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MingHao的个人空间 http://zhenzhubay.com/?1558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唐人街:华人大流散衍生的海外华夏文明

热度 2已有 10392 次阅读2017-12-2 01:33 |系统分类:转帖-见闻


作者:令狐萍  

(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一,引子


迁徙﹐变异﹐与自然选择﹐是人类发展进化不可或确的三大要素。五百万年之前﹐灵长类的迁徙在非洲中部繁延出人类的鼻祖。在从十五万年前到五万年前的缓慢历史长河中﹐人类从其在中非的摇篮不断四处迁徙﹐导致人类在全球各地的繁延。连续的迁徙使人类自十六世纪以来﹐便将全球各大洲建立联系。

 

人类的不断迁徙﹐也衍生出绵延不息的神话传说﹐史家绝唱。我对华人浪迹天涯探险传奇的兴趣﹐出自少读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儿时爱静不爱动﹐嗜书如命。下午放学回家﹐父母兄姐仍在单位与学校工作读书﹐家中宽大的厅房越显空洞。但我从未感觉寂寞﹐放下书包﹐便一头扎入书堆﹐开始在书海中漂游。父亲兴趣广泛﹐但尤爱读书。哥哥也是书迷。因此家中藏书丰富﹐又订阅各种适合青少年的书报杂志。上学与读书﹐便是我儿时生活的全部。

 

在我生吞活剥的大量书籍中﹐我偏爱各种游记。外国的游记有《奥利佛游记》﹐《鲁滨孙飘游记》等。中国的游记有《山海经》﹐《镜花缘》等。其中﹐李汝珍的《镜花缘》对我印象最深。李汝珍 (1763-1830)﹐聪慧好学﹐「于学无所不窥,尤通音韵」,精通文学﹐诗词﹐音韵﹐字学﹐经学﹐玄学﹐医学﹐算术﹐茶经﹐棋谱﹐偏偏考场不得意。十九岁时随长兄盐课司大使李汝璜到各地巡游﹐见多识广。《镜花缘》于光绪二十三年(1818年)成书﹐花费李汝珍近二十载时光﹐三易其稿。书中各种知识﹐包罗万象﹐让我爱不释手。书中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番邦异地﹐激起我无限暇想与梦游。

 

从外祖母﹐母亲﹐到我﹐家中三代女人﹐都做过作家梦。幼年外祖母反抗父母为她缠足的决定﹐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代接受西方教育的女性﹐憧憬着当一名作家。但当她的同学与挚友石评梅前往北平读书并最终成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时﹐外祖母却无法抗拒包办婚姻﹐结婚生子﹐作家梦支离破碎。母亲在学生时代﹐爱好写作演讲﹐活跃外向﹐常常给报社投稿﹐被电台请去演讲。在一次演讲中﹐与父亲相识﹐从而进入政界﹐再没能成就作家梦。我出生时﹐父母随意为我取名“萍”﹐竟不其然昭示我日后的生命旅程。父母不知﹐待我能读书识字之后﹐竟私下里将自己的名字攀比附会一些文人雅士﹐并由此对我的名字生出了不少自豪感。比如﹐文学家邵飘萍﹐萍踪浪迹﹐一生浪漫曲折。早期女作家石评梅﹐才华横溢﹐脱颖朋辈。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发的认同感使我内心深处产生了一个秘密的呼唤﹐和一种朦胧的使命感﹕待我长大后﹐我会到处漂游﹐记载流民的多彩生活。时代的巨变﹐使我幼年朦胧的幻想逐步成形。

  zzwave.com

华裔研究著名学者, 《芝加哥的华人》作者令狐萍教授

 

 

二,为亚裔妇女作传﹕《金山谣》与《心声》


一九八五年﹐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浪潮﹐我被国家选派﹐漂洋过海﹐赴美求学。从此走上探索海外华人世界的不归路。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美国华裔妇女的历史。研究写作华人社会﹐除了儿时受中外游记的影响之外﹐更是结合我的个人具体情况与学术界的研究状况而定。依据我的个人情况﹐我来自中国﹐有较为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我是女性﹐又对美国社会史有兴趣﹐自然应该选择能运用我的中国文化知识﹐又符合我对美国文化研究的兴趣的题目。纵观美国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亚裔及华裔美国史的研究与教学﹐是美国人权运动的成果之一﹐是1960年代末新兴的一门学术研究领域﹐亟待发展。特别是对亚裔及华裔妇女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研究成果缺乏﹐说明该领域大有可为。因此﹐我决定博士论文的题目为美国华裔妇女历史。从此﹐每年的暑期与节假日都是我埋头档案馆﹐翻阅史料﹐或深入华人与亚裔小区﹐实地考察﹐访谈各界人士的极好机会。

