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宜修的个人空间 http://zhenzhubay.com/?1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西四印象-回国观感录之九-

热度 44已有 20773 次阅读2012-7-5 10:40 |个人分类:回国观感|系统分类:见闻| 西四, 砖塔胡同, 红楼电影院, 馄饨侯, 居士林

西四印象

--回国观感录之九--

 

宜修


猫眼妹妹的“什刹海”一文让我想起了今年过年回京时写下的《西四印象》。转过来炒一把冷饭。

 

    这两天去了西四。二十多年没去过了,除了砖塔胡同、红楼电影院、和馄饨侯,大多老地标都不见了。

 

    对“红楼电影院”的印象很深。小时候,去砖塔胡同的亲戚家串门,总在红楼电影院门口的车站上下车。尽管从没进去看过电影,却为它那与当年大多影院冠着的革命名号之大相径庭而心存一缕温馨,因为内心将之与《红楼梦》挂上了因缘。记得当年,心里还曾疑惑过为什么这文革前的影院名字,竟然未遭到与许多其他戏院、电影院的院名被“革命”的相似命运。如今想来,势必因为沾了“红”字的光,毕竟“红楼”有可被革命化地诠释的余地。但于我,这“红楼”的名字,不论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是三四十年前的昨天,听起来,总脱不掉一抹温情。


 

    不记得当年去“馄饨侯”吃过饭。因为小时候口袋里的钱,是与砖塔胡同的那位亲戚小哥哥一同去“什刹海”滑冰、游泳时用的。出门前,两家的阿姨总会将我们的肚子填饱,即便运动后饿了,孩子们手里的钱,也只够路上买些零食,免得回到家如狼似虎。所以,西四的这家“馄饨侯”,更多的,是一处熟悉的地标和一个未曾“座上客”的“庙堂”。


    在西安门大街的路北,赫然发现了居士林"。多年前听说过这个单位/景点,却从未亲谒过,更从不知道在何处。不起眼处,蓦然见到启功先生手书的匾额。假如不是门口挂着的牌匾,以其外观之残旧,是无法和与其毗邻的各种商店、食肆的“卖相”相比的。喧嚣的红尘之中,赫见这低调的一方净土,能不驻足拜谒?未曾想周日是腊月十五,大殿里诵经、参禅的人不少,不少是披着棕色禅袍的居士们,也不乏我这样凡俗装束的慕名过客。缭绕的香烟、袅袅的佛乐、回转的经辞,将人带入另一层境界......步出时刻,看着大殿前院朵朵盛开的莲花灯,让人不难想象大年初一稠密的香火、熙攘的香客、浓密的祈福......临走,请了几张佛教手册和音乐光盘,待回去开车时再行欣赏、领悟。


 

    这两天参访的地方招牌为“夕禾”。从第一眼见到这个名字,便觉得其中含义菲浅。求证,老板娘稍事犹豫,吐出了真章:“‘名’不用‘口’,‘利’不用‘刀’。”我心中不由一震,旋继莞尔:“如此,我为鱼肉了?”


 

    好一个“夕禾”,道出了时下国人的真实心态!此番一道回国的女友的女儿们对五年来,北京已经形成网络的地铁十分感佩,说乘过了北京漂亮的地铁,回到纽约,将不习惯老鼠横行的地铁的脏乱差了。借着在“夕禾”,我提醒孩子们: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还是留下了许多不平衡之处,繁华与落后的共存让人们在今昔和往昔中交相穿越......君不见,“夕禾”的接待厅装饰陈设堂皇入时,背后的制作室,竟还用着我已睽违了三、四十年的蜂窝煤炉子;而如厕,更是在那毫无取暖设施的、要穿过小院天井的后院侧室。仅此,便足以让我蓦然间找到了时光倒流的感觉......


 

    哦,我的故乡!


