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MingHao的个人空间 http://zhenzhubay.com/?1558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Jews in Harbin 中国哈尔滨犹太人

已有 3342 次阅读2019-8-19 22:40 |个人分类:美国华人|系统分类:转帖-时事政治经济

中国哈尔滨犹太人


Irena Vladimirsky 博士

以色列 Achva 教育学院历史系的历史学家和研究员,专门研究中亚史。

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满洲北部)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

19 世纪的哈尔滨还不是一座城市,当时仅是对松花江畔一大片村落的统称。哈尔滨的发展始于 19 世纪末沙皇俄国入侵满洲(中国东北地区旧称)。1897 年签署的《俄满条约》同意俄国修建中东铁路(亦称“东清铁路”),此后哈尔滨逐步成为铁路沿线 50 公里范围的行政中心。中东铁路建设委员会的总工程师是俄国人亚历山大·尤戈维奇(Alexander Yugovich)。他出生于一个皈依正统基督教的犹太家庭,后来成为一名土木工程师以及在沙漠和高地上修建铁路的专家。中东铁路穿越满洲里、哈尔滨、波格拉尼奇内和长春,并把朝鲜的阿瑟港作为最终目的地。

这条铁路线的修建始于 1897 年 8 月,并于 1930 年 11 月正式通车。同年,几个来自俄国的犹太家庭迁居哈尔滨。他们得到了希望尽快开发该地区的沙皇政府的批准。定居哈尔滨的犹太人获得了比沙皇俄国的犹太人更好的社会地位。

第一届远东地区犹太复国主义大会的代表。哈尔滨,1919 年。奥斯特视觉文档中心,犹太历史文化博物馆(Beit Hatfutsot)。照片蒙“以色列原居中国人协会”提供。

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族群(如卡拉派教徒)获准开发城郊的部分地块,但不得直接在铁路上工作。不过,随着该地区的发展,他们得以作为零售商和承包商开展其他业务。

20 世纪早期

到了 1903 年,哈尔滨出现了一个由大约 500 名犹太人组成的自治社区。1905 年的日俄战争结束后,许多复员的犹太士兵在哈尔滨定居。在 1905-1907 年沙俄西南部省份(地区)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犹太难民紧随其后涌入哈尔滨。到 1908 年,这座城市中已经接纳了大约 8000 名犹太人。犹太人数量日益增加,因此决定建造一座新的犹太教堂,即后来的“犹太总会堂”。该教堂选址当时的埠头区炮队街(现道里区通江街)。1907 年 5 月 3 日 奠基,1909 年 1 月竣工。1903 年,中国第一个犹太人公墓在哈尔滨开放,后来这里陆续增添了 2000 多座坟墓。社区内逐步设立了几个公共机构,包括俱乐部、养老院和医院,服务于犹太人以及普通大众。1907 年,哈尔滨建立了一座海德尔(犹太人宗教小学),1909 年建立了一座犹太中学(Evreiskaya Gimnaziya),到 1910 年时招收了 100 多名学生。然而,当时 70% 的犹太学生依然就读于非犹太学校,因为哈尔滨的犹太学校没有足够多的班级。

1913 年,亚历山大·基西列夫 (1866 年-1949 年)成为犹太社区的大拉比,他撰写了多部有关哈拉卡(犹太教法)以及“民族主义和犹太教(Natsionalizm i evreistvo)”的著作,1941 年这些作品用俄语出版。世系家族,如邦纳、卡巴尔金、克罗尔、门德尔维奇、萨姆索诺维奇和思奇德斯基家族,在当地工业特别是木材和煤炭行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还积极推动了当地与俄罗斯帝国以及欧洲国家、日本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原犹太医院大楼,哈尔滨,1997 年。奥斯特视觉文档中心,犹太历史文化博物馆(Beit Hatfutsot)。照片蒙以色列的 Jacob Arel 提供。

1914 年 11 月,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哈尔滨的犹太人社区加入了 EKOPO(犹太战争受难者援助委员会)。这个志愿组织在战争年代非常活跃,直至 1920 年被布尔什维克(俄共)下令解散。该组织留下了许多光辉事迹,例如,1914 年 2 月,EKOPO 哈尔滨分部负责人亚伯拉罕·考夫曼(Abraham Kaufman)博士收到了一封大屠杀受难者援助委员会从伏尔加河畔的萨马拉市发来的求救电报。在他们的救援行动中,EKOPO 为超过 20 万名战争难民提供了帮助。委员会为难民组织了食物分发,建立了宿舍和医院,开办了职业培训课,通过各种行动帮助他们重获新生。

