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水壶灌满的个人空间 http://zhenzhubay.com/?3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二四一 老子见孔子

已有 6013 次阅读2016-10-23 07:18 |系统分类:转帖-文学| 老子, 孔子

孔子在伟大首都过得很充实,也很开心。他感觉自己的眼界开阔了许多,境界也提升了很多,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意思。<br>
  在洛邑,孔子常常向人请教,于是常常有人说起老聃,说老聃才是伟大首都最有学问的人。孔子早就听说过老聃,现在则更渴望能够见到老聃。<br>
  南宫敬叔帮助老师去联系老聃,除了求见老聃之外,还希望能够浏览周朝的典籍。<br>
  终于,老聃同意见孔子。不过,由于最近身体不好,推迟了几日。这推迟的几天,正好安排孔子到国家图书馆学习周朝典籍。<br>
  孔子非常高兴,于是带着南宫敬叔去国家图书馆学习周朝典籍,抄录了大量的典籍。后来孔子研究周易、周礼、诗等等,多半是这个时候从伟大首都抄录回来的。<br>
  【老子对孔子的教导】<br>
  晴空万里,万里无云,云开雾散。<br>
  总之,天气不错,温度适中。阳光明媚,微风轻吹。<br>
  这是一个圣人见面的日子。<br>
  老子终于在家里接见了孔子,老子不算热情,但是很有礼貌,伟大首都的人接见外地来的朋友多半就是这样。而孔子很小心谦卑,毕竟土包子来到大城市,惴惴不安是必然的。<br>
  宾主双方进行了客气但是不算热情的会谈,分别介绍了周朝和鲁国的情况,之后,两人之间形成了共同的话题,理由很简单:两国都处于内部利益集团激烈斗争的阶段,周王和鲁国国君都成了摆设。<br>
  老子重点讲述了自己的道德理论和无为而治,而孔子还没有理论,他认为周礼是救世良方,古人的教训对于当今世界具有指导意义。<br>
  老子站在道的高度看孔子的想法,觉得实在单纯得可以,没办法,地方和中央是没有办法相比的,大家的高度确实有差距。不过对于孔子的好学,老子还是非常欣赏。<br>
  孔子激烈地批判了鲁国三桓专政,认为他们违背了周礼,直接导致了鲁国的衰败。<br>
  南宫敬叔就在一旁,脸色非常尴尬。<br>
  老子看出来,孔子还是太年轻,有激情却又容易激动,对当权者非常不满,是典型的愤青。再看看南宫敬叔的表情,老子知道自己应该提醒孔子了。<br>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br>
  简单翻译:你所说的太腐朽了,说话的人都已经变成土了,只有他们的话还留着。君子如果得到时机就发挥,否则就隐居起来。我听说,高明的商人不暴露自己的底牌,高尚的君子不显露自己的贤能。我建议你少一些骄傲,少一些欲望,你亢奋的神色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对于你都没有好处。我能忠告你的,就是这些了。<br>
  “是、是。”孔子心悦诚服,老子的话让他想起那个三缄其口的铜人。<br>
  第一次会面就这样结束了,谈不上特别愉快,但是还算融洽。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而老子对孔子也很喜欢,尽管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还很不成熟。<br>
  基于大家的高度有差距,老子对于再见孔子兴趣不大。不过,孔子在接受了老子的教训之后,实际上也不愿意再谈论天下事。所以,孔子再次请求见面的时候,提出想要专门请教关于丧葬礼仪方面的问题。<br>
  鉴于孔子的诚意,老子决定再见他一次。<br>
  这一天,恰好老子主持一个葬礼,于是老子邀请孔子前来,代替自己主持,自己则在旁进行指导。孔子的主持中规中矩,完全按照周礼进行。在灵柩运往目的地的途中,突然天色暗了下来,抬头看,太阳被月亮一点点挡住,发生日食了。<br>
  孔子有些傻眼,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br>
