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稻草的个人空间 http://zhenzhubay.com/?89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吃饱饭是毛泽东搞好的不是邓小平

热度 4已有 2709 次阅读2015-2-8 08:35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随笔评论| 邓小平, 毛泽东, 吃饱饭

一、综述

    东北大米,新疆棉花都是毛泽东搞的。农村承包只是释放了劳动力,不是解决吃饭问题。吃饭问题还是毛解决的,毛泽东晚期基本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延续到1979年即大承包的前一年已经全部解决。现在农村种田的都是老弱病残,劳力大部分外出打工了。解决吃饭问题有几个方面:
    一是优良种子。1972年袁隆平解决了杂交水稻问题,李振声解决了杂交小麦问题,但大面积推广有一个过程。
    二是种植面积。毛泽东时代开荒最多,水利建设最多。种植面积是毛泽东扩大的,梯田是那个时候大规模兴起的。东北大米,新疆棉花都是毛泽东派军人王震带头弄的。
    三是农业机械化。毛泽东时代有农业机械局,现在基本没了。农业机械研究在毛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直至现在还是在毛时代基础上发展了农业机械。
    四是农药化肥。农药化肥这两项都是毛泽东后期才发展起来,大面积应用是毛泽东去世后。1972年毛泽东开始筹建重化项目,1973年开始中国一大批重大的石油化工项目全面动土开建,1977年、1978年局部投产,1979年基本上全面建成投产,是为中国农业抛弃农家肥、大规模使用尿素、碳氨、钾肥等化肥时代真正开始。
    五是大承包并没有增产。全面大包干的第一年即1980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为32055.5万吨,人均324.7公斤;而大集体的最后一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为 33212万吨,人均则为340.5公斤。大包干的第一年1980年,中国粮食产量实际比1979年净减产1156万吨。如果大承包能够立即解决吃饭问题,那么你可以想想1949年以前,中国农村就是典型的私有经济,彻底的大承包,但是,实际情况呢?仅以湖南省为例,一年就饥饿死700多万人。再者,中国私有制经济高峰全球第一的唐朝,其一品大员诗人李绅也无限感叹:“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六是毛时代积储了粮食。到70年代末,国家粮库库存粮食高达5000多亿斤,80年代吃的陈化粮就是指毛时代仓储的粮食。
    七是农村劳动力。集体劳动力在毛泽东后期出现过剩,主要劳动力还是在农业上,一部分分散到县乡镇集体企业。邓后农村劳动力主要是留守人员了,乡镇企业也逐步全面崩溃,实施大规模农业已经完全没有可能。
    综上所述,毛泽东才是真正解决中国人吃饱饭问题的人,只是时间上的巧合,看上去好象是邓小平解决的,实际不是邓。

二、新中国1965年---1989 年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数据

  年度 粮食产量(万吨) 人口(万人) 人均粮食(公斤/人)
  1965 19453         72538     268.1766798
  1966 21400         74542     287.0864747
  1967 21782         76368     285.2241777
  1968 20906         78534     266.2031731
  1969 21097         80671     261.5190093 
  1970 23996         82992     289.1363023
  1971 25014         85229     293.4916519
  1972 24048         87177     275.8525758
  1973 26494         89211     296.981314
  1974 27527         90859     302.9639331 
  1975 28452         92420     307.8554425
  1976 28631         93717     305.504871
  1977 28273         94974     297.6919999
  1978 30477         96259     316.6145503
  1979 33212         97542     340.4892252 
  1980 32056         98705     324.765716
  1981 32502         100072     324.786154
  1982 35450         101654     348.7319732
  1983 38728         103008     375.9707984
  1984 40731         104357     390.3044357 
  1985 37911         105851     358.1543868
  1986 39151         107507     364.1716353
  1987 40473         109300     370.2927722
  1988 39404         111026     354.9078594
  1989 40755         112704     361.6109455 
     --------------------------------------
  大集体最后一年也就是1979年的粮食产量是33212万吨,而大包干的80年代的粮食产量除了83、84较高外,在80、81两年的粮食产量还明显低于79年,而85至89年期间的粮食产量并不比大集体时代的79年有多少明显的增长。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毛泽东在1973年启动的43计划中的13个大化肥项目竣工投产,大包干的80年代的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则是其间粮食增产的主要手段,当年的资料显示,一公斤尿素可使粮食产量提高4斤左右。由此可见,包产到户并非是人们吃饱的主要原因。大包干的第一年1980年,中国粮食产量实际比1979年净减产1156万吨。