二零一二年元月九日凌晨录于北京家中

特注:照片虽然盖着“贝壳村”的大印,却全部出自楼主本人的亲作。


路过

鸡蛋
34

鲜花
4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3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32 个评论)

回复 石一刀 2012-7-5 10:47
唉,宜女侠也跟风怀旧还乡,看的本刀心里一抽一抽的,思乡加怀旧,就差伏案大哭了。
回复 宜修 2012-7-5 10:50
石一刀: 唉,宜女侠也跟风怀旧还乡,看的本刀心里一抽一抽的,思乡加怀旧,就差伏案大哭了。
递块纸巾.....“都是宜修不是,让您思乡情怯了。”
回复 石一刀 2012-7-5 10:56
宜修:    递块纸巾.....“都是宜修不是,让您思乡情怯了。”
纸巾不用了,送瓶六必居的臭豆腐吧。
回复 宜修 2012-7-5 10:58
石一刀: 纸巾不用了,送瓶六必居的臭豆腐吧。
   刀兄端的识货!
回复 石一刀 2012-7-5 10:59
宜修:    刀兄端的识货!
唯有吃能解乡愁
回复 lzh112 2012-7-5 11:00
宜修在北京的青少年时光很幸福哇。   不过对外地人来说,感觉北京不是那么有亲近感。南方的城市更加让人容易亲近。成都,上海,武汉 ETC。
回复 石一刀 2012-7-5 11:01
突然想起一唐诗。有了些深刻的体会,多含蓄的乡愁啊: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回复 宜修 2012-7-5 11:01
石一刀: 唯有吃能解乡愁
王致和当年一定料不到:“臭豆腐”竟是乡愁的解药!
回复 自在飞花 2012-7-5 11:02
没去过,找机会按文索骥去
回复 石一刀 2012-7-5 11:03
宜修: 王致和当年一定料不到:“臭豆腐”竟是乡愁的解药!
可就是在超市买的王致和,怎么也吃不出过去的味道了。
回复 宜修 2012-7-5 11:03
lzh112: 宜修在北京的青少年时光很幸福哇。    不过对外地人来说,感觉北京不是那么有亲近感。南方的城市更加让人容易亲近。成都,上海,武汉 ETC。   ...
可以理解。毕竟,我们的乡愁源自我们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的足迹......
回复 lzh112 2012-7-5 11:07
宜修: 可以理解。毕竟,我们的乡愁源自我们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的足迹......
青少年时光越幸福哇,那个乡愁就越浓烈。
回复 宜修 2012-7-5 11:11
石一刀: 突然想起一唐诗。有了些深刻的体会,多含蓄的乡愁啊: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含蓄的送给文人拈酸,粗俗的留给自己把玩:

妹数京都事,
兄馋故里厨。
乡愁求解药
何如“臭豆腐”?
回复 宜修 2012-7-5 11:12
自在飞花: 没去过,找机会按文索骥去
感受一定不如石头城--你那第二故乡!
回复 宜修 2012-7-5 11:13
lzh112: 青少年时光越幸福哇,那个乡愁就越浓烈。
不无道理。
回复 宜修 2012-7-5 11:14
石一刀: 可就是在超市买的王致和,怎么也吃不出过去的味道了。
曾经多少年的早点佐餐酱菜......
回复 石一刀 2012-7-5 11:15
宜修: 含蓄的送给文人拈酸,粗俗的留给自己把玩:

妹数京都事,
兄馋故里厨。
乡愁求解药
何如“臭豆腐”?
  
回复 石一刀 2012-7-5 11:15
宜修: 含蓄的送给文人拈酸,粗俗的留给自己把玩:

妹数京都事,
兄馋故里厨。
乡愁求解药
何如“臭豆腐”?
好像宜女侠是大姐,本刀只能算老弟。
回复 宜修 2012-7-5 11:16
石一刀:   
  
回复 宜修 2012-7-5 11:17
石一刀: 好像宜女侠是大姐,本刀只能算老弟。
如此,便是谦称、敬称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16 16:25 , Processed in 0.025218 second(s), 1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