“一战”后

随着一战、十月革命(1917 年)和苏俄内战期间犹太难民的大量涌入,哈尔滨犹太社区的人数急剧增加。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人数最多达到了 10000-15000 人,但在 1939 年减少至大约 5000 人。哈尔滨当年成立过若干犹太人组织机构。其中包括一所犹太中学(1919 年-1924 年),塔木德律法学校(后于 1920 年-1950 年改为犹太民族学校),一个犹太贫病患者救济会(1920 年-1934 年),一家犹太人养老院(1920 年-1943 年),一所妇女职业教育学校(1922 年–1940 年),一座犹太图书馆以及一座“新犹太教堂。

犹太青年组织“贝塔”成员,哈尔滨,1930 年。右一:莫迪凯·奥尔默特(Mordechai Olmert)。奥斯特视觉文档中心,犹太历史文化博物馆(Beit Hatfutsot)。照片蒙以色列的 Rivka Nadel 提供。

经过 A.M Pataka, D.N.Ganansky, Dr. A Kaufman, M Y. Elkin, M.I Trotsky, Dr. S.M.Vechter, G. B. Drisin, M.I Schister 和 Y. Beiner等多方努力,犹太民族银行建设项目于 1919 年启动,并于 1923 年正式落成。初期这家银行的主要客户是需要廉价信贷的犹太企业,但后期也开始满足更广泛的商业团体的需求。1950 年该银行正式停业。

这座城市的第一批现代化酒店、银行、商店、咖啡馆、报纸和出版社均由犹太社区成员创建,从而大力促进了城市的商业发展。当时哈尔滨几乎所有的企业,无论是面包店、煤矿还是磨坊,都与犹太人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此外,直至 1926 年,还存在着 28 家由犹太人拥有的企业。

哈尔滨还曾经是著名的文化中心。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许多著名的犹太演员都来过哈尔滨演出。这些演出推动了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犹太人对哈尔滨音乐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至今依然可以领略到。

1918 年至 1930 年期间,哈尔滨还创办了大约 20 家犹太报纸和期刊。这些出版物几乎全部采用俄语,除了每周出版三次的《远东(Vayter Mizrekh)》使用了意第绪语。该杂志在 1921-22 年的发行量约为 300 份。俄语周刊《犹太人生活(Yevreiskaya Zhisn)》(直到 1926 年更名为《西伯尔-巴勒斯坦》)在 1929 年至 1940 年间发行,范围遍及中国东北和北方地区。该周刊曾经增加过一份英文版副刊,以响应犹太人国家委员会在远东地区的成立。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由亚伯拉罕·考夫曼领导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和一些青年俱乐部在社区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直到 1921 年,哈尔滨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加入苏俄和西伯利亚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并出席了他们的会议。为了进一步推进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21 年成立了一个马卡比犹太青年运动分部,并一直持续活跃到 1925 年。源自 WIZO(国际犹太复国主义妇女组织)的哈尔滨犹太妇女协会于 1922 年在哈尔滨成立,同年 WIZO 举办了第一次会议。从 1921 年到 1925 年,来自犹太复国主义青年卫士运动的青年人分批移民到巴勒斯坦。1927 年,青年卫士运动组织哈尔滨分部成立;1929 年,一大批青年卫士运动的前成员创立了犹太复国主义青年运动组织“贝塔”。

1925 年,苏联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NEP),激发了另一波犹太移民潮,一些人非法越境,而其他一些人则由犹太社区帮助支付了苏维埃政府发放签证所需的大量外币。

当犹太复国主义在苏联被宣布为非法时,哈尔滨成为俄派犹太复国主义的孤岛。1924 年至 1931 年间,苏联政府大力整治国内问题,无暇顾及中国满洲地区。1931 年,日本军队占领了哈尔滨和满洲地区。

1937 年 12 月,远东犹太人社区组织了三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其中第一次会议在哈尔滨举办。第一次大会期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犹太复国主义修正派领导了一场独立的政治活动。修正派增开了三次会议,并邀请了日本和伪满洲国当局出席。

日本人试图利用哈尔滨和上海的犹太人社区吸引西方投资进入他们的“共荣圈”。在第二次会议上,提议了犹太复国旗帜的方案,绿白双色加一颗大卫王六芒星,或者沿用犹太复国主义修正派的蓝白旗。日本人与哈尔滨和上海的犹太人社区保持着联系,希望通过他们赢得西方犹太人的投资和良好印象(所谓的“河豚计划”)。1938 年和 1939 年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会议。在最后一次会议上,讨论了在中国寻求庇护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融合的可能性。这些会议对于引导中国犹太社区的整合而言至关重要。日本当局取缔了原定于 1940 年举办的第四次会议。