三、中国农业主粮的科研

一是袁隆平主持中国杂交水稻研究。
1964年开始,在中国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7月5日,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在大学毕业工作12年左右的他,发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学通报》上。这是中国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叙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34岁的袁隆平和各地的科研小组整整花了6年时间,每年两季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育种实验,但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
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
1966年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引起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1967年3月16日,省科委发函安江农校,要求学校将“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列入计划。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
1967年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
1968年5月18日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至今未破的谜案。袁隆平心痛欲绝。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等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1970年1月2日,遇5级以上地震,仍然坚持繁殖试验,直到收获。
1970年6月,当时的湖南省革委会在常德召开了“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此时袁隆平的研究已经进行了6年,数千次的杂交试验,结果都不理想,产生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待解谜团。也正因于此,“水稻杂交无优势”的论断越来越被人们相信,对袁隆平的质疑不绝于耳。在那次会上,时任湖南省革委会代主任的华国锋把袁隆平请上主席台就座和发言,公开表示了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会后,华国锋还专门找袁隆平谈话,鼓励他说:周恩来总理经常过问杂交水稻科研的事,希望能够继续研究下去。要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众中去搞,广泛发动群众性科研力量,合力把它搞成功。另一方面,华国锋向湖南省有关部门吹风,要求他们对杂交水稻研究大力支持。
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
初见曙光
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关于“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构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2年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中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中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用了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的试验,扩大了选择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
1972年,袁隆平选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从1965~1973年,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
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中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中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中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在安江农校试种,667平方米产量628公斤。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顷,667平方米产量511公斤。攻克了“优势关”。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1975年12月中旬,华国锋指示: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这一年冬,数以万计的制种大军云集海南,发动人海战术大规模南繁制种,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3.3万亩。袁隆平担任技术总顾问,首次大面积制种获得成功,为翌年推广做好了种子准备。
1976年,杂交水稻绿遍神州。中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一次飞跃。
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1978年2月,出席中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同年3月,出席中国科学大会并获奖;6月,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10月,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并获奖。
1978年10月,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二是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徐老的突出贡献是将国际国内水稻先进栽培技术和叶龄理论同垦区实际相结合,组装推广了水稻“三化”栽培(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和叶龄诊断等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创造了1600万亩寒地水稻平均单产1200斤的奇迹,使黑龙江垦区1988年以来累计增产粮食600亿斤。
    1951年,徐一戎终于来到了北大荒莲江口农业实验场,从事农业科研,施展抱负。当他走遍鹤立河、梧桐河等十多个农场荒原时,高兴地发现这些地方三分之二是低洼地,心里萌发了研究水稻的念头。这一想法得到领导支持后,他高兴地找到读大学时有关水稻栽培方面的资料,又用半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北方数省,搜集稻种,开始《高寒地区水稻品种资源研究》的课题。徐一戎一面对气温、土壤和水分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一面对水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为了研究水稻,他把佳木斯市图书馆的农业技术类书籍几乎翻遍,积累的32本笔记和4000多张卡片,摞起来有1米多高。“856农场刚建场的时候,小青山还是一片荒原。一次,我们带着经纬仪、水平仪来到一个小山包勘测地形,忽然听到风声,但看不到任何起风的样子。正在纳闷时,草甸子上跑过一片黑乎乎的东西。那时我们都配着手枪,情急之下一通打,就见蹦起一只野猪。等我们下山查看的时候,只看见地上有血迹,野猪群早就不见了。”讲起创业的故事,徐一戎脸上闪现出激动和喜悦。“就是在那个山包上,我们看到一块伪满时日本开拓团留下的石碑,上面记录着当年测量的数据。”徐老皱起了眉。“一切都是创造出来的。马架子、小草房,甚至盖个帐篷,铺上草就开始搞研究。”尽管条件艰苦,但他筛选出的30多个品种里,最高亩产达到了242公斤。
    1972年,徐一戎把多年积蓄的热情和力量全部投入到了试验田。为了准确及时地观察每一个品种长势长相变化,需长时间泡在水田中,炽热的阳光剥掉了他身上一层又一层皮。但整地、播种、施肥、灌水、除草、灭虫、收获,从头到尾他一项不落。为了攻克低温对水稻生长影响的难关,他将秧苗栽到花盆和木槽里,放在经过处理的畦池中,用井水考验耐冷性能。同时,他用调控手段,让分蘖期提早,让长穗期提前错过低温段。这很快成了寒地水稻栽培的常规措施。经过1000多个日以继夜的不懈努力,在8亩试验田中,徐一戎用“合江19号”创造了直播水稻亩产千斤的纪录。
    从1951投身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至今,近60年来,徐一戎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一年里,100多天在办公室里进行理论研究,撰写科研著作;100多天在水稻田间做科研和现场指导;100多天到基层去讲课、培训、推广技术。他勤奋钻研,不懈求索,时刻追踪国际水稻科技前沿动态,活到老,学到老,先后主持研究了《水稻计划栽培防御冷害技术》、《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等20余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栽培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空白,为我国寒地水稻大面积发展和持续高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截止目前,他共写出328本、总计24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翻译资料和科技论著。其中《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获黑龙江省长特别奖。《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心怀稻农,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把高深的水稻栽培理论转化成稻农都能轻易掌握的“傻瓜技术”,印制成水稻叶龄诊断图发放到每户稻农手中,被群众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他的足迹遍布垦区92个水稻场及省内30多个市(县),累计培训稻农50万人次,累计在田埂上行走9万多公里。为了培养年青的水稻科技人员,发展寒地水稻事业,2008年10月,徐一戎把一生的积蓄100万元,捐给所在单位,设立了徐一戎水稻科研基金。

