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稻草的个人空间 http://zhenzhubay.com/?89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的两颗明珠(多图)

热度 4已有 2996 次阅读2014-3-27 21:17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随笔评论| 中国, 明珠

    中国农业的两颗明珠:新疆棉花、东北大米。新疆棉花从无到有,2013年新疆棉花34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近60%。东北大米,在北大荒带领下,仅黑龙江排名已经位列全国第三名。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解放初期,开创建立起来的,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的两颗明珠,他立足长远,真正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这两颗明珠也为中国农业指出了方向:大农业。





44e40824ab18972b020940e3e7cd7b899f510ade.jpg3163f61f3a292df56eb4c6d3bc315c6035a8730a.jpg

u=1216155217,85830586&fm=21&gp=0.jpgu=1020433359,2083197076&fm=21&gp=0 (1).jpgu=2428987959,3471688433&fm=21&gp=0.jpgu=3440592796,453249936&fm=23&gp=0.jpgu=4102910278,2758038791&fm=21&gp=0.jpgu=3895498894,2562701106&fm=21&gp=0.jpgu=4001658509,1109038336&fm=21&gp=0.jpgu=4101949181,4088071955&fm=21&gp=0.jpgu=3677148549,1667522849&fm=23&gp=0.jpgu=1163006087,3936976517&fm=21&gp=0.jpg

u=444744188,1256510632&fm=21&gp=0.jpgu=238892372,312735123&fm=23&gp=0.jpgu=731379907,2492325253&fm=21&gp=0.jpgu=1013277205,2605019775&fm=21&gp=0.jpgu=788534807,701063629&fm=21&gp=0.jpgu=1128489272,2794814617&fm=23&gp=0.jpgu=1225257829,2918824443&fm=21&gp=0.jpgu=1769044490,2728987241&fm=21&gp=0 (1).jpgu=2404861374,397470902&fm=21&gp=0.jpgu=1723508857,2914635527&fm=21&gp=0.jpgu=1473991875,338728847&fm=21&gp=0.jpgu=3545847580,3370478044&fm=21&gp=0.jpgu=3259133169,1016510555&fm=21&gp=0.jpg
0ff41bd5ad6eddc4a49f5cde39dbb6fd5366d01609241ba7.jpgd043ad4bd11373f0fab52b8ea40f4bfbfaedab64034f2424.jpg

路过

鸡蛋
3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回复 jjsummer95 2014-3-28 03:46
两大农垦兵团,解决了当时的军队问题。同时王胡子坚决不回北京,他的兵,除了不带军衔,其他的和部队一样。两大农垦兵团都是副军级。
回复 稻草 2014-3-28 07:13
jjsummer95: 两大农垦兵团,解决了当时的军队问题。同时王胡子坚决不回北京,他的兵,除了不带军衔,其他的和部队一样。两大农垦兵团都是副军级。 ...
对啊!我代表我个人向这些前辈致以崇高的敬礼!中国人民应该感谢他们!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历史丰碑!
回复 jjsummer95 2014-3-28 07:45
稻草:    对啊!我代表我个人向这些前辈致以崇高的敬礼!中国人民应该感谢他们!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历史丰碑! ...
  
回复 稻草 2014-3-28 08:16
jjsummer95: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谱写出了“北大荒”开发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回复 稻草 2014-3-28 08:22
指挥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

    1958年,按照中央指示,十万官兵进军并开发北大荒。

    1957年7月,当时出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到场部附近视察压绿肥现场。压绿肥现场,一排排压好的绿肥堆青烟四起,热气腾腾。辛勤劳动的工人们欢声笑语,一片繁忙的景象。王震将军高兴地问:“这么好的积肥办法是谁想出来的?”工人们回答:“是我们班长。”王震将军随手接过工人手中的镰刀大显身手地割起草来。工人们说:“首长,不行,有的草会扎坏手的……”王震将军却笑着说:“你们的小嫩手都不怕扎,我这双老手更不怕”。回来的路上他又和大家在田地边上采了些野菜。