  “孔丘,把灵柩停在路的右边,大家停止哭泣,等待自然的变化。”老子给孔子下了指令,于是孔子急忙照办。不久,日食结束,于是继续行进。<br>
  “老师,为什么这样?”孔子问。<br>
  “因为这是合乎礼的。”老子回答。<br>
  等到葬礼结束,回到老聃的家中,大家坐定了,孔子还有问题要问。<br>
  “我知道,灵柩已经出殡就不能返回,而谁也不知道日食会持续多长时间,既然这样,当时为什么要停下来呢?与其等待着耽误时间,继续走不是很好?”孔子问。一路上他就在想这个问题。<br>
  “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是我们可以推理。诸侯朝见天子,早上太阳出来就出发,太阳落山就歇息。大夫出使,也是这样。下葬的时候,不能天不亮就出发,也不能天黑以后才歇息。披星戴月行走的人,不是江洋大盗,就是奔父母丧的。今天发生了日食,跟夜晚有什么区别呢?再说了,如果发生日食继续走,就等于诅咒大家的父母,这是不可以的。”老子的一番分析,见情见理,孔子恍然大悟,深受启发。<br>
  “老师,你太高明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举一反三吧?”孔子对老子的敬佩,是越来越强烈。<br>
  “老师,我还有个问题。”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自然还有问题。<br>
  “你说。”<br>
  “从前,八到十一岁的孩子死了,就在园子里埋葬,因此就用活动的床把尸体抬到墓坑旁,然后入殓下葬。后来下葬不在园子里了,地方远了,该怎么办?”孔子的问题很刁钻,不刁钻的问题也不用请教老子了。<br>
  “是这样的,当初史佚的孩子死了,墓地很远,召公就建议他先把孩子入殓了,然后再抬去墓地。史佚就说他不敢,于是召公去找周公,周公说有什么不敢,就这样做了。于是,史佚就把孩子装殓了,这才送去墓地埋葬。所以说,这个规矩早在史佚那里就改过来了。”老子讲了一个典故,解决了这个问题。<br>
  “哦,原来这样,我真是孤陋寡闻了。”孔子很高兴,困惑他很久的问题就这么解决了。“可是,我还有个问题。”<br>
  “还有?说吧。”<br>
  “父母死后,到了卒哭(约在死后一百日)之后,这个时候受征召打仗,是不是合乎周礼的?还是有什么先例的?”孔子问。这年头战争多,这个问题倒很有现实意义。<br>
  “嗯,夏朝和商朝的规定呢,就是守孝三年期间不用应征。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这事情到了周朝原本也是这么规定,不过呢,”老子看了看孔子,又看看南宫敬叔,接着说,“贵国的开国君主伯禽破了一次例,他在卒哭之后立即出兵攻打了徐国。当然,当时的情况也是迫不得已。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我也说不清楚了。”<br>
  孔子笑了笑,他知道老子的意思,就是说当今没人讲究这个了。<br>
  “那,我还有个问题。”孔子还要问。<br>
  “说吧。”<br>
  ……<br>
  孔子问了很多问题,老子耐心地一一解答。<br>
  终于,到了离别的时候。<br>
  老子将孔子师徒送到了门口,对孔子说:“年轻人,我听说有钱人送人钱财,仁义者送人忠言。我没什么钱,还好有点仁义的名誉,所以我送你几句忠告吧:聪明睿智但是却很危险的人,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博闻善辩但是陷入麻烦的人,是因为他总是揭别人的短。所以,做子女的要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做臣下的要站在君主的立场发表看法。”<br>
  老子原话见于《史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有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br>
  “感谢老师的金玉之言,孔丘牢记在心。”孔子再三表示感谢之后,与南宫敬叔拜辞而去了。<br>