三是李振声主持中国杂交小麦良种研究
  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离开北京赴陕西杨凌,进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那年,正赶上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有的地方小麦减产两到三成。李振声受到很大触动,决心培育抗病小麦。但当时,他研究的方向是牧草。
  “农民精心栽培小麦几千年,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野草没人管,却长得很好。”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牧草杂交来培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他就此开始了对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
  让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种杂交谈何容易——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是三大难题。从外观上看,杂种分离的类型很多,而且很不稳定,有时一个杂种看着很好,而下一代面目全非了,为此,李振声带领课题组做了大量细胞遗传学研究。
  1964年6月14日,在经历了连续40天阴雨后,天气忽然放晴。实验田里的1000多份杂种几乎全青干了,只有一个保持着金黄色,这就是后来功勋卓著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的祖父——“小偃55-6”。此后,经过两次杂交,李振声带领课题组终于育成抗病、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
  1979年,“小偃6号”开始参加区域试验,随后大面积示范推广。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着“要吃面,种小偃”的说法。1985年,“小偃6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这个品种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出5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超150亿斤。
    李振声还反复强调哲学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他说自己学习哲学的捷径是读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几十年的经验,让自己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四是完善的农业科研教育体系
    毛泽东时代建立了完备的农业科技体系。1、各种层次的农业科技研究单位:中国农科院、各省农科院、各市县农科所、乡农业科技站、育种站等等,覆盖全国。2、农业院校遍布全国:各省市有农学院、各地市有农业学校(江西称共大分校),为农业战线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材。3、各种与农业相关的科研院校也大量建立:水利科学院所、农机学院、水利学院、水利专科学校、水利学校等。

四、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

  “一五”期间为7.1%,
  “二五”期间为11.3%,
  三年调整时期为17.7%,
  “三五”期间到“五五”期间在10%左右,
  而到‘六五’期间降至6%,1986年降到3.3%,跌到历史的低谷。
  改开后对农业大撒把政策,导致水利设施年年失修,农业科技队伍急剧萎缩。

五、水利建设历史规模最大,最强

    解放前我国只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17座,小型水库1200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大中小水库1223(1222)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总库容估计200亿立方左右。
   1949—1976年,全国建成大型水库302座,中型水库2110座,小型水库82000多座,大中小水库84000多座,总库容4000亿立方。
   截止到1976年底,全国有水库大中小水库85400多座,总库容4200亿立方。改革开放后,全国水利建设大幅下滑,病险水库日益增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六、尾声

    毛泽东同志率领全中国人民,经过近三十年的艰难努力,终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种一承包就吃饱饭的观点,只不过是一个迷惑人们的“骗人谎言”