    随着“荒原新村”的崛起和一条条公路的贯通,王震率领的十万人马正用双手一点一点地改变着黑土荒原的面貌。1958年3月,王震指示,在完达山西麓、七虎林河上游兴建中型的云山水库。3月底,集中转业官兵400余人和其他职工组成施工大军。

    参与过云山水库建设的雷春翔老人是1958年4月和退伍战友们来到云山水库工地的。他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我被分配在三分队第11小队。一个分队住一个大草棚子,即到外边割回一些干草铺在地上,再铺上被子,人睡在上面。吃的只有大楂子和咸菜,很少能看到肉腥。当时的条件特别艰苦。没有菜吃,粮食又运不进来,需要趟水到对面的工区背粮。路途远不说,水深处都没到了腰。”为了保证各类物资运往工区,指挥部决定在七虎林河架桥。任务落在了雷春翔所在的中队。桥全长70米,五月初在水里立木桩,人必须站在水中工作,将木桩打到泥里。“当时水里还是冰冷刺骨。大家就轮流下水作业,替换上岸取暖,实在冻得难受就喝上几口白酒暖和一下。后来,我们中队也因工作出色被上级授予了‘尖刀连’的称号。”说到这里,雷春翔老人的脸上浮现出孩子般自豪的笑容。

    最让雷翔春老人难忘的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王震将军曾多次到工地视察。他激动地说:“5月1日,王震亲自挑土奠基和开车压实。6月,他再次来到工地,到坝面和我们一起抬土筐上坝。工地上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王震将军干完活还和我们一起吃大碴子、咸菜,晚上也睡在地铺上。这对我们的鼓舞非常大,大家干劲更足了。经过7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云山水库大坝在11月11日夜间的下半夜全线竣工了。”

    王震将军对这片亲手开垦出来的黑土地倾注了无数心血,水库、大坝、公路……各种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陆续在荒原上扎根。

    将军建了一座大学

    八一农垦大学第一期学生林雁秋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王震将军对自己亲手在东北垦区创办地大学,感情特别深厚。

    1958年,随着十万大军的涌进,国营农场由原来的五十多个一下子激增到八十多个。在王震将军的倡议下,农垦部党组织决定,创办一所东北垦区自己的大学。于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诞生了。

    林雁秋回忆到,1985年的10月,农垦局草炭积肥现场会在八一农大召开,王震部长也来了。学校举行全校师生员工大会,请校长讲话。当天王震身穿军便服,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时而慢条斯理,时而高亢激昂,说着说着,突然停顿下来,展示一张纸条,说:“有个同学建议我给学校命名……”只见他面带微笑,略加思索,胸有成竹地说:“就叫‘八一农业大学’怎么样?”他接着说:“用‘八一’来命名,就是要农大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用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以便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援和武装垦区……”后来,这个学校的名称又经过几次改动,但“八一”两字始终保留着,195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此后,王震将军又在学校的师资、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校舍建设等方面经常指导,还根据农垦事业的特点提出“三结合”的教育方针。1958—1962年,他几乎每年都要来垦区检查工作,每次来垦区视察,几乎都要来八一农大落脚。

    1990年8月1日,王震老人再次来到学校,与师生共庆建校三十二周年。校园里一片欢腾。

  魂归黑土地

    年事已高的王震将军后来回到了北京,却依然常常怀念北大荒这块当年战斗、耕耘过的地方。参与《黑龙江省农垦经济发展史》编写的周迅回忆到,这本30万字记录国营农场经济发展史的书稿从一开始就受到王震老人的关注。王老在看过初稿后就欣喜地接见作者。

    1993年3月12日,王震将军在广州病逝。后来,王震将军三子王之、孙女王京川从首都北京专程来到北大荒,遵从老人的遗言,将王震将军及其夫人王季表的部分骨灰洒向北大荒的沃土。戎马一生的王震将军长眠于曾经战斗过并为之无限眷恋的白山黑水间。
回复 jjsummer95 2014-3-28 08:25
稻草: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
对呀。我的一个哥们的老爸曾是农垦兵团的头。
回复 稻草 2014-3-28 08:28
jjsummer95: 两大农垦兵团,解决了当时的军队问题。同时王胡子坚决不回北京,他的兵,除了不带军衔,其他的和部队一样。两大农垦兵团都是副军级。 ...
1949年11月6日是王震进入新疆的第一天