  “孔丘,唉……”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老子摇摇头,叹了口气,他知道以孔子的性格,恐怕很难按照自己的忠告去做,所以,即便他很执著很好学,恐怕在政治上也不会有什么成就。<br>
  【首都效应】<br>
  从伟大首都回到鲁国,孔子变了。<br>
  孔子更有学问了,也更有涵养了,即便说话,都有了一些伟大首都的范儿了。在鲁国,真正有机会去伟大首都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大夫,要去趟伟大首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人们都用羡慕和敬佩的眼光来看孔子。<br>
  “老师,伟大首都是什么样?”学生们亲戚朋友们和邻居们都这么问。说起伟大首都,就像我们现在唱“北京的金山上”或者“我爱北京天安门”一样带着向往和仰慕。<br>
  每次这个时候,孔子就会绘声绘色地将自己在伟大首都的见闻和感受说给大家,大家则毕恭毕敬地听着,时而发出赞叹声。<br>
  每次的最后,孔子都会专门说到老子。<br>
  “哇噻,你们知道全世界最有学问的人是谁么?就是老聃啊。鸟,我知道能飞;鱼,我知道能游;兽,我知道能跑。野兽,可以用网捉住它;鱼,可以用鱼钩钓住它;鸟,可以用箭射它。可是,龙是我所不知道的,龙乘风上天,我们根本无法企及。我跟老子见面之后,发现他就是龙。”孔子开始赞叹。听的人则瞪大了眼睛,拼命去想老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br>
  孔子原话见于《史记》。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br>
  从伟大首都回来,增长了这么多见识,提高了如此大的境界,接受了世界第一学问家老子的教诲并且跟老子成为朋友,如此一层层的光环套在了孔子的身上,孔子一时间迅速成为广受尊重的学问家。<br>
  于是,很多人前来求学,包括此前不愿意屈尊前来的卿大夫的子弟们。<br>
  据《史记》:“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br>
  为什么太史公特意提到了这一句?《史记》的学问高深啊。<br>
  不管怎么说,如今留洋镀金的人,你们的祖师爷就是孔子了。<br>
  报名的学生多了,收入大大增加了,孔子的经济条件迅速好转。<br>
  可是,新的问题来了。<br>
  学生增加了,特别是住校的学生增加了,管理上就有些困难了。生活上要管理,吃喝要管;学习和宿舍管理也需要人。怎么办?<br>
  吃饭的问题上,孔子开始让老婆帮厨。老婆尽管一百个不愿意,最终还是接受了。<br>
  学习的问题上,孔子的想法,要找一个班长或者助教一类的人。一开始,孔子觉得南宫敬叔很合适,可是南宫敬叔委婉地拒绝了,一来他不住校;二来最近的家族事务比较多,缺课的时候越来越多;三来,他觉得这不符合自己的身份。<br>
  终于有一天,孔子找到了班长的人选。<br>
  【子路求学】<br>
  这一天正在讲课,就听到院子门口一阵吵闹声,吵得声音巨大,连课也没法继续上下去。孔子有些恼火,让学生们继续背诵《诗》,自己则来到了院子外面。<br>
  只见院子门口两个人正在争吵,一个是守门人,另一个是一条大汉,十分魁梧,身高略低于孔子,但是宽大厚实,十分强壮,脸上是黑压压的胡子。<br>
  “好一条汉子。”孔子暗暗称奇,来到近前。<br>
  “怎么回事?为什么争吵?”孔子问。<br>
  “主人,这个伙计真不讲理,来到这里二话不说,就要闯进去,我急忙拦住他,结果他就跟我争吵。幸亏你来了,否则我拦不住他。”守院门的急忙解释。他要拦住这条大汉,确实不大可能。<br>
  孔子转过头来,问大汉:“请问这位好汉,你来找谁?”<br>
  “找谁?找孔子。”大汉气哼哼地说,好像自己受了委屈。<br>
  “哪,我就是孔子,你找我什么事?”<br>
  “啊,你就是孔子?”大汉上下左右瞧了孔子一个遍,看得孔子浑身发毛。<br>
  “啊,我就是。”孔子不由自主地说。<br>
  “我听说你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是吗?”大汉问,尽管声音很粗,但是看得出来没有恶意。<br>
