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light的个人空间 http://zhenzhubay.com/?3952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河边 是是非非(9) 青春期思维

已有 10401 次阅读2016-9-24 15:57 |系统分类:转帖-知识

是是非非(9) 青春期思维 时间: 22 9 2016 01:37

作者:河边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info

是是非非(9) 青春期思维
 

“青春性思维”是鄙人自造的一个词,意思是说:有一种思维,它常见于青少年,但是,却又见于早已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老年人,所以说这种思维具有“青春性”特点。
 

用文学语言说,生命是顽强的又是脆弱的;爱是炙热的恨是彻骨的;好的要死坏的流脓;这些都是感性的语言。而感性的基础是感觉,其特征如我在《是是非非(3)》所说,“
是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生命特征。” 

所以人出生后的认知能力首先要依靠感觉系统,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自身的生存的利弊判断,也就是好坏判断。母亲的奶好、父亲的拥抱好、温水的洗浴好,而与之相反的则不好,坏。随着大脑的发育,人开始问“为什么好?”这是因为人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每个经历都有着与其它事件的因果联系。“为什么好”因此是探求客观存在的起点。好坏与真伪这一对不同却又都是人类的基本判断从此开始与人的一生纠缠不清起来。
 

一、“狼来了!”
 

我这一代人小时候都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说的是当年有个牧童喜欢不时对着村里喊“狼来了”,引得村里人冲出来救助他,结果发现被假话所骗,但牧童却喜欢看到人们冲出来救他的情景,所以乐此不疲。三番五次以后,终于有一天狼真的来了,牧童大喊“狼来了”呼救,但村里人这次却认为牧童又在说假话,没人出来相救,结果牧童被狼吃了。这个故事虽然令人悚然,但它在教人不要说谎的同时其实是在说:事物之间有着因果联系,把假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当真或者把真的当假都会产生不应有的结果,所以知道真相非常重要。这就是求好与求真相联系的内在逻辑。
 

二、善意的谎言
 

孩子听过了“狼来了”,知道了制造假象的坏处,在此基础上知道了为了求好,就要求真。可是,不久又来了另外的教诲:有的真话不能说,说了有坏处没有好处。例如不要对将死的人说出真相;甚至不要把放学后忘了写作业告诉父母,以免皮肉之苦。这样一来,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学习到如何把真相说出来,并在此基础上知道了自己听到的真相未必是真相。原来真假不是如同好坏那样可以依靠自身的感受来判断的事,麻烦很多。
 

三、“红烧肉好吃吗?”
 

直到某日A对B说,“红烧肉真好吃!”B回答说,“我最不喜欢吃红烧肉!”两个孩子争吵了半天,却谁也没有说服对方。两人都觉得无趣,就换了话题到麻婆豆腐,结果发现两人都说麻婆豆腐好吃。久之,两人都知道了这好坏判断原来是说不定的事,不像讨论你家有没有红烧肉与我家有没有麻婆豆腐那样简单,这里面花样很多。
 

因果关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是理性赖以工作的基础。但是,太多的事情在古人眼里却无法确定它们的前因后果,所以人们会因为饥饿而拜灶王爷,为风调雨顺拜老天爷。可是,这些知识可靠吗?中外的古人对此都有深入的思考,它是知识论的起源。中国古人对于个人认知的差异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系辞上》)的说法,它代表了数千年前中国古人对此问题的思考所建立的最初的知识论。
 

四、自成一体
 

古代人类中究竟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没法知道,因为我们只知道那些将其思考诉诸于文字记录的例子。目前存世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是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它的使用从纪元前3400年到纪元100年,持续了3500年之久,如今留下的刻写记录了楔形文字的陶片有50万到200万片之多。今年(2016年)初,德国人发表的研究说,根据对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陶片记录的研究,发现巴比伦人早在纪元前3世纪就知道用曲线来追踪记录行星运动轨迹,用曲线下面积来计算行星运动距离。这种思想与欧洲15世纪才出现的后来发展出微积分的运动方程式竟然是同样的思路。或许将来有一天会发现,人类早就有过对于好坏、真伪等判断的知识的论证。不过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这方面的早期思考,还是起于印度、希腊、中国等不同的三家。
 

1、《周易》与《墨辩》
 
上面提到的《周易》据说产生于西周(1046-771BC),所以“见仁见智”之说的出现于今恐怕有2500年。那时是战国时代,是孔子的时代,是百家时代。 

孔子后约550年,第一部真正的汉字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发现“六经无真字”。这“六经”中就包括了“易经”,也就是《周易》。所以,照“见仁见智”的逻辑,或可说:“善者见善,义者见义”,或者“礼者见礼,信者见信”。但总不会有“真者见真”之说,因为孔子编的六部经典里就没有“真”这个字!
 

不仅“六经无真字”,查下来,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教诲编出的《论语》也没有真字。
 

不仅《论语》无真字,与孔圣人不来事的墨子一派留下的《墨子》,其中有六章因为思想见识的独特加上文风的不同而被称为《墨辩》(或《墨经》、《墨子六章》),查下来,其中也没有真字。
 

胡适称《墨辩》为中国古代知识论成就的最高峰。在这部《墨辩》里,分别知识的可靠性的办法叫做“辩”,《墨辩》系统地讨论如何通过“辩”来获得正确知识。第六章《小取篇》对“辩”解释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为什么要辩――辩的目的,作者列出了“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查明实、处厉害、决嫌疑”共六个目的,以是非领头,在是非这一概念下集合了其他五个需要辨别的内容。后面第二、三、四句说的是如何辩――辩的方法。
 