对于许多人而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名曰“兵团”,却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不要国家和人民负担,屯垦戍边,守土保疆,维护了新疆半个世纪以来的稳定。而这支特殊队伍的创始人,就是功勋卓著的上将王震。无论是在新疆工作还是离开新疆,也不管是在农垦部工作还是在别的部门工作,王震都一直关注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受到兵团人的爱戴和敬仰。

进军新疆 大有可为
  
进入新疆前,毛泽东在西柏坡对王震说:“新疆比你过去经营的南泥湾要大一万多倍……当年左宗棠曾留下诗句:‘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希望你到新疆后能超过左文襄公(左宗棠),把新疆建成美丽富饶的乐园。”毛主席的话深深印在王震心里。

新疆解放初期,经济极为困顿,百业凋零,物资奇缺。新疆军区每月派飞机去北京运一趟银元,购买粮食供养大军。新疆广大农村异常贫困,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所剩无几,无法供养10万大军的粮饷问题。从苏联进口,经费困难;而从内地调运的话,则路途遥远,运输困难。1949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正式动员新疆驻军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粮饷问题。

1949年10月,在进军新疆前,王震在甘肃酒泉对第1兵团官兵说:“进军新疆,大有可为!我们要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事,办好事,既要保卫边防、巩固治安,又要改造起义部队,建立新政权,尤其重要的是要率领各族人民并肩战斗,大搞建设!”1949年11月6日是王震进入新疆的第一天。他坐在飞机上,望着舷窗外的大地,兴奋地赞叹:“我们祖国真伟大!”就在飞机上,王震与同机去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担任领导职务的同志热烈地讨论了入疆后如何开荒、生产、兴修水利,争取早日粮食自给等问题。

屯垦戌边是我国古代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边疆社会,促进边疆发展的有效措施。王震认真分析了新疆的形势,借鉴历史屯垦戌边的经验教训,规划了新疆屯垦事业的蓝图。王震牢记毛泽东的嘱托,他在1950年1月提出:“在新疆驻军条件下,军队生产事业是长期的,是子子孙孙的建国事业。”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屯垦,都无法摆脱“一代而终”的结局。王震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屯垦戍边方式,把部队转变为从事作战和生产建设双重职能的新型的部队。
  
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号召驻疆部队全体军人全部参加劳动生产,要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要在当年开荒种地4万公顷。第2军向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拟定了种地13000多公顷的计划;第6军向准噶尔大戈壁开战,计划开荒8000多公顷;第5军决定在伊犁、塔城、乌苏一带种地3300多公顷;参加起义的陶峙岳将军率领的第22兵团则计划完成种地13000多公顷的任务。1950年一年,驻新疆军队70%的人员参加了农业生产,迈开了屯垦事业的艰难一步。当年,驻疆部队全体官兵就开荒85万亩,实现了部队粮食基本自给,油料全部自给。

1952年底至1953年上半年,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新疆军区以代司令员王震、代政委王恩茂的名义颁发命令,将驻新疆人民解放军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编为生产部队的是第1兵团第2、6军和第5军大部,第22兵团全部。原国民党西北行政公署副长官兼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是一个袍泽情结很深的军人,部队起义后,他一直关注着那些随自己守卫边疆的部下的安置问题。但在新疆安家落户,困难很多。他准备给大家发点路费,把大家遣散回老家。进疆伊始,王震就对陶峙岳说:“起义部队过去守土有责,立了功。起义以后,可以一起和我们转向生产,妥善安置大批退伍官兵。”王震接着说:“陶司令率部起义,投向光明,功盖天山。我是个粗人,在北京中南海,我已经跟毛主席、周总理吹过牛了,我要叫新疆变成第二个南泥湾,这光靠我王胡子一个人可不成,你可要助我一臂之力啊!”