 

传统的华裔史分期法将其分为三段。第一段为无限制的移民期﹐从1848年加利福尼亚黄金潮大批华工入美至1882年《排华法》的通过与实施﹐华工被禁止入境。第二段为移民限制期﹐ 从1882年至1943年排华法的废除。第三段为战后期﹐从1943年至今。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此种分期法不能如实正确地反映华裔妇女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因为早在所谓的“无限制的移民期”中国移民妇女已被阻挡境外。此外﹐将二战以来的美国华裔妇女历史统归为一个时期﹐无法全面阐述自1960年代以来发生于美国华裔妇女中的深刻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心理变化。因此﹐我将二战以及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1965年美国新移民法为两个分水岭﹐划分美国华裔妇女历史为如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世纪中期至1943年所有排华法令的撤销﹐研究早期中国移民妇女﹔第二时期﹐从1943年至1965年新移民法﹐重点考查战后时期的美国华裔妇女﹔第三时期至今﹐讨论当代美国华裔妇女。这种分期法﹐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许多学术著作开始使用我的分期法。

 

我的博士论文在加工提炼之后﹐由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书名为《奋斗金山--美国华裔妇女历史》。由于书中的新颖观点与慎密研究﹐该书成为学术界公认的首部综合全面研究美国华裔历史的学术著作。许多专家学者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世界著名华侨研究专家王赓武教授力赞该书为“非常有独到见解的开拓性的力作。”美国亚裔与族裔研究首席权威 罗杰‧丹尼尔斯(Roger Daniels)教授认为该书“是对美国亚裔史﹐移民史﹐妇女史 的重要贡献。作者不但有极强的研究能力﹐而且具有难以取代的作为留学生移民的亲身经历。”该书的中文版《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获得福特基金出版奖﹐入选中国美国学会“中华美国学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成为中国美国学研究的经典教科书。

 

《金山谣》的成功﹐使我受人民出版社邀请写作《萍飘美国--新移民实录》﹐由人民出版社的山西分社--北岳文艺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萍飘美国》以史学的眼光﹐文学的笔调﹐从大陆新移民的角度﹐细致入微地分析解剖了美国多元化的社会制度﹐人文习俗﹐和价值观念﹐ 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传记文化史。此外﹐我以数十年来自美国留学﹐教学﹐研究中的第一手资料﹐在附录中解答了青少年与家长最关心的有关出国留学与移民的具体问题﹐该书亦成为留学出国的实用指南。

 

从研究华裔妇女﹐我进一部扩展到研究亚裔妇女。在二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 我访谈了三百多名年龄不等﹐各行各业﹐遍居美国各地的﹐各族裔的亚裔妇女﹐针对她们的文化教育背景﹐移民美国的动机与方式﹐工作就业环境﹐子女教育﹐家庭生活﹐政治参与等诸方面﹐从中发现许多有关美国亚裔妇女在移民﹐就业﹐与家庭等至关重要的问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答案。第一﹐亚裔妇女的移民动机﹐虽因送出国经济文化背景与移民时间的差异﹐不一而同﹐但是﹐仍受经典移民理论中“推力”(来自移民送出国的天灾人祸﹐战争动乱﹐政治与宗教迫害) 与“拉力”(来自移民接收国的民主自由﹐比送出国优越的就业教育机会等吸引力) 两大力量的制约。第二﹐美国亚裔妇女的就业情况﹐因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本土出生抑或外国移民而异。一般来说﹐拥有高学历﹐高技能的移民妇女或本土生妇女就业机会较为优惠﹐多成为教育﹐研究﹐或管理专业人士。而低学历﹐低技能﹐英语语言能力差的妇女﹐特别是劳工阶层的新移民妇女﹐往往困居唐人街﹐小西贡﹐小马尼拉﹐成为车衣女工﹐餐馆侍者﹐美容师等。 第三﹐在亚裔美国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亚裔美国人中与异族通婚的现象也日益普遍。


