宏大的梵土佛国。从大报恩寺往上是座落在20米高石台基上的佛香阁。佛香阁仿黄鹤楼,高41米,阁内八根梨木擎天柱直贯到顶,中间供奉三尊接引佛。佛香阁北面,万寿山顶峰上是智慧海。殿内供奉着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殿外玻璃砖壁上镶嵌着一千一百一十尊精致的观音像。

后山的建筑群是依照佛教宇宙设计的,体现了完整的“佛国”世界。前为须弥灵境,两侧有约3米高的经幢,香严宗印之阁为主体建筑,按照西藏的桑鸢寺而建,桑鸢寺是最早的佛教胜地之一。东西分别有善观寺和会云寺两个院落,周围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四大部洲外又有八小部洲围绕。另外还有代表佛教“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每座塔上部都有13 层圆锥形环轮,称为“相轮”,代表佛经13天。两个凹凸不同的台殿,分别表示日台和月台,象征日月环绕佛身。乾隆帝将各种佛教经典建筑汇于一山,是他崇佛理念的集中体现,以此表达他的尊佛之心,实现他的“乐林”“香国”之梦,同时也在佛教王国中寻求他的精神寄托。
 
乾隆帝尤为堪称一绝的是裕陵地宫独特的佛教石雕图案,地宫内几座高大宽敞的殿堂中,无论是墙壁、券顶、乃至石门上都雕满了图案,刻技高超,变化多样,形象逼真,且全部都是佛教内容,使人仿佛走进了地下佛国。这些立体浮雕造像和装饰雕刻,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又使人恍若进入了佛教雕刻艺术博物馆。

裕陵的每扇门都雕刻有一尊菩萨像,四重门共雕塑八尊,每尊菩萨高约一米五左右。菩萨在佛教中的等级是仅次于佛的,据说释迦牟尼未成佛时就以菩萨为称号。佛高据于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信徒向往的地方,众生只能“往生”。著名的菩萨常作佛的近侍,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是文殊,右胁侍为普贤,合称华严三圣。接引众生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是阿弥陀佛,他的左胁侍是观世音,右胁侍为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
 
裕陵地宫请来了八大菩萨,守护着“佛”。乾隆帝是要八大菩萨共同超度他“升天”呢?还是他自认为是佛,由八大菩萨共同来胁侍他呢?从地宫中的最后一个券堂———金券的雕塑揣摩,我们好像感觉乾隆帝是自比为佛的。在地宫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券堂里,放着乾隆帝及其二后三妃的棺椁。券顶上雕刻了三朵大佛花,花心是梵文和佛像。在东西两壁的月光石上各雕刻了一尊佛像和一组八宝,其他部位则刻满藏文佛经和梵文咒语。乾隆帝先前统治着央央大国,他死后自然也想要在佛教王国中“君临天下”。在他的地下佛宫里,八大菩萨把门,四大天王守护左右,姿态各异的五方佛、二十四佛、宝塔、五欲供、八宝、佛经、咒语等等布满了整个地宫,物换星移,让人目不接暇,仿佛是漫游在佛天乐土中。


雍和宫 大殿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1 07:30 , Processed in 0.021578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