之后,第22兵团官兵在玛纳斯河流域艰苦创业,为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边疆,为屯垦戍边建立了巨大的功绩。屯垦戍边之初,生活极为艰苦。王震、陶峙岳同普通士兵一样,肩负纤绳,拉爬犁,运石头,筑公路,挖河渠。他们一手握枪,一手拿镐,在阿克苏、库尔勒、伊犁、塔城、阿尔泰、奎屯和石河子等地安营扎寨,垦荒造田。

1954年8月6日,根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的建议,中央军委决定第22兵团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0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共计10.55万人。陶峙岳任司令员,新疆分局书记王恩茂兼任政委,张仲瀚为副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是新疆屯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王震此时虽然已经调离了新疆,但兵团的成立及其所从事的屯垦大业,却是与王震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新疆军垦第一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王震主张在把作战部队转变为屯垦军、劳动军之后,应当创建农工联合体的国营农场,实现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建立农工商联合体。从1950年到1952年,驻疆部队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开垦了一百多万亩土地(农),在各地建起了合作社(商),还建起了各种加工厂(工)。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新生事物。

新疆是一个多沙漠、戈壁和高山的地区,优质土地匮乏。1951年的一天,新疆军区在调查中发现,迪化(今乌鲁木齐)以北约50公里的乾德县境内有大量可供开垦的荒地。王震闻讯后前往考察勘探,发现这里土地非常肥沃,只要有水源进行灌溉,种植各种农作物都可以丰收。鉴于此,王震果断地作出决定,确定在这里办大型机械化农场。王震高兴地说:“这几十万亩荒地到哪儿去找?我看小农场不办了,要办就办一个苏联式的机械化大农场。第一个军垦农场就定在这里了!”

要建立大型农场,就必须有水源。王震当即决定在这一地区修筑一座水库。1952年4月,水库竣工。经过战士们的艰苦奋战,荒原开出了良田,戈壁建起了水库,王震非常高兴,把农场命名为“新疆军区后勤部八一农场”,水库为“八一水库”。八一农场是由王震亲自勘察和筹建起来的共和国第一个军垦农场,被称为军垦第一犁。

王震关心部队的机械化耕作事业,常常亲临检查督促。在战士们当中,广泛流传着“王司令员开拖拉机”的故事。从1950年开始,新疆军区陆续利用部队生产和收购的农畜产品,从苏联换回拖拉机和机引农具。1951年4月的一天,第22兵团直属机耕队正在开垦伊乌公路附近的一块荒地。王震在陶峙岳的陪同下前来视察。一台拖拉机带着四铧犁进行大型作业,王震高兴地称赞道:“这铁牛就是比水牛、黄牛的力气大,一个顶十个!”接着,王震开着拖拉机亲自操作。从拖拉机上下以后,他对驾驶员说:“你们要开好铁牛,发扬南泥湾精神,多开荒地建设新疆!将来你们就是西北地区的开路功臣!”王震司令员开拖拉机的消息在部队不胫而走,大大增强了官兵的信心。1952年7月,当八一农场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时,从迪化前往农场参观的各族群众竟达三千多人。

在创建现代农场的过程中,王震坚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包括粮食和棉花生产,一直在新疆占着主导的地位。王震亲自领导的北疆棉花生产,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创造了在“植棉禁区”植棉成功的奇迹。

1950年春,第22兵团的第25师、第26师进入准噶尔盆地玛纳斯垦区,进行开荒生产。长期以来,北纬42度以北地区被视为植棉禁区。而玛纳斯地处北纬45度至46度之间,过去一直没有人在这里种过棉花。可是,22兵团部队在开进去后的当年便在一个名叫小拐的地方创造出了奇迹,种出了第一块棉花地,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引起了王震的极大关注。第二年,王震亲自主持制订生产建设计划,把棉花生产放在仅次于粮食生产的重要位置,要求推广小拐地区的植棉经验,扩大北疆的棉花试种面积。

