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Chico的个人空间 http://zhenzhubay.com/?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北傳的內觀禪修

已有 996 次阅读2023-4-4 05:57 |系统分类:转帖--非原创请选择



北傳漢地、藏地以及韓日各國的佛法中,止觀法門中的「觀」就是內觀禪修。其禪修方法,可以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有關毗鉢舍那的記述作為代表。今引述論文如下:

1.云何四種毗畢舍那?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毗畢舍那。

2.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淨行所緣境界、或於善巧所緣境界、或於淨惑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

3.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

4.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

5.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1]

以上指出,有四種內觀(毗鉢舍那),對所緣境界(1)能正思擇,(2)最極思擇,(3)周遍尋思,(4)周遍伺察。而所緣境界有淨行所緣(分成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五種)、善巧所緣(分成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五種)、淨惑所緣(分成世間道、出世間道二種),這些所緣可以說是以自己的身心五蘊作為主要的對象。

上述第一點更指出,要「依止內心奢摩他」來修習毗鉢舍那,因此,在修習內觀禪修時,離不開奢摩他(寂止)。然而,此奢摩他是何種程度的定?是否要達到四種禪那的根本定?今仍由〈聲聞地〉的論文來判斷:

1.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2.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1)內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調順(6)寂靜(7)最極寂靜(8)專注一趣及以(9)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3.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善心一境性。

4.何等名為數數隨念?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

5.云何名為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

6.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缺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

7.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污,極安穩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2]

以上七點指出,於九種心住達到心一境性,就是奢摩他品,此處的心一境性必須正念於所緣達到具有流注與無罪二種適悅相應。因此,這兒的定不須達到四種禪那(靜慮)的根本定,只須是初禪之前的「近分定」(又稱未至定)就可以了。

再回到內觀禪修的類別,〈聲聞地〉中提出三門毗鉢舍那如下:

1.云何三門毗鉢舍那?一唯隨相行毗鉢舍那,二隨尋思行毗鉢舍那,三隨伺察行毗鉢舍那。

2.云何名為唯隨相行毗鉢舍那?謂於所聞、所受持法,或於教授教誡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毗鉢舍那」。

3.若復於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毗鉢舍那」。

4.若復於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毗婆舍那」。[3]

此處所列出的三種內觀法門,是依「等引地」來暫爾思惟或尋思、伺察來修內觀。而此處的等引地(三摩呬多),就是九種心住中的「等持」,而不是限於高層次的四禪八定或滅盡定,這在下文將會說明。因此,這三門只要修成初禪近分定後即可修習內觀。

〈聲聞地〉又列舉「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如下:

1.云何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謂尋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既尋思已,復審伺察。



p. 56

2.云何名為尋思於義?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如是名為「尋思於義」。

3.云何名為尋思於事?謂正尋思內外二事,如是名為「尋思於事」。

4.云何名為尋思於相?謂正尋思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為「尋思於相」。

5.云何名為尋思於品?謂正尋思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尋思黑品過失過患,尋思白品功德勝利。如是名為「尋思於品」。

6.云何名為尋思於時?謂正尋思過去、未來、現在三時。尋思如是事,曾在過去世;尋思如是事,當在未來世;尋思如是事,今在現在世。如是名為「尋思於時」。

7.云何名為尋思於理?謂正尋思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當知此中,(1)由觀待道理,尋思世俗以為世俗,尋思勝義以為勝義,尋思因緣以為因緣;(2)由作用道理,尋思諸法所有作用,謂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3)由證成道理,尋思三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現證量;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為有至教不?為現證可得不?為應比度不?(4)由法爾道理,於如實諸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應生信解,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如是名為「尋思於理」。[4]

以上幾點,指出內觀禪修時所應尋思及伺察的內涵,依次是:義、事、相、品、時、理。〈聲聞地〉中,以「界差別觀」說明如下:

1.依界差別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解一切界義,謂種性義及種子義、因義、性義,是其界義。如是名為「尋思界義」。

2.又正尋思地等六界內外差別,發起勝解,如是名為「尋思界事」。

3.又正尋思地為堅相,乃至風為輕動相、識為了別相、空界為虛空相、遍滿色相、無障礙相,是名「尋思諸界自相」。又正尋思此一切界,以要言之皆是無常,乃至無我,是名「尋思諸界共相」。

4.又正尋思於一合相,界差別性不了知者,由界差別所合成身,發起高慢,便為顛倒,黑品所攝……。與上相違,便無顛倒,白品所攝。……如是名為「尋思界品」。

5.又正尋思去來今世,六界為緣,得入母胎,如是名為「尋思界時」。

6.又正尋思:如草木等眾緣和合,圍繞虛空,數名為「舍」;如是六界為所依故,

p. 57

筋骨血肉眾緣和合,圍繞虛空,假想、等想、施設言論,數名為「身」;復由宿世諸業煩惱及自種子以為因緣。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諸界差別道理」。又正尋思:若於如是界差別觀,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憍慢;又正尋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證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諸界差別道理」。[5]

以上扼要地說明如何修習「界差別觀」,經由六事的正尋思與伺察,有層次地修習內觀,至於「不淨觀」、「慈愍觀」、「緣性緣起觀」、「阿那波那念」等也都仿此觀察六事。修習這些,便是修習內觀,因此,〈聲聞地〉說:

如是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及前三門毗鉢舍那,略攝一切毗鉢舍那。[6]

接著來探討:如何才是止觀雙運?〈聲聞地〉說:

問:齊何當言奢摩他、毗鉢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

答: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於法觀中修增上慧。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不由加行,毗鉢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齊此名為奢摩他、毗鉢舍那毗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毗鉢舍那雙運轉道。[7]

此處明顯示出,運用第九相心住(等持、等引)即可以達成止觀雙運。在〈攝事分〉中,也記載著:

復次,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8]

由上可知,初禪(靜慮)的近分定(未至定)可以用來修習內觀並得解脫,但是缺少八解脫,因此證得「慧解脫阿羅漢」的果位。若能具足八解脫,就成為「俱分解脫阿羅漢」。〈聲聞地〉說:

p. 58

云何慧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於八解脫未能身證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

云何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於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於煩惱障分及解脫障分,心俱解脫,是名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如是名為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9]

由以上的引述,可以知道在達成諸漏永盡的道上,有二種基本方式,一種是只依止初禪近分定(未至定)來修內觀而斷除煩惱,並未具有四禪八定,此一方式的修行者是慧解脫補特伽羅。另一種是依止四禪八定而後修行內觀以斷除煩惱障,此一方式的修行者是俱分解脫補特伽羅。以上二種補特伽羅,在南傳佛法上又分別稱為「純觀行者」與「止行者」。在北傳的〈聲聞地〉內,雖有內觀的禪修方法,可惜今日難找到能依此論典來指導的禪修老師。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24 06:54 , Processed in 0.020986 second(s), 7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