  “那也不是,也就鲁国第一,世界第二吧。”孔子舒了一口气,谦虚了一下。<br>
  “那我问你,学问有什么鸟用?”大汉问,话很粗俗。<br>
  孔子心说这小子怎么说话这么粗?算了,他是个粗人。不过,孔子决心要教训他。<br>
  “那我先问问你,你,有什么才能?”孔子反问。当了这么长时间的老师,孔子有很多办法对付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混蛋。<br>
  “我?”大汉没想到孔子会反问,愣了一下之后说:“我会舞剑,到现在没碰上过对手。”<br>
  大汉说着,从腰里抽出剑来,就要开始舞起来。<br>
  “别、别、别。”孔子急忙制止他,大汉迟疑了一下,把剑收起来。于是,孔子接着说:“我不是问你会什么,我是想问你,你固然会舞剑,可是你知不知道除了会舞剑之外,你如果再学会了知识,谁还能比得上你?”<br>
  “别扯了,我就不信学问有什么鸟用处。”大汉笑了,笑得很憨。<br>
  “话不能这么说,国君如果没有有学问的人给他提意见,国家就没法管理了;士人如果没有有学问的朋友提醒,人品就会糟糕。马要用鞭子驾驭,弓要用手来掌控。木头用绳墨才能削平,人接受规劝才能进步。接受知识注重学问,人就能够成功;远离知识,毁弃仁义,那就要犯罪。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知识。”孔子讲了一堆,都是他常说的。<br>
  “嘿嘿,南山有竹子,本来就长得很直,砍下来做箭,就可以射穿犀牛皮,又哪里需要学习呢?”大汉反驳。<br>
  “那我问你,如果在箭尾装上羽毛,箭头上装上铜头并且磨尖,不是能射得更远射得更深吗?”孔子反驳。<br>
  “哎,是哦。”大汉想了想,觉得孔子说得对。<br>
  三言两语说服了大汉,孔子很得意。<br>
  “那,你说得这么有道理,我要跟你学。”大汉提出要求,想要入学。<br>
  孔子犹豫了一下,他看看大汉身上,除了那把宝剑之外,什么也没有。<br>
  “这个,好汉,你要来学习,我无任欢迎。不过,我要收学费。”孔子说。<br>
  “学费?啊,还要收学费?”大汉很吃惊,从来没上过学,也没听说过学费。不过在吃惊之后,他还是接受了现实。“那,学费是什么?”<br>
  “十块腊肉。”<br>
  “十块腊肉?俺一块腊肉也没有啊。”大汉有点发愁,他是个穷汉,哪里有十块腊肉?“那这样吧,我从我自己身上割肉下来行不?”<br>
  大汉说着,撩开了衣服,露出了粗壮的大腿,操起剑来就要割自己的肉。<br>
  “慢、慢、慢着。”孔子急忙叫停他,从前听说过介子推割肉,没想到眼前就有一个割肉的。“身体都是父母给的,怎么能说割就割呢?再者说了,你那肉,我们敢吃吗?”<br>
  大汉停住了手,看着孔子,意思是:你不让我割肉,我割什么?<br>
  孔子也看着大汉,猛然,他眼前一亮:这个人不就是班长的材料吗?憨直,勇猛,哪个同学敢不听他的?<br>
  “算了,看在你好学上进的份上,你的学费我就免了。不过,你要给我做些家务学务充当学费。”孔子决定收第一个免费生。<br>
  “谢谢老师。”大汉高兴得抓耳挠腮,不知道说什么好。<br>
  “那,你叫什么?做什么的?”孔子问。<br>
  “我,我是个野人,居无定所,整天在路上。”大汉说。所谓野人,就是士农工商之外的人,多半是从外国流落过来的奴隶或者奴隶的后人。看上去,大汉似乎是被抓来的胡人奴隶的后人。“我,我没有名字,他们都叫我由。”<br>
  “那我问你,你排行第几?”<br>
  “我,我有个哥哥,早死了。”<br>
  “那你就是老二,从今天起,你就叫仲由。因为你整天在路上,字就叫子路。”孔子好人做到底,给大汉取了名字。<br>
  仲由,字子路。子路记不得自己的岁数,大约小孔子十岁。&lt;/pre&gt;&lt;/div&gt;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20 16:35 , Processed in 0.021910 second(s), 7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