1952年秋,新疆军区决定,由王震亲自领导第22兵团在玛纳斯垦区大量种植棉花。王震从苏联引进了3137号棉种,在石河子举办了植棉技术训练班,由苏联专家迪托夫和八一农学院教授主讲。按照计划,第25师和26师要实现两万亩棉花丰产。第二年,两万亩棉花共产籽棉804万斤,平均亩产超过400斤,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第26师的排长刘学伟植棉小组种植的53亩棉花,平均亩产籽棉773斤,在“植棉禁区”创造了棉花产量的最高纪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的长绒棉,以纤维长、质量好而闻名于世,堪与埃及尼罗河流域的长绒棉相媲美。中国是当今世界的第一产棉大国,作为国家重要棉花生产基地的建设者,兵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60年以来,王震每次来兵团视察,都要去棉田亲眼看一看棉花的生长情况。1981年1月,为了推广地膜栽培这项先进技术,王震与准噶尔盆地的新湖农场领导签订了一份新的植棉合同——“地膜植棉合同”。1981年8月,邓小平来到石河子农场地膜棉田,仔细查看了长势喜人的棉花,称赞王震说:“你到新疆带了个头,把地膜技术推开了。”1981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后,王震亲自抓地膜植棉新技术的推广,兵团很快推广了地膜植棉技术,并波及全疆,掀起一场新疆农业史上的“白色革命”。
  
今天,新疆已成为世界上地膜植棉面积最大的地区,棉花生产不断登上新的台阶。生产建设兵团在植棉生产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王震功不可没。
回复 稻草 2014-3-28 08:34
徐一戎,中国寒地水稻之父


       徐一戎同志系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终身不退休研究员,我国北方水稻科学技术协会荣誉理事长。
       徐一戎先生1924年出生,毕业于原奉天农业大学和东北大学农学院,1951投身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先后任农业技术员、副场长、总农艺师等职。现任省农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八一农垦大学兼职教授、省水稻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一、他半个多世纪潜心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和教学,为我国寒地水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半个多世纪以来 徐一戎 先生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他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了三部分:100多天在办公室里进行理论研究,撰写科研著作;100多天在水稻田间做科研和现场指导;100多天到基层去讲课、培训、推广技术。 徐一 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根据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中存在的“旱育不旱、稀植不稀、秧苗不壮,栽培失时、产量不高,”等问题,吸取垦区内外新科研成果,将国际国内水稻先进栽培技术和叶龄理论同垦区实际相结合,组装推广了水稻“三化”栽培(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和叶龄诊断等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创造了1600万亩寒地水稻平均单产1200斤的奇迹,为我国寒地水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徐一戎 先生从1994年提出并主持 “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研究”课题,形成了“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主要技术规范”,为质量效益农业奠定了基础,为水稻产业化创出道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被黑龙江省定为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依托单位。徐一戎视水稻如生命,把一名科学家对祖国、对北大荒、对稻农的博大之爱全部融入到了水稻事业的发展之中。他说,离开水稻,他的生命就会枯萎。截止目前,他共写出328本、总计24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翻译资料和科技论著。主要论著为《水稻栽培必读》、《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与研究》、《水稻生育诊断与优质及高产栽培》、《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北方农垦稻作》、《水稻增产新理论与稀植栽培》、《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图历》、《黑龙江省农垦稻作》等,他心怀稻农,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他将所研究的成果制作录音带、录像带,利用报刊、电视宣传大力推广新技术。其中执笔编绘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图历》印发5万余册、《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技术》的“三图一文”印发13万余册。同时,他又把高深的水稻栽培理论转化成稻农都能轻易掌握的“傻瓜技术”,印制成《寒地水稻主茎11叶品种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模式图》发放到每户稻农手中。为此黑龙江省政府先后三次授予他科技扶贫及三下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多年来他还兼任八一农垦大学兼职教授,教了20多届本科、专科毕业生,还曾定期到农业部农垦干部学院、黑龙江农垦干校讲课,为寒地稻作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足迹踏遍了垦区92个水稻场及省内30多个市(县),累计培训稻农50万人次,累计在田埂上行走9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多。如今在黑龙江垦区留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一百个吃大米的人,可能有九十九个不知道徐一戎,但一百个种水稻的人,有九十九个都知道徐一戎!”徐一戎先生常以“一生一业五件事(一业是水稻,五件事是学习、科研、推广、育人、写作),全心全意为稻农”为自己一生从事寒地水稻栽培事业的自谦。如今,已86岁高龄的徐一戎每年仍有100多天在基层培训、指导稻农,并毫不保留地把其毕生科研技术都传授给了年青一代科技工作者,其科技成果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他大力推广垦区“优质米生产技术”,稻谷品质达国标3级以上。