亚裔美国人中的异族通婚现象有如下特点。第一,居于美国西海岸的亚裔的异族通婚比例高于东海岸的亚裔。在纽约市,根据华裔美国社会学家李瑞芳(Betty Lee Sung)的统计,华裔美国人中异族通婚的婚姻在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均占百分之二十七。在加利福尼亚州,华裔美国人中异族通婚的比例较纽约更高。一九八0年,百分之三十五点六的在加州的华裔美国人与异族通婚。第二,在美国出生的亚裔与异族通婚的比例高于非美国出生的亚裔。在旧金山湾区,美国土生亚裔更倾向于与亚裔之外的其它族裔通婚。在部分亚裔人口中,与异族通婚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第三,亚裔美国人中女性与异族通婚的比例高于男性。而且,亚裔女性中的异族通婚者多与美国白人结婚。一项近期的对旧金山县婚姻记录的抽样调查显示,四倍于亚裔男性的亚裔女性与美国白人结婚。此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华裔女性与美国白人的婚姻也使这种现象更为引人注目。例如,华裔美国女政治家赵小兰,华裔女外交家张之香,华裔女作家包柏猗、黄婷婷、谭恩美,以及华裔电视女主播钟毓华等。亚裔女性与异族男性恋爱的现象在美国西海岸的大学校园中也随处可见,以至于“亚裔综合症”(Asian-American syndrome)、“亚裔女性狂热症”(Asian-women-alcoholics) 等说法普遍流行。


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亚裔美国人男性与异族通婚低比例的现象在改变。近年来,亚裔美国男子与异族女子通婚的比例在逐步增加。人口学家Larry Hajime Shinagawa 在其最新著作《亚裔美国人:异族通婚与恋爱的社会结构》中,考察了加利福尼亚的结婚证颁发统计资料,得出了如下结论:出生于美国的亚裔美国男性比亚裔新移民中的男性更有可能与美国白人妇女 (18.9%)、其它亚裔美国妇女(22.7%),或者其它美国少数族裔妇女(6%)结婚。Shinagawa估计这种趋势会持续发展,许多其它学者也在期待着2010年的人口统计将会显示亚裔美国男性与异族通婚的比例以 更高的速度增加。

 

这些研究结果收入《心声--美国亚裔妇女史》(Voices of the Heart: Asian American Women on Immigration, Work, and Family, Truman State University, 2007)﹐由杜鲁门州立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该书是首部囊括美国亚裔各族裔妇女于一集的学术专著。该书从我二十多年来口述访谈的三百多名亚裔妇女中精选54 例﹐生动再现美国亚裔妇女的历史。 这些亚裔妇女来自各行各业﹐既有美国土生﹐亦有移民入籍者﹐均娓娓倾诉心声。她们如何移民寻梦﹐如何冲破种族偏见﹐如何处理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如何既融入美国社会又保存族裔遗产﹐读者均可从书中找出答案

 

同时﹐在对美国华裔与亚裔的研究中﹐华裔与亚裔小区形态与小区结构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因为小区形态与小区结构是了解海外华人社会的枢纽与关键。针对美国亚裔与华裔研究中“重沿海﹐轻中部”的不平衡局面﹐我从80年代末起﹐专门研究美国中部亚裔小区。

  zzwave.com

令狐萍教授专着之一

  zzwave.com

令狐萍教授专著之二



三,记录华人社会, 写出双城记《圣路易的华人》与《芝加哥的华人》

 

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将几千年来文明形成的独特文化生活习惯带到哪里﹐形成与所在国文化不尽相同的华人聚居地与商业活动区﹐被称为“唐人街”。同时﹐所在国本土文化对华人的排斥﹐也迫使中国人建立唐人街﹐自保自立﹐得以在异域求生。在中国移民涉足较早的 东南亚国家﹐到处都有唐人街。在欧洲各国的大城市徜徉﹐也都会发现唐人街。比如﹐在英国伦敦﹐唐人街以 繁华的商业中心西敏市爵禄街为重心。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唐人街与国际旅游热点—红灯区毗邻。

 

在美国大陆﹐多数华人定居于加州与纽约。唐人街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更是生机勃勃﹐热闹兴隆﹐成为美国多元化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旧金山的唐人街最早建立﹐因而被称为“大埠”。纽约﹑芝加哥的唐人街后来居上。纽约的唐人街﹐自本世纪以来﹐吸收了大部份的新移民。芝加哥唐人街规模宏大﹐故而被称为“二埠”。这三地的唐人街﹐三足鼎立﹐成为美国传统唐人街的三大中心。但是﹐学术界对于美国中部地区的研究﹐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我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倾心研究美国中部地区。我先从圣路易着手﹐写出《圣路易的华人》。然后﹐立足芝加哥﹐完成《芝加哥的华人》。这两部著作﹐记述美国中部两大重镇的亚裔社会﹐帮助扭转了美国亚裔研究“重(东西)两岸﹐轻中部”的局面。

  zzwave.com

令狐萍教授(前中)与华埠博物馆基金会成员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1-13 03:55 , Processed in 0.031248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