1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回复 稻草 2015-2-8 08:36
文中粮食产量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局。
回复 稻草 2015-2-8 08:38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看清未来。
越南的粮食产量的提升主要是袁隆平的功劳,不是承包制。


  杂交水稻在越南安家落户已近25年。上世纪90年代初期,越南就在同中国接壤的一些乡村试种杂交水稻。随着试种取得初步成功,越南农业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推广。杂交水稻在越南平均每公顷产量约为6.3吨,比常规稻要高出1.81吨左右。这不但大幅提高了越南水稻总产量,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还为越南成为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立下汗马功劳。越南政府还在2002年授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勋章,以表彰他对越南杂交水稻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回复 稻草 2015-2-9 09:42
水稻在越南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它在全国范围内都可种植。越南人把大米当作主食,认为它有丰富的营养价值。1990年的水稻种植面积有600万hm2,通过推广杂交水稻,目前种植面积达到750hm2, 而且平均产量也从原来的3.2t/ hm2提高到现在的4.13t/ hm2。越南南部的热带气候和北部的季风气候都合适水稻的生长,并且这个地区还有两个土地肥沃的冲积平原--红河流域和湄公河流域是两个大粮仓。
目前,越南水稻的生产总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在这10年期间,杂交水稻生产应是排第一位且有完全影响力的因素。
在引进了杂交水稻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种成功后,1991年晚造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决定发展100 hm2 杂交水稻;1992年早造,在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扩大种植到1156 hm2。在2003年,杂交水稻的面积稳定在60万hm2,单产则达到6~6.45 t/ hm2。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杂交水稻比常规稻的单产要高出1~1.5 t/ hm2,有时甚至2 t/ hm2。根据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的预计,未来越南北方杂交水稻的面积将会从50万hm2提高到70万hm2。
虽然杂交水稻对越南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很大地贡献,然而它只是被简单地认为适合在越南北方和中部沿海及高地的一些省份种植,在东南部和湄公河流域仍是一个空白。如果按目前的前景来看, 越南杂交水稻的生产应能达到更大的面积。
回复 稻草 2015-2-9 09:42
目前越南杂交水稻的生产状况
1.面积和产量 2003年越南杂交水稻的平均单产达到6.3t/ hm2,与2002年持平;其中早造是6.45t/ hm2, 晚造是6.0t/ hm2(如果红河流域地区没有受到洪水的影响,单产也许会更高些)。在一些省份杂交水稻的单产能稳定地保持在较高水平:如广义省是7.3t/ hm2, 南定省是7.2t/ hm2, 清化省是6.7t/ hm2,义安省是6.2t/ hm2。此外,有的省份平均单产比晚造有所下降:如宁平省是6.0t/ hm2,安沛省是4.85t/ hm2。
2.杂交水稻组合 在2003年早造,米质较优的组合如Ⅱ优838(占54%)、Ⅱ优63(占32%)种植面积较大, 将会逐步取代汕优63。优质杂交稻组合也被快速地推广应用,如D优527、 D优128和VL20。新的优质杂交稻组合TH3-3将在河南、南定和海防等省推广。