    他勤奋钻研,不懈求索,时刻追踪国际水稻科技前沿动态,活到老,学到老,先后主持研究了《水稻计划栽培防御冷害技术》、《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研究》等20余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栽培科研项目,填补了我国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研究的空白,为我国寒地水稻大面积发展和持续高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各级奖励。其中“水稻旱育稀植及配套增产技术”1998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研究”199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钵育摆栽增产技术:获省长特别奖,“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技术研究“获200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

    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以来,仅黑龙江垦区累计推广应用徐一戎的科研成果面积就达1.5亿亩,累计增产粮食600亿斤,被群众誉为北大荒“寒地水稻之父”。   

    二、他与水稻溶为一体,捐出一生的积蓄,设立了徐一戎水稻科研基金,为我国寒地水稻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除了水稻事业,徐一戎先生一生别无所求。他谦虚勤奋、无私奉献、品格高尚,对黑龙江垦区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从不为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荣誉沾沾自喜,不计较名利得失,不向金钱伸手,不讲代价,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他拒绝了许多高薪聘请,他说:“我离不开水稻,多么高的待遇和报酬,也不能使我离开有着上千万亩稻田的垦区”。他胸怀大局,理想崇高。他的心连着垦区水稻发展,连着国家粮食安全,连着基层,连着种稻职工农户。水稻面积下降他心忧,水稻面积上升他兴奋;水稻价格高了他叫好,水稻价格低了他担心;看到水稻长势好他高兴,看到基层技术人员缺了他着急。他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了解到的水稻生产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经常向总局农业局提出技术建议。他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决心为垦区的水稻发展奋斗终生,并一直为实现把北大荒变成稻米之乡的理想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他勤俭节约,却又无私奉献。他下基层从来不向单位要公车,而是搭乘方便车,也从不在单位报销差旅费。1997年以来,仅不要的讲课费和不报的出差补助就达30余万元。在他家简易的居室里,摆放的还是他1979年结婚时的旧家具。一支只有七角钱的圆珠笔,一个获奖时的提包,他使用了30多年。他曾深有感慨地说,搞农业科研不容易,农民种地更不容易,粒粒皆辛苦呀,我们国家、我们垦区都不富强,还需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但他为了培养年青的水稻科技人员,发展寒地水稻事业,2008年10月,徐一戎把几十年来省吃俭用的所有积蓄100万元,捐给所在的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设立了“黑龙江垦区一戎水稻科技奖励基金会”,用于奖励为寒地水稻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或团队。  

    2007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08年被推荐为“感动龙江人物”侯选人事迹在黑龙江电视台进行了展播,2009年先后被评为“省经济风云人物特别奖”、2010建国60年来“感动龙江英才(团队)奖”和省首届“十佳华龄风采老人”奖,2011年荣获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功勋奖,2012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黑龙江省老科技工作者标兵、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发展突出贡献奖。  

    徐一戎先生还曾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首批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省特等劳动模范、省“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首届感动北大荒人物奖,多次获省农垦总局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和奖励,省农垦总局先进工作者、黑龙江垦区第一届“十佳公仆”、北大荒百面旗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http://www.zhenzhubay.com/zzw/upload/up/892/8c036bb.jpg
回复 jjsummer95 2014-3-28 08:34
稻草: 1949年11月6日是王震进入新疆的第一天

对于许多人而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名曰“兵团”,却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 ...
王胡子
回复 稻草 2014-3-28 09:14
jjsummer95: 对呀。我的一个哥们的老爸曾是农垦兵团的头。
   好啊!历史的功臣!
回复 稻草 2014-3-28 09:15
jjsummer95: 王胡子
王震将军是毛主席的好战士,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11 14:22 , Processed in 0.054633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