审视上面辩是非下的五项内容,我的理解是,古人虽然没有用到真字,但所辩的内容中已经包括了辩别真伪,例如明同异、查明实,都包含了真伪的辨别。而当这些辩都统括在“明是非”里时,我们也就知道了,古人用在这里的是非概念,其实将好坏与真伪都包括在内了。换言之,在过去的2500年里,中国人说到“是非”时,其中的含义既有善恶也有真伪;既可能只言善恶;也可能只言真伪。这上面的三种分布从此将中国人的好坏判断与真伪判断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当孩子被教育说要“分清是非”时,这个分清里面就包括了分清好事坏事与分辨真话假话。逐渐地,是非便包括了如《墨辩》所说的那些内容丰富的善恶、真伪,相应的判断当然也就复杂起来,从这些判断里获得的知识因此也就难以清除地分别为好坏与真伪两类,知识类别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如果用集合来表示,在是非这一知识集合里,就包含了两类知识,既有通过好坏判断获得的,也有通过真伪判断获得的。由于好坏判断一般属于主观判断,而真伪判断属于客观判断,于是,在是非集合中的知识就既有来自主观判断,又有来自客观判断。这是一种混淆。
 

其次,真伪判断属于两值判断,而好坏判断属于多值判断。两种判断的混淆会使人错将好坏判断获得的知识过于简化,形成在看待善恶问题上出现非好即坏的“黑白”思维,没有中间地带。同时又可能错将应当属于两值判断的真伪类知识弄成“几分真、几分假”,也就是将未通过真伪判断的问题当作真伪判断的结论,形成事实与观点不分的思维特点。
 

最后,从理性的发育过程来看,本文开头的分析说明了好坏判断必须要向真伪分辨发展,也就是人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要发展出更为复杂的思辩型的思维方式。研究证明,人的思维只能是单任务进行,所以情绪性强的感性思维与非情绪性的思辩性思维相互间就会互相抑制。如前所述,由于感觉是生命的基础,所以当存在着两种思维需求时,感性思维总是占上风,这样便会阻碍思维的发育向思辩分析方向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的传统思想里缺乏逻辑思辩。
 

因为有着上述三个问题,中国人思维的这种两类判断混合的思维方法,其结果就是思维方式不成熟,感性强于思辩,常常表现出的情感丰富,逻辑薄弱,事实与观点不分。在现代生活里与科学思维方法主导的思维方式恰好成为对照,显得幼稚,所以我称它为“青春期思维”。
 

2、印度与希腊的演绎逻辑
 
印度与希腊的演绎逻辑(即通常所说的形式逻辑、因明学、三段论),虽有形式上的差异,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印度的演绎逻辑通过佛教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希腊的形式逻辑却被融入基督教,发展为经院哲学。两者都是关于存在/真理的论证,是两值判断的基础。 

五、思维的冲突
 

中国的思维方式形成后,它的特殊性便在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中显示出来,发生了文化冲突。后来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又显示出来,也发生了文化冲突。不过这两次的文化冲突的表面形式却有很大差别:第一次与印度文化的冲突,由于印度文化仍然属于不同的传统文化,没有现代科学思维的支撑,所以也就没有后续的工业化的成果带来的冲击。中国人通过变通印度文化,例如创立中国禅,来吸收部分印度文化,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特殊思维,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又过了一千多年。
 

在16世纪西方文明开始大举传入中国前,基督教也曾被带入中国,即景教,但并无多大影响。而16世纪西方文明由传教士再次带到中国后,这一次由于西方文明所基于的思维方式已经开始转入现代科学思维,结果是此次的文化冲突便显示为自16世纪以来西方不断出现的技术进步与中国的急剧衰落。这种衰落不是中国在向回走,不过是人家向前走得太快,同时这外表的巨大差距又把背后的中国的思维与西方思维的冲突这一实质问题掩盖了,这才有了过往400年的反反复复的各种冲突,延续到今天。中国还是在进步,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变化,但传统被打得七零八落,痛苦不堪,又困惑不已。
 

这次中西冲突的推手是现代科学思维,不过它首先由于各种机遇率先发轫于西欧,是一个与人类过去所有的传统思维不相容的全新的思维方式,所以它首先将欧洲搅翻了,然后才通过先学到这个方法的欧洲人带到世界各地。每到一地,如果那里人烟稀少,文明原始,欧洲人就在那里安营扎寨;如果人烟稠密,文明发达,那就要同样地打倒人家的传统。结果是发展出一个叫做“西方”的世界,同时又使世人将所有的怨气和功劳都归到了西方头上,只是因为他们是最先发展出这个方法的人群。
 

六、面对现代化的“青春期思维”
 

如今世界各地的现代化,就是上面说的这一过程的延续,没人知道它最终将把人类引到那里。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由于技术的发达而取消了个人间的间隔,所以思想的交通变得从未有过的便捷,却又使得思维方法不同而产生的理解困难更为彰显。“青春期思维”因此面临着挑战,却又因为它相对的幼稚而难以认识到问题的症结。
 

又因为人出生后,不论生活在哪里,大脑都是与古人一样。“青春期思维”因此不是中国人的思想专利,其他受过良好的科学思维训练的人,当陷入强烈的情绪困扰时,一样会发生思辩性理性思维受到压制,表现出“青春期思维”。
 

最后想说的是,我在数月前写《汉字3500年》时,对于古代关于好坏判断与真伪判断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与现在不同。那时认为在前秦尚无明确的真伪判断,现在通过对于《墨辩》的进一步研读加上其他资料的学习,认为前秦时期其实是将两者混在了一起。特此说明。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3-19 10:13 , Processed in 0.021439 second(s), 7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