四、 越南杂交水稻种子的进口情况
2003年,越南有30家公司从中国进口约1.3万t水稻种子,满足了其72%的水稻种子需求。进口的早造组合多是Ⅱ优838、Ⅱ优63、汕优63、TN15和D优527;两系杂交稻组合则是培杂山青、培杂49。农优28、 金优725等几个新组合也被引进来进行生产、测试和评价。
总的来说,进口的种子是优质的,且能提高越南北部省份、中部沿海和高地地区一些省份的水稻产量。但是在2003年他们也进口了一些质量不好的种子,大多数进口商都不注意一些种子自身所带有的病害,如D优527就感染了黑粉病。
从2001年起,越南从中国进口的水稻种子量就稳定在1.1万~1.3万t。
由于供求双方的需求不一致,在同一播种季节的种子价格会受到一些影响的,这个价格的波动是受进出口双方的供需不平衡所影响的。
五、 越南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情
从1992年起越南就开始生产杂交水稻种子,杂交水稻种子的制种面积逐年增加,而且产量也不断提高。
在2003年,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集中在早造,面积是1700hm2(比2002年增加100hm2)。在一些省份的制种面积是比较稳定的:如广南省是200hm2,河南省是180hm2,南定省是150hm2、海防省是130hm2。而另一些省份的制种面积则迅速增加,如清化省是361hm2、多乐省是95hm2、平定省是80hm2、 老街省是55hm2。在越南中部和高地地区,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是商业化和适合当地生产的
2003年,杂交水稻的制种单产最高者是海防省2.5t/ hm2、多乐省2.5t/ hm2。在一些大面积制种的省份,与2002年相比单产下降的,如河南省是1.6t/ hm2、南定省是2.2t/ hm2。
一些较高产的杂交水稻制种点有:老街省海候县海新合作社:3.62t/ hm2;老街省交水县交新合作社:3.30t/ hm2(第一年);广南省奠盘县奠洪合作社:3.50~4.00t/ hm2;清化省丁湘农业合作社(相当于国有企业):3.34t/ hm2。
摘自《世界农业》2005.4
回复 稻草 2015-2-9 09:46
  杂交水稻在越南安家落户已近25年。上世纪90年代初期,越南就在同中国接壤的一些乡村试种杂交水稻。随着试种取得初步成功,越南农业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推广。杂交水稻在越南平均每公顷产量约为6.3吨,比常规稻要高出1.81吨左右。这不但大幅提高了越南水稻总产量,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还为越南成为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立下汗马功劳。越南政府还在2002年授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勋章,以表彰他对越南杂交水稻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近年来,越南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零零星星的杂交水稻种植迅速发展到目前70多万公顷的规模,今年计划将增加1200公顷,以进一步降低稻种成本,而1998年杂交水稻育种面积仅有340公顷。一些生长周期短的杂交稻种如T—H3—3、VL20、HYT100、TH5—5、LC25等在越南北部地区大面积种植。在南部地区,生长周期在90—100天的杂交稻种帮助九龙江平原的农民通过提前或推后插秧时间,躲避雨季汛期,以减少洪涝灾害对水稻造成的损失。这不但是越南全国杂交水稻推广取得巨大成功的标志,也是越南农业部门和农业专家因地制宜,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特点种植不同品种杂交水稻的成功范例。

  随着越南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南农业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尽管如此,得益于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水稻总产量并未随着农业用地减少而下降。仅以2004年为例,越南全年水稻种植面积较前一年减少了9000公顷,但2004年越南水稻总产量不但满足了国家粮食储备的需求,还向世界出口大米400多万吨。2009年受多个强热带风暴影响,越南西原地区和中南部沿海地区水稻歉收,但由于越南南北两大“粮仓”红河平原和九龙江平原大力推广种植高产的优质稻种,全年水稻产量不但并未减少,反而达到3890万吨,比2008年还增加了近17万吨,大米出口量更是增加了25.4%,创汇27亿美元。

  杂交水稻不但提高了产量,还改变了越南水稻种植思路,即减少种植面积,提高产能和质量,面向世界市场。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指导各地方政府鼓励农户和企业生产杂交稻种,并及时对新培育的稻种进行实验,还选派农业技术干部到田间地头宣传杂交水稻的优势,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越南农业部门和农业专家同中国杂交水稻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专家合作,通过对从中国等国家进口的杂交水稻稻种进行试种和研究,目前已实现部分杂交稻种的国产化。越南中央种子公司同农业科研机构联合研制出的HC1杂交稻种在实验取得成功后已在多个省份大面积种植。依托科研机构+种子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越南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自主满足国内70%的杂交水稻稻种需求。
回复 陈营 2015-2-9 13:51
“一承包就吃饱饭”的观点,只不过是一个迷惑人们的“骗人谎言”。
回复 稻草 2015-2-10 08:10
陈营: “一承包就吃饱饭”的观点,只不过是一个迷惑人们的“骗人谎言”。
     给你拜个早年!
回复 陈营 2015-2-10 08:43
稻草:       给你拜个早年!
拜年,拜早年
回复 稻草 2015-2-11 12:05
暗夜寻灯: 天下就是有这种颠倒黑白,胡扯八道的人!

呵呵!
数据与事实摆在那儿,看是谁在胡说八道了。
回复 稻草 2015-2-12 08:28
暗夜寻灯: 数据也可以造假的,傻孩子! 文革左派们得势时候,造假多了。
亩产万斤的数据都有的啊!傻孩子!
哈,这些数据可都是邓小平执政后弄出来的啊!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8 07:45 , Processed in 0.040489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