在苏俄统治下,哈尔滨的犹太人享有与其他所有外国人同等的权利,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独立发展。然而,1928 年,当中东铁路移交给中国政府时,一场经济危机爆发了,许多犹太人离开了哈尔滨。一些人去了苏联,另一些人去了上海、天津以及中国的其他城市。随着日本占领满洲地区(1931 年至 1945 年)并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形势急剧恶化,犹太人遭受了严重的恐怖威胁和敲诈勒索。

二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 年至 1945 年),作为“轴心国”成员的日本当局对犹太人的态度更加恶劣,并且在俄国右翼移民势力的影响下,施行了反犹太政策。日占时期,犹太民族的生活在犹太复国主义青年运动帮助下得到维持,尤其是贝塔和马卡比组织了许多犹太文化活动。贝塔是最强大的犹太复国主义青年组织,出版了一本俄语杂志《旗帜(Ha-Degel)》。编辑 Alexander Y. Gurvich 负责杂志的运营,直至 1941 年离开哈尔滨;随后 Shmuel A. Klein 接替了他的职位,编辑了一年的杂志,直到 1942 年被日本人停刊。1943 年,在德国驻日大使馆的施压之下,哈尔滨的日本当局下令关闭《犹太人生活》杂志。

“二战”后

四座犹太教会堂在哈尔滨一直开放至 1950 年。二战爆发前,许多犹太人离开了满洲地区,移民到了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和其他国家。1945-47 年间,哈尔滨被苏联占领。犹太人社区领袖随后被逮捕,并被送往苏联内陆地区。1949 年,哈尔滨和远东犹太人社区的大拉比亚历山大·基西列夫(Alexander Kiselev)在哈尔滨逝世。同年,一个非法的犹太委员会在哈尔滨成立。其领导者包括 Shlomo Spivak(代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Teddy Kaufman 和 Pavel Shmushkovich(代表马卡比青年组织),Yacov Tandlet,Boris Mirkin 和 Vera Klein(代表贝塔青年组织)。

然而,在二战后的几年间,哈尔滨的大多数犹太人移民至西方国家和地区。1951-1953 年间,大约 3500 名原“中国”犹太人(大部分来自哈尔滨)定居以色列,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中国犹太人社区。1958-1962 年间,犹太人公墓从旧址迁到了道外区皇山,这一年标志着哈尔滨犹太人社区的终结。1985 年哈尔滨的最后一位犹太人辞世。古老的犹太学校、街道和房屋均完好无损,或经过翻新。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有两座犹太教堂,一所犹太学校,以及一处远东最大的犹太人公墓,墓地中大约有 700 个刻着希伯来铭文的墓碑。

哈尔滨犹太社区留下的最醒目标志之一是哈尔滨旧城区的建筑,原犹太区如今已成为主要的旅游景点。大多数优雅而古老的西方风格建筑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均由犹太人建造,目前保存完好。这些建筑分散在整座城市,尤其是在埠头区(现道里区),那里曾经是哈尔滨犹太人的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21 世纪初期,代表以色列和其他国际公司的犹太人在哈尔滨以及中国的其他主要城市中重新展开了各类商业活动。2000 年 4 月,犹太研究中心在哈尔滨成立。该中心隶属于黑龙江社会科学院。中心主任李述笑曾两次访问以色列。该中心的一个主要项目是重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社区之一的历史,而该社区的中心就在哈尔滨。

参考文献
BOWMAN, Zvi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and the origin of the Harbin Jewish community(中东铁路的建造和哈尔滨犹太社区的起源), 1898-1931.The Jews of China(中国犹太人).Vol. I. Ed. by Jonathan Goldstein.Armonk, NY:M.E.Sharpe, 1999:187-199
BRESLER, Boris.Harbin’s Jewish community(哈尔滨犹太社区), 1898-1958; politics, prosperity, and adversity(政治,繁荣和逆境).The Jews of China(中国犹太人).Vol. I. Ed. by Jonathan Goldstein.Armonk, NY:M.E.Sharpe, 1999:200-215
OLMERT, Mordechai.Darki be-derekh ha-rabim.Mahad.1.Pp.316, illus., [Tel Aviv]:Or-am, 1981
ROMANOVA, Viktoriya.Russian Jews in Kharbin(俄国犹太人在哈尔滨).Diaspory 1 (1999) 115-142 (in Russian)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3-29 10:02 , Processed in 0.019432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